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的喜剧《屈身求爱》当中的爱情情感观念进行剖析从《屈身求爱》爱情故事中错位与错认这个主要矛盾脉络以及其爱情故事中并非完美但臻于感人的主要意旨观念这两个方面分析了《屈身求爱》当中的爱情故事的观念基础哥尔德斯密斯在《屈身求爱》当中的情感爱情观念分别从朴实自然不完美但是纯良以及反对滥情和感伤这三个方面对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的爱情理念进行多层次剖析并且对哥尔德斯密斯的爱情理念的影响做出简要的总结
关键词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爱情《屈身求爱》感伤淳朴
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是英国在18世纪中后期著名的一位剧作家和诗歌创作者。哥尔德斯密斯在爱尔兰出生,曾经在苏格兰就读医科。哥尔德斯密斯在返回英国首都伦敦之后,开始创作一系列的戏剧,而《屈身求爱》这一部戏剧是他在自己生命的晚期所创作的,蕴含着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自己一生当中的价值观以及各种感情观念的理解,具有很高的文学代表性和思想感情的价值。
一《屈身求爱》主要的矛盾脉络与主旨
《屈身求爱》这一部戏剧又被翻译为《委曲求全》,是英国剧作家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在自己生命的晚期创作的一部经典的喜剧作品。哥尔德斯密斯风趣幽默,其对于当时英国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深恶痛绝,同时对于人与人之间宝贵的爱情又充满欣赏,因此,其创作的《屈身求爱》正是以喜剧的形式对爱情进行讴歌。相对比于同时代的英国剧作家以及小说创作者而言,哥尔德斯密斯的《屈身求爱》却表现出不一样的文学艺术特征,同时代的英国剧作家和小说家往往喜欢运用一些感伤的方式去表现英国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但哥尔德斯密斯则不同,他创作的《屈身求爱》,是一部继承了莎士比亚时代喜剧元素的重要喜剧作品,能够从喜剧这种形式之中,表现出男女爱情的弥足珍贵。
《屈身求爱》这部喜剧紧紧地对各个矛盾点进行围绕,并且处理得十分集中,这样所有的矛盾点和线索关系都缠绕在一起,从而表现出一种非常巧妙的艺术效果。
1《屈身求爱》的主要矛盾脉络:错位与错认
哥尔德斯密斯的《屈身求爱》这部喜剧,正如前文所分析的,包含了非常多的大小不一的矛盾点和线索,而实际上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的主要矛盾。
第一个方面的矛盾是戏剧之中的男主人公马洛被人欺骗误导,去郝思嘉先生家里造访,将郝思嘉先生家当成了一家小型的客栈,结果进去呼三喝四,让人感觉其十分放肆。马洛这样的表现,自然让未来的老丈人郝思嘉先生十分的苦恼,也十分的不欢喜,而实际上,马洛先生是一位秉性纯良的绅士,一方面,马洛在大家闺秀的面前常常十分的害羞以及拘谨;另一方面,马洛在外面又巧舌如簧,能够巧妙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马洛虽然一开始有了些误会,但是马洛先生的本质是一位好的绅士。而在郝思嘉先生家里面,郝思嘉先生的女儿郝小姐看到了马洛先生,为了试探这位马洛先生的秉性和道德,伪装成为女仆人的样子,结果其见识和美貌都打动了马洛先生,而且郝小姐也因为与马洛先生接触后的言行举止,发现了马洛的可爱正直、风流倜傥的风趣,使郝小姐被迷倒在马洛的魅力上,决定向马洛先生“屈身求爱”。
