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辑录了总书记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入总结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理论成果和宝贵经验,深刻阐明了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的伟大贡献,为解决人类普遍面临的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作为青年党员,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党史,树立正确历史观,才能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更好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力量。
坚持党史学习,增强四个自信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我们要了解当今的中国,就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它的思想理论根源是什么?它是怎样在中国建立起来的?它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发展壮大?总书记在“1·5”讲话中指出“只有会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回答“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党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经过百年的浴血奋战、顽强拼搏,党带领伟大的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950年世界只有10个国家的人均GDP低于我国,可以说我们几乎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但是自2006年以来,我国稳居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去年我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贫困人口存量在近代史上首次降低到百万级,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经济奇迹”。新中国成立之初,全球近60%的世界人口预期寿命高于我国,但是自1950年以来,我国预期寿命增速明显加快,到2019年,已经超过了几乎所有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创造了“社会奇迹”。百年前的中国,山河破碎、一片散沙;百年后的中国,山河壮丽、国富民安。与此同时,我们要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放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五百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一百七十多年中国近代斗争史、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发展史、改革开放四十年实践史中去检视。只有通过历史的检视,我们才能理解是历史与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才能更加增进对党的领导的自信,因而能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坚持创新精神,永葆党的青春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纳新接远的文明气度,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的交往,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长期的艰苦奋斗,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中国人站立起来了”。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守正创新,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中华民族还拥有达变求新的文化理念。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从不同角度提出新的思想学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为了克服传统文化的弊端,新文化运动主张创新中国文化,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新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业难,守业更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开拓创新的勇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与生命力。
坚持艰苦奋斗,树立远大理想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一百多年前,面对国家衰微、山河破碎,有识之士怀抱爱国之心,积极投身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也见证了一代青年爱国者的奋斗历程:中共一大召开时毛泽东28岁,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时23岁,邓小平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时18岁。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能有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一个国家、一個民族就有了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理想信念,从来都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应该是具体的、实践的,历史和经验表明,每个人的青春都是有限的和短暂的,也是很容易做出成绩的。最合理科学的做法是让自己在青春时期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埋头苦干,在激情奋斗中绽放光芒、成长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当代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只有立大志才能成大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坚持党史学习,增强四个自信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我们要了解当今的中国,就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它的思想理论根源是什么?它是怎样在中国建立起来的?它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发展壮大?总书记在“1·5”讲话中指出“只有会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回答“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党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经过百年的浴血奋战、顽强拼搏,党带领伟大的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950年世界只有10个国家的人均GDP低于我国,可以说我们几乎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但是自2006年以来,我国稳居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去年我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贫困人口存量在近代史上首次降低到百万级,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经济奇迹”。新中国成立之初,全球近60%的世界人口预期寿命高于我国,但是自1950年以来,我国预期寿命增速明显加快,到2019年,已经超过了几乎所有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创造了“社会奇迹”。百年前的中国,山河破碎、一片散沙;百年后的中国,山河壮丽、国富民安。与此同时,我们要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放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五百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一百七十多年中国近代斗争史、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发展史、改革开放四十年实践史中去检视。只有通过历史的检视,我们才能理解是历史与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才能更加增进对党的领导的自信,因而能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坚持创新精神,永葆党的青春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纳新接远的文明气度,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的交往,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长期的艰苦奋斗,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中国人站立起来了”。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守正创新,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中华民族还拥有达变求新的文化理念。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从不同角度提出新的思想学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为了克服传统文化的弊端,新文化运动主张创新中国文化,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新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业难,守业更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开拓创新的勇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与生命力。
坚持艰苦奋斗,树立远大理想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一百多年前,面对国家衰微、山河破碎,有识之士怀抱爱国之心,积极投身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也见证了一代青年爱国者的奋斗历程:中共一大召开时毛泽东28岁,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时23岁,邓小平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时18岁。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能有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一个国家、一個民族就有了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理想信念,从来都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应该是具体的、实践的,历史和经验表明,每个人的青春都是有限的和短暂的,也是很容易做出成绩的。最合理科学的做法是让自己在青春时期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埋头苦干,在激情奋斗中绽放光芒、成长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当代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只有立大志才能成大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