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含义。语文素养包括哪几个方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或评价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此问题,笔者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按姓氏拼音为序排列)。
童庆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对于学生来说,语文素养首先意味着热爱母语(汉语)。汉语及其他的语种是不一样的,它是一种灵活的语言,也是一种很简练的语言。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汉语的美质是非常重要的。汉语当中不但音起作用、音调起作用、音和音调构成平仄的韵律,而且一些词语可以颠倒、可以增、可以减,这些都是外语不具备的。有声调的语言很多,但由声调来区别意义的语言大概只有汉语。第二,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充分把握语文所包容的文化内涵。学语文不能只局限于听、说、读、写,还必须理解语文的文化内涵。通过语文课应该对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化传统,要有所领悟。语文的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做学问的道理;生命意识,自由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尊重他人的意识,热爱祖国的意识,热爱人类的意识,热爱大自然的意识等等,都是语文的文化内涵。
曹明海(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语文素养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我们不妨模糊理解。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包括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学修养和道德情操方面的修养。语文素养好的人往往也是文化修养高的人。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可以作为两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来理解。有些人把语文素养只是界定在语文能力训练方面是不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训练但不仅仅局限于此,如果把它狭隘地理解,就不符合新课标精神。
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从广义上来理解更为恰当。要想提高语文素养,首先要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其次要扩大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期待视野、阅读视野。语文素养不能仅仅依赖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另外,语文素养的提高除了靠文化环境、语言环境等方面的潜移默化作用外,很大程度上靠内因起作用。课堂上要认真学习,课外时间还要多观察、多思考、多阅读、多练笔。
程翔(北京大学附中副校长、特级教师):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另外,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诗、词、歌赋等方面的知识积累,甚至写一手漂亮的汉字等等,这些也是语文素养。总之,语文素养的基本概况应该是张口能说、提笔能写、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这些都是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上的。好的思维品质也应该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方面。
陆志平(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新课程从知识本位到人本位,课程性质突出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目标是从双基训练到语文素养的提高。新课程标准没有放弃双基训练。语文素养是个比双基训练更宽泛的概念。新课标教材对知识和能力的表述方式也与过去不同,它根据生活而不是根据知识点来组织单元,知识与能力已经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中了,对知识观问题也有了新认识。同是人文科学,语文跟哲学、历史又有不同,语文强调能力。
语文素养的关键问题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素养是相对双基训练提出来的新的课程目标,它有“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语文素养还有以下特点: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对“双基”的重组构,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可能进一步完善;语文素养是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的,“双基”以知识为本,知识点是死的,语文素养是极端个性化的,我认为语文素养的概念比“双基”要好。
李开(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中学生要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首先要具备文从字顺的写作能力;大学生毕业以后参加工作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语文课是工具课,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可以说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方面。另外,语文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法的训练。解读课文,也是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是锻炼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思路。培养能力、掌握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思维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思想认识就会肤浅,解决问题就抓不住实质,也就不可能有处理问题的能力。倘若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缺少了解,也就难以理解古人做人的道理。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离不开教师认真的教学态度,离不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关系。只有不断探讨教学规律,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莫砺峰(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我中学时代的一个老师曾经对我们说,你们要学的东西很多,但首先要学会说话,使口语表达顺畅、流利;第二,汉字要写得漂亮,给人以美感,不要认为用电脑打字,就可以不重视汉字书写了;第三,要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这三者都是语文素养所包含的内容。另外,听别人说话时能很快地抓住要点,读一篇文章能较快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这也是语文素养所涉及的内容。