第二个方面的矛盾线是郝小姐的弟弟托尼,托尼希望能够和别的大家闺秀进行一段美好的爱情,但是其母亲却因钱财,要求托尼要和有婚约的表妹奈维尔谈恋爱以及成婚。托尼在一番阴差阳错之间,成人之美,最终托尼和自己的表妹奈维尔都收获到了各自的爱情。
2《屈身求爱》的主要意旨观念:并非完美,但臻于感人
《屈身求爱》的主要意旨就是对于爱情的歌颂。正如《屈身求爱》这部喜剧的最后一幕当中,郝思嘉先生的最后一句话:“你虽然弄错了对方的情人,但是我觉得你绝对是可以弄错了妻子。”这句话是对于各种爱情故事里的矛盾地圆满解决。《屈身求爱》这部喜剧的结局是稍微显现出了圆滑的特点,但是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爱情观念。作者哥尔德斯密斯在台词上的处理上,也让笑料不断出来。马洛先生自身的羞赧和不羁之间的映衬,让马洛先生的可爱特点在众人面前显现出来,但是正是这种并非完人的马洛先生,却成为了女主角郝小姐的追求对象,这也表明了作者哥尔德斯密斯对于爱情的观点,爱情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却是最能够打动人的,吸引人心的。
二《屈身求爱》的爱情观念之一:朴实自然
《屈身求爱》之中特别的爱情观念之一就是朴实自然的特征。相对同一时期英国爱情文学戏剧以及小说,往往都是以上流社会当中的悲情爱情故事作为主要的旋律,这种悲情的爱情故事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打动别人,但是实际上并没有非常深刻的特点,尤其是在其情感的构造之中,乍看起来十分悲痛,但是细细品味之后又感到空洞无物。但在哥尔德斯密斯创作的《屈身求爱》之中,表现出了一种非常特别的朴实自然的爱情观念。
《屈身求爱》的故事背景设置和其它的传统爱情戏剧有一定程度上的接近,仍然以英国上流社会的爱情作为主要的演绎平台。男主角马洛先生是查尔斯爵士的儿子,因此,马洛先生本身就是英国贵胄。但是从《屈身求爱》另一个贵胄的背景设置上,就看出哥尔德斯密斯对于爱情的观念是一种朴实自然的理解。
女主角凯蒂的父亲,也就是郝思嘉先生,他早年热衷于政治,后来深深感觉到朝廷政治并不是公正的,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没办法改善,只好到乡间隐居起来。因此,凯蒂的父亲郝思嘉先生实际上是英国的一名乡绅的角色,他虽然有显赫的政治经历以及较多的钱财,但是他并不喜欢装扮自己的家里使其变得富丽堂皇,因此,郝思嘉先生的家里和乡村之间的客栈也没什么不同。这也导致了从大城市过来的查尔斯爵士的儿子马洛,会将郝思嘉先生的家当成客栈,从而爆发出一系列笑料的原因。
从这一点来看,实际上郝思嘉先生素朴的生活方式,加上马洛到了郝思嘉先生家里呼三喝四的喜剧效果,表现了作者哥尔德斯密斯对于爱情的观念的态度,歌颂纯真朴实,反对上流社会穷奢极欲的爱情生活。因此,通过马洛初次拜访未来岳父、岳母家中的误会窘态,表达出作者对于朴实爱情的尊重,以及对于上流社会这种等级门户森严的观点予以深刻的讽刺和驳斥。
三《屈身求爱》的爱情观念之二:不完美,但是纯良
《屈身求爱》谈到了另外一种爱情择偶观念,那就是不需要十分完美,只要对象秉性纯良就可以了。其实人类不可能十全十美,特别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人都会有缺点,不过要区分这样的一种缺点和人性缺失是不是影响到人的本质,只有在纯良的秉性本质下,那么略有缺点,也可以成为理想的对象。这一点是哥尔德斯密斯对于上流社会优等爱情观念的另一种驳斥,并且哥尔德斯密斯创作了一个非常典型的形象,也就是郝思嘉先生的继子托尼。
