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舞蹈教学与娱乐化舞蹈教学有着独特性、连续性、系列行和科学性的区别。对待舞蹈更加的专注和认真,由此,教师为达到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感染、带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优雅规范的示范和鲜明生动的观点感染和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和表现自己。
关键词:主体参与性;职业教育;舞蹈教学;课堂方法
一、舞蹈学生基本素质和心理状态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寻找适合学生学习,适合教师教学的新方法、新道、新模式,在此首先讨论和论述了学习舞蹈的学生其基础素质和心理素质,以下通过横向比较得出[1]。
(一)学生与学生之间基础素质差异
从学生来源来看,职业教高校的学生学生来源主要是乡镇普通高校。有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只有少数的学生从小接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有一定的舞蹈基础,由此,学生舞蹈的基础素质出现了差异。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心理状态差异
横向上的差异,也带来纵向上差异。由于学生的基础素质的差异,也带来学生心理素质上的差异。具体表现来说,基础素质较好的同学,接受新知识快,学动作快,兴趣高;基础素质不好的学生,接受的慢,学动作慢,理解的慢,兴致低迷,容易心生自卑感、落差感;还有一部分学生满不在乎,意志不坚定,受挫心里抗压能力较低[2]。
(三)学生与学生之间主体参与度差异
据相关研究表示,舞蹈课堂教学中有80%的学生课堂参与度高,教条的执行老师所命令的,而近20%的学生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接受教师的建议和指导。但是这明显占比低,课堂氛围不佳,课堂效率不高,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做到充分发挥。
二、主体参与性—舞蹈教学课堂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笔者采取“主体参与性”的教学模式,“主体参与”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课堂。基于此,此部分将从六个方面重点阐述此种教学模式,以及如何应用此教学模式。
(一)准确的言传
言传,顾名思义就是用语言讲授,这对舞蹈教师语言素养方面有极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把本节课的动作的名称、特点、标准用形象生动、准确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动作要领用简单的字词概括,这样讲解学生不仅记得牢固,还易于体会。并且,提出应达到的教学目标[3]。
例如,在学生学习芭蕾手形时把“动作感觉”表述为“甩水形”,那么,便于学生在手部放松时找到感觉;在讲到汉族民间舞蹈-秧歌时,其中有“手巾花”的动作时,教师要对这部分的舞蹈要领进行概括,可以概括为“开”和“转”两个要点,便于学生记忆和练习。
(二)规范的身教
在舞蹈教学中,单单的言语是不够的,其需要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对学生进行标准的示范。教师的示范动作标准、直观、形象可以提供给学生方便学生直接模仿。教师做一个完整准确的示范动作,可以避免学生走很多弯路,并且帮助学生在练习的时候有正确的标准,由此,可以提高学生动作的规范程度。
(三)学生之间互相观察和纠正
教师在跟学生讲解完并且也演示完动作后,需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其自己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模仿教师”。在此之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在自己小组中轮流练习并且集体观审。通过观审,基础素质较好的,领会较快的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能引起大家注意,避免错误动作重复出现,促进学生动作的规范性。此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基础素质较差的同学,也可以培养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还可以在组内轮流展示后出现的错误大家及时规避和纠正。
例如,在学生学到民族舞的时候,舞蹈风格难以掌握,一对一的“帮对”可有效的进行“学”与“教”的转化,对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准确风格的掌握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作用。
(四)动作的情化
舞蹈它不单单只是带来视觉上的盛宴,不仅仅是由动作组成,它还包括情感,肢体动作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一个成功的舞蹈表演往往是情感打动观众,让观众心理产生共鸣,所以,舞蹈动作情感化特别重要。学生在掌握动作基础上,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自己的情感、气息融入到舞蹈当中,用肢体语言向观众表达想要传递的感情和思想。
例如,在学习民族舞蹈的时候,学生可能很难设身处地的体会到民间的情感,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情景,采用“情景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舞蹈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在舞蹈中充分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达到视觉上的最优。
(五)舞蹈创新意识的培养
正所谓“变则兴,守则亡”,舞蹈教学亦是如此。若一直遵守传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就无法做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己去寻找和探索新知,在教学中就会使教学资源产生浪费。基于此,职业教育高校舞蹈教学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理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制定自身的学习计划是依托于教师的教学内容,由此,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从而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时,能在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標中不断更新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增强学习的实效性[4]。
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掌握舞蹈动作基础上,根据自己主观情感上的理解,创造一段可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舞蹈,或者给一段音乐学生凭着自己的想象即兴表演出一段舞蹈,教师并在此基础上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舞蹈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
三、结束语
“主体参与性”课堂,旨在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发挥自己。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辅助作用,首先,教师需要言传身教的讲解和示范舞蹈动作,之后,一步一步引导和带动学生逐渐参与到课堂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弥补基础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差异的学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培养新时代舞蹈艺术人才和舞蹈师资人才。
参考文献
[1]曲雪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创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0(38):114-115.
[2]付莉.浅析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口传身教、主体参与”[J].教育与职业,2018(20):111-112.
[3]李蓉.浅析舞蹈“口传身授、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100-101.