学生毕业后,面临许多选择,语言表达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是需要共同面对的。现在分工协作越来越复杂,在一个团队里工作,需要跟整个社会交流,哪怕是一篇报告、一份总结、一则商品广告,能不能写得言简意赅,这都是对作者语文素养的检验。语文素养主要表现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但现在能说会写的人才实在是不多了。
王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语文素养包括丰富的词汇、语言的学习习惯、语言的敏锐程度、语文的欣赏眼光和水平,这些都属于语文素养的范畴。语文素养本身可以分为语理和语感两个方面。它体现在一个人的语言面貌上,就是表达得清晰不清晰。同样的一件事,有的人能讲得很得体,有人半天也说不清楚。语言的得体性,语言的生动性,给人留下的印象深不深,综合起来就是语言的素养。语言素养和语言面貌都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我们不过是分开来说罢了。
王鹏伟(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语文素养最基本的是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写一笔漂亮的汉字。再进一步说,语文素养体现在阅读和写作中。要有一定的语文功底,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文化积淀,这种积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不要以为读了几篇作品,文化积淀就深厚了,语文素养就提高了。应该把优秀作品当作精神食粮来加以消化吸收。优秀作品一方面能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影响着读者对生活的理解,也影响着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阅读是一种素养,写作也是一种素养。母语写作并不是简单的文字表达,写作首先反映的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这是思维问题,不仅仅是写作技巧问题。
现在作文教学一直存在着困惑,写作理论知识应该讲,但想写出好的文章不是看几本写作教程就能解决的问题,一些成功的作品它本身就在告诉读者文章应该怎么写。写作能力和阅读积累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阅读非常重要。语言负载了文化的内容,学语文除了读文学作品外,还应该读一读思想家的文化著述,在接触他们思想的同时也就提高了语文素养。
吴心田(山东省教研室语文特级教师):语文素养首要的应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读、理解和书写,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恰恰在这个方面经常被忽视,我觉得应该引起重视。汉语常用字3500个,如果初中毕业甚至高中毕业还不能正确运用这些字词,这就是语文素养的缺失。第二个方面是汉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积累。第三个方面是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语文素养外在的表现主要是写作水平,不会写,何谈语文素养?作文教学的关键是学生会写,会写记叙文,会写议论文,会写说明文,甚至会写简短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当然这是一个长远的问题,但不会写就是语文素养的重大缺陷。口语交际也包括很多,例如语速的问题,条理的问题,中心的问题,不同场合的表达问题。第四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形成,比如写作文要善于修改,看书要先看前言和后记,学习文言文只有弄懂了字词才能了解内容。第五是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思维素质的养成,这些也应该包括在语文素养当中。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语文教学要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能顾此失彼,割裂开来。如果重视语文知识积累,而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或者书面表达能力较强而口语交际能力薄弱,这就不是全面地培养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但是,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把握好“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人才,要求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式学习,培养创新精神,这些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得到体现,否则就难以完成培养语文素养的任务。
谢泳(文学评论家、《黄河》杂志副主编):语文素养的最基本要求是能比较准确地表述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能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用口语和书面语准确地表达出来。文学作品鉴赏是语文素养的较高要求。
语文教学的功能是尽可能地把语文教学还原到它本来的面目,培养对母语的情感。通过对语言的热爱,培养爱国的情感,能更好地学习祖国传统文化,继承祖国的文学遗产,这是对语文素养更高层次的要求。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达到语文素养的这个层次要求。
杨洪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我认为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教育,同时也应该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是一种潜在的精神,是一种理念,它主要体现在语文教育中,体现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上。人文性中道德、理念、品格的确立对人类的整体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素养是在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积淀上提高的。
在全民重视外语的大环境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语感,可以引导孩子读《三字经》、背唐诗宋词,到了初中三年纪以后,就要侧重人文教育了。
目前大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容乐观,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除了带博士之外,我每周还给本科生上六节课。据我所知,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事实上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他们的语文功底较差,经过四年专业学习,毕业后仍没有多大提高。这就是说,本来语文功底不是很好的一部分学生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与之相反,我们在一些理科专业里发现了语文功底很好的学生。这种情况说明,高考选拔人才不够合理,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呈下降趋势。大学和中学之间的衔接是高考这根指挥棒在起作用。在中学六年的时间里,尤其高一到高二,整个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应试,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问题不只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中学影响到大学,大学也反过来影响中学。许多本科毕业生,甚至一些硕士生也要到中学去任教,我很担心他们能否胜任教书育人的重任。
