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作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的核心手段及教育改革各种因素的焦点,它不仅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还受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学校的种类及条件等因素所影响。课程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课程理论的发展和学校课程的设置两个方面,由于上述因素的作用不同,课程的发展也就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学校;课程;教育
古代学校课程的发展
人类进入到奴隶社会后产生了学校。学校刚产生时,其主要任务是传递人类已积累的经验,因此,其课程设计必然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西方奴隶社会的学校课程以希腊为代表。希腊人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了包括智、德、体、美等方面的课程。其中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古希腊的斯巴达属于农业经济城邦,适应少数奴隶主镇压的需要,他们尤其重视体育和军训,体育内容主要是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枪、角力。古希腊的雅典商业比较发达,到公元前五世纪,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学校课程内容已经比较广泛,包括阅读、写作、计算、哲学、文化、体操、军训等,到了中世纪,学校被教会所控制,课程沿袭了古希腊的三艺和四艺,但却经过改造,变成了神本主义,与古希腊的七艺有很大的差别,如学习修辞学,目的在于分析经书的文体;学习辩证法,目的在于宗教教条进行辩护并打击异端。这样,课程内容完全服务于宗教,神学成了课程的主导思想。到了十一世纪,十字军东征,产生了以体育为主的骑士教育,其内容有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行猎、弈棋、吟诗,简称“骑士七技”。
近代学校课程的发展
近代学校课程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学科课程理论的大发展,从十四世纪起,首先在意大利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继而传到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文艺复兴运动主要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利用古典文化、学术和人本主义开展反对神权主义、禁欲主义的封建文化的斗争,其思想内容通常称为“人本主义”。而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的课程理论称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它重视古代课程,重视人文学科,反对禁欲主义。
文艺复兴带来了科学的大发展,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到文艺复兴后期的十六、十七世纪,开始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时期。科技开始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十七世纪产生了以“泛智论”为基础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论。其代表人物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它认为现实世界的各种知识都是有用的,主張广泛的学习各种知识。为此他设计了包括玄学、物理、光学、年代学、天文学、历史、算数、几何、机械学、文法、修辞、经济学等学科。他还主张在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开设不同的课程,课程设计要采取圆周式排列,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难度。泛智主义课程在反对中世纪的愚民教育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一直影响着后来学校课程设置。
但是泛智主义课程只是提出了一个当时学校课程设置的理想,其作用更多地是指导了后来的学校课程。而感觉主义课程则给当时学校课程设置带来了根本的改革。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的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伟大口号,提倡学习自然科学,反对经院教育。
实质教育论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应该说是斯宾塞。他生活在十九世纪英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他批判英国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以拉丁文、希腊文这种“装饰性”知识为主要内容显示自己的文雅与尊贵,如同“先有装饰后有衣着”的印第安人及非洲人,忍受身体的痛苦而去纹身的愚昧行为,为此呼吁加强实科教育。斯宾塞的功利主义课程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政治要求及科技进步要求,其内容基本上包括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全部学科,尤其是数学和自然科学占极大的比重,推动了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现代学校课程的发展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政治上走向反动,同时这一时期,生产力、科技飞速发展,适应新时代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了现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在理论上出现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斗争。
在这次教育革新运动中,在理论上最典型的代表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儿童中心课程论。杜威从主观唯心经验论出发,提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教学就是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经验,而这种经验实际上只是个人的主观感觉。他提出儿童有四种基本的本能,与四种本能相适应有四种兴趣即制造本能与兴趣、交际本能与兴趣、艺术本能与兴趣、探索本能与兴趣,其中最主要的是制造本能与兴趣,由此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原则。这些本能与兴趣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依据.他说:“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1929--1933年,资产阶级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给美国的国民经济以沉重的打击,而且还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纷纷谴责活动课程的理论及实践,认为是活动课程造成美国教育质量下降,从而导致社会危机。于是在三十年代末期出现了新传统派课程理论。最早开始反对活动课程的是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二战以后,现代科技发展更加迅猛,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及空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仅影响国防实力和社会生活。尤其是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美国垄断资本集团受到极大震动,惊呼教育落后。美国国会于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这样从美国开始,在国际掀起了二战后第一次课程改革浪潮。继美国之后,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力求改革过去学校偏重人文学科的传统,加强自然科学课程。这场始于美国的课程改革由于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缺乏实用知识的教学及基本技能的训练,脱离了学校实际,大多数学生接受有困难,结果这场改革以失败而告终。于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来设置课程的社会中心论又活跃起来。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布拉梅尔德,他把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加以改造,把学校课程从以儿童为中心转变为以社会为中心。所以又称改造主义课程论,它主要是围绕当时美国社会所存在的战争、失业、种族歧视、犯罪等问题。
课程发展在班级中的认识
一个班级要想获得新鲜的血液,健康地向前运动,班级地领导核心就得吸收逐渐崛起在学生中有一定威望和权威地德才兼备地学生,使新生地班级核心不断补充能量和释放能量。
关于班级问题的探讨与分析,在目前来说,既没有现成的理论依据,也没专业研究的成果,但它是学校管理中必然遇到的问题,所以必然给予重视。在贯彻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当前反和平演变的形式的要求下,作为学校管理学生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必须要加强高校中学生班级的建设,深入研究与之相关联的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将主动权掌握在教育者手中,把学生培养成为又红又专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瞿葆奎、施良方:《“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瞿葆奎主编.
[2]布鲁巴克[美]《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25.
