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自主”学校文化建设路径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1989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自主教育,即通过给学生提供良好学校环境和学习氛围,通过自主课堂、自主管理两种重要形式,培养具有自主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具有国际视野、探索精神等国际竞争力的学生。
  天问学校“自主教育”文化的生成
  天问国际学校的自主教育文化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屈原文化的传承、多年的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学校发展需要。
  屈原文化的传承。屈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撰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作品。而天问国际学校的自主教育文化正是来源于屈原的《离骚》和《天问》。《离骚》中说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思是说,不管路途如何遥远,都要上下求索、追寻理想。若将其置于培养当代学生也同样适用,应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激流勇进、不断前进,自主探索解决之道。因此,天问国际学校自主教育文化的宗旨和精髓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能力。
  《天问》是屈原所作楚辞中的一篇“奇”文,文章连用一百五十几个疑问句,问天、问地、问宇宙,上到天文、下至地理,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又怀疑的,对许多历史问题发出了质疑,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超于常人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天问》所传递的是不断发问和质疑的精神,也是个体自主探究和追寻的过程,即使业已存在或早已定论,也要提出质疑。天问国际学校继承了屈原的“天问”和“求索”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做了发展和提升。
  多年的实践探索。天问国际学校自2002年建校以来,一直走在探索、建设和发展学校文化的道路上。学校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师生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的结果。
  天问国际学校以“自主教育”为学校文化内核,致力于培养有自主能力、会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未来公民。学校文化的探索与形成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而每一阶段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与侧重点、学校的发展方向与特色各有不同。在学校文化形成过程的初级阶段,主要强调“环境”与“教育”的有效融合,力求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与生活提供一个好的硬件环境(办学条件)和软件环境(校园文化、管理模式、教育方式等),让教师和学生能从客观的学校环境中感受到自主的“力量”,通过客观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师生做一个“自主”的人。
  未来学校教育的需要。2017年10月10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首次发布《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该计划认为,具有以下六大特征可以称为未来学校:一是绿色、智能和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二是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三是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四是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五是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六是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该计划对未来学校的特点和特征做了一个全面的概括和界定。
  未来学校必定是智能的、智慧的、学习化的以及个性化的。而我们当下学校应如何面对和迎接这些不可预知的变化与挑战呢?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去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个性化的、智能的以及智慧的未来学校需要善于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人。有自主能力的人无论在何种空间和时间之中都是不会轻易被淘汰的,未来学校和社会需要这种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学校变革的需要。而天问学校就是培养具有这些能力的人才的土壤。
  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校本课程、课堂教学与管理模式
  一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彰显自主文化的魅力。天问国际学校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学校文化内涵定位,主动研发了CEO课程和特色国学课程。其中,CEO课程内涵丰富,主要针对小学生研制,课程理念在于“人人做自己的CEO”。“人人做自己的CEO”强调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明确指出了自主能力的习得在于平日的一举一动,是一个不断提升和变化的过程。国学课程是天问国际学校的另一亮点。天问国际学校的国学课程主要由集团理事、国学大师顾景荣老师亲自编写和授课,在书香味十足的国学沙龙馆上课,学习氛围古色古香,清新雅致,让人身心得到休整,思考得到释放。校本课程的开发极大体现了学校自主文化的魅力,从内容上与自主文化相呼应,在课程落实上也加强了自主文化的烙印。
  二是构建自主高效课堂,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实践和提升、内化自主学校文化,天问国际学校自主探索出了属于天问学校的自主高效课堂的主要步骤与内涵。所谓自主高效课堂,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学生感知问题、提出问题、小组合作以及课堂分享和反思几个过程最终达到学生不仅掌握书本知识,在各种能力方面也得到提升,具有较高的效能,老师也能从高效课堂中得到启发。
