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招标课题“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运行及制度建设研究”(课题编号:GXZJ2016ZD10)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广西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研究基地项目“汽車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项目批准号:桂教职成[2018]37号)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项目批准号:桂教职成[2018]65号)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1-0098-04
交通运输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交通强国”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我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承担着“既能内联外通,又能通江达海”的大规模的“量”的重任,也面临着“衔接协调、便捷高效,适度超前、开放融合,创新驱动、安全绿色”的高水平的“质”的挑战。然而,与交通运输产业“大规模”“高水平”建设不匹配的是职业院校交通运输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量偏小、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交通运输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交人教发[2016]179号)鼓励和引导职业院校立足产业发展需求,突出交通运输特色,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因此,探索建立新型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全面提高交通运输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一、交通运输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现存问题
当前,职业院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功能不全、水平不高、共享不足等问题,使得产教融合难以深度开展,协同育人受限,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受到制约。
(一)功能不全、水平不高、共享不足
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一般由多个相互独立、功能单一的实训室组成,相互独立的实训室难以形成有机的整体,难以满足交通运输产业现代化生产的工序、工艺和新技术要求。此外,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用于满足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和技能实践,基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普遍由单个职业院校独立负责,校内实训基地共享性不足,利用率偏低,难以满足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化、规模化办学发展的要求。上述问题制约了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从而导致实训基地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交通运输产业发展需求不适应、不匹配。
(二)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促进作用不明显
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对职业院校投入的成本和精力与取得的利益回报失衡,从而导致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不高。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普遍只重视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而忽视如何将投入转化成产出,过度依赖财政资金支持,未能形成成熟的运行管理机制和良好的投入产出效益,对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吸引力不足,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而且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普遍以职业院校单一主体的形式出现,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职业教育大背景下,不利于统筹协调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机制体制,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对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贡献度不高
“一带一路”建设交通运输要先行,而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交通运输产业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环境与交通运输产业真实工作场景相脱节,导致了行业企业对高质量交通运输技术技能人才迫切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欠佳的供需失衡。此外,随着交通运输产业的高速发展,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普遍存在着人力培训成本偏高、培训师资不足、培训场所缺乏等问题,企业员工技术水平更新速度滞后于交通科技发展速度,严重制约着交通运输行业企业的转型发展。
二、“交通教学工场”的理念内涵
针对当前职业院校交通运输类专业传统校内实训基地存在的不足,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理念,笔者提出“交通教学工场”的构想。
(一)“交通教学工场”的内涵
遵循“源自真实,高于真实”的理念,结合交通运输产业特点,“交通教学工场”的理念内涵定义为采用“政、校、行、企”四方合作共建方式,将实训场所、交通文化、实际应用和校园景观有机融合,具备产教融合、科学研究、实际应用、技能竞赛、文化传承五种功能。“交通教学工场”通过“多元”“共享”“服务”三个阶段,突出“集成化、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拓展“产教融合、科学研究、实际应用、技能竞赛、文化传承”五种功能,形成“三阶段、四化、五功能”的建设模式。在此基础上,编制和发布“交通教学工场”建设规范,形成一套包括组织机构、指导意见、建设规范、管理制度、评价办法的“双导三共多元评价”运行管理机制,即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共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学校、企业、第三方评价。
(二)“交通教学工场”的优势
第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优势。“交通教学工场”将交通运输产业的真实工作场景引入到教学环境中,突出“集成化、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其中,结构类型和工艺技术的“集成化”,将交通运输产业现代生产工序、工艺和新技术全面系统地集中展示;内部结构和工作流程的“可视化”,将复杂抽象的工艺和技术通过剖面、镂空、透视等手段形象化地展示;检测流程和测量方式的“智能化”,通过智能传感器的应用将烦琐的检测流程和演算过程变得简单便捷;过程管理和监督评价的“信息化”,综合运用大数据、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交通教学工场”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校内实训基地功能不全、水平不高等问题,对于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显著优势。
