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红河 硕果累累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jjjxxx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以来,红河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以园区建设为龙头,以重点项目为支撑,以骨干企业为载体,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经济发展优势转化,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旅游、科技、信息等产业紧密结合与融合发展,全州文化产业发展已呈现出体系不断完善、门类不断齐全、市场日益繁荣、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态势。全州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24户,其中重点文化制造业法人单位有9户,文化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行业7户,重点文化服务业8户,2016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6.01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州GDP比重1.95%。


  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
  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弥勒太平湖森林文化创意园、个旧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元阳哈尼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园区已初步建成或加紧建设,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努力推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建水县古城恢复保护工程、蒙自市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石屏县异龙湖休闲文化观光度假区、屏边县滴水苗城、蒙自市尼苏民族文化风情旅游小镇等一大批文化旅游综合体建设项目初步建成或加紧建设。


  着力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
  扶持红河凯立特科技有限公司、开远田心阁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开远市三红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评选了一批文化产业示范企业,实行挂牌扶持。在重点扶持发展以建水紫陶、个旧锡工艺品、开远根艺、河口木雕、民族服装饰品为代表的红河州特色工艺品产业的同时,在文化旅游、会展节庆、印刷包装、歌舞演艺、影视创作、传媒广告、信息网络等领域实施和扶持骨干企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撑,规划建设了一批文化产品交易市场和富有特色的专业市场,打造文化特色街区,扶持了一批以发展金、木、土、石、布等特色文化产业为主的示范村寨,每个县(市)都打造了一个文化旅游精品传统村落项目。
  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人才培育工程
  全州实施引进和激励人才的优惠政策,着力培养了一批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艺术创作人才、文艺演出人才和其他文化专业人才,为红河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充分依托红河学院紫陶学院、建水民族师范学校紫陶产学研综合体,培养了一大批创意型和技能型实用人才。


  充分发挥文产办职能作用
  加强与统计、财政、发改、税务、金融等部门的协调联系,落实文化产业相关扶持政策;做好各县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服务工作。建立了以县市为单位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库,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机制,配合统计部门做好全州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编制年度文化产业统计手册。合力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办好《建水紫陶》杂志和建水紫陶网站,扶持《开远根艺》《个旧锡工艺》。连续多年组织州内企业参加深圳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创意云南”昆明文化产业博览会等知名展会。


  合力打造红河文化品牌
  加强对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美食文化、古国文化等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整理,打造了“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和百年滇越鐵路、百年云锡矿业、百年开埠通商、百年过桥米线”七张文化名片。配合、支持办好绿春哈尼长街古宴、屏边苗族花山节、弥勒阿细跳月文化节、建水孔子文化节、中越(老街)国际贸易旅游交易会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深度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合力打造红河文化品牌,提升红河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

其他文献
过去五年,对怒江文化产业而言是打基础、积后劲的五年。  制定出台了《怒江州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政策、资金、招商引资、市场培育等方面初步建起综合性支撑保障体系,为怒江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完成了怒江特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任务;大力发展碧玺、兰银等特色文化产业;以怒江大峡谷品牌为载体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民族歌舞、节庆产业;建设了一批美丽宜居乡村和特色旅游小城镇
期刊
临沧市抓住有利机遇、抓牢关键环节,按照“有规划、有园区、有企业、有项目、有品牌、有人才”的目标,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产业稳健发展、节庆品牌更加响亮,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制定了《临沧市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将临沧日报、临沧广播电视台、临沧新闻网等市级媒体进行优化整合,组建国有独资企业性质的临沧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市文化、体育、广电、新闻
期刊
铜与云南的缘分难割难舍,追溯久远,据今天的科学数据分析,殷商王朝青铜器的原料就是产自今天的会泽、东川、巧家一带的金沙江边,这一发现使会泽产铜的历史追溯到了3200 年前的商朝晚期。  斑铜是云南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品,至今有300多年历史。斑铜工艺制作复杂而严格,采用高品位的铜基合金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复杂的后工艺处理制作,合成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离奇闪烁,艳丽
期刊
迪庆州大力发展具有藏区特色、迪庆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大力拓展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强保障 抓政策配套  州委、州政府相继出台了《中共迪庆州委、迪庆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迪庆藏族自治州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安排每年1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逐步加大对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的
期刊
新华村人在历史上是蜚声海内外的“小炉匠”,肩挑炉担走四方,滇地走遍、进川入藏,小炉匠的足迹遍布甘青高原,新华银铜器远销到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和尼泊尔、印度等南亚国家。如今新华村“敲过一千年”的小锤已经不再需要背负在小炉匠的肩头远走他乡,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将新华村生产的工艺品半天之内运送到大理和丽江两大旅游市场,一两天之内到达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因此新华村人大多选择回归家乡,在家门口完成手工艺
期刊
造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据《云南民族手工造纸地图》一书记载,云南造纸是经中原传入。造纸术传入云南,最迟可追溯到三国时代。2000年过去了,今天的造纸术,比以前不知要先进多少倍。但是,在云南的有些地方,仍然使用古老的土法来造纸,而且,不论是原料、工具、操作技术、工艺流程,也都几乎和2000年前的一般无二。  东巴纸  东巴纸,是一种原始粗糙,但却千年不腐的纸张,延续千年的东巴纸见证了纳西文化的发展
期刊
上世纪中叶以前,个旧曾有一条“锡行街”,因当时制作锡器皿的人家多而得名,在不到50米长的一条小街上,集中了锡制工艺品的作坊40多家,他们边做边卖,从早到晚小街上都是一片扯风箱、敲打锡箔、叫卖商品的声音。由于锡器工匠们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因而生产的锡器皿品种也逐步繁多,艺术价值也日渐提高。这些锡制品除了满足国内市场外,还销往法国、日本、香港、缅甸、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
期刊
华宁陶,古称“宁州陶”,有华夏古陶“活化石”之美誉。始于明朝洪武年间,兴盛于明清,衰于清末,约有600多年的历史。  《新纂云南通志》记载:“陶器以建水、宁州所产者为著名,有粗细二种,细者如花瓶、花盆、文具等,釉水式样,书画彩色均有可观。”  作为高温釉陶中的精品,华宁陶工艺精湛,器质细腻,温润如玉;其釉色斑斓、饱满,黄如纯金,绿如翡翠,白如羊脂,兰如宝石,紫如剑气,青如松烟,开片精美,深受文人士
期刊
彩云之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与气候条件让这块高原热土自古以来就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高山峡谷、江河溪涧交织成擎天巨树、枝繁叶茂的良木天堂。云南人是高原的孩子、大山的嫡系,生而植木、长而倚木、逝也要得木而安。云南各民族过去盖房建屋,虽然形制不同、功能相异,但无論如何都离不开木竹这类材质。怒江边山险崖峻之上,傈僳族和怒族的垛木房,用圆木堆叠而成,保暖而坚实,为在完全无平地的山坡上建房居住,用长短
期刊
“红木”不是泛指所有红色木材,而是对家具用材约定俗成的统称。按照国家标准的定义它的范围是五属八类、三十三个主要品种。五属是以树木学的属来命名的:紫檀属、黄檀属、柿属、崖豆属、铁刀木属。八类则是以木材的商品名来命名的:紫檀木类、黑酸枝木类、红酸枝木类、香枝木类、花梨木类、乌木类、条纹乌木类和鸡翅木类。红木从明清至今一直深受人们的珍爱,红木起源于明朝1405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每次回国用红木压船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