  在自主高效课堂上,学生要经历感知、探究、讨论、分享与反思、反馈等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是由学生自主和自發地去进行,教师做学习指导。构建自主高效课堂,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也提升了课堂效率,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自主高效课堂在天问学校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各个学段和科目的老师都已经具备开展自主高效课堂的能力。
  三是适用于个人、班级的自主管理模式。天问国际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和推进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与努力。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自主研发了针对个人、集体、班级的自主管理模式,让自主的文化深入人心,渗透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在个人管理方面,天问国际学校主要研发了一套管理模式,称为“储蓄兑换银行”。“个人储蓄银行”主要以“班币”交换和兑换的形式运行。学生为了获得更高的班币,就必须根据个人管理系统中的每一个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同时也可以监督他人,提高任务完成度,赚取更多的“班币”。学生在赚取“班币”、兑换“班币”的过程中,不断规范和纠正自己的言行,让自己变成一个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人。
  从集体层面而言,班级集体中设立了咨询决策管委会,管委会的组成结构为一名法官、两名律师、三名协助员。法官的职责主要在于做最终决定,公平、正义地对待班级中发生的任何事情。律师的职责在于起到上传下达、执行法官旨意和命令的作用。班级委员会的成员主要由学生自主报名、民主投票、竞选来确定,全过程秉持公开、透明原则。班级委员会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获得了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带给学校文化建设的启示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罗伯特·G·欧文斯认为:“组织文化是解决一个团体始终存在的内部和外部问题的方法,并把它作为看待、思考和感觉这些问题的正确方法而教育新成员,对组织中的成员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影响、规范和教育的作用。”我们常常把文化定义为凝聚社团共享哲学、思想观、价值观、假定、信仰、期待、态度和规范。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团体就是一个组织,如一所学校。所有这些相互联系的品质反映出教师、行政人员和其他参与者之间如何对待决策和问题的明确或含蓄的认同。学校有它自身的制度和规范,对教师和学生以及校长都有着不同的行为和制度规范。学校文化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左右人的行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好的学校文化才能对学校发展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
  学校文化建设应突出办学特色。自主教育不仅是学校文化,也是该学校的特色,同理,国学课程也是该学校的办学特色。天问学校的办学愿景是办成一个具有自主文化的品牌学校。由此可见,自主教育是该学校的办学特色。突出特色办学是学校质量改进的重要突破口,一方面,突出学校特色可以为学校赢得资本。各具特色的学校之间能因各自差异避开激烈竞争,为社会上不同的教育需求提供选择余地。不同的特色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既可以合理分流生源,也为自己在竞争中赢得了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独具特色的学校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良好的口碑,办学特色和特质突出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士的注意,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在某种程度上,国家和政府会优先考虑发展特色学校,再以特色学校为中心点向其他相对薄弱学校辐射,以一带多的方式推动和带动它们发展。
  聚焦课堂是传播和内化学校文化的重要途径。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直接途径和重要媒介。课堂承载着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心血。课堂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参与度呈正比,则意味着这是一堂高质量的课堂,反之,是一堂需要不断改进和变革的课堂。课堂主要以师生、生生互动的形式展开,而课堂中教师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也要潜移默化地将学校文化传递给学生。例如,在学校的课堂上处处都能看到学校文化的影子,如构建高效、自主的课堂;班级文化建设以及在课堂上教师讲解的主题都与学校文化相关,从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文化深深扎根教师与学生心中,也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
  加强学校与外界的联系,构建多元文化。当前是一个强调多元的、个性化的时代和社会,同样教育也是如此,未来教育一定是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和直接场所,学校离不开与外界产生关系与联系,也难以避免受到外界社会的影响。学校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多听取外界的声音,不断改进教学水平与质量,扎实学校文化。加强与外界联系,是一种构建学校文化,促使其多元化的重要途径。学校亦是在这种与外界不断的文化冲突与碰撞中产生火花与刺激,不断激励和鼓励学校不断前行、改进,在与外界的比較和接触之中,学校才能一次次地修订和确定自身学校文化定位,学校应该朝哪个方向前行,学校发展力量应该使在哪儿,亦可将外界的力量融汇到自身学校文化建设中,集思广益。