第二,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交通教学工场”由政、校、行、企四方合作共建,将传统校内实训基地的单一主体形式转变为多元主体形式,有利于激发各主体参与协同育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共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交通教学工场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依托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等合作平台,实现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优质资源共享,形成互惠互利、多方共赢的发展局面。因此,“交通教学工场”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校内实训基地共享性不足,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促进作用不明显等问题,对于强化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具有显著优势。 第三,服务交通产业发展优势。“交通教学工场”将实训场所、交通文化、实际应用和校园景观有机融合,具备产教融合、科学研究、实际应用、技能竞赛、文化传承五种功能。其中,产教融合功能可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质量,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科学研究功能可以整合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的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前沿科技支撑;实际应用功能可以提供真实、便捷、低成本的应用场景,为产业发展提供实践检验载体;技能竞赛功能可以促进交通运输工法、工艺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工艺支持;文化传承功能可以弘扬交通文化和工匠精神,为产业发展提供内在的文化和精神动力。因此,“交通教学工场”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校内实训基地对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贡献度不高等问题,对于服务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展具有显著优势。
三、构建共享型“交通教学工场”的具体路径
在新时代建设“交通强国”的大背景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面临着“大规模”“高水平”的艰巨任务,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整合交通运输系统的优质资源,通过多元化的建设方式,构建共享型“交通教学工场”,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推动人才供给侧改革、缓解人才供需矛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交通教学工场多元化建设,紧密对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人才需求
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需要“铁、公、水、空”协调发展,交通运输产业专业涵盖面广、人才需求量大决定了交通教学工场建设方式的多元化。因此,要紧密对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人才需求,必须根据各交通运输类专业群的特点和不同地域的个性化需求,遵循“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建设不同类型且各具特色的交通教学工场。例如,西南地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可以根据其山地多弯、河流纵横的野外施工特点,采用“校内虚拟仿真,企业真实场景”的混合建设方式,实施校企双主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东部发达地区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群可以发挥其汽车品牌聚集、产业链完整的優势,采用“引企入校,多方联建”的建设方式,打造混合所有制的汽车产业学院实体;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群可以按照行业标准规范,并结合当地的个性化需求,采用“校企协同共建,教育培训共享”的建设方式,成立实体化运作的职教集团,实施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等。
(二)凸显交通教学工场的共享功能,推进交通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协同育人
打造交通教学工场资源共享平台,面向本科院校、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将交通教学工场的场地、设备、师资、课程、技术、专利等资源开放共享,扩大受益面,建成“共享型”交通教学工场,促进交通运输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双提升”,实现交通运输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侧”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侧”的紧密对接。同时,凸显交通教学工场的共享优势,以校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通过政策、人才、技术、资源、项目、服务等一套“组合拳”,吸引交通运输行业龙头企业联合成立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负责交通教学工场的运行和管理,探索建立政府牵线、行业参与、校企双主体“四方联动”的长效机制,统筹行业资源,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和1 X证书制度试点,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推进交通运输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和校企协同育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三)发挥交通教学工场的服务优势,打造面向交通运输产业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要充分发挥交通教学工场的服务优势,协调交通运输系统的优质资源,由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双主体合作共建,打造涵盖人才培养、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科技攻关、创新创业、智库咨询的“六位一体”综合性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依托交通教学工场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校企共同组建产学研实体,培育高水平、专业化的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团队,联合龙头企业开展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助推交通运输产业走向国际产业链中高端,服务国家“交通强国”建设;联合中小企业研发推广新产品、新工艺、新工法,提供技术研发、工艺改进、产品升级、管理咨询等服务;联合行业企业走出海外,提供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运输建设和职业教育发展,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国际化产教融合发展新模式。
(四)探索建立专业、“交通教学工场”、产业三者“相互促进、螺旋盘升”的良性循环机制
以“交通教学工场”作为专业与产业对接的纽带,探索建立三者良性互动的闭环机制,有利于促进“交通教学工场”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通过校企联合共建“交通教学工场”可以有效驱动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促进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品牌和特色,从人才、师资、科研、资源等各方面整体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又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形式回馈“交通教学工场”建设,并以此持续推动专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形成以人才“助推”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产业发展“反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1-0098-04
