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制定土地改革的路线,指明了根本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斗争目标、根本解决农民问题的途径以及团结广大农民这个中国革命主力军的根本方法。在当代,要想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正视农民问题,正确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关键词:毛泽东;土地改革路线; 历史价值; 当代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依靠的是人民的力量。农民是中国人民中人数最多的部分,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得到他们的支持。因此,必须解决好农民问题,解决好关系农民生存的土地问题。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土地改革路线的基本内容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提出过解决农民土地的主张。1927年2月,毛泽东在《毛润之同志视察湖南农运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农民问题是一个贫农问题,而贫农问题有两个,即资本问题与土地问题。这两个都已经不是宣传的问题而是立即实行的问题”。但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干扰,这些主张并没有被采纳。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由此毛泽东提出了一套土地改革的路线。毛泽东的土改路线的形式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时期:
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路线
1927年秋收起义后,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毛泽东在当地进行了大量的周密的调查后,经过一年多的思考与实践,在1928年12月,亲自起草了《井冈山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共同耕种或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禁止土地买卖,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也可以以劳动力为标准进行分配,分配土地的时候以乡为单位。但是,由于实践经验不足,该土地法中存在一些错误,如规定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没收地主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的买卖等。
此后,毛泽东也认识到了《井冈山土地法》中的不足,并进行了改正。在《农村调查》中毛泽东认为,当时《井冈山土地法》规定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农民只有使用权,是个原则的错误。在1929年制定的《兴国土地法》和《土地问题决议案》中,毛泽东改正了《井冈山土地法》的“没收一切土地” 的错误,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分给无地及少地的农民耕种使用, 分配土地时采取以原耕地为基础,实行抽多补少的原则。1930年,毛泽东认识到农民对土地的支配权问题。他指出:“过去田归苏维埃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的空气十分浓厚,并且四次五次分了又分,使得农民感觉田不是自己的,自己没有权支配。”因此,不安心种地,认为“这种情况是很不好的”。1931年2月27日, 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又进一步提出:对于土地“租借买卖、由他自由;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这样不仅再次纠正了《井冈山土地法》中所遗留的土地禁止买卖的问题,而且是解决了自党的“八七”会议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土地所有权问题的正确方法。
2. 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国各个阶级的主要任务,党的土地政策也做出了调整。毛泽东指出:“为什么共产党现在又申明取消工农民主专政和停业没收地主的土地呢? 这个理由我们也早已说明了,不是这种制度和办法根本要不得,而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引起了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使联合全民族各阶层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成了必需,而且有了可能。我们今天停止实行这个政策,是为了团结更多的人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而不是说中国不要解决土地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团结更多的力量参加抗战,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没收和重新分配地主的土地改变为减租减息的政策。
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和《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等文件中多次指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财产,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路线
抗日战争胜利后,农民的土地问题成为国共两党斗争成败的一个关键。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决定将党的土地政策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以各种方式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分配给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
1947年7月,在河北省西柏坡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及其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布:“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是一个彻底并比较完善的土地改革纲领,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即“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毛泽东土地改革路线,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经验成果,是不断对土地革命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进行深刻探索的结晶,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找到的最适合中国特色的土地改革路线。
二、毛泽东土地改革路线的历史价值
1. 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和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获得解放
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来说,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根本,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根基。
毛泽东的土地改革路线成功地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封建剥削,使农民获得解放。毛泽东的土地改革路线,要求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无偿分给广大农民,把它归农民所有,彻底瓦解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同时也彻底推翻了封建剥削制度。
2. 找到了发动农民的根本办法
