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了解初中生自我和谐和同伴关系之间的关系。 方法:以同伴关系量表、自我和谐量表对随机抽取的170名初中生进行施测。结果:同伴关系和自我灵活性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自我和谐与同伴关系成正相关。结论:自我和谐水平越高,同伴关系越好,自我和谐可以作为同伴关系的一个有效预测指标。
关键词:初中生 自我和谐 同伴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2-041-03
1、引言
自我和谐是Rogers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指个人与他人、环境、经验等在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致性,以及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不同心理学家关于整合的不同理论如统我、自我一致性、自我同一性等理论实际上都是指心理上的自我和谐,概括起来说自我和谐实际上是指个体为适应客观世界而进行自我调节,它的完成和构建是不同因素之间的和谐统合。
如果个体体验到自我与经验之间存在差距,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是一种“不和谐”的状态,自我不和谐会导致自尊降低或人际关系不良,当个体意识到自身缺点时,可能产生的外在行为和内在标准的比较使个体发现某方面的品质或行为表现不符合理想自我,常常发生不愉快的体验,使个体觉察到消极的自我不一致,因此自我的不和谐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1]。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成长中的关键时期,要顺利渡过心理社会的狂飙期,存在相当多的困扰和压力,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有着重要意义。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生活中,尤其是在儿童青少年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为此,本文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的自我和谐、同伴关系以及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提供新的思路。
2、研究方法
2.1对象
从余干县某中学随机抽取初一、初二、初三各一个班,发放问卷170份,有效数是162份。初一、初二、初三分别为54名(男26,女28)、53名(男24,女29)、55名(男人20,女35),平均年龄15.5岁。
2.2工具
2.2.1同伴关系调查问卷[2]
使用香港中文大学郭伯良博士编制的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自评量表》修订而成,主要用于了解儿童青少年在与他人相处中的自我感觉。问卷包括22个项目,采用四点计分制评定,分数越高者,则同伴关系越糟。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71,有较好的信度。
2.2.2自我和谐量表[3](SCCS)
该量表共有35个项目,含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三个分量表,采用五级评定。自我和谐总分是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反向计分与自我刻板性三个分量表的得分相加,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国内很多人都采用这个量表,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2.3 方法 采用团体方式施测,由本人亲自主持。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处理。
3、结果
3.1初中生同伴关系与自我和谐的发展状况
同伴关系方面,本次测试中,低分组为83人,占51.2%,中间组为74人,占45.7%,高分组有5人,占3.1%。初中生的同伴关系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年级方面同伴关系差异显著,初一得分最低,初三最高;在与谁生活方面得分虽无显著差异,但统计显示,与父母双亲及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得分最低,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得分最高。

自我和谐总分低于74分低分组有1人,75~102分中间组有141人,103以上高分组有20人。初中生的自我和谐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刻板性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与谁生活以及年级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但灵活性在年级方面有显著差异,初一得分最低,初三最高;自我和谐总分和与谁生活方面得分虽无显著差异,但统计显示,与母亲及父亲生活的得分最最高,与父母双亲生活的得分最低。
3.2自我和谐与同伴关系的关系
3.2.1 自我和谐与同伴关系的相关关系
将自我和谐总分及其各维度与同伴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

结果显示,同伴关系得分与自我和谐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即自我越和谐的个体其同伴关系越好。
3.2.2自我和谐各维度与同伴关系的回归分析
将年级、性别作为控制变量,自我和谐三维度为自变量,同伴关系为因变量进行回归,结果见表 3。

a.自变量:性别,班级
b.自变量:性别,班级,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
c.因变量:同伴关系
由表3可知,同伴关系的预测与控制变量和自变量的相关达到52.1%,,可以解释同伴关系总变异量的27.1%。由于自我和谐量表有三个维度,为了找出较具预测力的变量,再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一步对同伴关系进行回归预测分析,结果见表4。

