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二代冷冻球囊电隔离上腔静脉起源的心房颤动(房颤)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7年1月10日至2018年3月20日在阜外医院接受二代冷冻球囊治疗的房颤患者680例,其中上腔静脉起源的房颤患者13例。回顾性分析上腔静脉起源的房颤患者手术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包括冷冻消融上腔静脉电隔离时间、隔离时温度、冷冻次数、射频补点次数、术中并发症以及术后房颤复发情况。结果冷冻上腔静脉电隔离时间大部分在20
【机 构】
: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 100037;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上海市东方医院心内科 20012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二代冷冻球囊电隔离上腔静脉起源的心房颤动(房颤)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入选2017年1月10日至2018年3月20日在阜外医院接受二代冷冻球囊治疗的房颤患者680例,其中上腔静脉起源的房颤患者13例。回顾性分析上腔静脉起源的房颤患者手术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包括冷冻消融上腔静脉电隔离时间、隔离时温度、冷冻次数、射频补点次数、术中并发症以及术后房颤复发情况。
结果冷冻上腔静脉电隔离时间大部分在20 s内,但上腔静脉电位易恢复,冷冻消融次数为1~4次,冷冻时间最长不超过150 s。10例(76.92%)患者成功冷冻消融隔离上腔静脉,3例(23.08%)术中隔离上腔肺静脉后易恢复,经补点射频消融成功隔离上腔静脉。术中出现一过性膈神经麻痹、一过性交界性心律、窦性停搏,一过性膈神经麻痹及急性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在停止冷冻后均恢复。所有患者在随访(9.7±4.2)个月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无房颤复发。
结论二代冷冻球囊可用于隔离上腔静脉,部分患者上腔静脉电隔离后易恢复,需要射频消融补点消融。部分患者可出现一过性邻近器官并发症但可逆,停止冷冻消融后上述功能损害均可恢复正常。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2017年吉林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基因型别,区分疫苗株与野毒株。方法2017年1~3月在吉林省收集到的10份疑似水痘患者的疱疹液或咽拭子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用普通PCR扩增病毒的ORF22、ORF38和ORF62的特定区域。用ORF22的5个SNPs确定病毒株的基因型别,用ORF38和ORF62的4个SNPs
目的分析2017—2018年泰安市柯萨奇病毒A4型(Coxsackievirus A4, CV-A4)分离株的基因组特征。方法收集2017—2018年到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就诊且临床表征为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特征的患儿咽拭子样本共60份,利用肠道病毒(enterovirus, EV)通用引物,经荧光定量PCR进行鉴定。核酸阳性样本进行高通量测
目的探讨急诊科住院患者人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 HRV)感染发生情况,为临床急诊科预防HRV感染提供依据。方法以急诊科2018年11月~12月收治的94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咽拭子,开展HRV检测和进化分析。结果94例急诊患者中17例HRV检测阳性,阳性率为18.09%;2018年11~12月出现多种HRV流行,分别为A9、A10、A16、A31、A73、B42和C3型
目的探讨西双版纳州感染嗜肝病毒和结核杆菌登革热病例的临床特征,为医疗机构制定有效的合并感染其他疾病的登革热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和2015年西双版纳州感染嗜肝病毒和结核杆菌住院登革热病例进行病例症状、体征和相关生化指标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嗜肝病毒登革热病例临床特征典型,尿常规异常、凝血功能异常和高乳酸脱氢酶的发生率低;感染结核杆菌登革热病例休克、高红细胞比容、肾功能和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
肠道病毒D68(enterovirus D68, EV-D68)首次于1962年被分离,随后少有报道。近10年,随着其基因多样性迅速增加,EV-D68在世界范围内的检出率开始增高。自2014年EV-D68在美国、加拿大及欧洲暴发流行以来,更多研究报道了其可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死亡。然而,EV-D68的致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也没有用于预防和治疗的疫苗以及特效抗病毒药物。因此,持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家庭监测系统了解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术后治疗发放情况、危险因素及其对全因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研究人群来自百多力家庭监测注册研究,入选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植入德国百多力公司带有家庭监测功能的ICD患者。每半年提取家庭监测随访数据1次,内容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及心室颤动(室颤)发作情况,ICD识别和治疗情况。并由电生理专业医生评估IC
目的随着心脏磁共振和心脏CT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肥厚型心肌病(HCM)肥厚部位与心电图的关系的研究逐渐深入。本研究通过精准分析HCM不同肥厚部位的心电图特征,初步探讨不同类型的HCM心电图诊断流程。方法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9例均行心脏双源CT检查且临床确诊为HCM且不合并其他心血管或者非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根据肥厚部位将其分为单纯心尖型(仅心尖肥厚)、心尖混合
目的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术后慢频率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发生率,并探讨ICD程控策略。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在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植入ICD[包括单腔、双腔及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223例,所有患者按指南既定程控方案设置,其中仅监测区设置为≥120次/min至<187次/min,并定义为慢频率室速。随访期间若观察到慢频率室速发作负荷≥10%或出现症状
目的回顾性研究消融成功的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术中12导联心内电图特征,得出快速有效定位左右心室流出道的方法,以期术前有效判断靶点方位,减少手术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定位在流出道,且术中12导联心内电图特征,选取室性心律失常时V1导联呈rS或QS型,下壁导联主波向上心电图表现的患者,分成
在临床中最初发现女性体表心电图与男性相比,QT间期较长,随后又发现在长QT综合征患者中,女性患者明显偏多,且症状更加明显。这引起人们关注性别差异和性激素对心律失常作用的影响。临床研究发现,心房颤动(房颤)和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存在性别差异,女性较男性不易发生房颤。基础研究也发现,女性激素及其受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并且在对心律失常研究中,女性激素能够通过非基因组和基因组途径影响离子通道的功能和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