托尼并不是郝思嘉夫妇亲生的孩子,托尼父亲早年去世了,但是根据遗嘱等相关的文件要求下,托尼每一年都可以从银行拿到遗产利息一千五百英镑。但是托尼并没有成为一个英国上流社会的贵族应该要有的样子,反而托尼沾染了很多乡间人的习气,喜欢去捉弄自己身边的人。托尼的养母郝思嘉太太十分地宠爱这个孩子,在戏剧的第二幕就谈到托尼是一个“又可爱又甜美”的男孩子,不过托尼并没有因此就不捉弄自己的养母。例如,知道自己的母亲郝思嘉太太对于钱财看得比较重,居然偷偷拿走了她的珠宝,让郝思嘉太太找不到自己的珠宝而吓坏了。托尼甚至会去烧男仆人的鞋子,吓坏女仆人,或者捉弄小猫,将郝思嘉先生的假发绑在椅子的椅背上。这些都决定了托尼会去刻意引导马洛,误会了郝思嘉的家里是一间乡村客栈。
不过托尼即使有着许许多多的爱捉弄人的经历,如同戏剧之中的一个小丑形象,但是实际上托尼是一个秉性纯良的乡村小伙子。这一点就像郝思嘉太太虽然有些贪恋钱财,但是她仍然是充满着爱心,性格十分善良和蔼,而托尼也是一个十分温厚朴实的乡村小伙子。这也是最终托尼能够找到自己的爱情归属的根本原因。如果托尼这个小伙子只是懂得不断地捉弄别人,根本就不懂得去和别人和蔼相处,完全出自于贪婪或者是恶意,那么相信这样的小伙子是不可能找到自己的真正爱情的。
所以哥尔德斯密斯在《屈身求爱》这一部戏剧当中,所要表达的就是一种不需要苛求完满,但是要追求秉性本质上的纯良温厚,这种爱情观念与上流社会凡事都有要求,处处设置了规矩的条条框框方式的爱情相比,是截然不同的爱情理念。
四《屈身求爱》爱情理念之三:反对滥情和感伤
《屈身求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于滥情以及感伤的彻底反对。哥尔德斯密斯多次在戏剧人物的对白当中,对感伤主义以及滥情的爱情理念进行讽刺。例如,在《屈身求爱》第一幕当中,奈维尔小姐对女主角凯蒂问到,最近看的小说是不是太感人,然后托尼很坦诚地插嘴说,郝思嘉太太和奈维尔小姐曾经为了一本书狠狠地哭了一个小时,照她们的意思,越是让她们哭得狠的书,就越是让她们觉得好看,觉得喜欢。这样的一种对白,很明显看得出作者对于滥情和感伤的爱情理念是持有着非常强烈的反对态度。
而在《屈身求爱》的结尾处,郝思嘉太太看到奈维尔小姐和韩氏亭先生来家中拿回珠宝,郝思嘉太太说“这已经和现代的小说之中,那种结局里的哭哭啼啼十分相似了。”这样的一种对白,就是哥尔德斯密斯对那个时代滥情文学的发展,以及滥情文学发展之后,在英国上流社会普遍存在的爱情感伤风格和理念进行强烈地讽刺,他认为爱情就应该是皆大欢喜的,不是哭哭啼啼的,是爱情当中双方都能够感受到彼此之间的亲切,并且在爱情当中感受到快乐的,不是功利主义的,不用计较得失的,不需要刻意去索取以及希冀回报的。这些观念都表现出了哥尔德斯密斯爱情理念当中超越时代局限,成为一种独立的爱情理念。
因此,最后郝思嘉先生选择了马洛先生作为自己女儿凯蒂的最终伴侣,不是因为马洛先生是查尔斯爵士的儿子,而是因为马洛先生身上有着城里面人并不具备的一种纯朴的特质。马洛先生长期是在英国的首都伦敦生活,但是马洛先生是在学院当中成长的,因此,和感伤主义、滥情以及各种轻浮空虚的观念是有着非常大的远离和排斥。马洛先生之所以选择到乡间,目的就是对于虚伪的时代和浮夸的社会风气进行抵抗,他反对这样一种非常陈旧的爱情审美价值观,他希望能够和淳朴自然的人一起生活。因此,马罗先生最终成为了郝思嘉先生的女婿,成为了凯蒂的最终人生伴侣。
结语
《屈身求爱》这一部戏剧的确是有非常强烈的爱情理念表达出其中的内涵。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非常巧妙地将自己对于爱情的理解,对于英国上流社会腐朽的社会风气,以及对感伤主义文学进行强烈地讽刺,因此,他的这一部作品也就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这种对于爱情的淳朴自然的追求,以及对爱情抱有的善良和憧憬,一直到现在,都是十分宝贵的观念和情愫。
参考文献:
[1] 赵亚麟:《试论莎翁与同时代剧作家之间的互动关系》,《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 杨友玉:《闹剧式的风尚》,《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5期。
