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与课堂教育相关的每个环节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逐渐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以及综合素质,而其中情感教育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新课改;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渗透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传统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大多都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使得语文教学染上了“政治色彩”,失去了语文本身感情、韵味等文学的特有味道,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将情感教育有效的实施到语文教学中来,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寻找学生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契合点,丰富情感认知
初中语文教学知识点在逐渐的扩大,不在是简单的识字、阅读等基础教育阶段,而是逐渐的开始引导学生认知艺术、文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情感教育的渗透,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阅读文本,都蕴含着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等,反应了不同作者、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情境下人们对大自然、人生、生命、社会的一种认知和感悟。这些都是阅读文本的内涵,是语文教学的升华,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寻找学生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契合点,进而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初中生各方面都还比较单纯,对事物充满了自信和喜爱,而在阅读过程中,能有效激起学生与作者心灵产生共鸣的只有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可以运用此心理特征来诱发学生迸发情感,实现自我与作者的对话,感受作者的心灵,感悟阅读文本的内涵、韵味等,如: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等等,都能够诱发学生心灵上的澎湃,而此时,教师所需要做的即是创设情境,做学生的引导者和点拨者,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感悟,在实践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丰富自我情感认知。
二、寻找师生之间心灵的契合点,提高情感素养
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就在于读者与作者之间、读者与文本之间、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表现形式。作为教师想要引导学生实现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其前提为:自我与学生的心灵有效沟通。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实践者,只有师生之间配合默契、相互了解,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沟通状况。这也就需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自我与学生的契合点,优化课堂教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自我的真实情感来诱发学生、激励学生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国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可以以自我的独特的魅力来感化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了自我的健全人格。语文教学知识内容广泛,能够充分体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应加强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向,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语文的知识领域里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用一种平和的、愉悦的情感进行这种心灵的对话,实现心灵的相同,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索然无味,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情感素养。
三、寻找学生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丰富情感表现形式
语文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其学习活动大都是一种集体性的、开放性的活动,尤其新课程标准内容中也提到: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到每位学生,以全体学生为基准构建教学方法。然而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日益明顯,作为教师应正确认识并对待这种差异性,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做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之间呈现一种伙伴关系,进而不断的了解和掌握全体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从中寻找他们之间心灵的契合点,因生施教,有针对性的实施语文教学,优化整个语文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形成一种自主的、或者合作的探究学习方式。要知道不同个性的学生其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等各方面都不相同,如果将他们放在一起,进行合作学习,那么就会使得他们每个人的资源呈现一种集中状态,便于学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另外,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在知识、陶冶情操的活动,不像理科一样有着固定的原理和公式,而语文是一种文本的体验,同一个人、不同心情、不同时间去阅读同一本文其体验将步相同,而制约文本体验的即是读者的感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只要抓住学生之间心灵的契合点,丰富学生个体的情感表现形式。
四、结语
总之,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开放性强的活动形式,同时,加上语文学科本身内容涉及面广、与生活联系的密切性等特点,决定着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情感教育的渗透,以真诚启发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导学生不断的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卢家媚著.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2]张大均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4).
[3]潘新和著.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02.
【关键词】新课改;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渗透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传统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大多都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使得语文教学染上了“政治色彩”,失去了语文本身感情、韵味等文学的特有味道,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将情感教育有效的实施到语文教学中来,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寻找学生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契合点,丰富情感认知
初中语文教学知识点在逐渐的扩大,不在是简单的识字、阅读等基础教育阶段,而是逐渐的开始引导学生认知艺术、文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情感教育的渗透,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阅读文本,都蕴含着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等,反应了不同作者、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情境下人们对大自然、人生、生命、社会的一种认知和感悟。这些都是阅读文本的内涵,是语文教学的升华,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寻找学生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契合点,进而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初中生各方面都还比较单纯,对事物充满了自信和喜爱,而在阅读过程中,能有效激起学生与作者心灵产生共鸣的只有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可以运用此心理特征来诱发学生迸发情感,实现自我与作者的对话,感受作者的心灵,感悟阅读文本的内涵、韵味等,如: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等等,都能够诱发学生心灵上的澎湃,而此时,教师所需要做的即是创设情境,做学生的引导者和点拨者,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感悟,在实践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丰富自我情感认知。
二、寻找师生之间心灵的契合点,提高情感素养
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就在于读者与作者之间、读者与文本之间、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表现形式。作为教师想要引导学生实现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其前提为:自我与学生的心灵有效沟通。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实践者,只有师生之间配合默契、相互了解,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沟通状况。这也就需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自我与学生的契合点,优化课堂教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自我的真实情感来诱发学生、激励学生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国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可以以自我的独特的魅力来感化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了自我的健全人格。语文教学知识内容广泛,能够充分体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应加强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向,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语文的知识领域里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用一种平和的、愉悦的情感进行这种心灵的对话,实现心灵的相同,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索然无味,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情感素养。
三、寻找学生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丰富情感表现形式
语文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其学习活动大都是一种集体性的、开放性的活动,尤其新课程标准内容中也提到: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到每位学生,以全体学生为基准构建教学方法。然而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日益明顯,作为教师应正确认识并对待这种差异性,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做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之间呈现一种伙伴关系,进而不断的了解和掌握全体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从中寻找他们之间心灵的契合点,因生施教,有针对性的实施语文教学,优化整个语文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形成一种自主的、或者合作的探究学习方式。要知道不同个性的学生其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等各方面都不相同,如果将他们放在一起,进行合作学习,那么就会使得他们每个人的资源呈现一种集中状态,便于学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另外,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在知识、陶冶情操的活动,不像理科一样有着固定的原理和公式,而语文是一种文本的体验,同一个人、不同心情、不同时间去阅读同一本文其体验将步相同,而制约文本体验的即是读者的感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只要抓住学生之间心灵的契合点,丰富学生个体的情感表现形式。
四、结语
总之,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开放性强的活动形式,同时,加上语文学科本身内容涉及面广、与生活联系的密切性等特点,决定着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情感教育的渗透,以真诚启发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导学生不断的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卢家媚著.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2]张大均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4).
[3]潘新和著.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