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他是天使,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有人说他是恶魔,是给人类带来灾难、痛苦和死亡的屠夫。他是谁?他就是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哈伯。
1915年4月,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了僵持阶段,主战场比利时的伊珀尔一片沉寂。22日下午6点左右,晚风渐起,沿着德军战壕突然升起了一道约1人高、6 000多米宽的不透明的黄白色气浪,缓缓地向英法联军阵地飘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怪雾,英法联军阵地内一片混乱。许多人丢下枪支、火炮,跑出战壕纷纷逃离战场。一位战地记者描述了当时的情形:他们已经死亡,两手伸展着好像要挥去上方的死神,尸体遍野,他们极度痛苦的肺在喘息,满嘴却是黄色液体。
原来德军用1 600只大号吹放钢瓶和4 130只小号吹放钢瓶共施放180吨氯气。气雾纵深到达1万多米。氯气是一种强烈的窒息性气体,千分之一的浓度即可以使人丧命。人类战争史上使用现代化学原料作为杀伤性武器从此拉开了帷幕。
此时,战场上空飞来了一架飞机,这架飞机除了飞行员之外,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被后人称为“化学战之父”的哈伯。作为化学家,哈伯不仅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于战争,而且亲自为德国训练了第一支化学部队。哈伯曾经说,一名科学家在和平时期属于全人类,但在战争中属于他的祖国。发出如此豪言壮语的时候,哈伯也许忘掉了自己并不是日尔曼人,而是身处德国社会边缘的犹太人。化学武器在一次大战中造成近130万人伤亡。在当年的一次战役中,一个德国传令兵中了毒气,眼睛几乎失明,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哈伯积极地为德国军队卖命,甚至不惜以牺牲自己的家庭为代价。他的第一个妻子犹太人克拉克是第一个女化学博士,她在1900年就获博士学位,比居里夫人还早三年。她坚决反对丈夫将科学技术用于战争。哈伯起先不敢让妻子知道,但是纸包不住火,1914年12月他的研究所发生一次爆炸,导致克拉克的一位朋友死亡。她知道了丈夫的工作性质之后,夫妻关系急剧紧张起来。1915年哈伯“胜利”地运用毒气回来后不几天,受到德国皇帝的重重嘉奖,得到了德皇颁发的铁十字勋章,并被任命为军官。5月2日他在家中举办庆功晚宴,夫妻之间再次爆发争执。克拉克指责哈伯使科学病态化,是个杀人魔鬼。哈伯则谴责克拉克妇人之仁,不忠于祖国。当晚,克拉克见丈夫已经无可救药,绝望地用哈伯的手枪击中自己的心脏而死。而效忠德国的哈伯,第二天让别人去操办克拉克的葬礼,自己则奔赴前线。然而,毒气并不能挽救德国战败的命运。一战结束后,协约国曾将哈伯列为战犯,他偷偷溜到瑞士做了半年瑞士公民,不久后回国。战后,德国没有遵守《凡尔赛条约》,哈伯躲过风头后,继续秘密参与化学武器的研制。
像哈伯这样的战争恶魔,为什么会在1918年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诺贝尔化学奖呢?
哈伯1868年9月生于西里西亚的布雷斯劳,父亲是个知识丰富善于经营的犹太染料商人。家庭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就非常喜欢化学。哈伯天资聪颖,好学不倦,实践能力超乎常人,小小年纪就掌握了不少化学知识。年轻时他曾先后到柏林、海德堡、苏黎世求学,拜著名化学家霍夫曼和本森为师,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大学毕业后,他开始从事有机化学研究,撰写的论文轰动了整个化学界。
19世纪末化肥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日趋增大,再加上工业发展和军事上的迫切需要,人工固氮在20世纪初成了世界性的重大研究课题。一些有远见的化学家指出:为了将来的粮食问题,为了使子孙后代免于饥饿,我们必须寄希望于科学家能够从大气中获取固体氮肥。
利用氮、氢为原料直接合成氨是一个艰难的课题,从第一次实验室研制到工业化投产,大约经历了150年的时间。1795年有人试图在常规气压下进行氨的合成没有成功,后来又有人在50个大气压下进行试验,结果都失败了。法国化学家勒夏特里第一个试图进行高压合成氨的实验,但是由于氮、氢混合气中混进了氧气,引起了爆炸,他被迫放弃了这一危险的实验。哈伯决心攻克这一令人生畏的难题。他以惊人的毅力和过人的才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索合成氨的最佳物理化学条件,决心设计出一套适于高压实验的装置和合成氨的工艺流程。这项研究终于在1909年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这就是在600 ℃的高温、200个大气压和用金属锇作为催化剂的条件下,能得到产率约为8%的合成氨。但8%的转化率对于生产效益来说实在是太低了。怎么办呢?哈伯认为,如果能使反应气体在高压下循环加工,并从这个循环中不断地把化学反应所生成的氨分离出来,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于是他经过多次实验,成功地设计了原料气的循环工艺。这就是著名的合成氨的哈伯法。哈伯也因此而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合成氨生产方法的创立不仅开辟了获取固定氮的途径,为人类解决粮食问题作出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的研究对整个化学工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现代化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哈伯虽然非常忠于德国,可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他还是被纳粹归为犹太人。由于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的保护,哈伯保住了职位,但是他的研究所内的很多人还是被撤消了职务。哈伯深感工作难以为继,辞职出走。先到英国,随后准备去以色列,这时的哈伯已经心焦力竭、身心交困。这个德国出生、转信基督教45年,为国出力良多的著名科学家,最终被“祖国”所抛弃,65岁时无家可归。1934年,哈伯在瑞士心脏病发作逝世。最为可悲的是,他研制的毒气后来被纳粹应用到犹太人集中营中,毒死了包括他的亲戚在内的数百万犹太人。
