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利津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一)规划情况。规划决定成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工作,委托市规划设计院研究编制了《利津县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对全县512个村庄进行了整合,将全县规划为50个新型农村社区。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启动了《利津县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并同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详规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确保到2015年实现控规全覆盖。规划的制定为统筹城乡发展、迁村并点集中居住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建设情况。全县申报实施农村社区建设项目12处(昌泽社区、盛苑社区、韩垣社区、汀河社区、尹王庄社区、大牛社区、明集社区、盐中社区、滨海社区、菜园社区、庄科社区、王庄社区),计划总投资11.98亿元,拆迁村庄13个、1552户,新建楼房56万平方米。截至2013年9月,12处农村社区已全部启动,完成实际投资3.19亿元,完成村庄拆迁5个、435户,开工建设33.73万平方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三)建设模式。利津县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形成了适应当地发展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全县在建的12个新型农村社区,大致采取了以下三种建设模式。“村企共建”型,以盐窝镇盐中社区为代表,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村企合一”的思路,由村庄和企业共同建设农村社区;“商业带动”型,以北宋大牛、陈庄昌泽、韩垣社区为代表,由房产开发商先期投资进行商业开发,同步推进安置房、商品房建设;“群众主体”型,以汀河社区、尹王庄社区为代表,按照“政府引导、基层党组织主持、群众主体”的思路,依托基层党组织,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四)机制保障。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抽调精干人员组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指挥部,各乡镇街道、县直相关部门单位也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二是强化管理。为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期有序推进,制定了《新型城镇化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责任分工方案》,对12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逐项分解,每个乡镇(街道)明确一名县级领导包靠、确定2个县直单位帮扶,乡镇(街道)主体运作,指挥部集中推进,县级领导包保负责,定目标、定责任、定完成时限,实行项目化运作。三是注重统筹。针对社区建设中土地、组织建设等问题,利津县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城市规划区内集体土地管理的意见》和《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工作的意见》4个配套文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二、利津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影响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多数基层干部和群众 对社区建设的实质认识较模糊,有的简单地认为社区建设就是把农户建房集中起来,不能正确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导致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基层干部认为没有钱,用地难,片面强调稳妥,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的部门对自身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位置把握不准,共建意识不强,缺乏工作主动性,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群众,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政府包办一切,缺乏自力更生的主体意识。
(二)社区规划不到位,阻碍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是规划不够健全。虽然利津县已完成了《利津县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编制,但由于各种原因,全县新型农村社区详规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刚刚启动,规划不到位必将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社区规划标准不高。全县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编制没有统一由规划部门负责,而是由各乡镇自己负责,乡镇聘请的规划设计单位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了社区规划档次不高。
(三)建设资金缺乏保障,制约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建设新社区需要在拆迁安置、基础设施、新居建设、旧地复耕等方面花费大量的资金。靠财政扶持资金难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资金缺口,利津县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靠农民群众自身筹资解决困难农民难以接受;而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多元化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这些都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因素。
(四)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延缓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是群众受传统居住观念、守土观念影响,广大农户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习惯,习惯于独门独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且生产生活成本相对于新型社区较低,这影响了群众入住的积极性。二是利津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初创阶段,有的社区还处于规划阶段,没有建设成形、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社区让群众参观,群众看不到入住社区带来的好处,无法感受到新型社区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群众的积极性。
三、推进利津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力度,营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一要加强舆论引导。积极组织干部群众外出参观考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简报等各种宣传载体广泛宣传。建议在县电台、电视台开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频道或增设专题栏目等。大张旗鼓地宣传新型农村社区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二要形成建设合力。认真总结经验,抓好典型带动,用实际案例教育引导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主动搞好社区建设的信心,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合力。
(二)抓好规划编制工作,以规划指导社区建设实践。一要按照“科学规划设计、有序集约开发”的原则,综合考虑产业发展、交通等多种因素,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修规、控规的编制工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奠定基础。二是建议将全县各乡镇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交由县规划部门统一负责,规划费用由县政府支付,高标准做好全县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三)强化资金统筹,形成多元投入格局。一是县财政要逐年增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严格按照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实施集中投放,综合使用,提高资金利用整体效益。二要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搞好增减挂钩和土地收储、出让,探索多渠道融资方式。通过运作,把土地资源变成资本,由资本变资产,再由资产变资金。三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进行科学包装,积极推介,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四要引导金融资金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投融资主体建设,积极扩大融资规模。
(四)强化产业支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一要坚持以就业为本的原则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重视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努力扩大就业容量,促进农民在社区就近就业。二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土地健康有序流转,促进土地向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大户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三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紧紧依托自身优势和发展条件,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培育特色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发展配套经济,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解决农民入住的后顾之忧。
