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身份、思想、行为以及其他诸多要素在后殖民主义中代表着新的内涵价值。随着殖民地的消失,在后殖民主义时期涌现出许多新的矛盾与冲突。《北迁的季节》是塔伊卜·萨利赫在探寻东西方矛盾以及殖民主义对殖民地的影响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本文将从小说文本中人物的主体性入手,从深层次来探讨人物的身份价值,并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角度来审视文本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以及人物最后的归属。
【关键词】:《北迁的季节》、身份、价值内涵、主体性
一,引 言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带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1]。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思想和批判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的对象是殖民主义对殖民地的文化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它被用于研究欧洲殖民地的政治、语言、文化、文化交往[2]。后殖民主义作家塔伊卜·萨利赫(Tayeb Salih, 1929~2009)是一位苏丹作家,受后殖民文化,阿拉伯文化和欧洲文化等多重文化的影响,创作出一部经典的后殖民苏丹小说《北遷的季节》,该小说被评为20世纪阿拉伯最重要的小说。
《北迁的季节》以独特的视角来描述了一个略带悲情的故事。本文的叙述者,一个在欧洲留学七年的人,在回到自己的家乡后被一名叫做穆斯塔法·赛义德的陌生人吸引了目光。随着叙述者对穆斯塔法身世之谜的探究以及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叙述者本人也陷入一场不可知的有关身份价值的思考和折磨。
本文为了更加清晰详细地分析《北迁的季节》中所展现的后殖民主义内容,在主动性上对各人物进行了重新的构建和定义。希望能够更加彻底地揭示在殖民地独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和意识形态,以及其给后殖民人民带来的深远影响和惨烈后果。李德顺认为:“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的活动和特性[3]。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代言人,着重从自己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方面去全面理解自己的价值本质和独特特性,并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和定位。
二,分 析
小说主人公穆斯塔法·赛义德是大英帝国统治下的一个苏丹乡村的无名少年。自幼丧父,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但天资聪颖的他凭借在学业上的优异表现先后在开罗和伦敦深造。并在24岁就获得了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表面上穆斯塔法已经完全忘记过去并重新开始了新生活,但是酒后失言吟唱出英文诗歌等等这些细节都能看出穆斯塔法内心深处仍在忍受着煎熬。“赛义德怀念在伦敦的一切,他喜欢那样的身份。同时,他也厌恶那样的身份,因为他是来自殖民地国家的黑人,这是他无法改变的身份。所以这些只能关在私室里的物品,是他对过去的时间、身份的一种悼念。”[4]于是在这种反复自我折磨的最后,穆斯塔法选择在尼罗河冰冷的洪水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他移居到英国时他面临的是重新定位,重塑生活,重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等一系列问题。他会在自觉和不自觉中被改造,被同化,进而融入新的社会。但是他敏感的黑人移民身份这个现实困扰是无法摆脱的。从穆斯塔法这个主体性上来看,他自小主体形成过程中的自我就是不完整的。父爱的缺失,母亲的冷落让他很早便有了“无根感”找不到归属。随后在异国求学期间,更是在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猛烈撞击下让原本就模糊不清的自我濒临崩溃。身为东方人的穆斯塔法并没有用自己知识来争取自己的文化身份,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反而被强势文化所吞没,丧失了对自身存在的理解进而丧失了自我意识。正如恩古吉·瓦·提昂戈所描述的,殖民化最坏的一点就是让殖民地人民在心理上感受到不和谐和异化[5]。穆斯塔法在用自主性解构自己的人生价值方面是彻底失败了。
