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联作为世界上最先创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理论与实践中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在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为《宣言》)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哲学思想,不但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更是为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其影响极其深远。深入分析《共产党宣言》对建立社会主義国家的诸多设想,反观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有利于我们深入剖析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以此更好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苏联模式;《共产党宣言》;失败原因;理性反思
苏联模式,即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苏联模式之所以称之为“模式”,就是因为它成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争相模仿的范式。而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对其进行模仿,必然是因为苏联模式在一段时间,抑或是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优越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现实,使人们不得不思考苏联模式何以导致如此的失败。但是,尽管苏联模式的失败已众所周知,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联模式等同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只是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方式与方法的欠妥,既不代表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错误,也不能依此印证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一、苏联模式违背了《共产党宣言》提出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
“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1]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进整个社会的进步。苏联模式对这一原理的违背主要体现于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的社会资源不受市场控制,而由国家管控。企业生产产品的种类及数量,由国家统一指挥,受国家直接管制。第二,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苏联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看作是其是否属于社会主义的标志,将非公有制看作是应该消除的对象。第三,严重失衡的经济结构。在苏联,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作为首当其中,是发展的重中之重。虽然这使苏联的军事力量迅速得以增强,在一段时间内显示了苏联的强大。但重工业而轻农业的战略,导致了苏联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不利于苏联的长远发展。第五,苏联公职人员与人民群众的收入差距过大,公职人员掌管着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其个人利益的不断扩大,是其私欲不断扩大的外在体现,私欲的增加为贪污腐败提供了思想土壤。苏联公职人员与人民群众的收入差距最大时相差近50倍。
苏联是在一个不发达国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但苏联却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认为公有制水平越高就越接近共产主义,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它并非依据苏联实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条化,盲目追求“一大二公”,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对市场的排斥和抵触,更是极大地阻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严重破坏了生产积极性,导致经济水平的急剧下降。计划代替宗教成为对人的新的“异化”,这种模式最终必然会走向终结。
二、苏联模式违背了《共产党宣言》倡导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
无产阶级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首先,是对自由人的阐述。自由人即“经济上不受剥削、政治上不受压迫、法律上受到公正保护的人。”[2]其次,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整体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一切人”是由每一个个体构成的,个体目标实现了,整体目标才能实现。如果每一个个体都无法实现自由发展,那么“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苏联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将国家权利渗透到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非但没有积极借鉴西方文明的精华,反而将集权发挥到了极致。在苏联模式下,凡是与官方的主张和观点不一致的东西统统当成异己的力量被加以压制和打击,严重影响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破坏了整个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沦为空谈。苏联共产党掌握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权,通过自上而下的任免机制实现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在意识形态领域更是盛行盲目的个人崇拜。斯大林甚至干预一些纯学术问题的讨论,扼杀学术自由,破坏创新性的发展,抑制了思想观念的多样化。除此之外,还加强对公共舆论的监管,实行意识形态监控,曾大搞两次“批判运动”统一思想,强化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的这些做法都严重违背了《共产党宣言》倡导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
三、苏联模式背离了《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共产党宣言》第二章开始就清晰地表述了共产党人与全体无产者的关系,“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共产党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无差别民族的利益,无产阶级在解放全人类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自身的解放,因此共产党人和全体无产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苏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沙皇俄国的影响。由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自上而下性,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沙皇的专制统治,所以改革的不彻底性也是无法避免的。苏联共产党一党专政,党政不分,以党代政,致使党内一些领导干部的权力过大且没有受到有效监督,最终形成个人集权。苏联还强迫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效仿苏联的发展道路。对想要结合本国实际探索“自治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采取的也是排斥和孤立的态度。苏联推行大党主义、大国主义,最终走向霸权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2012.
[2]李志昌.准确理解《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J].社会主义论坛,2018(06):13-14.
关键词:苏联模式;《共产党宣言》;失败原因;理性反思
苏联模式,即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苏联模式之所以称之为“模式”,就是因为它成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争相模仿的范式。而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对其进行模仿,必然是因为苏联模式在一段时间,抑或是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优越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现实,使人们不得不思考苏联模式何以导致如此的失败。但是,尽管苏联模式的失败已众所周知,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联模式等同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只是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方式与方法的欠妥,既不代表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错误,也不能依此印证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一、苏联模式违背了《共产党宣言》提出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
“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1]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进整个社会的进步。苏联模式对这一原理的违背主要体现于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的社会资源不受市场控制,而由国家管控。企业生产产品的种类及数量,由国家统一指挥,受国家直接管制。第二,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苏联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看作是其是否属于社会主义的标志,将非公有制看作是应该消除的对象。第三,严重失衡的经济结构。在苏联,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作为首当其中,是发展的重中之重。虽然这使苏联的军事力量迅速得以增强,在一段时间内显示了苏联的强大。但重工业而轻农业的战略,导致了苏联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不利于苏联的长远发展。第五,苏联公职人员与人民群众的收入差距过大,公职人员掌管着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其个人利益的不断扩大,是其私欲不断扩大的外在体现,私欲的增加为贪污腐败提供了思想土壤。苏联公职人员与人民群众的收入差距最大时相差近50倍。
苏联是在一个不发达国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但苏联却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认为公有制水平越高就越接近共产主义,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它并非依据苏联实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条化,盲目追求“一大二公”,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对市场的排斥和抵触,更是极大地阻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严重破坏了生产积极性,导致经济水平的急剧下降。计划代替宗教成为对人的新的“异化”,这种模式最终必然会走向终结。
二、苏联模式违背了《共产党宣言》倡导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
无产阶级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首先,是对自由人的阐述。自由人即“经济上不受剥削、政治上不受压迫、法律上受到公正保护的人。”[2]其次,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整体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一切人”是由每一个个体构成的,个体目标实现了,整体目标才能实现。如果每一个个体都无法实现自由发展,那么“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苏联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将国家权利渗透到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非但没有积极借鉴西方文明的精华,反而将集权发挥到了极致。在苏联模式下,凡是与官方的主张和观点不一致的东西统统当成异己的力量被加以压制和打击,严重影响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破坏了整个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沦为空谈。苏联共产党掌握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权,通过自上而下的任免机制实现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在意识形态领域更是盛行盲目的个人崇拜。斯大林甚至干预一些纯学术问题的讨论,扼杀学术自由,破坏创新性的发展,抑制了思想观念的多样化。除此之外,还加强对公共舆论的监管,实行意识形态监控,曾大搞两次“批判运动”统一思想,强化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的这些做法都严重违背了《共产党宣言》倡导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
三、苏联模式背离了《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共产党宣言》第二章开始就清晰地表述了共产党人与全体无产者的关系,“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共产党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无差别民族的利益,无产阶级在解放全人类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自身的解放,因此共产党人和全体无产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苏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沙皇俄国的影响。由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自上而下性,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沙皇的专制统治,所以改革的不彻底性也是无法避免的。苏联共产党一党专政,党政不分,以党代政,致使党内一些领导干部的权力过大且没有受到有效监督,最终形成个人集权。苏联还强迫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效仿苏联的发展道路。对想要结合本国实际探索“自治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采取的也是排斥和孤立的态度。苏联推行大党主义、大国主义,最终走向霸权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2012.
[2]李志昌.准确理解《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J].社会主义论坛,2018(06):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