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改下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路,寻求更好的发展。数学教学中注重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迫在眉睫。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教学情境生活化、感受数学生活化和思维训练的生活化等方面来落实。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情境 教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就会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并且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深入贯彻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它主要是以学生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学生良好数学素质的培养,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和全面型人才多作贡献。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优化小学数学课堂,这里我也作了思考。
一、数学课堂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引入教学中:“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又如在教学元、角、分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兔欢欢要买一块1元钱的本子,可它手里都是角币,有1角的、2角的、还有5角的,它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它?”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元、角的换算关系。通过创设情境,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上学习气氛更浓,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进来。
二、灵活处理教材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生活中的数学尤为重要。如在讲连乘应用题时,书本上的例题是“三年级有四个班级,每个班派16个学生去种树,如果每人种了12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我在讲课时,把它改编成学生喜欢的例题:我们班有4个大组,每个大组有12个学生,请小朋友们算一算如果每个班级人数一样,全校有24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这个例题一显示,学生很快做好了应用题。又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例7(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把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第一组有12个同学,请大家把他们排成一排,然后平均分成3份,每份人数占第一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把他们平均分成2份,每份人数占第一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哪份人数多?结果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由于亲身体验了数学过程,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三、在学生动手动脑中感受数学的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多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等方法练习。例如在教学小学乘法这一节课中,可以让学生在大量的实物操作中体验,可以让学生一行行地摆筹码,最后形成一个方阵,使学生感知这个过程就是将相等的几个部分合成一个整体。通过数筹码发现:一个5是5,两个5是10,三个5是15……六个5是30,但用加法比较麻烦,有必要引出一种比加法更高一级的运算——乘法。几个5就是5乘几,对于第一次摆成的方阵,横着看这个整体是相等的三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5个筹码,共是3个5:即5×3,竖着看这个整体是由相等的5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3个筹码,共是5个3,即:3×5。第二次摆成方阵,横着看这个方阵由相等的六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5个,即5×6;竖着看这个整体是由相等的5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6个筹码,共是5个6,即6×5,不管横看还是竖看只是看的角度不同,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个部分有所变化,能列成5×3和3×5不同表现形式的乘法算式,但3×5和5×3都表示同一方阵,因此3×5=5×3,这就更容易直观地表现出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四、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知识
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现行教材中存在着大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知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入的。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学”;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如在学习“三角形”这一知识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班级有些桌椅松动,谁能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发现用学过的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不正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解决问题后,再趁势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动手修理松动的桌椅。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对数学知识记得更牢固了,增强了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又如,学习了比例尺后,就可以凭借地图,根据地图的比例尺,量得地图上自己与远方亲朋居住地的距离,然后求出实际距离,或根据实际距离设计学校平面图。数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数学”,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去捕捉、去采撷,为课堂教学服务。又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小丽.小学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新课程,2011(04).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情境 教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就会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并且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深入贯彻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它主要是以学生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学生良好数学素质的培养,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和全面型人才多作贡献。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优化小学数学课堂,这里我也作了思考。
一、数学课堂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引入教学中:“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又如在教学元、角、分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兔欢欢要买一块1元钱的本子,可它手里都是角币,有1角的、2角的、还有5角的,它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它?”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元、角的换算关系。通过创设情境,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上学习气氛更浓,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进来。
二、灵活处理教材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生活中的数学尤为重要。如在讲连乘应用题时,书本上的例题是“三年级有四个班级,每个班派16个学生去种树,如果每人种了12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我在讲课时,把它改编成学生喜欢的例题:我们班有4个大组,每个大组有12个学生,请小朋友们算一算如果每个班级人数一样,全校有24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这个例题一显示,学生很快做好了应用题。又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例7(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把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第一组有12个同学,请大家把他们排成一排,然后平均分成3份,每份人数占第一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把他们平均分成2份,每份人数占第一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哪份人数多?结果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由于亲身体验了数学过程,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三、在学生动手动脑中感受数学的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多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等方法练习。例如在教学小学乘法这一节课中,可以让学生在大量的实物操作中体验,可以让学生一行行地摆筹码,最后形成一个方阵,使学生感知这个过程就是将相等的几个部分合成一个整体。通过数筹码发现:一个5是5,两个5是10,三个5是15……六个5是30,但用加法比较麻烦,有必要引出一种比加法更高一级的运算——乘法。几个5就是5乘几,对于第一次摆成的方阵,横着看这个整体是相等的三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5个筹码,共是3个5:即5×3,竖着看这个整体是由相等的5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3个筹码,共是5个3,即:3×5。第二次摆成方阵,横着看这个方阵由相等的六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5个,即5×6;竖着看这个整体是由相等的5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6个筹码,共是5个6,即6×5,不管横看还是竖看只是看的角度不同,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个部分有所变化,能列成5×3和3×5不同表现形式的乘法算式,但3×5和5×3都表示同一方阵,因此3×5=5×3,这就更容易直观地表现出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四、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知识
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现行教材中存在着大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知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入的。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学”;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如在学习“三角形”这一知识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班级有些桌椅松动,谁能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发现用学过的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不正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解决问题后,再趁势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动手修理松动的桌椅。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对数学知识记得更牢固了,增强了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又如,学习了比例尺后,就可以凭借地图,根据地图的比例尺,量得地图上自己与远方亲朋居住地的距离,然后求出实际距离,或根据实际距离设计学校平面图。数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数学”,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去捕捉、去采撷,为课堂教学服务。又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小丽.小学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新课程,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