本文的另一位主人公叙述者与穆斯塔法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都曾在欧洲求学,都亲身经历了来自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冲突。不同点是在他所处的东方文化中他能够找到温暖和幸福。当他怀着对亲人的思念,回到那个位于尼罗河拐弯处的小村镇的时候,他的内心是“不一会就让我感到冰雪在我的内心消融,宛如一个冻僵了的人照到了温暖的阳光。”[6]但是一切的转折都来自对穆斯塔法神秘身世的了解,来自穆斯塔法选择在尼罗河中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自穆斯塔法的遗孀哈赛娜被迫改嫁并杀了瓦德·利斯和自杀的悲惨结局上。以至于叙述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这闭塞愚昧落后的家乡。最后说出他们只从河水和树木那里学会了沉默和忍耐。[7]叙述者作为主体,并没有盲从西方的文化思想,而是保有自己真正的思维主体。他没有因为在欧洲留学就一味的想要融入西方社会,没有被西方的种族和文化的优越感所压抑。而是在这种东西方文化差异中处于平衡位置。按照西方传统思想中的主体性,主体应该是统一、完整、自足的实体。他作为一个被殖民者,没有被强势文化打倒,但是被弱势文化自身存在的严重漏洞弄得身心俱疲。当他也追随穆斯塔法跳入尼罗河的河水中时,他心中的矛盾纠葛一定是达到了顶峰。但就在他即将溺亡的时候,他突然清醒的意识到他要活下去。他最后用仅存的一点气力呼叫:“救命啊!救命啊!”,这声呼喊不仅仅是对生存的渴望,也是叙述者在主动性上构建上的一种成功。他心中的“自我”不再是孤立的,片面的。他把承担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也纳入了自己作为人的需要中,所以在这最后一刻叙述者在主体性上先颠覆后又重新确立的价值体系具有了新的意义。
三,小 结
作家塔伊卜·萨利赫用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现了小说中令人倍感真实的现实世界。殖民教育和不同的成长环境让这些后殖民主义作家用自己的理解和文笔去塑造一个又一个被地域和文化困扰着的人物形象。后殖民主义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当我们用主体性思维去理解和分析文本中出现的人物时,才能找到深层次的意义和现实的出口,才能加强人的自我认识,对自己的“文化身份”重塑正确的价值观,为自己在在世界中寻找到最合适恰当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张跣.《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Ashcroft, et.al. Key concepts in post-colonial studies [M]. London: Roultledge, 1998.186.
[3]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中国人民出版社
[4]黄晓丽.经典的续写:《北迁季节》的空间与身份,安徽文学,2013年第10期
[5]李雪 奈保尔对后殖民文化身份的解析----以《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无根边缘人为视角,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月第12卷第2期
[6]塔伊卜·萨利赫. 风流赛义[A].张甲民,译.阿拉伯小说选集:第2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7]塔伊卜·萨利赫. 风流赛义[A].张甲民,译.阿拉伯小说选集:第2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关键词】:《北迁的季节》、身份、价值内涵、主体性
一,引 言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带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1]。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思想和批判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的对象是殖民主义对殖民地的文化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它被用于研究欧洲殖民地的政治、语言、文化、文化交往[2]。后殖民主义作家塔伊卜·萨利赫(Tayeb Salih, 1929~2009)是一位苏丹作家,受后殖民文化,阿拉伯文化和欧洲文化等多重文化的影响,创作出一部经典的后殖民苏丹小说《北遷的季节》,该小说被评为20世纪阿拉伯最重要的小说。
《北迁的季节》以独特的视角来描述了一个略带悲情的故事。本文的叙述者,一个在欧洲留学七年的人,在回到自己的家乡后被一名叫做穆斯塔法·赛义德的陌生人吸引了目光。随着叙述者对穆斯塔法身世之谜的探究以及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叙述者本人也陷入一场不可知的有关身份价值的思考和折磨。
本文为了更加清晰详细地分析《北迁的季节》中所展现的后殖民主义内容,在主动性上对各人物进行了重新的构建和定义。希望能够更加彻底地揭示在殖民地独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和意识形态,以及其给后殖民人民带来的深远影响和惨烈后果。李德顺认为:“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的活动和特性[3]。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代言人,着重从自己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方面去全面理解自己的价值本质和独特特性,并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和定位。
二,分 析
