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教育内容是这样概括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敏而好学、身体力行、忠于职守、诚信待人。其实,四者都包含了修身的内容,学习知识也是修身的一部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们在阐发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时,十分注重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提倡在个人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而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又往往成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无私奉献、勇于牺牲和爱国爱民的精神支柱。
赫尔巴特是西方“教学理论”的开山鼻祖,他认为道德培养主要集中在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这五种道德观念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让他们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在建设现代学校文化的进程中,我校总结出了关于学生培养目标的个性表述:“做时代的领跑者。”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化,关于“领跑者”内涵的思考也日趋丰富,我们越来越觉得,学校迫切需要一种可操作的策略,来为学生文化的建设提供管理支持的平台。基于此,结合时代需要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延续儒家文化传统,尝试开办了“修身课程”。
一、课程思辨
文化弹性是检测文化活性的重要指标,它通常有两个标准:一是这种文化对其他文化的接纳性和兼容性;二是这种文化对其他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在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文化和学校领导文化之于学生文化的弹性是单向的:接纳性不足,辐射力很强。学校和教师总是试图把自己的价值观念通过一定的方式强加给学生,而对学生文化则缺乏宽容和友好,由此导致学校文化弹性的萎缩。“修身课程”正是针对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现状采取的应对性策略。正如我校一位教师在学校研讨时所言:“修身课程虽说是以课程形式出现,但该上什么,该学什么,该怎么上,不需要也不应该有什么严格界定。它的主题可以是班级问题、学校问题、社会问题,甚至希拉克最近访华在北大的演讲也完全可以成为课程内容。有了这份随意,修身课才会使教师亲切,学生喜爱,才会有效果。”
二、价值辨析
现代化的文化,“不是追求文化向心主义者所向往的某种同质的制度秩序,而是共同寻求对多样性和变化的处理方式”。价值观念、道德理想是存乎人个体内在的东西,往往不能被清醒地认识到,但如果一直处于这种状态,就很难指导人的行动,导致人的灵魂缺失。而潜在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想要发挥作用,则需要一步步、一次次、一层层细微的辨析和不断的唤醒。
修身课贯彻的是知行合一的原则,但它不是将道德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采用内在建构的方式,摒弃“规章约束—说服教育—奖励惩罚”的刻板模式,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群体约定、自我反思等活动,让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用自己的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藉此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明确不同价值观念的关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从而建立新的正确的价值观,达到“修身”的目的。
三、课程设计
根据“修身课程”所承担的任务,它的课程设计必须是一种微观设计,即它不涉及国家德育教育的总目标以及学科教学目标,只是根据学生状态、教师条件、可用资源,较为动态地设计课程。但它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必须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必须有较为明确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结构、课程实施方法以及课程评价体系。
1.课程目标
我校“修身课程”的总体目标可以这样来表述:体验修身的过程,感受修身的乐趣,增强研究自我的意识,寻找自我教育的途径,掌握自我更新的手段。不同的年级又分阶段设立了不同的目标:高一年级要领会修身课的具体内容,明确修身课的研究方法,感受修身课的活动过程,初步学会修身过程中自我评价的方法;高二年级能独立完成修身的完整过程,体验修身课程的魅力、乐趣,初步达到在实践中不断反省,变他教为自育;高三年级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达到道德不断自我完善的境界。
2.课程内容
“修身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从认知方面来看,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知,历来就是修身的具体内容。中国的先哲们把修身作为形成完美人格的必经途径,认为要使自己的品行达到高尚境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态,使自己的意念诚挚。《大学》中讲:“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先人们把诚意、正心、修身作为为人处世的第一步,只有人的意念端正了,才能学习做事、与人交往,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品德方面来看:修身课程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公共道德、伦理风范等方面做出努力,树立学生的国际视野、国家意识、社会意识、人文意识。从实践层面来看:随着课程内容的渗透,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品质、道德发展都必须以现实的行为加以解释、发挥、巩固和提高。
3.课程管理
校长室(领导者)—学生处、年级部(组织者)—班主任(协作者)—学生(参与者)的组织结构将有利于课程的实施。另外,修身课程作为一门研究型课程,在发动、研究、实施、发展等各个阶段,还应该有相应的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
4.课程实施
“修身课程”以班会课、研究性课程为载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话、影视录象、座谈、讲座、辩论、参观访问等多种方式,与教师共同探讨“修身”课题。“修身”课题与课时的关系应富有足够的弹性,结论要得到班内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同。当然,广泛的认同不一定每次都能形成,但只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思考问题,思考的结果就一定会对他今后的行为产生影响,也可以说是达到了“修身”的目的。
课程实施过程中可采用模块化教学,如选择“交往沟通”、“个人修养”、“诚信、责任”等高中生普遍关注的主题进行教学。每个模块安排4~6课时,分为:(1)提出模块主题(1~2课时):通过讨论,确立班级或学校修身课的主题。在讨论过程中要让学生发挥个性,积极出谋划策。(2)争鸣与探索(1~2课时):教师创设环境,同学自主研究,讨论如何解决问题。(3)形成结论(1~2课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向全班公布。(4)实践贯彻:实施的过程可以通过对课程实例的剖析,学生感悟的分析等手段来逐步完善。
5.课程评价
要从课程的选题、实施和课堂效果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评价。首先要评价修身课的课题选择,看课题选择是否适应学生发展;其次是评价修身课的学习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认知要求;最后是评价修身课的课题结论是否符合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取向。另外,要看学生的道德信念、道德认知、道德规范是否有了变化或发展,以此来调整和修改修身课的内容和进度。