土地是农村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产、生存的根本条件。因此,团结农民,发动农民,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帮助他们解决土地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吸收历史上解决土地问题的经验教训,制订了土地改革路线,使农民可以拥有土地,有效地团结了农民。农民获得土地后,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势必会极力支持与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得以胜利。历史进程表明,正是因为毛泽东正确的土地改革路线,成功的把农民组织起来,为党所领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得以胜利。
3. 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创造基本条件
毛泽东在《在土地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上的发言》中指出,“土地问题不解决,经济落后的国家不能增加生产力,不能解决农民的生活痛苦,不能改良土地。据俄同志调查,我国土地生产力日渐衰落,全国生产力已到了一个大危机,此危机不解决,必是绝大的饥荒。土地问题不解决,农民无力改良土地,生产必至日减。”农民的土地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经济生产。农民的土地问题解决好了,土地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基本生存得到了保障,国家才能有坚定的基础去进行工业生产。
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正是毛泽东正确的土地改革路线,农业生产得以提高,中国在建国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三、毛泽东土地改革路线的当代启示
在当代,要想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正视农民,切实提高土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正确解决农民的关键问题——土地问题。对于农民的土地问题,在当代国情的前提下,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继承与发展,创造性地解决。
1. 提高土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首先是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保证农产品能卖出好价钱。为此,不仅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而且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生产出优质的产品、特色产品。
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还要不断扩大产业化生产。为此,要迅速改变农产品单一化的问题,改变一家一口单打独干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模式,要尽力减少中间环节,大力扩大产业链,形成地域规模经济圈,以品牌、精品、特色农产品带动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对于土地经济效益的提高,还需要进行土地整治。整治后的地块要集中成片,这样便于规模化机械化作业,能够产生规模效益;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有效整治,可以解决空心村问题,节约出大量的土地。
2. 保障农民可以使用自己的土地
农民不能使用本属于自己的土地,农民对土地权益就失去支配的地位,农民的权益就难以得到保护。现实中农民的土地权利屡屡被侵犯。各地时有发生侵犯农民土地所有权,强行废止农民土地承包合同,违法占用农民生产用地等现象。
国家应当颁布一系列法律来管理和保护农民的土地。除了加强立法外,还需加强法律知识宣传。同时,要加强法律监督,及时惩办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违法乱纪行为。
3. 推进“三农”问题进一步得到改善
对于“三农问题”,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结合当代国情,借鉴吸收他国先进经验,有效解决。
在指导方针上,在发展模式上,在发展战略上,要做出有效的调整,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四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1987年。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④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⑥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编:《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关键词:毛泽东;土地改革路线; 历史价值; 当代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依靠的是人民的力量。农民是中国人民中人数最多的部分,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得到他们的支持。因此,必须解决好农民问题,解决好关系农民生存的土地问题。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土地改革路线的基本内容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提出过解决农民土地的主张。1927年2月,毛泽东在《毛润之同志视察湖南农运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农民问题是一个贫农问题,而贫农问题有两个,即资本问题与土地问题。这两个都已经不是宣传的问题而是立即实行的问题”。但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干扰,这些主张并没有被采纳。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由此毛泽东提出了一套土地改革的路线。毛泽东的土改路线的形式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时期:
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路线
1927年秋收起义后,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毛泽东在当地进行了大量的周密的调查后,经过一年多的思考与实践,在1928年12月,亲自起草了《井冈山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共同耕种或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禁止土地买卖,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也可以以劳动力为标准进行分配,分配土地的时候以乡为单位。但是,由于实践经验不足,该土地法中存在一些错误,如规定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没收地主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的买卖等。
此后,毛泽东也认识到了《井冈山土地法》中的不足,并进行了改正。在《农村调查》中毛泽东认为,当时《井冈山土地法》规定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农民只有使用权,是个原则的错误。在1929年制定的《兴国土地法》和《土地问题决议案》中,毛泽东改正了《井冈山土地法》的“没收一切土地” 的错误,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分给无地及少地的农民耕种使用, 分配土地时采取以原耕地为基础,实行抽多补少的原则。1930年,毛泽东认识到农民对土地的支配权问题。他指出:“过去田归苏维埃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的空气十分浓厚,并且四次五次分了又分,使得农民感觉田不是自己的,自己没有权支配。”因此,不安心种地,认为“这种情况是很不好的”。1931年2月27日, 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又进一步提出:对于土地“租借买卖、由他自由;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这样不仅再次纠正了《井冈山土地法》中所遗留的土地禁止买卖的问题,而且是解决了自党的“八七”会议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土地所有权问题的正确方法。
