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十八大以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但仍有一些干部我行我素,奉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场哲学,甘做逍遥官、太平官,面对问题和矛盾“躲着走,绕着走”互相推诿,偷得浮生半日闲。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如何破解“为官不为”的问题时指出,既要惩治乱作为,也反对不作为,对于“为官不为”必须严肃问责,不是只打雷不下雨,而是要动真格。
百度贴吧对“官”字作了这样的解读:“官”字,上面一个宝盖,要求为官者要为民做保护伞;官字下面两个口,要求为官者不夸大吹嘘,因而上面的口字要小;要求官员要为民说话办事,声音必须要大,所以下面的口字大。若为官者一只口用来发号施令,吆三喝四;一只口用来饮食营养,大吃大喝,那他终将被人民孤立,成为关在“棺”中的官。
做官何为?勤政为民
荀悦在《申鉴·政体》中说:“治世所贵乎位者三:一曰达道于天下,二曰达惠于民,三曰达德于身。”再通俗点讲,“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封建官吏尚且如此,共产党的干部应有更高的境界。我们常讲,“打铁还需自身硬”,强调“自身硬”,就是为了更好地“打铁”,为了更好地给老百姓办事。不去“打铁”,不“为民做主”,“自身硬”又有何用?所谓“打铁”,就是要敢于为民请命,敢于啃硬骨头,做到平常时爱人民、关键时为人民、危险时护人民。
官,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作为个体,选择“为官”,就是运用合法的职位公权来服务公众、服务社会。从职业角度讲,“为官”必须尽官职所赋予的责任,如同当教师必须尽教书育人责任、当医生必须尽救死扶伤责任一样。“为官必为”就是必须安于自己的官职,勤守自己的官责;反之就是“为官不为”,就是放弃做官应尽的责任,这是渎职。这种行为一旦泛滥,就有可能使整个社会沦为“无责的社会”。
为官不为,怕负责怕担当
“为官不为”是个老问题,为什么现在会显得比较突出?这与惩治腐败保持高压态势,很多官员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有关。目前,反腐斗争正如火如荼,官员“不敢腐”业已成为主流。整治“乱作为”取得明显成效,“不作为”的问题就日益凸显,并且也应及时提上整治日程。此外,在反腐败形势之下,一些官员也萌生出“拿得少了,干得也该少”的心态,工作之时,精神萎靡、松松垮垮、推诿扯皮、得过且过,本该推进的项目暂停了,本该完成的工作搁浅了,本该达到的标准降低了。因此可以说,“为官不为”者至少在理论上存在数量上升的态势。
的确,在当前官场有少数官员,他们似乎没有贪贿收受,也没有违法乱纪,但是这样的官员却得不到人民的爱戴,因为怕出事,他们宁愿不做事,殊不知,这样的“不作为”,也是一种腐败——软腐败。俗话说得好“在其位谋其政”,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干部职位越高、权力就越大,理应有所担当,“为官不易”,但是切忌“不为”,这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理应懂得的道理。其实,“为官不为”事出有因,因为怕出事,不想担责任。但是,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搞清楚、想明白,既然当了官,就理应承担应有的责任,不能辜负人民群众的信任。既然当了“公仆”,就要习惯于在公开透明的态势下执政,就要习惯于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要受到公众的检视。
如今,“为官不为”是一种重症,理应开一副良药来医治。笔者认为,领导干部需有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思想上增加改革的自觉性,还要从制度层面保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领导干部敢于为官做事,只有让领导干部“当官敢为”,才能彻底治好“為官不为”这个心病。“为官不为”不仅危害干部队伍,更祸害社会,破坏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因为良好的党群关系是建立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基础上的,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是通过为人民群众解困解难而积淀形成的,因而,维护良好的党群关系,建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必以官员们“勤政为民”为己责。相反,“为官不为”完全违背了基本的为官之道,凡事以说为能,以装样子、摆架子、做形式为要,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基层,脱离问题本身,凡事拖延、应付。所以“为官不为”一旦泛滥,不仅破坏党群关系,损害政府形象,而且将从根本上损害人民利益,危害国家,阻碍社会健康发展。
为官有为,强化考核问责
“我在基层调研时注意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李克强说到这儿加重了语气,“说得难听点,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4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吉林长春主持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再次强调要对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坚决问责。“我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干部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总理说,“对于忽视民生、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要‘动刀子’‘出重拳’公开曝光,坚决追责!”