交通运输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交通强国”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我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承担着“既能内联外通,又能通江达海”的大规模的“量”的重任,也面临着“衔接协调、便捷高效,适度超前、开放融合,创新驱动、安全绿色”的高水平的“质”的挑战。然而,与交通运输产业“大规模”“高水平”建设不匹配的是职业院校交通运输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量偏小、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交通运输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交人教发[2016]179号)鼓励和引导职业院校立足产业发展需求,突出交通运输特色,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因此,探索建立新型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全面提高交通运输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一、交通运输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现存问题
当前,职业院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功能不全、水平不高、共享不足等问题,使得产教融合难以深度开展,协同育人受限,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受到制约。
(一)功能不全、水平不高、共享不足
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一般由多个相互独立、功能单一的实训室组成,相互独立的实训室难以形成有机的整体,难以满足交通运输产业现代化生产的工序、工艺和新技术要求。此外,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用于满足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和技能实践,基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普遍由单个职业院校独立负责,校内实训基地共享性不足,利用率偏低,难以满足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化、规模化办学发展的要求。上述问题制约了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从而导致实训基地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交通运输产业发展需求不适应、不匹配。
(二)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促进作用不明显
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对职业院校投入的成本和精力与取得的利益回报失衡,从而导致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不高。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普遍只重视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而忽视如何将投入转化成产出,过度依赖财政资金支持,未能形成成熟的运行管理机制和良好的投入产出效益,对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吸引力不足,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而且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普遍以职业院校单一主体的形式出现,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职业教育大背景下,不利于统筹协调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机制体制,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对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贡献度不高
“一带一路”建设交通运输要先行,而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交通运输产业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环境与交通运输产业真实工作场景相脱节,导致了行业企业对高质量交通运输技术技能人才迫切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欠佳的供需失衡。此外,随着交通运输产业的高速发展,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普遍存在着人力培训成本偏高、培训师资不足、培训场所缺乏等问题,企业员工技术水平更新速度滞后于交通科技发展速度,严重制约着交通运输行业企业的转型发展。
二、“交通教学工场”的理念内涵
针对当前职业院校交通运输类专业传统校内实训基地存在的不足,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理念,笔者提出“交通教学工场”的构想。
(一)“交通教学工场”的内涵
遵循“源自真实,高于真实”的理念,结合交通运输产业特点,“交通教学工场”的理念内涵定义为采用“政、校、行、企”四方合作共建方式,将实训场所、交通文化、实际应用和校园景观有机融合,具备产教融合、科学研究、实际应用、技能竞赛、文化传承五种功能。“交通教学工场”通过“多元”“共享”“服务”三个阶段,突出“集成化、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拓展“产教融合、科学研究、实际应用、技能竞赛、文化传承”五种功能,形成“三阶段、四化、五功能”的建设模式。在此基础上,编制和发布“交通教学工场”建设规范,形成一套包括组织机构、指导意见、建设规范、管理制度、评价办法的“双导三共多元评价”运行管理机制,即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共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学校、企业、第三方评价。
(二)“交通教学工场”的优势
第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优势。“交通教学工场”将交通运输产业的真实工作场景引入到教学环境中,突出“集成化、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其中,结构类型和工艺技术的“集成化”,将交通运输产业现代生产工序、工艺和新技术全面系统地集中展示;内部结构和工作流程的“可视化”,将复杂抽象的工艺和技术通过剖面、镂空、透视等手段形象化地展示;检测流程和测量方式的“智能化”,通过智能传感器的应用将烦琐的检测流程和演算过程变得简单便捷;过程管理和监督评价的“信息化”,综合运用大数据、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交通教学工场”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校内实训基地功能不全、水平不高等问题,对于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显著优势。