[3] 夏宇:《无所附丽——论萨特小说的理想构设及自由状态》,《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1年第2期。
关键词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爱情《屈身求爱》感伤淳朴
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是英国在18世纪中后期著名的一位剧作家和诗歌创作者。哥尔德斯密斯在爱尔兰出生,曾经在苏格兰就读医科。哥尔德斯密斯在返回英国首都伦敦之后,开始创作一系列的戏剧,而《屈身求爱》这一部戏剧是他在自己生命的晚期所创作的,蕴含着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自己一生当中的价值观以及各种感情观念的理解,具有很高的文学代表性和思想感情的价值。
一《屈身求爱》主要的矛盾脉络与主旨
《屈身求爱》这一部戏剧又被翻译为《委曲求全》,是英国剧作家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在自己生命的晚期创作的一部经典的喜剧作品。哥尔德斯密斯风趣幽默,其对于当时英国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深恶痛绝,同时对于人与人之间宝贵的爱情又充满欣赏,因此,其创作的《屈身求爱》正是以喜剧的形式对爱情进行讴歌。相对比于同时代的英国剧作家以及小说创作者而言,哥尔德斯密斯的《屈身求爱》却表现出不一样的文学艺术特征,同时代的英国剧作家和小说家往往喜欢运用一些感伤的方式去表现英国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但哥尔德斯密斯则不同,他创作的《屈身求爱》,是一部继承了莎士比亚时代喜剧元素的重要喜剧作品,能够从喜剧这种形式之中,表现出男女爱情的弥足珍贵。
《屈身求爱》这部喜剧紧紧地对各个矛盾点进行围绕,并且处理得十分集中,这样所有的矛盾点和线索关系都缠绕在一起,从而表现出一种非常巧妙的艺术效果。
1《屈身求爱》的主要矛盾脉络:错位与错认
哥尔德斯密斯的《屈身求爱》这部喜剧,正如前文所分析的,包含了非常多的大小不一的矛盾点和线索,而实际上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的主要矛盾。
第一个方面的矛盾是戏剧之中的男主人公马洛被人欺骗误导,去郝思嘉先生家里造访,将郝思嘉先生家当成了一家小型的客栈,结果进去呼三喝四,让人感觉其十分放肆。马洛这样的表现,自然让未来的老丈人郝思嘉先生十分的苦恼,也十分的不欢喜,而实际上,马洛先生是一位秉性纯良的绅士,一方面,马洛在大家闺秀的面前常常十分的害羞以及拘谨;另一方面,马洛在外面又巧舌如簧,能够巧妙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马洛虽然一开始有了些误会,但是马洛先生的本质是一位好的绅士。而在郝思嘉先生家里面,郝思嘉先生的女儿郝小姐看到了马洛先生,为了试探这位马洛先生的秉性和道德,伪装成为女仆人的样子,结果其见识和美貌都打动了马洛先生,而且郝小姐也因为与马洛先生接触后的言行举止,发现了马洛的可爱正直、风流倜傥的风趣,使郝小姐被迷倒在马洛的魅力上,决定向马洛先生“屈身求爱”。
第二个方面的矛盾线是郝小姐的弟弟托尼,托尼希望能够和别的大家闺秀进行一段美好的爱情,但是其母亲却因钱财,要求托尼要和有婚约的表妹奈维尔谈恋爱以及成婚。托尼在一番阴差阳错之间,成人之美,最终托尼和自己的表妹奈维尔都收获到了各自的爱情。
2《屈身求爱》的主要意旨观念:并非完美,但臻于感人