a.自变量:性别,班级
b.自变量:性别,班级,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
c.自变量:性别,班级,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灵活性
d.因变量:同伴关系
在三个维度中,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自我的灵活性对同伴关系具有很好的预测力,通过相关分析,这两个维度与同伴关系的相关达到49.6%,且两者可以分别解释同伴关系总变异量的24.6%。
4、讨论
4.1同伴关系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初中生的同伴关系总体正常,随着他们不断成长和阅历的提高,他们认识到同伴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同伴关系在年级方面差异显著,初一学生得分最低,初三学生得分最高。初一学生由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同伴关系的形成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他们还保持小学阶段的同伴关系,因此,他们的同伴关系较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学阶段形成的同伴关系逐渐松散,慢慢向校内发展,其范围也逐渐扩大[5]。到了初三毕业班,由于升学的原因,学习压力大,与同伴或朋友相处的时间随之相对减少,往往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学业与前途。
在与谁生活方面得分虽无显著差异,但统计显示,与父母双亲及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得分最低,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得分最高。这说明,父亲对孩子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父亲社会角色的特点,给予孩子的独立性很大,这就要求孩子自己去正确地处理好日常生活,包括人际关系,从而使得孩子从小就学会了依靠自己和朋友或伙伴,这样同伴关系在他们当中就显得更为重要。相比之下,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其依赖性很强,很受母亲的疼爱,独立性很差,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父亲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日渐增强,具有母亲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许多家庭中由于传统家庭分工格局和错误的管教方式,导致父亲“淡出”家庭教育。在农村,这种现状更为严重,再加上隔代扶养,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因此,专家强调父母都要参加实验,尤其是加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使父母优势互补、协同教育子女[4]。
毫无疑问,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和谐的人际交往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4.2 自我和谐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自我和谐总体水平较好。初中生自我和谐的3个维度上,男女学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性别并不对自我和谐构成影响,即社会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并不直接影响中学生的自我和谐。
灵活性在年级方面差异显著,初一得分最低,初三最高。这说明年龄是造成学生自我和谐水平及自我灵活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初一比初三毕业班在自我和谐总水平更不和谐,说明年龄越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越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能够灵活的汲取生活的经验处理环境的变化,即有一定的阅历和经验对于学生自我概念建构有帮助。但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维度上,初三比非毕业班学生更不和谐,这是因为初三学生即将面临中考的考验,个体自我真实经验与理想自我之间存在差距,时常体验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自我冲突和矛盾增多,由于学习任务与未来能否上重高的目标的时滞,自我与经验之间的问题更突出,受这种个体经验的影响,自我与经验之间较不和谐。
自我和谐总分和与谁生活方面得分虽无显著差异,但统计显示,与母亲或父亲生活的得分最高,与父母双亲生活的得分最低,这说明:
第一,个体对于与自我不一致的经验,如果采取全盘接受进而全盘改变自我结构的态度,也不是自我的灵活性的表现,而是对自我结构以及经验的刻板性反应。
第二,当今社会,大多数双亲都成了上班族,各地远离家乡去城市的人,多数为核心家庭,亲子关系变得淡薄了,其子女成了累赘,有的要托上一代的父母照顾,有的要送托儿所,亲子相聚的时间变少了,若因离婚而成单亲家庭则问题更加困难。
第三,和谐而成熟的母子关系对培养现代社会人健全人格及社会互动关系非常重要[5]。当今社会母亲的特色倾向于易形成两极端:一是对子女莫不关心,只提供物质,而少有时间相处,这样易形成自恋性人格特质的孩子;二是使孩子的行为完全操弄在自己身上,源于自己具有内在的不安全感,而倾向于完全的控制小孩不使其独立,子女成为其内在不安的投射对象,易形成边缘性人格特质的小孩。
没有健康的母亲则没有健康的子女,此点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有好的母亲,也需要有好的父亲,才可能有和谐的家庭关系,而此良好的互动模式,才能深植于孩子的内心,成为其健康成熟的人格发展的基石,这是我们当前社会心灵改革要特别去重视的地方[5]。
4.3 自我和谐与同伴关系的相关分析
通过自我和谐量表和同伴关系量表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同伴关系与自我和谐及其各维度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自我和谐水平越高,同伴关系也越好。
通过对自我和谐的三个分量表得分和同伴关系量表得分的回归分析,发现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程度对同伴关系有着明显的预测作用。这对我们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提示作用,即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对自我的认识。当他们面对自我与经验的差距时,帮助他们认识不一致的原因,并让他们分析、反省、解剖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采取合理的应对方式,解决这一冲突危机,让自我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6],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达到较高的自我和谐和身心健康水平。