[4]汪霞.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248
作者简介:
丁玉伟(1992-),女,广西民族大学17级研究生,学科教学(美术)。
关键词:学校;课程;教育
古代学校课程的发展
人类进入到奴隶社会后产生了学校。学校刚产生时,其主要任务是传递人类已积累的经验,因此,其课程设计必然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西方奴隶社会的学校课程以希腊为代表。希腊人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了包括智、德、体、美等方面的课程。其中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古希腊的斯巴达属于农业经济城邦,适应少数奴隶主镇压的需要,他们尤其重视体育和军训,体育内容主要是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枪、角力。古希腊的雅典商业比较发达,到公元前五世纪,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学校课程内容已经比较广泛,包括阅读、写作、计算、哲学、文化、体操、军训等,到了中世纪,学校被教会所控制,课程沿袭了古希腊的三艺和四艺,但却经过改造,变成了神本主义,与古希腊的七艺有很大的差别,如学习修辞学,目的在于分析经书的文体;学习辩证法,目的在于宗教教条进行辩护并打击异端。这样,课程内容完全服务于宗教,神学成了课程的主导思想。到了十一世纪,十字军东征,产生了以体育为主的骑士教育,其内容有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行猎、弈棋、吟诗,简称“骑士七技”。
近代学校课程的发展
近代学校课程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学科课程理论的大发展,从十四世纪起,首先在意大利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继而传到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文艺复兴运动主要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利用古典文化、学术和人本主义开展反对神权主义、禁欲主义的封建文化的斗争,其思想内容通常称为“人本主义”。而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的课程理论称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它重视古代课程,重视人文学科,反对禁欲主义。
文艺复兴带来了科学的大发展,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到文艺复兴后期的十六、十七世纪,开始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时期。科技开始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十七世纪产生了以“泛智论”为基础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论。其代表人物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它认为现实世界的各种知识都是有用的,主張广泛的学习各种知识。为此他设计了包括玄学、物理、光学、年代学、天文学、历史、算数、几何、机械学、文法、修辞、经济学等学科。他还主张在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开设不同的课程,课程设计要采取圆周式排列,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难度。泛智主义课程在反对中世纪的愚民教育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一直影响着后来学校课程设置。
但是泛智主义课程只是提出了一个当时学校课程设置的理想,其作用更多地是指导了后来的学校课程。而感觉主义课程则给当时学校课程设置带来了根本的改革。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的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伟大口号,提倡学习自然科学,反对经院教育。
实质教育论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应该说是斯宾塞。他生活在十九世纪英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他批判英国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以拉丁文、希腊文这种“装饰性”知识为主要内容显示自己的文雅与尊贵,如同“先有装饰后有衣着”的印第安人及非洲人,忍受身体的痛苦而去纹身的愚昧行为,为此呼吁加强实科教育。斯宾塞的功利主义课程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政治要求及科技进步要求,其内容基本上包括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全部学科,尤其是数学和自然科学占极大的比重,推动了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现代学校课程的发展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政治上走向反动,同时这一时期,生产力、科技飞速发展,适应新时代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了现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在理论上出现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斗争。
在这次教育革新运动中,在理论上最典型的代表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儿童中心课程论。杜威从主观唯心经验论出发,提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教学就是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经验,而这种经验实际上只是个人的主观感觉。他提出儿童有四种基本的本能,与四种本能相适应有四种兴趣即制造本能与兴趣、交际本能与兴趣、艺术本能与兴趣、探索本能与兴趣,其中最主要的是制造本能与兴趣,由此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原则。这些本能与兴趣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依据.他说:“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1929--1933年,资产阶级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给美国的国民经济以沉重的打击,而且还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纷纷谴责活动课程的理论及实践,认为是活动课程造成美国教育质量下降,从而导致社会危机。于是在三十年代末期出现了新传统派课程理论。最早开始反对活动课程的是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二战以后,现代科技发展更加迅猛,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及空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仅影响国防实力和社会生活。尤其是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美国垄断资本集团受到极大震动,惊呼教育落后。美国国会于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这样从美国开始,在国际掀起了二战后第一次课程改革浪潮。继美国之后,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力求改革过去学校偏重人文学科的传统,加强自然科学课程。这场始于美国的课程改革由于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缺乏实用知识的教学及基本技能的训练,脱离了学校实际,大多数学生接受有困难,结果这场改革以失败而告终。于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来设置课程的社会中心论又活跃起来。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布拉梅尔德,他把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加以改造,把学校课程从以儿童为中心转变为以社会为中心。所以又称改造主义课程论,它主要是围绕当时美国社会所存在的战争、失业、种族歧视、犯罪等问题。
课程发展在班级中的认识
一个班级要想获得新鲜的血液,健康地向前运动,班级地领导核心就得吸收逐渐崛起在学生中有一定威望和权威地德才兼备地学生,使新生地班级核心不断补充能量和释放能量。
关于班级问题的探讨与分析,在目前来说,既没有现成的理论依据,也没专业研究的成果,但它是学校管理中必然遇到的问题,所以必然给予重视。在贯彻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当前反和平演变的形式的要求下,作为学校管理学生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必须要加强高校中学生班级的建设,深入研究与之相关联的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将主动权掌握在教育者手中,把学生培养成为又红又专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瞿葆奎、施良方:《“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瞿葆奎主编.
[2]布鲁巴克[美]《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25.
[4]汪霞.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248
作者简介:
丁玉伟(1992-),女,广西民族大学17级研究生,学科教学(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