2. 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国各个阶级的主要任务,党的土地政策也做出了调整。毛泽东指出:“为什么共产党现在又申明取消工农民主专政和停业没收地主的土地呢? 这个理由我们也早已说明了,不是这种制度和办法根本要不得,而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引起了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使联合全民族各阶层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成了必需,而且有了可能。我们今天停止实行这个政策,是为了团结更多的人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而不是说中国不要解决土地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团结更多的力量参加抗战,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没收和重新分配地主的土地改变为减租减息的政策。
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和《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等文件中多次指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财产,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路线
抗日战争胜利后,农民的土地问题成为国共两党斗争成败的一个关键。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决定将党的土地政策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以各种方式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分配给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
1947年7月,在河北省西柏坡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及其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布:“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是一个彻底并比较完善的土地改革纲领,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即“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毛泽东土地改革路线,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经验成果,是不断对土地革命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进行深刻探索的结晶,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找到的最适合中国特色的土地改革路线。
二、毛泽东土地改革路线的历史价值
1. 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和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获得解放
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来说,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根本,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根基。
毛泽东的土地改革路线成功地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封建剥削,使农民获得解放。毛泽东的土地改革路线,要求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无偿分给广大农民,把它归农民所有,彻底瓦解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同时也彻底推翻了封建剥削制度。
2. 找到了发动农民的根本办法
土地是农村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产、生存的根本条件。因此,团结农民,发动农民,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帮助他们解决土地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吸收历史上解决土地问题的经验教训,制订了土地改革路线,使农民可以拥有土地,有效地团结了农民。农民获得土地后,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势必会极力支持与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得以胜利。历史进程表明,正是因为毛泽东正确的土地改革路线,成功的把农民组织起来,为党所领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得以胜利。
3. 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创造基本条件
毛泽东在《在土地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上的发言》中指出,“土地问题不解决,经济落后的国家不能增加生产力,不能解决农民的生活痛苦,不能改良土地。据俄同志调查,我国土地生产力日渐衰落,全国生产力已到了一个大危机,此危机不解决,必是绝大的饥荒。土地问题不解决,农民无力改良土地,生产必至日减。”农民的土地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经济生产。农民的土地问题解决好了,土地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基本生存得到了保障,国家才能有坚定的基础去进行工业生产。
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正是毛泽东正确的土地改革路线,农业生产得以提高,中国在建国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三、毛泽东土地改革路线的当代启示
在当代,要想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正视农民,切实提高土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正确解决农民的关键问题——土地问题。对于农民的土地问题,在当代国情的前提下,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继承与发展,创造性地解决。
1. 提高土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首先是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保证农产品能卖出好价钱。为此,不仅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而且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生产出优质的产品、特色产品。
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还要不断扩大产业化生产。为此,要迅速改变农产品单一化的问题,改变一家一口单打独干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模式,要尽力减少中间环节,大力扩大产业链,形成地域规模经济圈,以品牌、精品、特色农产品带动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对于土地经济效益的提高,还需要进行土地整治。整治后的地块要集中成片,这样便于规模化机械化作业,能够产生规模效益;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有效整治,可以解决空心村问题,节约出大量的土地。
2. 保障农民可以使用自己的土地
农民不能使用本属于自己的土地,农民对土地权益就失去支配的地位,农民的权益就难以得到保护。现实中农民的土地权利屡屡被侵犯。各地时有发生侵犯农民土地所有权,强行废止农民土地承包合同,违法占用农民生产用地等现象。
国家应当颁布一系列法律来管理和保护农民的土地。除了加强立法外,还需加强法律知识宣传。同时,要加强法律监督,及时惩办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违法乱纪行为。
3. 推进“三农”问题进一步得到改善
对于“三农问题”,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结合当代国情,借鉴吸收他国先进经验,有效解决。
在指导方针上,在发展模式上,在发展战略上,要做出有效的调整,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四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1987年。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④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⑥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编:《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