(桑哲,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全国中语会理事)
童庆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对于学生来说,语文素养首先意味着热爱母语(汉语)。汉语及其他的语种是不一样的,它是一种灵活的语言,也是一种很简练的语言。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汉语的美质是非常重要的。汉语当中不但音起作用、音调起作用、音和音调构成平仄的韵律,而且一些词语可以颠倒、可以增、可以减,这些都是外语不具备的。有声调的语言很多,但由声调来区别意义的语言大概只有汉语。第二,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充分把握语文所包容的文化内涵。学语文不能只局限于听、说、读、写,还必须理解语文的文化内涵。通过语文课应该对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化传统,要有所领悟。语文的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做学问的道理;生命意识,自由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尊重他人的意识,热爱祖国的意识,热爱人类的意识,热爱大自然的意识等等,都是语文的文化内涵。
曹明海(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语文素养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我们不妨模糊理解。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包括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学修养和道德情操方面的修养。语文素养好的人往往也是文化修养高的人。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可以作为两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来理解。有些人把语文素养只是界定在语文能力训练方面是不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训练但不仅仅局限于此,如果把它狭隘地理解,就不符合新课标精神。
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从广义上来理解更为恰当。要想提高语文素养,首先要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其次要扩大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期待视野、阅读视野。语文素养不能仅仅依赖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另外,语文素养的提高除了靠文化环境、语言环境等方面的潜移默化作用外,很大程度上靠内因起作用。课堂上要认真学习,课外时间还要多观察、多思考、多阅读、多练笔。
程翔(北京大学附中副校长、特级教师):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另外,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诗、词、歌赋等方面的知识积累,甚至写一手漂亮的汉字等等,这些也是语文素养。总之,语文素养的基本概况应该是张口能说、提笔能写、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这些都是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上的。好的思维品质也应该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方面。
陆志平(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新课程从知识本位到人本位,课程性质突出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目标是从双基训练到语文素养的提高。新课程标准没有放弃双基训练。语文素养是个比双基训练更宽泛的概念。新课标教材对知识和能力的表述方式也与过去不同,它根据生活而不是根据知识点来组织单元,知识与能力已经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中了,对知识观问题也有了新认识。同是人文科学,语文跟哲学、历史又有不同,语文强调能力。
语文素养的关键问题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素养是相对双基训练提出来的新的课程目标,它有“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语文素养还有以下特点: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对“双基”的重组构,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可能进一步完善;语文素养是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的,“双基”以知识为本,知识点是死的,语文素养是极端个性化的,我认为语文素养的概念比“双基”要好。
李开(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中学生要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首先要具备文从字顺的写作能力;大学生毕业以后参加工作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语文课是工具课,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可以说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方面。另外,语文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法的训练。解读课文,也是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是锻炼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思路。培养能力、掌握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思维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思想认识就会肤浅,解决问题就抓不住实质,也就不可能有处理问题的能力。倘若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缺少了解,也就难以理解古人做人的道理。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离不开教师认真的教学态度,离不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关系。只有不断探讨教学规律,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莫砺峰(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我中学时代的一个老师曾经对我们说,你们要学的东西很多,但首先要学会说话,使口语表达顺畅、流利;第二,汉字要写得漂亮,给人以美感,不要认为用电脑打字,就可以不重视汉字书写了;第三,要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这三者都是语文素养所包含的内容。另外,听别人说话时能很快地抓住要点,读一篇文章能较快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这也是语文素养所涉及的内容。
学生毕业后,面临许多选择,语言表达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是需要共同面对的。现在分工协作越来越复杂,在一个团队里工作,需要跟整个社会交流,哪怕是一篇报告、一份总结、一则商品广告,能不能写得言简意赅,这都是对作者语文素养的检验。语文素养主要表现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但现在能说会写的人才实在是不多了。
