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遏制了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学生的锻炼热情,增强锻炼信心,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其终身体育提供能力储备,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因此,有必要把“轻体育”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休闲体育的学习和锻炼机会,使学生全部参与进来,找到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一、“轻体育”的概念
“轻体育”的概念最早是欧美体育界提出的,是指有益于大众健身运动的一种新型体育运动形式。“轻体育”也可以称作“轻松体育或快乐体育”,提倡体育运动要以人为本,为身体的健康而运动。其精髓所在就是一静不如一动,通过轻度运动,促进身体健康。“轻体育”是相对于项目的社会存在形态的适应性而言,是伴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以体闲娱乐为目标的轻松、愉快的体育运动新形式,是一些竞技运动项目演变成的多种运动形式,或是利用竞技运动的竞赛和运动特征,结合其它文化形式,形成的娱乐性体育活动。高校引入“轻体育”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面对国际化的社会形式。高校体育必须与时俱进,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创新应变意识。培养拼搏精神及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系统的锻炼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技能,使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进行自我锻炼,充当家庭和社会的体育指导者和体育运动员。
二、高校实施“轻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以高校体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为例,如果还是抱着旧观念不放,把体育教学视为高校体育的主体过程,强化学科和课程意识,那么学校体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就不会有大的改变,也就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能调动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更不能完成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体育教育,无法实现终身体育这一目标,高校体育的改革也就不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的主体是课程教学这一过程,事实证明,高校体育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体育课上的体育活动,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在体育教师的催促下和学分的强迫下进行体育活动,而且还找各种借口能不活动就不活动,根本达不到锻炼的目的,更谈不上毕业进入社会后会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实现终身体育。最终的结果不但无法实现高校体育的多重价值与功能,反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我国高校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来进行轻松、快乐的体育课程。
三、高校实施“轻体育”教学的必然性
长期以来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枯燥、艰辛,挫伤了学生接受的主动性,影响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枯燥的体育教学影响了课余体育的开展和以“运动”为本的体育观,影响了体育的社会化和终身体育的发展,与现代快节奏社会生活中人们所追求的休闲体育目标相距甚远。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从激发学生兴趣、激活课外体育和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出发,努力开拓同样能够增强学生体质而且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轻体育”教学领域。
高校“轻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运动兴趣上大有作为,高校“轻体育”教学化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活动模式,把学生的自主活动放在与教学活动平等的地位,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体育教师的专长无疑是有利的。同时,由于“轻体育”活动大大扩展了高校体育的时空界限,把学生在校内外、课内外所进行的体育活动纳入高校“轻体育”活动中进行组织与管理,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提供了可能,充分体现了“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和体育教育的价值观。
四、高校“轻体育”教学的实施重点
1.培养教师“轻体育”的教学思想
受传统体育观念的束缚,教师教学中往往严格地按照大纲的要求和课堂“三段式”的模式,教学手段单一,缺乏灵活性。学生中普遍产生厌学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在体育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注意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结合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一种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另外,要高度重视现代化教学媒体的研究开发和使用,从照相、幻灯、录音、投影到摄像机从电影、电视到计算机,这些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把有声与无声、有像与无像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降低学生认知上的难度,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2.培养学生“轻体育”的学习思想
“轻体育”习惯是人们以长期的体育实践巩固下来的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有赖于终身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培养,这需要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不习惯到习惯的逐步培养过程。如果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一旦形成,体育活动就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相对于传统体育课来说,“轻体育”具有灵活性、趣味性、自主性强等特点。因此,学生比较容易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运动就是终身体育行为,即终身体育习惯。
另外,“轻体育”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创新应变意识、拼搏精神、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轻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技能,使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进行自我锻炼,或充当家庭和社会的体育指导者。
3.开发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中尚待开发的领域,应当把学生在课外的闲暇体育和生活体育纳入高校“轻体育”的活动体系,并对其活动效果进行个体的、动态的、主客体相结合的考核评价。这样,高校“轻体育”就表现为课堂内与课堂外两个基本活动过程。这两个过程本身是相互关联的,可统一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因此必须构建与两个过程相适应的活动体系,即教学活动体系与课外体育活动体系。
课外体育指导活动是“轻体育”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应当把课内体育与高校体育协会等体育组织进行有机的结合,使高校体育协会成为课内“轻体育”的一个顺延,按学生选择课内“轻体育”的内容进行协会的活动,增加学生进行“轻体育”的活动时间,更好地达到锻炼的目的,加快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五、结 语
“轻体育”既能满足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短期目标,又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展现个性价值的长远目标,进而最大限度地拓展快乐生命的视野,真实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享受生活情趣。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高校体育应该把发展“轻体育”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从而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使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顺畅延续,进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为终身体育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渊彦,凌平,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10-115
[2]李清柔,胡卫群,从终身教育观看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8-70
[3]宋士美,终身体育观念在高校体育中的培养田,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9-90
[4]涂艳国,走向自由——墩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6-59,