面对“为官不为”必须重拳出击,铁纪治理。应建立完善干部考核体系,激励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干好事。要以制度的方式,强化对干部“所作所为”的监督和考核,通过科学合理的日常行为考核和工作业绩考核,以系统化、数字化、科学化的考核体系,全面直观地考核干部工作实绩,并让群众广泛参与监督和评判,真正把干部的实际付出、工作实绩与晋升提拔挂钩,有效克服论资排辈下的磨洋工、耗日子,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干好事的干部有平台、有面子、有位子,从根本上杜绝干部“为官不为”。
加大对“为官不为”问题官员的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将整治“为官不为”问题纳入专项整治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大对干部“为官不为”问题的检查、整治和问责力度。组成由纪检、组织、人事等职能部门参加的联合督查组,不定期对“为官不为”问题开展明察暗访,对群众举报、新闻媒体曝光以及督查考核、绩效考核、民主评议中反映的“为官不为”问题进行认真核查,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太平官”“逍遥官”进行严格问责,做到不换精神就换人。同时,进一步完善干部考评机制,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局面。干部考评可由上级考变为下级评,由年终考变为平时评,增加群众评价比重,把裁判权交给群众,让管理服务对象来监督管理者,使权力真正行使在阳光下。凡群众评议不合格者,不得参加评优评先,不得提拔使用;凡群众评议为不满意者,应当清退出公务员队伍,实行末位淘汰。
(作者系上海市纪委正局级纪检专员)
编辑:施杨 [email protected]
百度贴吧对“官”字作了这样的解读:“官”字,上面一个宝盖,要求为官者要为民做保护伞;官字下面两个口,要求为官者不夸大吹嘘,因而上面的口字要小;要求官员要为民说话办事,声音必须要大,所以下面的口字大。若为官者一只口用来发号施令,吆三喝四;一只口用来饮食营养,大吃大喝,那他终将被人民孤立,成为关在“棺”中的官。
做官何为?勤政为民
荀悦在《申鉴·政体》中说:“治世所贵乎位者三:一曰达道于天下,二曰达惠于民,三曰达德于身。”再通俗点讲,“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封建官吏尚且如此,共产党的干部应有更高的境界。我们常讲,“打铁还需自身硬”,强调“自身硬”,就是为了更好地“打铁”,为了更好地给老百姓办事。不去“打铁”,不“为民做主”,“自身硬”又有何用?所谓“打铁”,就是要敢于为民请命,敢于啃硬骨头,做到平常时爱人民、关键时为人民、危险时护人民。
官,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作为个体,选择“为官”,就是运用合法的职位公权来服务公众、服务社会。从职业角度讲,“为官”必须尽官职所赋予的责任,如同当教师必须尽教书育人责任、当医生必须尽救死扶伤责任一样。“为官必为”就是必须安于自己的官职,勤守自己的官责;反之就是“为官不为”,就是放弃做官应尽的责任,这是渎职。这种行为一旦泛滥,就有可能使整个社会沦为“无责的社会”。
为官不为,怕负责怕担当
“为官不为”是个老问题,为什么现在会显得比较突出?这与惩治腐败保持高压态势,很多官员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有关。目前,反腐斗争正如火如荼,官员“不敢腐”业已成为主流。整治“乱作为”取得明显成效,“不作为”的问题就日益凸显,并且也应及时提上整治日程。此外,在反腐败形势之下,一些官员也萌生出“拿得少了,干得也该少”的心态,工作之时,精神萎靡、松松垮垮、推诿扯皮、得过且过,本该推进的项目暂停了,本该完成的工作搁浅了,本该达到的标准降低了。因此可以说,“为官不为”者至少在理论上存在数量上升的态势。
的确,在当前官场有少数官员,他们似乎没有贪贿收受,也没有违法乱纪,但是这样的官员却得不到人民的爱戴,因为怕出事,他们宁愿不做事,殊不知,这样的“不作为”,也是一种腐败——软腐败。俗话说得好“在其位谋其政”,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干部职位越高、权力就越大,理应有所担当,“为官不易”,但是切忌“不为”,这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理应懂得的道理。其实,“为官不为”事出有因,因为怕出事,不想担责任。但是,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搞清楚、想明白,既然当了官,就理应承担应有的责任,不能辜负人民群众的信任。既然当了“公仆”,就要习惯于在公开透明的态势下执政,就要习惯于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要受到公众的检视。
如今,“为官不为”是一种重症,理应开一副良药来医治。笔者认为,领导干部需有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思想上增加改革的自觉性,还要从制度层面保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领导干部敢于为官做事,只有让领导干部“当官敢为”,才能彻底治好“為官不为”这个心病。“为官不为”不仅危害干部队伍,更祸害社会,破坏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因为良好的党群关系是建立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基础上的,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是通过为人民群众解困解难而积淀形成的,因而,维护良好的党群关系,建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必以官员们“勤政为民”为己责。相反,“为官不为”完全违背了基本的为官之道,凡事以说为能,以装样子、摆架子、做形式为要,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基层,脱离问题本身,凡事拖延、应付。所以“为官不为”一旦泛滥,不仅破坏党群关系,损害政府形象,而且将从根本上损害人民利益,危害国家,阻碍社会健康发展。
为官有为,强化考核问责
“我在基层调研时注意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李克强说到这儿加重了语气,“说得难听点,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4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吉林长春主持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再次强调要对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坚决问责。“我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干部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总理说,“对于忽视民生、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要‘动刀子’‘出重拳’公开曝光,坚决追责!”
面对“为官不为”必须重拳出击,铁纪治理。应建立完善干部考核体系,激励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干好事。要以制度的方式,强化对干部“所作所为”的监督和考核,通过科学合理的日常行为考核和工作业绩考核,以系统化、数字化、科学化的考核体系,全面直观地考核干部工作实绩,并让群众广泛参与监督和评判,真正把干部的实际付出、工作实绩与晋升提拔挂钩,有效克服论资排辈下的磨洋工、耗日子,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干好事的干部有平台、有面子、有位子,从根本上杜绝干部“为官不为”。
加大对“为官不为”问题官员的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将整治“为官不为”问题纳入专项整治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大对干部“为官不为”问题的检查、整治和问责力度。组成由纪检、组织、人事等职能部门参加的联合督查组,不定期对“为官不为”问题开展明察暗访,对群众举报、新闻媒体曝光以及督查考核、绩效考核、民主评议中反映的“为官不为”问题进行认真核查,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太平官”“逍遥官”进行严格问责,做到不换精神就换人。同时,进一步完善干部考评机制,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局面。干部考评可由上级考变为下级评,由年终考变为平时评,增加群众评价比重,把裁判权交给群众,让管理服务对象来监督管理者,使权力真正行使在阳光下。凡群众评议不合格者,不得参加评优评先,不得提拔使用;凡群众评议为不满意者,应当清退出公务员队伍,实行末位淘汰。
(作者系上海市纪委正局级纪检专员)
编辑:施杨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