《屈身求爱》的主要意旨就是对于爱情的歌颂。正如《屈身求爱》这部喜剧的最后一幕当中,郝思嘉先生的最后一句话:“你虽然弄错了对方的情人,但是我觉得你绝对是可以弄错了妻子。”这句话是对于各种爱情故事里的矛盾地圆满解决。《屈身求爱》这部喜剧的结局是稍微显现出了圆滑的特点,但是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爱情观念。作者哥尔德斯密斯在台词上的处理上,也让笑料不断出来。马洛先生自身的羞赧和不羁之间的映衬,让马洛先生的可爱特点在众人面前显现出来,但是正是这种并非完人的马洛先生,却成为了女主角郝小姐的追求对象,这也表明了作者哥尔德斯密斯对于爱情的观点,爱情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却是最能够打动人的,吸引人心的。
二《屈身求爱》的爱情观念之一:朴实自然
《屈身求爱》之中特别的爱情观念之一就是朴实自然的特征。相对同一时期英国爱情文学戏剧以及小说,往往都是以上流社会当中的悲情爱情故事作为主要的旋律,这种悲情的爱情故事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打动别人,但是实际上并没有非常深刻的特点,尤其是在其情感的构造之中,乍看起来十分悲痛,但是细细品味之后又感到空洞无物。但在哥尔德斯密斯创作的《屈身求爱》之中,表现出了一种非常特别的朴实自然的爱情观念。
《屈身求爱》的故事背景设置和其它的传统爱情戏剧有一定程度上的接近,仍然以英国上流社会的爱情作为主要的演绎平台。男主角马洛先生是查尔斯爵士的儿子,因此,马洛先生本身就是英国贵胄。但是从《屈身求爱》另一个贵胄的背景设置上,就看出哥尔德斯密斯对于爱情的观念是一种朴实自然的理解。
女主角凯蒂的父亲,也就是郝思嘉先生,他早年热衷于政治,后来深深感觉到朝廷政治并不是公正的,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没办法改善,只好到乡间隐居起来。因此,凯蒂的父亲郝思嘉先生实际上是英国的一名乡绅的角色,他虽然有显赫的政治经历以及较多的钱财,但是他并不喜欢装扮自己的家里使其变得富丽堂皇,因此,郝思嘉先生的家里和乡村之间的客栈也没什么不同。这也导致了从大城市过来的查尔斯爵士的儿子马洛,会将郝思嘉先生的家当成客栈,从而爆发出一系列笑料的原因。
从这一点来看,实际上郝思嘉先生素朴的生活方式,加上马洛到了郝思嘉先生家里呼三喝四的喜剧效果,表现了作者哥尔德斯密斯对于爱情的观念的态度,歌颂纯真朴实,反对上流社会穷奢极欲的爱情生活。因此,通过马洛初次拜访未来岳父、岳母家中的误会窘态,表达出作者对于朴实爱情的尊重,以及对于上流社会这种等级门户森严的观点予以深刻的讽刺和驳斥。
三《屈身求爱》的爱情观念之二:不完美,但是纯良
《屈身求爱》谈到了另外一种爱情择偶观念,那就是不需要十分完美,只要对象秉性纯良就可以了。其实人类不可能十全十美,特别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人都会有缺点,不过要区分这样的一种缺点和人性缺失是不是影响到人的本质,只有在纯良的秉性本质下,那么略有缺点,也可以成为理想的对象。这一点是哥尔德斯密斯对于上流社会优等爱情观念的另一种驳斥,并且哥尔德斯密斯创作了一个非常典型的形象,也就是郝思嘉先生的继子托尼。
托尼并不是郝思嘉夫妇亲生的孩子,托尼父亲早年去世了,但是根据遗嘱等相关的文件要求下,托尼每一年都可以从银行拿到遗产利息一千五百英镑。但是托尼并没有成为一个英国上流社会的贵族应该要有的样子,反而托尼沾染了很多乡间人的习气,喜欢去捉弄自己身边的人。托尼的养母郝思嘉太太十分地宠爱这个孩子,在戏剧的第二幕就谈到托尼是一个“又可爱又甜美”的男孩子,不过托尼并没有因此就不捉弄自己的养母。例如,知道自己的母亲郝思嘉太太对于钱财看得比较重,居然偷偷拿走了她的珠宝,让郝思嘉太太找不到自己的珠宝而吓坏了。托尼甚至会去烧男仆人的鞋子,吓坏女仆人,或者捉弄小猫,将郝思嘉先生的假发绑在椅子的椅背上。这些都决定了托尼会去刻意引导马洛,误会了郝思嘉的家里是一间乡村客栈。