第二,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交通教学工场”由政、校、行、企四方合作共建,将传统校内实训基地的单一主体形式转变为多元主体形式,有利于激发各主体参与协同育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共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交通教学工场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依托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等合作平台,实现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优质资源共享,形成互惠互利、多方共赢的发展局面。因此,“交通教学工场”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校内实训基地共享性不足,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促进作用不明显等问题,对于强化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具有显著优势。 第三,服务交通产业发展优势。“交通教学工场”将实训场所、交通文化、实际应用和校园景观有机融合,具备产教融合、科学研究、实际应用、技能竞赛、文化传承五种功能。其中,产教融合功能可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质量,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科学研究功能可以整合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的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前沿科技支撑;实际应用功能可以提供真实、便捷、低成本的应用场景,为产业发展提供实践检验载体;技能竞赛功能可以促进交通运输工法、工艺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工艺支持;文化传承功能可以弘扬交通文化和工匠精神,为产业发展提供内在的文化和精神动力。因此,“交通教学工场”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校内实训基地对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贡献度不高等问题,对于服务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展具有显著优势。
三、构建共享型“交通教学工场”的具体路径
在新时代建设“交通强国”的大背景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面临着“大规模”“高水平”的艰巨任务,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整合交通运输系统的优质资源,通过多元化的建设方式,构建共享型“交通教学工场”,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推动人才供给侧改革、缓解人才供需矛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交通教学工场多元化建设,紧密对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人才需求
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需要“铁、公、水、空”协调发展,交通运输产业专业涵盖面广、人才需求量大决定了交通教学工场建设方式的多元化。因此,要紧密对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人才需求,必须根据各交通运输类专业群的特点和不同地域的个性化需求,遵循“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建设不同类型且各具特色的交通教学工场。例如,西南地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可以根据其山地多弯、河流纵横的野外施工特点,采用“校内虚拟仿真,企业真实场景”的混合建设方式,实施校企双主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东部发达地区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群可以发挥其汽车品牌聚集、产业链完整的優势,采用“引企入校,多方联建”的建设方式,打造混合所有制的汽车产业学院实体;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群可以按照行业标准规范,并结合当地的个性化需求,采用“校企协同共建,教育培训共享”的建设方式,成立实体化运作的职教集团,实施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等。
(二)凸显交通教学工场的共享功能,推进交通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协同育人
打造交通教学工场资源共享平台,面向本科院校、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将交通教学工场的场地、设备、师资、课程、技术、专利等资源开放共享,扩大受益面,建成“共享型”交通教学工场,促进交通运输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双提升”,实现交通运输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侧”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侧”的紧密对接。同时,凸显交通教学工场的共享优势,以校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通过政策、人才、技术、资源、项目、服务等一套“组合拳”,吸引交通运输行业龙头企业联合成立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负责交通教学工场的运行和管理,探索建立政府牵线、行业参与、校企双主体“四方联动”的长效机制,统筹行业资源,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和1 X证书制度试点,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推进交通运输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和校企协同育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三)发挥交通教学工场的服务优势,打造面向交通运输产业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要充分发挥交通教学工场的服务优势,协调交通运输系统的优质资源,由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双主体合作共建,打造涵盖人才培养、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科技攻关、创新创业、智库咨询的“六位一体”综合性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依托交通教学工场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校企共同组建产学研实体,培育高水平、专业化的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团队,联合龙头企业开展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助推交通运输产业走向国际产业链中高端,服务国家“交通强国”建设;联合中小企业研发推广新产品、新工艺、新工法,提供技术研发、工艺改进、产品升级、管理咨询等服务;联合行业企业走出海外,提供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运输建设和职业教育发展,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国际化产教融合发展新模式。
(四)探索建立专业、“交通教学工场”、产业三者“相互促进、螺旋盘升”的良性循环机制
以“交通教学工场”作为专业与产业对接的纽带,探索建立三者良性互动的闭环机制,有利于促进“交通教学工场”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通过校企联合共建“交通教学工场”可以有效驱动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促进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品牌和特色,从人才、师资、科研、资源等各方面整体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又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形式回馈“交通教学工场”建设,并以此持续推动专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形成以人才“助推”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产业发展“反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