[5]体院通用教材编委会,群众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66-69,
[6]张笋,于楼成,国外社区体育经验对构建我国终身体育体系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53-55
一、“轻体育”的概念
“轻体育”的概念最早是欧美体育界提出的,是指有益于大众健身运动的一种新型体育运动形式。“轻体育”也可以称作“轻松体育或快乐体育”,提倡体育运动要以人为本,为身体的健康而运动。其精髓所在就是一静不如一动,通过轻度运动,促进身体健康。“轻体育”是相对于项目的社会存在形态的适应性而言,是伴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以体闲娱乐为目标的轻松、愉快的体育运动新形式,是一些竞技运动项目演变成的多种运动形式,或是利用竞技运动的竞赛和运动特征,结合其它文化形式,形成的娱乐性体育活动。高校引入“轻体育”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面对国际化的社会形式。高校体育必须与时俱进,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创新应变意识。培养拼搏精神及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系统的锻炼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技能,使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进行自我锻炼,充当家庭和社会的体育指导者和体育运动员。
二、高校实施“轻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以高校体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为例,如果还是抱着旧观念不放,把体育教学视为高校体育的主体过程,强化学科和课程意识,那么学校体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就不会有大的改变,也就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能调动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更不能完成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体育教育,无法实现终身体育这一目标,高校体育的改革也就不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的主体是课程教学这一过程,事实证明,高校体育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体育课上的体育活动,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在体育教师的催促下和学分的强迫下进行体育活动,而且还找各种借口能不活动就不活动,根本达不到锻炼的目的,更谈不上毕业进入社会后会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实现终身体育。最终的结果不但无法实现高校体育的多重价值与功能,反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我国高校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来进行轻松、快乐的体育课程。
三、高校实施“轻体育”教学的必然性
长期以来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枯燥、艰辛,挫伤了学生接受的主动性,影响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枯燥的体育教学影响了课余体育的开展和以“运动”为本的体育观,影响了体育的社会化和终身体育的发展,与现代快节奏社会生活中人们所追求的休闲体育目标相距甚远。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从激发学生兴趣、激活课外体育和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出发,努力开拓同样能够增强学生体质而且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轻体育”教学领域。
高校“轻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运动兴趣上大有作为,高校“轻体育”教学化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活动模式,把学生的自主活动放在与教学活动平等的地位,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体育教师的专长无疑是有利的。同时,由于“轻体育”活动大大扩展了高校体育的时空界限,把学生在校内外、课内外所进行的体育活动纳入高校“轻体育”活动中进行组织与管理,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提供了可能,充分体现了“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和体育教育的价值观。
四、高校“轻体育”教学的实施重点
1.培养教师“轻体育”的教学思想
受传统体育观念的束缚,教师教学中往往严格地按照大纲的要求和课堂“三段式”的模式,教学手段单一,缺乏灵活性。学生中普遍产生厌学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在体育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注意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结合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一种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另外,要高度重视现代化教学媒体的研究开发和使用,从照相、幻灯、录音、投影到摄像机从电影、电视到计算机,这些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把有声与无声、有像与无像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降低学生认知上的难度,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2.培养学生“轻体育”的学习思想
“轻体育”习惯是人们以长期的体育实践巩固下来的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有赖于终身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培养,这需要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不习惯到习惯的逐步培养过程。如果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一旦形成,体育活动就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相对于传统体育课来说,“轻体育”具有灵活性、趣味性、自主性强等特点。因此,学生比较容易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运动就是终身体育行为,即终身体育习惯。
另外,“轻体育”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创新应变意识、拼搏精神、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轻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技能,使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进行自我锻炼,或充当家庭和社会的体育指导者。
3.开发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中尚待开发的领域,应当把学生在课外的闲暇体育和生活体育纳入高校“轻体育”的活动体系,并对其活动效果进行个体的、动态的、主客体相结合的考核评价。这样,高校“轻体育”就表现为课堂内与课堂外两个基本活动过程。这两个过程本身是相互关联的,可统一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因此必须构建与两个过程相适应的活动体系,即教学活动体系与课外体育活动体系。
课外体育指导活动是“轻体育”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应当把课内体育与高校体育协会等体育组织进行有机的结合,使高校体育协会成为课内“轻体育”的一个顺延,按学生选择课内“轻体育”的内容进行协会的活动,增加学生进行“轻体育”的活动时间,更好地达到锻炼的目的,加快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五、结 语
“轻体育”既能满足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短期目标,又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展现个性价值的长远目标,进而最大限度地拓展快乐生命的视野,真实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享受生活情趣。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高校体育应该把发展“轻体育”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从而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使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顺畅延续,进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为终身体育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渊彦,凌平,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10-115
[2]李清柔,胡卫群,从终身教育观看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8-70
[3]宋士美,终身体育观念在高校体育中的培养田,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9-90
[4]涂艳国,走向自由——墩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6-59,
[5]体院通用教材编委会,群众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66-69,
[6]张笋,于楼成,国外社区体育经验对构建我国终身体育体系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