5、结论
自我和谐与同伴关系显著相关,自我和谐可以作为同伴关系的一个有效预测指标。
参考文献:
[1]胡华,李敏,韩爱华.军校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19:2916-2917
[2]郭伯良,张雷.儿童攻击和同伴关系的相关:20年研究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2003,26(5):843-846
[3]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19-22
[4]陈兴安,陈志科.少年亲子关系求解—访孟育群教授及其少年亲子关系研究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年,2期:4-14
[5]李文瑄.由温尼科特的亲子关系理论看当前社会病态人格特质之形成。http://www.sowosky.com/newblog/html/16/n-2716.html
[6]张旭锦.职校生自我和谐与自尊水平调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60-61
Correlation on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and Peer Relationship of Junior School Students
Hu-Yiqing Hua-Rong Ning-Xuehua
Education Colleg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P. R.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know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and peer relationship of junior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170 junior school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 and Peer Relationship Scale. ResultsPeer relationship and the flexibility of self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and peer relationship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Conclusion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of students, the better peer relationship;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was an effective predictor to peer relationship.
Key words:Junior School Students;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Peer Relationship
关键词:初中生 自我和谐 同伴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2-041-03
1、引言
自我和谐是Rogers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指个人与他人、环境、经验等在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致性,以及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不同心理学家关于整合的不同理论如统我、自我一致性、自我同一性等理论实际上都是指心理上的自我和谐,概括起来说自我和谐实际上是指个体为适应客观世界而进行自我调节,它的完成和构建是不同因素之间的和谐统合。
如果个体体验到自我与经验之间存在差距,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是一种“不和谐”的状态,自我不和谐会导致自尊降低或人际关系不良,当个体意识到自身缺点时,可能产生的外在行为和内在标准的比较使个体发现某方面的品质或行为表现不符合理想自我,常常发生不愉快的体验,使个体觉察到消极的自我不一致,因此自我的不和谐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1]。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成长中的关键时期,要顺利渡过心理社会的狂飙期,存在相当多的困扰和压力,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有着重要意义。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生活中,尤其是在儿童青少年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为此,本文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的自我和谐、同伴关系以及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提供新的思路。
2、研究方法
2.1对象
从余干县某中学随机抽取初一、初二、初三各一个班,发放问卷170份,有效数是162份。初一、初二、初三分别为54名(男26,女28)、53名(男24,女29)、55名(男人20,女35),平均年龄15.5岁。
2.2工具
2.2.1同伴关系调查问卷[2]
使用香港中文大学郭伯良博士编制的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自评量表》修订而成,主要用于了解儿童青少年在与他人相处中的自我感觉。问卷包括22个项目,采用四点计分制评定,分数越高者,则同伴关系越糟。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71,有较好的信度。
2.2.2自我和谐量表[3](SCCS)
该量表共有35个项目,含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三个分量表,采用五级评定。自我和谐总分是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反向计分与自我刻板性三个分量表的得分相加,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国内很多人都采用这个量表,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2.3 方法 采用团体方式施测,由本人亲自主持。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处理。
3、结果
3.1初中生同伴关系与自我和谐的发展状况
同伴关系方面,本次测试中,低分组为83人,占51.2%,中间组为74人,占45.7%,高分组有5人,占3.1%。初中生的同伴关系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年级方面同伴关系差异显著,初一得分最低,初三最高;在与谁生活方面得分虽无显著差异,但统计显示,与父母双亲及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得分最低,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得分最高。