王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语文素养包括丰富的词汇、语言的学习习惯、语言的敏锐程度、语文的欣赏眼光和水平,这些都属于语文素养的范畴。语文素养本身可以分为语理和语感两个方面。它体现在一个人的语言面貌上,就是表达得清晰不清晰。同样的一件事,有的人能讲得很得体,有人半天也说不清楚。语言的得体性,语言的生动性,给人留下的印象深不深,综合起来就是语言的素养。语言素养和语言面貌都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我们不过是分开来说罢了。
王鹏伟(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语文素养最基本的是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写一笔漂亮的汉字。再进一步说,语文素养体现在阅读和写作中。要有一定的语文功底,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文化积淀,这种积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不要以为读了几篇作品,文化积淀就深厚了,语文素养就提高了。应该把优秀作品当作精神食粮来加以消化吸收。优秀作品一方面能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影响着读者对生活的理解,也影响着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阅读是一种素养,写作也是一种素养。母语写作并不是简单的文字表达,写作首先反映的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这是思维问题,不仅仅是写作技巧问题。
现在作文教学一直存在着困惑,写作理论知识应该讲,但想写出好的文章不是看几本写作教程就能解决的问题,一些成功的作品它本身就在告诉读者文章应该怎么写。写作能力和阅读积累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阅读非常重要。语言负载了文化的内容,学语文除了读文学作品外,还应该读一读思想家的文化著述,在接触他们思想的同时也就提高了语文素养。
吴心田(山东省教研室语文特级教师):语文素养首要的应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读、理解和书写,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恰恰在这个方面经常被忽视,我觉得应该引起重视。汉语常用字3500个,如果初中毕业甚至高中毕业还不能正确运用这些字词,这就是语文素养的缺失。第二个方面是汉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积累。第三个方面是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语文素养外在的表现主要是写作水平,不会写,何谈语文素养?作文教学的关键是学生会写,会写记叙文,会写议论文,会写说明文,甚至会写简短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当然这是一个长远的问题,但不会写就是语文素养的重大缺陷。口语交际也包括很多,例如语速的问题,条理的问题,中心的问题,不同场合的表达问题。第四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形成,比如写作文要善于修改,看书要先看前言和后记,学习文言文只有弄懂了字词才能了解内容。第五是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思维素质的养成,这些也应该包括在语文素养当中。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语文教学要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能顾此失彼,割裂开来。如果重视语文知识积累,而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或者书面表达能力较强而口语交际能力薄弱,这就不是全面地培养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但是,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把握好“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人才,要求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式学习,培养创新精神,这些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得到体现,否则就难以完成培养语文素养的任务。
谢泳(文学评论家、《黄河》杂志副主编):语文素养的最基本要求是能比较准确地表述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能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用口语和书面语准确地表达出来。文学作品鉴赏是语文素养的较高要求。
语文教学的功能是尽可能地把语文教学还原到它本来的面目,培养对母语的情感。通过对语言的热爱,培养爱国的情感,能更好地学习祖国传统文化,继承祖国的文学遗产,这是对语文素养更高层次的要求。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达到语文素养的这个层次要求。
杨洪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我认为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教育,同时也应该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是一种潜在的精神,是一种理念,它主要体现在语文教育中,体现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上。人文性中道德、理念、品格的确立对人类的整体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素养是在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积淀上提高的。
在全民重视外语的大环境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语感,可以引导孩子读《三字经》、背唐诗宋词,到了初中三年纪以后,就要侧重人文教育了。
目前大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容乐观,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除了带博士之外,我每周还给本科生上六节课。据我所知,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事实上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他们的语文功底较差,经过四年专业学习,毕业后仍没有多大提高。这就是说,本来语文功底不是很好的一部分学生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与之相反,我们在一些理科专业里发现了语文功底很好的学生。这种情况说明,高考选拔人才不够合理,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呈下降趋势。大学和中学之间的衔接是高考这根指挥棒在起作用。在中学六年的时间里,尤其高一到高二,整个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应试,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问题不只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中学影响到大学,大学也反过来影响中学。许多本科毕业生,甚至一些硕士生也要到中学去任教,我很担心他们能否胜任教书育人的重任。
(桑哲,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全国中语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