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其作文能力。在新课改实施中,提倡全面开展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如何使课外阅读真正起到作用,收到实效,还离不开教师对课外阅读的指导。
【关键词】语文 课外阅读教学 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教师在传授一般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着力引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读写知识去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内学习的继续、补充与实践运用,课内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爱好,不断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农村小学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朗读、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激发兴趣是乐于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常常由兴趣而诱发。有了读书的兴趣,才有自觉读书的热情,才会主动地去寻找课外读物,才会主动地去克服阅读中的困难,而且能在阅读中得到乐趣。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 榜样激励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高尔基、毛泽东、老舍、鲁迅等;也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另外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修养也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更能从深层的内心产生震撼。榜样能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才能有所成就。
2. 活动激趣
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如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读书活动,由课内引领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如学了《三顾茅庐》课文后,可以开展《我说三国人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外的阅读,进一步了解三国中的人物,并进行简单的人物个性评价。这样“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成语接龙赛,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3. 赏析片段
教师撷取课外文章中的精彩片段,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来激发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兴趣。或可在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等进行精彩片段的互动诵读,使学生在相互诵读的过程中,来理解美、感受美、欣赏美,从而使他们有更浓厚的兴趣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获得精神的享受。
二、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1. 指导预习,学会阅读。要让学生能独立地进行课外阅读,先要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读写知识来阅读课外书。预习是指导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把预习带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边读书边做好读书笔记,带着思考问题的头脑去读书。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
2. 精读课文,学会方法。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作品。在学完一课后,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应的课外读物。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推荐安徒生的童话作品或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读物;学完《亡羊补牢》,就推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这样尽可能地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既可促进课内学习,又能丰富课外知识,有利于知识的互为迁移。
3. 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三、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质疑
要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就必须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是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亲自去干。所以,老师在指导上很重要的一环是读写结合,狠抓吸收与内化。具体指导上可以通过“读、抄、思、讲、写、评、演”等内化训练来提高阅读水平与写作能力。“读”,就是有感情朗读精彩片断;“抄”,就是摘抄好词佳句;“思”,就是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文章思想;“讲”,就是讲书中的内容与读书心得;“写”,就是写读书笔记;“评”,就是评议交流书中内容与写作手法;“演”,就是以课文“剧”的形式用自己的理解再现文中的某些情节。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的指导,去培养和发展课外阅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我们更应该全方位加强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努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农村孩子也能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 课外阅读教学 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教师在传授一般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着力引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读写知识去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内学习的继续、补充与实践运用,课内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爱好,不断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农村小学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朗读、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激发兴趣是乐于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常常由兴趣而诱发。有了读书的兴趣,才有自觉读书的热情,才会主动地去寻找课外读物,才会主动地去克服阅读中的困难,而且能在阅读中得到乐趣。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 榜样激励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高尔基、毛泽东、老舍、鲁迅等;也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另外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修养也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更能从深层的内心产生震撼。榜样能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才能有所成就。
2. 活动激趣
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如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读书活动,由课内引领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如学了《三顾茅庐》课文后,可以开展《我说三国人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外的阅读,进一步了解三国中的人物,并进行简单的人物个性评价。这样“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成语接龙赛,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3. 赏析片段
教师撷取课外文章中的精彩片段,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来激发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兴趣。或可在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等进行精彩片段的互动诵读,使学生在相互诵读的过程中,来理解美、感受美、欣赏美,从而使他们有更浓厚的兴趣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获得精神的享受。
二、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1. 指导预习,学会阅读。要让学生能独立地进行课外阅读,先要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读写知识来阅读课外书。预习是指导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把预习带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边读书边做好读书笔记,带着思考问题的头脑去读书。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
2. 精读课文,学会方法。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作品。在学完一课后,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应的课外读物。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推荐安徒生的童话作品或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读物;学完《亡羊补牢》,就推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这样尽可能地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既可促进课内学习,又能丰富课外知识,有利于知识的互为迁移。
3. 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三、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质疑
要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就必须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是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亲自去干。所以,老师在指导上很重要的一环是读写结合,狠抓吸收与内化。具体指导上可以通过“读、抄、思、讲、写、评、演”等内化训练来提高阅读水平与写作能力。“读”,就是有感情朗读精彩片断;“抄”,就是摘抄好词佳句;“思”,就是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文章思想;“讲”,就是讲书中的内容与读书心得;“写”,就是写读书笔记;“评”,就是评议交流书中内容与写作手法;“演”,就是以课文“剧”的形式用自己的理解再现文中的某些情节。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的指导,去培养和发展课外阅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我们更应该全方位加强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努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农村孩子也能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