自我和谐总分低于74分低分组有1人,75~102分中间组有141人,103以上高分组有20人。初中生的自我和谐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刻板性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与谁生活以及年级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但灵活性在年级方面有显著差异,初一得分最低,初三最高;自我和谐总分和与谁生活方面得分虽无显著差异,但统计显示,与母亲及父亲生活的得分最最高,与父母双亲生活的得分最低。
3.2自我和谐与同伴关系的关系
3.2.1 自我和谐与同伴关系的相关关系
将自我和谐总分及其各维度与同伴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

结果显示,同伴关系得分与自我和谐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即自我越和谐的个体其同伴关系越好。
3.2.2自我和谐各维度与同伴关系的回归分析
将年级、性别作为控制变量,自我和谐三维度为自变量,同伴关系为因变量进行回归,结果见表 3。

a.自变量:性别,班级
b.自变量:性别,班级,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
c.因变量:同伴关系
由表3可知,同伴关系的预测与控制变量和自变量的相关达到52.1%,,可以解释同伴关系总变异量的27.1%。由于自我和谐量表有三个维度,为了找出较具预测力的变量,再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一步对同伴关系进行回归预测分析,结果见表4。

a.自变量:性别,班级
b.自变量:性别,班级,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
c.自变量:性别,班级,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灵活性
d.因变量:同伴关系
在三个维度中,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自我的灵活性对同伴关系具有很好的预测力,通过相关分析,这两个维度与同伴关系的相关达到49.6%,且两者可以分别解释同伴关系总变异量的24.6%。
4、讨论
4.1同伴关系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初中生的同伴关系总体正常,随着他们不断成长和阅历的提高,他们认识到同伴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同伴关系在年级方面差异显著,初一学生得分最低,初三学生得分最高。初一学生由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同伴关系的形成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他们还保持小学阶段的同伴关系,因此,他们的同伴关系较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学阶段形成的同伴关系逐渐松散,慢慢向校内发展,其范围也逐渐扩大[5]。到了初三毕业班,由于升学的原因,学习压力大,与同伴或朋友相处的时间随之相对减少,往往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学业与前途。
在与谁生活方面得分虽无显著差异,但统计显示,与父母双亲及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得分最低,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得分最高。这说明,父亲对孩子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父亲社会角色的特点,给予孩子的独立性很大,这就要求孩子自己去正确地处理好日常生活,包括人际关系,从而使得孩子从小就学会了依靠自己和朋友或伙伴,这样同伴关系在他们当中就显得更为重要。相比之下,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其依赖性很强,很受母亲的疼爱,独立性很差,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父亲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日渐增强,具有母亲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许多家庭中由于传统家庭分工格局和错误的管教方式,导致父亲“淡出”家庭教育。在农村,这种现状更为严重,再加上隔代扶养,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因此,专家强调父母都要参加实验,尤其是加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使父母优势互补、协同教育子女[4]。
毫无疑问,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和谐的人际交往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4.2 自我和谐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自我和谐总体水平较好。初中生自我和谐的3个维度上,男女学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性别并不对自我和谐构成影响,即社会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并不直接影响中学生的自我和谐。
灵活性在年级方面差异显著,初一得分最低,初三最高。这说明年龄是造成学生自我和谐水平及自我灵活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初一比初三毕业班在自我和谐总水平更不和谐,说明年龄越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越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能够灵活的汲取生活的经验处理环境的变化,即有一定的阅历和经验对于学生自我概念建构有帮助。但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维度上,初三比非毕业班学生更不和谐,这是因为初三学生即将面临中考的考验,个体自我真实经验与理想自我之间存在差距,时常体验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自我冲突和矛盾增多,由于学习任务与未来能否上重高的目标的时滞,自我与经验之间的问题更突出,受这种个体经验的影响,自我与经验之间较不和谐。
自我和谐总分和与谁生活方面得分虽无显著差异,但统计显示,与母亲或父亲生活的得分最高,与父母双亲生活的得分最低,这说明:
第一,个体对于与自我不一致的经验,如果采取全盘接受进而全盘改变自我结构的态度,也不是自我的灵活性的表现,而是对自我结构以及经验的刻板性反应。
第二,当今社会,大多数双亲都成了上班族,各地远离家乡去城市的人,多数为核心家庭,亲子关系变得淡薄了,其子女成了累赘,有的要托上一代的父母照顾,有的要送托儿所,亲子相聚的时间变少了,若因离婚而成单亲家庭则问题更加困难。
第三,和谐而成熟的母子关系对培养现代社会人健全人格及社会互动关系非常重要[5]。当今社会母亲的特色倾向于易形成两极端:一是对子女莫不关心,只提供物质,而少有时间相处,这样易形成自恋性人格特质的孩子;二是使孩子的行为完全操弄在自己身上,源于自己具有内在的不安全感,而倾向于完全的控制小孩不使其独立,子女成为其内在不安的投射对象,易形成边缘性人格特质的小孩。
没有健康的母亲则没有健康的子女,此点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有好的母亲,也需要有好的父亲,才可能有和谐的家庭关系,而此良好的互动模式,才能深植于孩子的内心,成为其健康成熟的人格发展的基石,这是我们当前社会心灵改革要特别去重视的地方[5]。
4.3 自我和谐与同伴关系的相关分析
通过自我和谐量表和同伴关系量表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同伴关系与自我和谐及其各维度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自我和谐水平越高,同伴关系也越好。
通过对自我和谐的三个分量表得分和同伴关系量表得分的回归分析,发现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程度对同伴关系有着明显的预测作用。这对我们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提示作用,即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对自我的认识。当他们面对自我与经验的差距时,帮助他们认识不一致的原因,并让他们分析、反省、解剖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采取合理的应对方式,解决这一冲突危机,让自我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6],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达到较高的自我和谐和身心健康水平。
5、结论
自我和谐与同伴关系显著相关,自我和谐可以作为同伴关系的一个有效预测指标。
参考文献:
[1]胡华,李敏,韩爱华.军校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19:2916-2917
[2]郭伯良,张雷.儿童攻击和同伴关系的相关:20年研究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2003,26(5):843-846
[3]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19-22
[4]陈兴安,陈志科.少年亲子关系求解—访孟育群教授及其少年亲子关系研究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年,2期:4-14
[5]李文瑄.由温尼科特的亲子关系理论看当前社会病态人格特质之形成。http://www.sowosky.com/newblog/html/16/n-2716.html
[6]张旭锦.职校生自我和谐与自尊水平调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60-61
Correlation on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and Peer Relationship of Junior School Students
Hu-Yiqing Hua-Rong Ning-Xuehua
Education Colleg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P. R.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know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and peer relationship of junior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170 junior school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 and Peer Relationship Scale. ResultsPeer relationship and the flexibility of self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and peer relationship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Conclusion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of students, the better peer relationship;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was an effective predictor to peer relationship.
Key words:Junior School Students;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Peer Relation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