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新疆地区精准扶贫政策的现状分析,提出完善新疆地区精准扶贫政策研究的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完善新疆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政策的建议主要包括聚焦精准扶贫主体,优化精准扶贫机制,扩展精准扶贫资源,增加精准扶贫渠道,强化精准扶贫监督等。保障措施主要通过物质、人力、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疆;贫困;精准扶贫政策
一.新疆地区精准扶贫政策的现状分析
2018年,新疆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六个精准”,推进“七个一批”“三个加大力度”等,实现了53.7万贫困人口脱贫、513个贫困村退出。到2020年,要确保新疆现行标准下的26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2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5个重点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南疆四地州区域性整体贫困,新疆地区的脱贫攻坚任务依然很艰巨。
导致贫困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根据新疆具体情况,致贫原因可大致分为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系统恶化,自然灾害频繁,自然资源缺乏有效开发利用。经济因素上该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产业结构不协调,经济发展的落后,同时也导致该地区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方式也处于初级化阶段,劳动生产效率低下。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开放程度低,市场化进程缓慢。
二.新疆地区精准扶贫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制定中贫困户瞄准精度有待加强
目前新疆地区对贫困户的瞄准精度还需要提高。影响贫困户瞄准精度的主要是贫困户认定的评价体系。目前贫困户的认定指标体系过于单一,大多都是根据收入这一指标来判定是否需要帮扶。同时贫困县的评选过程也需要改进,上下级之间掌握的信息不完整不全面,导致贫困县的评选过程存在漏洞,出现评选结果并不客观实际的结果。扶贫对象的瞄准精度不够精确,导致扶贫资源并不能真正的帮助到实际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体,导致扶贫资源在使用上存在缺位,错位,浪费等现象。
(二)政策执行中的扶贫政策“硬着陆”
扶贫政策必须要切合地方的实际情况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政策效果。新疆贫困地区中的贫困县分布范围广,导致贫困的原因也各有不同,各个地区之间的自然社会环境也差异较大。因此各地方的扶贫政策也因地而异,需要针对地方情况来制定不同的精准扶贫政策。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应避免一刀切和硬性的实施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政策的顺利展开和有效性。现阶段新疆各个地区存在不同的民族人口分布,民族差异导致的生活习惯,语言等不同也使得各地区对政策的理解接受能力不同,由于对政策的不了解不适应也会发生抵触现象。
(三)政策效果上扶贫效果持续性差
扶贫效果持续性差,一般指贫困户脱贫后没有了扶贫资源的支持又会很快再次陷入贫困。一般来讲,扶贫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长期目标则需要扶贫资源的长期持续投入,是对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精准扶贫政策的目标不应该只是追求数字上的贫困人口数减少,而应该通过精准扶贫政策上的扶持帮助,培养新疆地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帮助贫困户掌握就业技能,获得知识接受教育等,从而在脱离政策帮助后依然能够自力更生摆脱贫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三.完善新疆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政策的措施
(一)政策执行中优化精准扶贫机制
政策执行中存在扶贫政策硬着陆不被贫困户接受的现象,因此我们应当优化精准扶贫机制,建立相应的资源配对机制和项目选择机制。根据新疆不同贫困地区的实际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扶贫方式,例如在以农业为主的南疆三地州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北疆高寒地区就要结合地方特色,根据地方的贫困程度和实际需要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准扶贫政策。满足不同地区的不同实际需求,使得扶贫政策易于被当地贫困户接受,推动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
(二)政策程序中完善信息反馈机制
扶贫对象的信息反馈机制是精准扶贫政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也有利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完善和改进,充分重视贫困户的偏好、意愿和诉求、尊重、保障和支持其权利、扶贫对象也可以通过该机制发挥自下而上的监督作用,促进扶贫政策更好的发挥其政策效果。建立严格的扶贫信息网络管理监督机制,完善扶贫信息网络平台安全建设。
(三)政策效果上增强政策的持续性
为了保证精准扶贫政策效果的持续性,应建立贫困户脱贫后的长期跟踪机制。保证贫困户真的掌握了自我发展的能参加就业的技术,同时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也必须要加大力度,通过教育,职业培训等让贫困户提高自身素质,保证扶贫效果的持续性和长久性。同时在扶贫过程中积极号召其他非政府事业单位部门参与,吸引企业等在贫困地区长期发展,招商引资为贫困地区的未来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四.完善精准扶贫政策的保障措施
(一)物质保障
首先要加大对新疆地区的扶贫资源的投入,包括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完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修路,修建社区活动中心,修路灯,垃圾分类回收站等各项基础设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物质基础,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便利的交通,干净的居住环境等条件也会为贫困地区吸引投资,对外交流等提供更多的发展条件。