不过托尼即使有着许许多多的爱捉弄人的经历,如同戏剧之中的一个小丑形象,但是实际上托尼是一个秉性纯良的乡村小伙子。这一点就像郝思嘉太太虽然有些贪恋钱财,但是她仍然是充满着爱心,性格十分善良和蔼,而托尼也是一个十分温厚朴实的乡村小伙子。这也是最终托尼能够找到自己的爱情归属的根本原因。如果托尼这个小伙子只是懂得不断地捉弄别人,根本就不懂得去和别人和蔼相处,完全出自于贪婪或者是恶意,那么相信这样的小伙子是不可能找到自己的真正爱情的。
所以哥尔德斯密斯在《屈身求爱》这一部戏剧当中,所要表达的就是一种不需要苛求完满,但是要追求秉性本质上的纯良温厚,这种爱情观念与上流社会凡事都有要求,处处设置了规矩的条条框框方式的爱情相比,是截然不同的爱情理念。
四《屈身求爱》爱情理念之三:反对滥情和感伤
《屈身求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于滥情以及感伤的彻底反对。哥尔德斯密斯多次在戏剧人物的对白当中,对感伤主义以及滥情的爱情理念进行讽刺。例如,在《屈身求爱》第一幕当中,奈维尔小姐对女主角凯蒂问到,最近看的小说是不是太感人,然后托尼很坦诚地插嘴说,郝思嘉太太和奈维尔小姐曾经为了一本书狠狠地哭了一个小时,照她们的意思,越是让她们哭得狠的书,就越是让她们觉得好看,觉得喜欢。这样的一种对白,很明显看得出作者对于滥情和感伤的爱情理念是持有着非常强烈的反对态度。
而在《屈身求爱》的结尾处,郝思嘉太太看到奈维尔小姐和韩氏亭先生来家中拿回珠宝,郝思嘉太太说“这已经和现代的小说之中,那种结局里的哭哭啼啼十分相似了。”这样的一种对白,就是哥尔德斯密斯对那个时代滥情文学的发展,以及滥情文学发展之后,在英国上流社会普遍存在的爱情感伤风格和理念进行强烈地讽刺,他认为爱情就应该是皆大欢喜的,不是哭哭啼啼的,是爱情当中双方都能够感受到彼此之间的亲切,并且在爱情当中感受到快乐的,不是功利主义的,不用计较得失的,不需要刻意去索取以及希冀回报的。这些观念都表现出了哥尔德斯密斯爱情理念当中超越时代局限,成为一种独立的爱情理念。
因此,最后郝思嘉先生选择了马洛先生作为自己女儿凯蒂的最终伴侣,不是因为马洛先生是查尔斯爵士的儿子,而是因为马洛先生身上有着城里面人并不具备的一种纯朴的特质。马洛先生长期是在英国的首都伦敦生活,但是马洛先生是在学院当中成长的,因此,和感伤主义、滥情以及各种轻浮空虚的观念是有着非常大的远离和排斥。马洛先生之所以选择到乡间,目的就是对于虚伪的时代和浮夸的社会风气进行抵抗,他反对这样一种非常陈旧的爱情审美价值观,他希望能够和淳朴自然的人一起生活。因此,马罗先生最终成为了郝思嘉先生的女婿,成为了凯蒂的最终人生伴侣。
结语
《屈身求爱》这一部戏剧的确是有非常强烈的爱情理念表达出其中的内涵。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非常巧妙地将自己对于爱情的理解,对于英国上流社会腐朽的社会风气,以及对感伤主义文学进行强烈地讽刺,因此,他的这一部作品也就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这种对于爱情的淳朴自然的追求,以及对爱情抱有的善良和憧憬,一直到现在,都是十分宝贵的观念和情愫。
参考文献:
[1] 赵亚麟:《试论莎翁与同时代剧作家之间的互动关系》,《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 杨友玉:《闹剧式的风尚》,《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5期。
[3] 夏宇:《无所附丽——论萨特小说的理想构设及自由状态》,《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