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鲜活”走进数学课堂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_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鲜活”一词意为新鲜活力。由此而展开遐想,即是那种扎根沃土、青翠欲滴的鲜活;那种不加粉饰、纯然天成的鲜活;那种妙趣横生、回味无穷的鲜活……。如将“鲜活”置身于数学课堂教学,那将是一个栩栩如生、多姿多彩的教育世界。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鲜活”走进数学课堂呢?
  一、与生活为友
  这是“鲜活”的课堂教学的源泉。教育源于生活、依存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陶行知说得好:“我们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给我们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小学《数学课堂标准》中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人人學有价值的数学”。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数学教学能融人生活,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与情感为伴
  这是“鲜活”的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对于教师来说,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在每一天里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激情,才能终身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由此学生也将在每一天里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动力,体验到学习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数学的教学与情感相伴,就是以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纽带,以此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到情感需要,教师在课堂里的一举一动、每一个亲切的眼神、细微有效的动作、和蔼的态度和热情的赞语等,都要有利于师生心灵间的沟通。在这样的具有情感魔力的课堂里,人人都能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去等待他人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他人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他人的每一点成功。如一老师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的教学,一开始,她让学生将自己事先归纳整理的一张复习表在四人一组内进行交流,然后推荐一名信得过的代表再在全班进行陈述,随着各小组的交流,伴着惊叹声和掌声,一份份图文并茂、构思奇特、创意新颖的复习表逐次被老师贴在了黑板上,供大家欣赏。看着这一切,一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坐不住了,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老师,昨天晚上我也用心做了整理.一直到11点才画出了我认为很满意的复习表,我想将我的表格贴在黑板上,让大家欣赏。”这种真情的流露换来了全班师生的喝彩,这样的情感共鸣的场面令在座的所有师生感动和兴奋。
  三、与问题同行
  这是“鲜活”的课堂教学的灵魂。问题是矛盾与冲突,也是智慧的迷宫,问题是佯谬和悖论,也是思维的动力和产物。好问题可以构成一堂不需要讲授的课,促使学生自己去构造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就不再是以其过程中的认识、技能的授—受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不再是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暂时的解决问题来激励、唤发学生更多的问题,唤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走上自己的问题思想之路。惟有如此,他们才会既有对世界的探索之心,又有对世界的思想之域。与问题同行方得以不断进入教学新境界。所以教师教学过程中,要以“问题”为突破口,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为“问题”而创。更要看重培养学生敢问、好问、勤问、会问的良好习惯。将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使课堂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层次的学生,尽量给每个学生提问的机会,可采取两两讨论的提问、小组讨论提问、全班汇总交流争辩等教学形式,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提问要有针对性、指向性。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充满童趣的心声,体验学生的情绪,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
  四、与智慧同在
  这是“鲜活”的课堂教学的归宿。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具有智慧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型的学生。新的形势需要新的智慧型人才,这样的智慧性人才必须具备:a、良好的知识结构,b、强烈的自主学习能力,c、创新意识和能力,d、合作意识。这里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将成为教学的核心。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至关重要的过程。
  1.在猜想的天地里成长智慧。猜想是一种数学方法,是数学研究中的发现法,是一种创造性的直觉思维方式,是关于数学规律的联想和设想。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保护这种非逻辑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求证欲望。
  2.在实践的沃土里孕育智慧。实践出真知,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进行“试一试”、“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摆一摆”、“变一变”等创造技法的尝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中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动手发现中唤醒创新的意识。
  3.在思维的空间里升华智慧。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如结合观察图形指导学生按顺序思考、逆序思考、求同思考、求异思考等;结合应用题解题思路训练,引导学生综合思考、分析思考、多角度思考,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说”和“一题多编”等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聚合与发散思维能力,升华学生的智慧。
  与生活为友,将会激发探究的欲望;与情感为伴,将会催发心灵的碰撞;与问题同行,将会生出奇思妙想;与智慧同在,将会蕴育创新的灵感。“鲜活”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每个教师心中的理想,是每个学生眼中的天堂。
  
  
其他文献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并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上实行转变,由传统注入式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索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在内容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改变。   一、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
期刊
期刊
学位
社会公正,不但深深地植根于人性之中,亦深深地植根于文明社会、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之中。它是指社会的一种符合人的本性的、符合社会发展基本宗旨的基本价值观念和准则。其规定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从中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因为推理过程就是一个论证过程,它必须要有理论依据,而数学推理论证的依据是已知条件和学生已学过的定义、定理、公理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总结
期刊
[摘要]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技能,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那么如何做到减负不减效呢?提高课堂效益是解决这个问题 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益措施    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技能,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那么如何做到减负不减效呢?提高课堂效益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数学课堂的质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抓住了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设问、释疑,最终解决问题,学到知识。  一般的数学课堂,主要分为导入、探索新知、巩固练习、作业布置与批改几个步骤,在这几个教学步骤中都应该关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学到新的知识。  一、导入过程中关注学生积极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期刊
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师普遍將目光聚焦课堂,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层出不穷,教师挖空心思构建“高效”课堂,往往忽视对学生课后复习方法的指导,使一些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屡屡出错,成绩“居低不上”。笔者认为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要“两只手”给力,“一只手”是指教师课堂上的“教”,“另一只手” 是指学生课后知识的温习。为此,笔者对学生课后复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缘由:小学生数学学习课后复习情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