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言的习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根本性的任务。童话通过特殊的语言来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童话教学应当依据语言特点而教,根据语言特点而学,在语言特点处下功夫。
关键词:语言素养 童话教学 策略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由词汇和语法构成并能表达人类思想的符号系统。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创造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句话告诉我们:“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必须以语言为载体,必须在“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课有别于其它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点,是创造行阅读教学必须牢固的不可动摇的理念。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语言文字的应用,而且这种应用不光是写作与口语交际,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語言文字的应用过程,而且这是基础性工程,没有阅读中的积累,就没有好的写作与口语交际。
一.童话语言的俗化和童趣。童话,顾名思义,它是儿童的话语。童话的语言浅近、口语化。但并不平庸、苍白,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它既通俗明白,而又有艺术的美感。童话的语言具有幽默性和模糊性,儿童对童话的理解会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想象力的不同而变得非常丰富。而且,童话的语言对话多,有的童话还富有音乐性,它的节奏和诗接近。教学童话时,可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地全面接触、体会文章:目光触摸(默读)、心灵触摸(听读)、声音触摸(朗读),从而使学生沉醉于童话美丽、动人的境界之中。
二.童话语言的拟人和夸张。1.拟人。拟人就是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类的思想感情、行为和语言能力。拟人化童话中的人格化的角色,并不等于生活中真实的人。它们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但仍然保留有物的许多属性,既是物又是人。例如《风筝找朋友》中的风和风筝,既有人的特点,又有风和风筝的特点,风对风筝说:“你要是哭了,你的身上吸了泪水,就会变湿了,变得很重很重,我就推不动你,你也就飞不起来啦!”
童话是一种虚拟文体。人物是虚拟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是虚构的。童话通过幻想把动植物和没有生命的物体拟人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会说话、会思想、会行动。一方面。这些主人公具有人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它自身的内在特征。如《小猫钓鱼》,小猫有天真活泼、顽皮好动、做事不专心的性格,和绝大多数儿童的性格有相似之处,同时,小猫爱吃鱼、爱捉蜻蜓,又是猫这种动物的真实本性。这篇童话通过描写一只淘气的小猫,表达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2.夸张。夸张是文学艺术中通用的一种艺术手法,童话的夸张不是对生活中某一部分的简单而适度地放大或缩小,而是几度夸张。童话中精彩的童话人物往往是由夸张产生的报葫芦能说人话,有人一样的感情,是拟人的夸张;豌豆公主能感觉到40床垫被下有一颗豌豆,是怪诞的夸张,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天鹅,是象征的夸张。
夸张是对要表现的对象或某种特征故意地夸大或者缩小。如果童话里幻想的故事没有夸张,就失去了光彩;童话形象如果没有夸张的修辞,就会显得暗淡。童话往往具有讽刺性。但如果没有夸张,就失去锋芒。如《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赤裸裸的皇帝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有的,但我们相信这个故事,因为现实中就有这种骗子,利用一些人的虚伪、愚昧,导演一幕幕荒诞的剧目。所以,这种幻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象征意义。
三.童话语言的想象和幻想。1.想象。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人们在头脑中碳钢对先前感知过的事物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创造精神。儿童因为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的不足,很难对一些千奇百怪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要解开这些疑团,儿童唯有借助想象去解读童话。儿童比起成人来说,更喜欢想象,在某种程度上比成人更富有想象力。在儿童对丑小鸭的遐想中,在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情中,在对动物们的生活向往中,都有儿童的想象在活动。2.幻想。童话作为最能代表儿童文学的样式,其艺术价值功能主要靠幻想来实现。童话是人类幻想的精神家园。幻想是童话最重要的特征,是核心,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幻想和现实结合的典范。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童话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GS[2018]GHB068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中川镇高陵小学)
关键词:语言素养 童话教学 策略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由词汇和语法构成并能表达人类思想的符号系统。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创造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句话告诉我们:“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必须以语言为载体,必须在“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课有别于其它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点,是创造行阅读教学必须牢固的不可动摇的理念。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语言文字的应用,而且这种应用不光是写作与口语交际,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語言文字的应用过程,而且这是基础性工程,没有阅读中的积累,就没有好的写作与口语交际。
一.童话语言的俗化和童趣。童话,顾名思义,它是儿童的话语。童话的语言浅近、口语化。但并不平庸、苍白,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它既通俗明白,而又有艺术的美感。童话的语言具有幽默性和模糊性,儿童对童话的理解会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想象力的不同而变得非常丰富。而且,童话的语言对话多,有的童话还富有音乐性,它的节奏和诗接近。教学童话时,可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地全面接触、体会文章:目光触摸(默读)、心灵触摸(听读)、声音触摸(朗读),从而使学生沉醉于童话美丽、动人的境界之中。
二.童话语言的拟人和夸张。1.拟人。拟人就是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类的思想感情、行为和语言能力。拟人化童话中的人格化的角色,并不等于生活中真实的人。它们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但仍然保留有物的许多属性,既是物又是人。例如《风筝找朋友》中的风和风筝,既有人的特点,又有风和风筝的特点,风对风筝说:“你要是哭了,你的身上吸了泪水,就会变湿了,变得很重很重,我就推不动你,你也就飞不起来啦!”
童话是一种虚拟文体。人物是虚拟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是虚构的。童话通过幻想把动植物和没有生命的物体拟人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会说话、会思想、会行动。一方面。这些主人公具有人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它自身的内在特征。如《小猫钓鱼》,小猫有天真活泼、顽皮好动、做事不专心的性格,和绝大多数儿童的性格有相似之处,同时,小猫爱吃鱼、爱捉蜻蜓,又是猫这种动物的真实本性。这篇童话通过描写一只淘气的小猫,表达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2.夸张。夸张是文学艺术中通用的一种艺术手法,童话的夸张不是对生活中某一部分的简单而适度地放大或缩小,而是几度夸张。童话中精彩的童话人物往往是由夸张产生的报葫芦能说人话,有人一样的感情,是拟人的夸张;豌豆公主能感觉到40床垫被下有一颗豌豆,是怪诞的夸张,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天鹅,是象征的夸张。
夸张是对要表现的对象或某种特征故意地夸大或者缩小。如果童话里幻想的故事没有夸张,就失去了光彩;童话形象如果没有夸张的修辞,就会显得暗淡。童话往往具有讽刺性。但如果没有夸张,就失去锋芒。如《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赤裸裸的皇帝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有的,但我们相信这个故事,因为现实中就有这种骗子,利用一些人的虚伪、愚昧,导演一幕幕荒诞的剧目。所以,这种幻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象征意义。
三.童话语言的想象和幻想。1.想象。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人们在头脑中碳钢对先前感知过的事物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创造精神。儿童因为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的不足,很难对一些千奇百怪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要解开这些疑团,儿童唯有借助想象去解读童话。儿童比起成人来说,更喜欢想象,在某种程度上比成人更富有想象力。在儿童对丑小鸭的遐想中,在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情中,在对动物们的生活向往中,都有儿童的想象在活动。2.幻想。童话作为最能代表儿童文学的样式,其艺术价值功能主要靠幻想来实现。童话是人类幻想的精神家园。幻想是童话最重要的特征,是核心,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幻想和现实结合的典范。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童话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GS[2018]GHB068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中川镇高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