  学校文化是学校软实力的彰显,也是学校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学校文化的建设需要学校由上及下、由外到内、由高到低的不同的人员的支持与参与,学校文化的建设可以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建设为抓手,以家校合作为重要途径,以构建美丽的校园环境为支撑,扩大学校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与范围,让每个人的行为与言行都有着学校文化的烙印。学校文化是一个潜在的、慢性的发展过程,对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学校文化的建设对一个学校的发展尤为重要,应给予高度重视。
  (作者简介:杨晓莹,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高正华,宜昌市天问教育集团总校长)
  责任编辑/鄢志勇
其他文献
令人尊爱的前辈音乐家瞿希贤同志于2008年3月19日离我们而去了,终年89岁。她是在与病魔顽强地搏斗了几近十年后去世的,其经受的痛苦与孤单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因此,她的去世也是一种精神上和肉体的彻底解脱,我从心底对她说一句:“敬爱的瞿希贤同志,您走好!”  我们这一代人是唱着她的歌长大的。50年代初期,她的儿童歌曲《我们是春天的鲜花》、《快乐的晚会》、《早操歌》等就在广大的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口上传唱,
2006年11月18日晚,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的“故土——方可杰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行。音乐会由北京交响乐团演奏,谭利华指挥,演出了方可杰近年来创作的五部作品:管弦乐《大起板》、第一交响曲《故土》、定音鼓协奏曲《风》、管弦乐《热巴舞曲》以及交响组曲《江山多娇》。  11月19日上午,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人民音乐》编辑部等主办了方可杰交响乐作品研讨会,知名作曲家、理论家、
王滨先生主编的《永远的歌声》是由山东济南出版社在2001年6月出版的。这本作为中国共产党诞辰八十周年献礼的文集,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后的复杂状况为背景,映衬出歌曲《跟着共产党走》的诞生和其平凡而伟大的经历,同时也刻画出了词曲作者跟着共产党走的永恒信念和可歌可泣的人生战斗历程。  这部短短十几万字的文集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部颂歌诞生的史实,也不仅仅是词曲作者奋斗一生的编年史,而是革命
中国钢琴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中国悠久和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中,钢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已发出符合国人审美趣味的音响;钢琴音乐作为一种多声音乐,也被注入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关于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风格,许多学者都做了较充分的论述。这里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对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风格进行阐释。    一    音乐是一种语言,故有“音乐语言”一说。但音乐语言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语言,而是一种“拟语言
他扎根茂华中学三十春秋,在学校语文教师中,他年龄最大,在班主任中,他任职时间最长,一干就是三十年;在年级主任中,他最耐得烦,事事亲力亲为,二十年来一直无怨无悔。虽然已近退休,身患重病,仍然顽强地奋斗在教育一线,践行着他平凡而又无悔的教育人生,他就是现年56岁的茂华中学语文教师张国平。  既是严师又是慈父,更是良师益友  在张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可谓桃李满天下,让他费心的学生也不少。  朱同学上
前不久,毛翔宇在武汉、天津、北京、沈阳等城市连续举行钢琴独奏会,并进行公开教学活动。在首都的两场,分别安排在历史悠久的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和中央民族大学新音乐厅。我去听了第二场。  在此之前,我对毛翔宇的了解很少,只知道他自幼习琴,八岁随父母从北京移居香港,后赴美国接受高等教育,2002年获得朱利亚学院音乐艺术博士学位,是首位取得这个学位的香港青年钢琴家,他现在是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 。至于毛翔宇的
提到二十世纪的小提琴大师人们自然会想到克莱斯勒、埃奈斯库、胡伯曼、海菲兹、奥伊斯特拉赫、斯特恩、帕尔曼……这些闪亮的名字,而波兰小提琴学派的杰出代表婉达?维尔柯密尔斯卡(Wanda Wilkomirska)作为当今健在的屈指可数的世界著名女性小提琴大师之一,以自己特有的才能和魅力在二十世纪和当代国际大师阵容里同样居于无可争议的地位。今年是她80岁华诞,2009年1月10日,波兰华沙举行了盛大的庆祝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肖安平著《莱奥斯·亚纳切克》一书,2004年7月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李应华教授写了序言,简略评述了作者选题的意义及写作过程。  肖安平是一位年轻的女学者,为了研究这位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捷克现代作曲家及其贡献,花费数年时光投入大量的精力,收集并阅读国内几乎所有的有关他的英语文献以及相关的哲学和人文学科书籍,为熟悉捷克语音特征请教捷克专家,尤其是对亚纳切克的音乐美学思
“我们学写字,姿势很重要,身正肩要平,臂开两足安……”5月10日,在生动活泼、韵律十足的“写字韵律操”中,湖北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现场观摩暨培训活動拉开序幕。  此次观摩培训活动由湖北省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主办,十堰市东风52小学承办。来自全省各地的书法教育实验、示范学校校长和部分书法骨干教师近200人齐聚一堂,共研书法教育艺术。  湖北美术学院书法教授、湖北省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
2007年8月17日至19日,“草原童年的歌谣——《五彩传说》‘心’生态童声嘉年华”在北展剧场举行,演出开始前紫色的灯光在幕布上投射出这样的文字:“这不是一台普通的晚会,他们也不是在表演,他们展示的是父母、祖父母、祖辈的传承……”这些文字不是一个简单的介绍,而是在引导着观众如何去看待这样一场晚会,同时也赋予了晚会一种源于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与神圣感。而晚会上孩子们纯净的歌声、天真的笑容、自然的表演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