我们深信:学生不仅仅是学校的过客和服务对象,更是学校的主体之一,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开办“修身课程”,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学生进行价值辨析并重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是我校全面、深入地推进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 李福华.主体性与文化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3-04-11(3)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
赫尔巴特是西方“教学理论”的开山鼻祖,他认为道德培养主要集中在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这五种道德观念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让他们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在建设现代学校文化的进程中,我校总结出了关于学生培养目标的个性表述:“做时代的领跑者。”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化,关于“领跑者”内涵的思考也日趋丰富,我们越来越觉得,学校迫切需要一种可操作的策略,来为学生文化的建设提供管理支持的平台。基于此,结合时代需要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延续儒家文化传统,尝试开办了“修身课程”。
一、课程思辨
文化弹性是检测文化活性的重要指标,它通常有两个标准:一是这种文化对其他文化的接纳性和兼容性;二是这种文化对其他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在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文化和学校领导文化之于学生文化的弹性是单向的:接纳性不足,辐射力很强。学校和教师总是试图把自己的价值观念通过一定的方式强加给学生,而对学生文化则缺乏宽容和友好,由此导致学校文化弹性的萎缩。“修身课程”正是针对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现状采取的应对性策略。正如我校一位教师在学校研讨时所言:“修身课程虽说是以课程形式出现,但该上什么,该学什么,该怎么上,不需要也不应该有什么严格界定。它的主题可以是班级问题、学校问题、社会问题,甚至希拉克最近访华在北大的演讲也完全可以成为课程内容。有了这份随意,修身课才会使教师亲切,学生喜爱,才会有效果。”
二、价值辨析
现代化的文化,“不是追求文化向心主义者所向往的某种同质的制度秩序,而是共同寻求对多样性和变化的处理方式”。价值观念、道德理想是存乎人个体内在的东西,往往不能被清醒地认识到,但如果一直处于这种状态,就很难指导人的行动,导致人的灵魂缺失。而潜在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想要发挥作用,则需要一步步、一次次、一层层细微的辨析和不断的唤醒。
修身课贯彻的是知行合一的原则,但它不是将道德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采用内在建构的方式,摒弃“规章约束—说服教育—奖励惩罚”的刻板模式,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群体约定、自我反思等活动,让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用自己的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藉此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明确不同价值观念的关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从而建立新的正确的价值观,达到“修身”的目的。
三、课程设计
根据“修身课程”所承担的任务,它的课程设计必须是一种微观设计,即它不涉及国家德育教育的总目标以及学科教学目标,只是根据学生状态、教师条件、可用资源,较为动态地设计课程。但它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必须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必须有较为明确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结构、课程实施方法以及课程评价体系。
1.课程目标
我校“修身课程”的总体目标可以这样来表述:体验修身的过程,感受修身的乐趣,增强研究自我的意识,寻找自我教育的途径,掌握自我更新的手段。不同的年级又分阶段设立了不同的目标:高一年级要领会修身课的具体内容,明确修身课的研究方法,感受修身课的活动过程,初步学会修身过程中自我评价的方法;高二年级能独立完成修身的完整过程,体验修身课程的魅力、乐趣,初步达到在实践中不断反省,变他教为自育;高三年级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达到道德不断自我完善的境界。
2.课程内容
“修身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从认知方面来看,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知,历来就是修身的具体内容。中国的先哲们把修身作为形成完美人格的必经途径,认为要使自己的品行达到高尚境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态,使自己的意念诚挚。《大学》中讲:“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先人们把诚意、正心、修身作为为人处世的第一步,只有人的意念端正了,才能学习做事、与人交往,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品德方面来看:修身课程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公共道德、伦理风范等方面做出努力,树立学生的国际视野、国家意识、社会意识、人文意识。从实践层面来看:随着课程内容的渗透,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品质、道德发展都必须以现实的行为加以解释、发挥、巩固和提高。
3.课程管理
校长室(领导者)—学生处、年级部(组织者)—班主任(协作者)—学生(参与者)的组织结构将有利于课程的实施。另外,修身课程作为一门研究型课程,在发动、研究、实施、发展等各个阶段,还应该有相应的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
4.课程实施
“修身课程”以班会课、研究性课程为载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话、影视录象、座谈、讲座、辩论、参观访问等多种方式,与教师共同探讨“修身”课题。“修身”课题与课时的关系应富有足够的弹性,结论要得到班内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同。当然,广泛的认同不一定每次都能形成,但只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思考问题,思考的结果就一定会对他今后的行为产生影响,也可以说是达到了“修身”的目的。
课程实施过程中可采用模块化教学,如选择“交往沟通”、“个人修养”、“诚信、责任”等高中生普遍关注的主题进行教学。每个模块安排4~6课时,分为:(1)提出模块主题(1~2课时):通过讨论,确立班级或学校修身课的主题。在讨论过程中要让学生发挥个性,积极出谋划策。(2)争鸣与探索(1~2课时):教师创设环境,同学自主研究,讨论如何解决问题。(3)形成结论(1~2课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向全班公布。(4)实践贯彻:实施的过程可以通过对课程实例的剖析,学生感悟的分析等手段来逐步完善。
5.课程评价
要从课程的选题、实施和课堂效果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评价。首先要评价修身课的课题选择,看课题选择是否适应学生发展;其次是评价修身课的学习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认知要求;最后是评价修身课的课题结论是否符合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取向。另外,要看学生的道德信念、道德认知、道德规范是否有了变化或发展,以此来调整和修改修身课的内容和进度。
我们深信:学生不仅仅是学校的过客和服务对象,更是学校的主体之一,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开办“修身课程”,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学生进行价值辨析并重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是我校全面、深入地推进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 李福华.主体性与文化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3-04-11(3)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