(一)规划情况。规划决定成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工作,委托市规划设计院研究编制了《利津县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对全县512个村庄进行了整合,将全县规划为50个新型农村社区。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启动了《利津县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并同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详规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确保到2015年实现控规全覆盖。规划的制定为统筹城乡发展、迁村并点集中居住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建设情况。全县申报实施农村社区建设项目12处(昌泽社区、盛苑社区、韩垣社区、汀河社区、尹王庄社区、大牛社区、明集社区、盐中社区、滨海社区、菜园社区、庄科社区、王庄社区),计划总投资11.98亿元,拆迁村庄13个、1552户,新建楼房56万平方米。截至2013年9月,12处农村社区已全部启动,完成实际投资3.19亿元,完成村庄拆迁5个、435户,开工建设33.73万平方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三)建设模式。利津县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形成了适应当地发展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全县在建的12个新型农村社区,大致采取了以下三种建设模式。“村企共建”型,以盐窝镇盐中社区为代表,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村企合一”的思路,由村庄和企业共同建设农村社区;“商业带动”型,以北宋大牛、陈庄昌泽、韩垣社区为代表,由房产开发商先期投资进行商业开发,同步推进安置房、商品房建设;“群众主体”型,以汀河社区、尹王庄社区为代表,按照“政府引导、基层党组织主持、群众主体”的思路,依托基层党组织,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四)机制保障。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抽调精干人员组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指挥部,各乡镇街道、县直相关部门单位也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二是强化管理。为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期有序推进,制定了《新型城镇化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责任分工方案》,对12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逐项分解,每个乡镇(街道)明确一名县级领导包靠、确定2个县直单位帮扶,乡镇(街道)主体运作,指挥部集中推进,县级领导包保负责,定目标、定责任、定完成时限,实行项目化运作。三是注重统筹。针对社区建设中土地、组织建设等问题,利津县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城市规划区内集体土地管理的意见》和《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工作的意见》4个配套文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二、利津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影响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多数基层干部和群众 对社区建设的实质认识较模糊,有的简单地认为社区建设就是把农户建房集中起来,不能正确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导致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基层干部认为没有钱,用地难,片面强调稳妥,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的部门对自身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位置把握不准,共建意识不强,缺乏工作主动性,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群众,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政府包办一切,缺乏自力更生的主体意识。
(二)社区规划不到位,阻碍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是规划不够健全。虽然利津县已完成了《利津县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编制,但由于各种原因,全县新型农村社区详规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刚刚启动,规划不到位必将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社区规划标准不高。全县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编制没有统一由规划部门负责,而是由各乡镇自己负责,乡镇聘请的规划设计单位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了社区规划档次不高。
(三)建设资金缺乏保障,制约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建设新社区需要在拆迁安置、基础设施、新居建设、旧地复耕等方面花费大量的资金。靠财政扶持资金难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资金缺口,利津县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靠农民群众自身筹资解决困难农民难以接受;而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多元化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这些都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因素。
(四)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延缓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是群众受传统居住观念、守土观念影响,广大农户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习惯,习惯于独门独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且生产生活成本相对于新型社区较低,这影响了群众入住的积极性。二是利津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初创阶段,有的社区还处于规划阶段,没有建设成形、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社区让群众参观,群众看不到入住社区带来的好处,无法感受到新型社区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群众的积极性。
三、推进利津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力度,营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一要加强舆论引导。积极组织干部群众外出参观考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简报等各种宣传载体广泛宣传。建议在县电台、电视台开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频道或增设专题栏目等。大张旗鼓地宣传新型农村社区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二要形成建设合力。认真总结经验,抓好典型带动,用实际案例教育引导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主动搞好社区建设的信心,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合力。
(二)抓好规划编制工作,以规划指导社区建设实践。一要按照“科学规划设计、有序集约开发”的原则,综合考虑产业发展、交通等多种因素,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修规、控规的编制工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奠定基础。二是建议将全县各乡镇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交由县规划部门统一负责,规划费用由县政府支付,高标准做好全县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三)强化资金统筹,形成多元投入格局。一是县财政要逐年增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严格按照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实施集中投放,综合使用,提高资金利用整体效益。二要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搞好增减挂钩和土地收储、出让,探索多渠道融资方式。通过运作,把土地资源变成资本,由资本变资产,再由资产变资金。三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进行科学包装,积极推介,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四要引导金融资金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投融资主体建设,积极扩大融资规模。
(四)强化产业支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一要坚持以就业为本的原则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重视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努力扩大就业容量,促进农民在社区就近就业。二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土地健康有序流转,促进土地向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大户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三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紧紧依托自身优势和发展条件,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培育特色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发展配套经济,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解决农民入住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