小说主人公穆斯塔法·赛义德是大英帝国统治下的一个苏丹乡村的无名少年。自幼丧父,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但天资聪颖的他凭借在学业上的优异表现先后在开罗和伦敦深造。并在24岁就获得了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表面上穆斯塔法已经完全忘记过去并重新开始了新生活,但是酒后失言吟唱出英文诗歌等等这些细节都能看出穆斯塔法内心深处仍在忍受着煎熬。“赛义德怀念在伦敦的一切,他喜欢那样的身份。同时,他也厌恶那样的身份,因为他是来自殖民地国家的黑人,这是他无法改变的身份。所以这些只能关在私室里的物品,是他对过去的时间、身份的一种悼念。”[4]于是在这种反复自我折磨的最后,穆斯塔法选择在尼罗河冰冷的洪水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他移居到英国时他面临的是重新定位,重塑生活,重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等一系列问题。他会在自觉和不自觉中被改造,被同化,进而融入新的社会。但是他敏感的黑人移民身份这个现实困扰是无法摆脱的。从穆斯塔法这个主体性上来看,他自小主体形成过程中的自我就是不完整的。父爱的缺失,母亲的冷落让他很早便有了“无根感”找不到归属。随后在异国求学期间,更是在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猛烈撞击下让原本就模糊不清的自我濒临崩溃。身为东方人的穆斯塔法并没有用自己知识来争取自己的文化身份,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反而被强势文化所吞没,丧失了对自身存在的理解进而丧失了自我意识。正如恩古吉·瓦·提昂戈所描述的,殖民化最坏的一点就是让殖民地人民在心理上感受到不和谐和异化[5]。穆斯塔法在用自主性解构自己的人生价值方面是彻底失败了。
本文的另一位主人公叙述者与穆斯塔法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都曾在欧洲求学,都亲身经历了来自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冲突。不同点是在他所处的东方文化中他能够找到温暖和幸福。当他怀着对亲人的思念,回到那个位于尼罗河拐弯处的小村镇的时候,他的内心是“不一会就让我感到冰雪在我的内心消融,宛如一个冻僵了的人照到了温暖的阳光。”[6]但是一切的转折都来自对穆斯塔法神秘身世的了解,来自穆斯塔法选择在尼罗河中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自穆斯塔法的遗孀哈赛娜被迫改嫁并杀了瓦德·利斯和自杀的悲惨结局上。以至于叙述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这闭塞愚昧落后的家乡。最后说出他们只从河水和树木那里学会了沉默和忍耐。[7]叙述者作为主体,并没有盲从西方的文化思想,而是保有自己真正的思维主体。他没有因为在欧洲留学就一味的想要融入西方社会,没有被西方的种族和文化的优越感所压抑。而是在这种东西方文化差异中处于平衡位置。按照西方传统思想中的主体性,主体应该是统一、完整、自足的实体。他作为一个被殖民者,没有被强势文化打倒,但是被弱势文化自身存在的严重漏洞弄得身心俱疲。当他也追随穆斯塔法跳入尼罗河的河水中时,他心中的矛盾纠葛一定是达到了顶峰。但就在他即将溺亡的时候,他突然清醒的意识到他要活下去。他最后用仅存的一点气力呼叫:“救命啊!救命啊!”,这声呼喊不仅仅是对生存的渴望,也是叙述者在主动性上构建上的一种成功。他心中的“自我”不再是孤立的,片面的。他把承担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也纳入了自己作为人的需要中,所以在这最后一刻叙述者在主体性上先颠覆后又重新确立的价值体系具有了新的意义。
三,小 结
作家塔伊卜·萨利赫用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现了小说中令人倍感真实的现实世界。殖民教育和不同的成长环境让这些后殖民主义作家用自己的理解和文笔去塑造一个又一个被地域和文化困扰着的人物形象。后殖民主义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当我们用主体性思维去理解和分析文本中出现的人物时,才能找到深层次的意义和现实的出口,才能加强人的自我认识,对自己的“文化身份”重塑正确的价值观,为自己在在世界中寻找到最合适恰当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张跣.《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Ashcroft, et.al. Key concepts in post-colonial studies [M]. London: Roultledge, 1998.186.
[3]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中国人民出版社
[4]黄晓丽.经典的续写:《北迁季节》的空间与身份,安徽文学,2013年第10期
[5]李雪 奈保尔对后殖民文化身份的解析----以《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无根边缘人为视角,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月第12卷第2期
[6]塔伊卜·萨利赫. 风流赛义[A].张甲民,译.阿拉伯小说选集:第2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7]塔伊卜·萨利赫. 风流赛义[A].张甲民,译.阿拉伯小说选集:第2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