(二)人才保障
面对贫困地区人才稀缺这一现状,精准扶贫政策中明确指出扶贫先扶智,必须把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作为贫困户能够脱贫的根本性措施来贯彻落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农村职业技术水平等在非贫困地区已经很普遍的现象在新疆贫困地区依然很难实现普及,必须加强师资力量培训,提高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加强双语教学,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贫困县中推广汉语的普及,为民族贫困地区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储备有力的人才。
(三)制度保障
通过对精准扶贫过程中各个不同的阶段都配套相应的制度保障来提高精准扶贫政策的反贫困效应。在政策制定前期、在政策执行中、在政策后期,从不同阶段建立统一的考核督察机制来保障扶贫工作高效进行。对扶贫成果的考核要具体责任到人,对于贫困户后续发展也要完善相关的制度,追踪了解其后续发展,消灭潜在的返贫率高的隐患,贫困户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实时更新与完善,保证贫困地区上下级单位之间的信息通畅与共享,避免发生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扶贫效率低下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正天.湖北省插花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研究[J].经济评论,2014.6.
[2]李雪萍.王蒙.多维贫困-行动-结构分析框架下基于武陵山区的实证调查与理论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6.5.
[3]张岩.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广西大学2016届硕士学位论文,2006.11.
[4]董家丰.少数民族地区信贷精准扶贫研究[D].贵州民族研究,2014.7.
[5]万君.张琦.区域发展视角下我国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及脱贫的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10.
[6]郑瑞强.王英.精准扶贫政策初探[J].开发研究,2016.2.
[7]唐丽霞.罗江月. 李小云.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8]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徑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14.4
[9]王丽华.基于地缘性贫困的农村扶贫政策分析-以湘西八个贫困县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0]胡正天.湖北省插花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研究[J].经济评论,2016.6
作者简介:
马世娟(1991-),女,回族,新疆昌吉人,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新疆;贫困;精准扶贫政策
一.新疆地区精准扶贫政策的现状分析
2018年,新疆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六个精准”,推进“七个一批”“三个加大力度”等,实现了53.7万贫困人口脱贫、513个贫困村退出。到2020年,要确保新疆现行标准下的26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2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5个重点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南疆四地州区域性整体贫困,新疆地区的脱贫攻坚任务依然很艰巨。
导致贫困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根据新疆具体情况,致贫原因可大致分为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系统恶化,自然灾害频繁,自然资源缺乏有效开发利用。经济因素上该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产业结构不协调,经济发展的落后,同时也导致该地区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方式也处于初级化阶段,劳动生产效率低下。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开放程度低,市场化进程缓慢。
二.新疆地区精准扶贫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制定中贫困户瞄准精度有待加强
目前新疆地区对贫困户的瞄准精度还需要提高。影响贫困户瞄准精度的主要是贫困户认定的评价体系。目前贫困户的认定指标体系过于单一,大多都是根据收入这一指标来判定是否需要帮扶。同时贫困县的评选过程也需要改进,上下级之间掌握的信息不完整不全面,导致贫困县的评选过程存在漏洞,出现评选结果并不客观实际的结果。扶贫对象的瞄准精度不够精确,导致扶贫资源并不能真正的帮助到实际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体,导致扶贫资源在使用上存在缺位,错位,浪费等现象。
(二)政策执行中的扶贫政策“硬着陆”
扶贫政策必须要切合地方的实际情况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政策效果。新疆贫困地区中的贫困县分布范围广,导致贫困的原因也各有不同,各个地区之间的自然社会环境也差异较大。因此各地方的扶贫政策也因地而异,需要针对地方情况来制定不同的精准扶贫政策。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应避免一刀切和硬性的实施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政策的顺利展开和有效性。现阶段新疆各个地区存在不同的民族人口分布,民族差异导致的生活习惯,语言等不同也使得各地区对政策的理解接受能力不同,由于对政策的不了解不适应也会发生抵触现象。
(三)政策效果上扶贫效果持续性差