编辑/刘鹏
1915年4月,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了僵持阶段,主战场比利时的伊珀尔一片沉寂。22日下午6点左右,晚风渐起,沿着德军战壕突然升起了一道约1人高、6 000多米宽的不透明的黄白色气浪,缓缓地向英法联军阵地飘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怪雾,英法联军阵地内一片混乱。许多人丢下枪支、火炮,跑出战壕纷纷逃离战场。一位战地记者描述了当时的情形:他们已经死亡,两手伸展着好像要挥去上方的死神,尸体遍野,他们极度痛苦的肺在喘息,满嘴却是黄色液体。
原来德军用1 600只大号吹放钢瓶和4 130只小号吹放钢瓶共施放180吨氯气。气雾纵深到达1万多米。氯气是一种强烈的窒息性气体,千分之一的浓度即可以使人丧命。人类战争史上使用现代化学原料作为杀伤性武器从此拉开了帷幕。
此时,战场上空飞来了一架飞机,这架飞机除了飞行员之外,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被后人称为“化学战之父”的哈伯。作为化学家,哈伯不仅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于战争,而且亲自为德国训练了第一支化学部队。哈伯曾经说,一名科学家在和平时期属于全人类,但在战争中属于他的祖国。发出如此豪言壮语的时候,哈伯也许忘掉了自己并不是日尔曼人,而是身处德国社会边缘的犹太人。化学武器在一次大战中造成近130万人伤亡。在当年的一次战役中,一个德国传令兵中了毒气,眼睛几乎失明,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哈伯积极地为德国军队卖命,甚至不惜以牺牲自己的家庭为代价。他的第一个妻子犹太人克拉克是第一个女化学博士,她在1900年就获博士学位,比居里夫人还早三年。她坚决反对丈夫将科学技术用于战争。哈伯起先不敢让妻子知道,但是纸包不住火,1914年12月他的研究所发生一次爆炸,导致克拉克的一位朋友死亡。她知道了丈夫的工作性质之后,夫妻关系急剧紧张起来。1915年哈伯“胜利”地运用毒气回来后不几天,受到德国皇帝的重重嘉奖,得到了德皇颁发的铁十字勋章,并被任命为军官。5月2日他在家中举办庆功晚宴,夫妻之间再次爆发争执。克拉克指责哈伯使科学病态化,是个杀人魔鬼。哈伯则谴责克拉克妇人之仁,不忠于祖国。当晚,克拉克见丈夫已经无可救药,绝望地用哈伯的手枪击中自己的心脏而死。而效忠德国的哈伯,第二天让别人去操办克拉克的葬礼,自己则奔赴前线。然而,毒气并不能挽救德国战败的命运。一战结束后,协约国曾将哈伯列为战犯,他偷偷溜到瑞士做了半年瑞士公民,不久后回国。战后,德国没有遵守《凡尔赛条约》,哈伯躲过风头后,继续秘密参与化学武器的研制。
像哈伯这样的战争恶魔,为什么会在1918年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诺贝尔化学奖呢?
哈伯1868年9月生于西里西亚的布雷斯劳,父亲是个知识丰富善于经营的犹太染料商人。家庭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就非常喜欢化学。哈伯天资聪颖,好学不倦,实践能力超乎常人,小小年纪就掌握了不少化学知识。年轻时他曾先后到柏林、海德堡、苏黎世求学,拜著名化学家霍夫曼和本森为师,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大学毕业后,他开始从事有机化学研究,撰写的论文轰动了整个化学界。
19世纪末化肥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日趋增大,再加上工业发展和军事上的迫切需要,人工固氮在20世纪初成了世界性的重大研究课题。一些有远见的化学家指出:为了将来的粮食问题,为了使子孙后代免于饥饿,我们必须寄希望于科学家能够从大气中获取固体氮肥。
利用氮、氢为原料直接合成氨是一个艰难的课题,从第一次实验室研制到工业化投产,大约经历了150年的时间。1795年有人试图在常规气压下进行氨的合成没有成功,后来又有人在50个大气压下进行试验,结果都失败了。法国化学家勒夏特里第一个试图进行高压合成氨的实验,但是由于氮、氢混合气中混进了氧气,引起了爆炸,他被迫放弃了这一危险的实验。哈伯决心攻克这一令人生畏的难题。他以惊人的毅力和过人的才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索合成氨的最佳物理化学条件,决心设计出一套适于高压实验的装置和合成氨的工艺流程。这项研究终于在1909年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这就是在600 ℃的高温、200个大气压和用金属锇作为催化剂的条件下,能得到产率约为8%的合成氨。但8%的转化率对于生产效益来说实在是太低了。怎么办呢?哈伯认为,如果能使反应气体在高压下循环加工,并从这个循环中不断地把化学反应所生成的氨分离出来,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于是他经过多次实验,成功地设计了原料气的循环工艺。这就是著名的合成氨的哈伯法。哈伯也因此而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合成氨生产方法的创立不仅开辟了获取固定氮的途径,为人类解决粮食问题作出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的研究对整个化学工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现代化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哈伯虽然非常忠于德国,可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他还是被纳粹归为犹太人。由于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的保护,哈伯保住了职位,但是他的研究所内的很多人还是被撤消了职务。哈伯深感工作难以为继,辞职出走。先到英国,随后准备去以色列,这时的哈伯已经心焦力竭、身心交困。这个德国出生、转信基督教45年,为国出力良多的著名科学家,最终被“祖国”所抛弃,65岁时无家可归。1934年,哈伯在瑞士心脏病发作逝世。最为可悲的是,他研制的毒气后来被纳粹应用到犹太人集中营中,毒死了包括他的亲戚在内的数百万犹太人。
编辑/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