[4]洛毛措.舞蹈表演教学中的民族舞教学方式分析——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程》[J].中国教育学刊,2020(09):128.
关键词:主体参与性;职业教育;舞蹈教学;课堂方法
一、舞蹈学生基本素质和心理状态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寻找适合学生学习,适合教师教学的新方法、新道、新模式,在此首先讨论和论述了学习舞蹈的学生其基础素质和心理素质,以下通过横向比较得出[1]。
(一)学生与学生之间基础素质差异
从学生来源来看,职业教高校的学生学生来源主要是乡镇普通高校。有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只有少数的学生从小接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有一定的舞蹈基础,由此,学生舞蹈的基础素质出现了差异。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心理状态差异
横向上的差异,也带来纵向上差异。由于学生的基础素质的差异,也带来学生心理素质上的差异。具体表现来说,基础素质较好的同学,接受新知识快,学动作快,兴趣高;基础素质不好的学生,接受的慢,学动作慢,理解的慢,兴致低迷,容易心生自卑感、落差感;还有一部分学生满不在乎,意志不坚定,受挫心里抗压能力较低[2]。
(三)学生与学生之间主体参与度差异
据相关研究表示,舞蹈课堂教学中有80%的学生课堂参与度高,教条的执行老师所命令的,而近20%的学生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接受教师的建议和指导。但是这明显占比低,课堂氛围不佳,课堂效率不高,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做到充分发挥。
二、主体参与性—舞蹈教学课堂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笔者采取“主体参与性”的教学模式,“主体参与”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课堂。基于此,此部分将从六个方面重点阐述此种教学模式,以及如何应用此教学模式。
(一)准确的言传
言传,顾名思义就是用语言讲授,这对舞蹈教师语言素养方面有极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把本节课的动作的名称、特点、标准用形象生动、准确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动作要领用简单的字词概括,这样讲解学生不仅记得牢固,还易于体会。并且,提出应达到的教学目标[3]。
例如,在学生学习芭蕾手形时把“动作感觉”表述为“甩水形”,那么,便于学生在手部放松时找到感觉;在讲到汉族民间舞蹈-秧歌时,其中有“手巾花”的动作时,教师要对这部分的舞蹈要领进行概括,可以概括为“开”和“转”两个要点,便于学生记忆和练习。
(二)规范的身教
在舞蹈教学中,单单的言语是不够的,其需要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对学生进行标准的示范。教师的示范动作标准、直观、形象可以提供给学生方便学生直接模仿。教师做一个完整准确的示范动作,可以避免学生走很多弯路,并且帮助学生在练习的时候有正确的标准,由此,可以提高学生动作的规范程度。
(三)学生之间互相观察和纠正
教师在跟学生讲解完并且也演示完动作后,需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其自己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模仿教师”。在此之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在自己小组中轮流练习并且集体观审。通过观审,基础素质较好的,领会较快的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能引起大家注意,避免错误动作重复出现,促进学生动作的规范性。此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基础素质较差的同学,也可以培养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还可以在组内轮流展示后出现的错误大家及时规避和纠正。
例如,在学生学到民族舞的时候,舞蹈风格难以掌握,一对一的“帮对”可有效的进行“学”与“教”的转化,对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准确风格的掌握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作用。
(四)动作的情化
舞蹈它不单单只是带来视觉上的盛宴,不仅仅是由动作组成,它还包括情感,肢体动作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一个成功的舞蹈表演往往是情感打动观众,让观众心理产生共鸣,所以,舞蹈动作情感化特别重要。学生在掌握动作基础上,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自己的情感、气息融入到舞蹈当中,用肢体语言向观众表达想要传递的感情和思想。
例如,在学习民族舞蹈的时候,学生可能很难设身处地的体会到民间的情感,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情景,采用“情景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舞蹈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在舞蹈中充分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达到视觉上的最优。
(五)舞蹈创新意识的培养
正所谓“变则兴,守则亡”,舞蹈教学亦是如此。若一直遵守传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就无法做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己去寻找和探索新知,在教学中就会使教学资源产生浪费。基于此,职业教育高校舞蹈教学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理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制定自身的学习计划是依托于教师的教学内容,由此,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从而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时,能在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標中不断更新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增强学习的实效性[4]。
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掌握舞蹈动作基础上,根据自己主观情感上的理解,创造一段可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舞蹈,或者给一段音乐学生凭着自己的想象即兴表演出一段舞蹈,教师并在此基础上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舞蹈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
三、结束语
“主体参与性”课堂,旨在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发挥自己。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辅助作用,首先,教师需要言传身教的讲解和示范舞蹈动作,之后,一步一步引导和带动学生逐渐参与到课堂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弥补基础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差异的学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培养新时代舞蹈艺术人才和舞蹈师资人才。
参考文献
[1]曲雪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创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0(38):114-115.
[2]付莉.浅析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口传身教、主体参与”[J].教育与职业,2018(20):111-112.
[3]李蓉.浅析舞蹈“口传身授、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100-101.
[4]洛毛措.舞蹈表演教学中的民族舞教学方式分析——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程》[J].中国教育学刊,2020(0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