扶贫效果持续性差,一般指贫困户脱贫后没有了扶贫资源的支持又会很快再次陷入贫困。一般来讲,扶贫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长期目标则需要扶贫资源的长期持续投入,是对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精准扶贫政策的目标不应该只是追求数字上的贫困人口数减少,而应该通过精准扶贫政策上的扶持帮助,培养新疆地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帮助贫困户掌握就业技能,获得知识接受教育等,从而在脱离政策帮助后依然能够自力更生摆脱贫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三.完善新疆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政策的措施
(一)政策执行中优化精准扶贫机制
政策执行中存在扶贫政策硬着陆不被贫困户接受的现象,因此我们应当优化精准扶贫机制,建立相应的资源配对机制和项目选择机制。根据新疆不同贫困地区的实际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扶贫方式,例如在以农业为主的南疆三地州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北疆高寒地区就要结合地方特色,根据地方的贫困程度和实际需要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准扶贫政策。满足不同地区的不同实际需求,使得扶贫政策易于被当地贫困户接受,推动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
(二)政策程序中完善信息反馈机制
扶贫对象的信息反馈机制是精准扶贫政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也有利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完善和改进,充分重视贫困户的偏好、意愿和诉求、尊重、保障和支持其权利、扶贫对象也可以通过该机制发挥自下而上的监督作用,促进扶贫政策更好的发挥其政策效果。建立严格的扶贫信息网络管理监督机制,完善扶贫信息网络平台安全建设。
(三)政策效果上增强政策的持续性
为了保证精准扶贫政策效果的持续性,应建立贫困户脱贫后的长期跟踪机制。保证贫困户真的掌握了自我发展的能参加就业的技术,同时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也必须要加大力度,通过教育,职业培训等让贫困户提高自身素质,保证扶贫效果的持续性和长久性。同时在扶贫过程中积极号召其他非政府事业单位部门参与,吸引企业等在贫困地区长期发展,招商引资为贫困地区的未来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四.完善精准扶贫政策的保障措施
(一)物质保障
首先要加大对新疆地区的扶贫资源的投入,包括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完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修路,修建社区活动中心,修路灯,垃圾分类回收站等各项基础设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物质基础,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便利的交通,干净的居住环境等条件也会为贫困地区吸引投资,对外交流等提供更多的发展条件。
(二)人才保障
面对贫困地区人才稀缺这一现状,精准扶贫政策中明确指出扶贫先扶智,必须把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作为贫困户能够脱贫的根本性措施来贯彻落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农村职业技术水平等在非贫困地区已经很普遍的现象在新疆贫困地区依然很难实现普及,必须加强师资力量培训,提高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加强双语教学,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贫困县中推广汉语的普及,为民族贫困地区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储备有力的人才。
(三)制度保障
通过对精准扶贫过程中各个不同的阶段都配套相应的制度保障来提高精准扶贫政策的反贫困效应。在政策制定前期、在政策执行中、在政策后期,从不同阶段建立统一的考核督察机制来保障扶贫工作高效进行。对扶贫成果的考核要具体责任到人,对于贫困户后续发展也要完善相关的制度,追踪了解其后续发展,消灭潜在的返贫率高的隐患,贫困户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实时更新与完善,保证贫困地区上下级单位之间的信息通畅与共享,避免发生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扶贫效率低下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正天.湖北省插花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研究[J].经济评论,2014.6.
[2]李雪萍.王蒙.多维贫困-行动-结构分析框架下基于武陵山区的实证调查与理论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6.5.
[3]张岩.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广西大学2016届硕士学位论文,2006.11.
[4]董家丰.少数民族地区信贷精准扶贫研究[D].贵州民族研究,2014.7.
[5]万君.张琦.区域发展视角下我国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及脱贫的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10.
[6]郑瑞强.王英.精准扶贫政策初探[J].开发研究,2016.2.
[7]唐丽霞.罗江月. 李小云.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8]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徑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14.4
[9]王丽华.基于地缘性贫困的农村扶贫政策分析-以湘西八个贫困县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0]胡正天.湖北省插花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研究[J].经济评论,2016.6
作者简介:
马世娟(1991-),女,回族,新疆昌吉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