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次将五星红旗插在雪山之巅
一次次创造世界登山历史新纪录
“五”代西藏登山运动员勇攀高峰
50年登山历程
从金黄的季节走来
我们没有理由
不为那沉甸甸的丰收歌唱
更没有理由忘记
不用生命与热血谱写的
新中国登山事业的辉煌篇章
西藏登山队一个英雄辈出的集体
著名专业户外运动品牌OZARK GEAR(奥索卡)自1997年赞助的西藏登山队成立于1960年10月1日,是目前我国惟一一支齐装满员,长期开展专业登山活动的登山运动队。目前西藏登山队下设西藏登山综合培训中心(登山学校),男子登山分队,女子登山分队,西藏攀岩队等,编制共计57人。
1960年5月25日,藏族运动员贡布和汉族运动员王富洲,屈银华首次从北侧登顶珠穆朗玛峰至今,据统计,先后已有藏,汉族登山运动员163人(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428人(次)登上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
2007年7月12日20分,西藏登山队于1993年出征的三名主力队员,成功登顶世界十四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项目的最后一座海拔8068米的迦舒布鲁姆1峰。从此,创造了一个团队集体攀登世界十四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世界登山新纪录,实现了世界体育史上的一项壮举,被誉为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的奇迹,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
西藏登山队从诞生时起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集体,在其50年登山历程中,是“五”代西藏登山运动员艰苦奋斗,勇攀高峰,挑战极限,一次次将五星红旗插在雪山之巅,一次次创造了世界登山历史新纪录,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新中国登山事业的辉煌篇章。
西藏登山队重大登山活动中的光辉事迹
1960年,中国人首次从北坡攀登珠峰,也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攀登珠峰。
1975年,中国人首次测量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再次把五星红旗插上了世界之巅。
1988年,中、日,尼三国联合双跨珠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举。
1999年,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火种采集队,赴珠穆朗玛峰顶采集“中华民族圣火”。
2003年,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庆典活动,也是中国商业登山队首次攀登珠峰,涌现出了一批民间登山者。
2005年,中国女子登山队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活动,成功复测珠峰高度,
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活动,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登山人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兑现了申办奥运时向世人许下的诺言。
通往珠峰顶的中国梯
1975年,中国登山队架设在陡峭的第二台阶上的金属梯子,保证了这次探险的成功,也为此后的高山探险家提供了安全便捷的通道,被世界登山者亲切地称为“中国梯子”。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阶梯,它为后人成功登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登山爱好者的友谊桥梁,使后来者无不为成功架起这座金属桥的勇士表示由衷的赞叹和敬佩。
那是1975年,中国队九名男女突击队员,经过艰苦的行军和勇敢的攀登,终于在5月27日14时30分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顶峰,成功登顶80%的功劳,应当归功于架在第二台阶四米长的银梯和第一突击队的四位战友。攀登珠峰东北路线,要经过三大难关,一是7028米的北坳,二是7450米的大风口,三是8700米的第二台阶。其中登山队员能否完成登顶任务,最关键的是必须要跨过第二台阶这一最大的关口。第二台阶是一个高五米多,垂直,陡峭光滑的岩石墙,无从寻找攀着点,攀越它有一定难度。在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攀登珠峰时,贡布等四名队员在到达第二台阶时,因为没有梯子,就通过搭人梯的形式,跨过了第二台阶。为此,他们付出了很大的艰辛,并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从而失去了登顶的最佳时机。当他们胜利登上顶峰时已是凌晨4时,故失去了在顶峰进行拍摄和收集资料的机会,成了一大遗憾。
1975年,中国男女混合登山队再次攀登珠峰时,吸取了1960年的这一深刻教训,制定了通过第二台阶的周密计划,并特制了用于第二台阶的金属连接梯子。当时,他们通过四次适应性行军和物资的运输,把这一金属连接梯子送到8600米的高度,最后突击登顶时,由突击队党支部书记索南罗布同志带领突击队员们,从大本营向上进发。于5月25日,突击队第一小组的四人到达了8600米的突击营地。这时已是19时(离天黑只有两个小时),但索南罗布这位年轻的登山指挥员,首先想到的不是休息,而是如何找到第二台阶的路线,因为他们第四次行军突击登顶时,曾在这里迷过路。受过挫折。为此,他下了决心,决定安排两名同志在此地搭帐篷,他自己和贡嘎巴桑两人带着几条尼龙绳和岩石锥,去修通突击营地至第二台阶之间的道路。这是一条需要横切行走60米左右的黄岩石,又陡又险。他们两个相互保护,艰难地边打岩石锥边拉绳子,接近到了第二台阶下面的乱石堆,这段路的下面是看不见底的万丈深渊,一旦滑坠下去就会粉身碎骨。可是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想到的只是,这是通往顶峰的最后一道难关,眼看着近在咫尺的峰顶,怎能退却?危险再大,困难再多也要找到第二台阶。他们靠着勇敢顽强的精神,经过极其艰险的攀登之后,终于在天黑前修通了攀越第二台阶的道路,并找到了第二台阶。当他俩离高兴兴返回到突击营地时,已是21时了。
第二天即5月26日,索南罗布,贡嘎巴桑,大平措,次仁多吉四位战友,带着四节金属梯,岩石锥和尼龙绳等修路工具出发了,目标就是架设通往顶峰第二台阶的金属连接梯,他们在到达第二台阶的底部后 克服极度缺氧,疲劳和寒冷的困难,连接起四节金属梯,把它竖立在岩石墙上。梯子的高度达到了四米,但第二台阶岩石墙的高度有五米多,距顶部还差一米多。当他们上到梯子顶部时,发现一块岩石上还挂着一段尼龙绳。他们非常高兴,这些岩石锥和尼龙绳是1960年四位登山前辈攀越第二台阶时留下的。经过15年的风吹日晒,原本红色的尼龙绳已变色老化,很不结实。为此,他们在梯子的上端打岩石锥,用铁锁连接固定梯子,用新的尼龙绳拴牢,使梯子固定得结结实实,终于打通了外国人称之为连鸟也难以飞越的最大难关——第二台阶,为5月27日胜利登顶打下了决定性的基础,也为顺利完成登顶任务作出了重大贡献,28年来,全世界各国登山队员中,登上珠峰顶峰的人数已达1700人左右,其原因是除了具有现代化的登山技术装备和足够利用的氧气外,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有了这个通往第二台阶的银梯。
西藏登山队四名队员,在海拔8700米的高度,克服了重重困难,怀着一颗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架起了这一通往胜利的银梯,不仅为1975年胜利登上顶峰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为后来世界各国登山队员顺利登顶创造了有利条件。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金属梯,也 是中国与世界登山者之间的友谊桥梁,外国朋友们亲切地叫它“中国梯”。
从卓奥友峰揭开新的里程碑
198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为了喜迎这一重要日子的到来,西藏登山队决定于这年春季单独组队攀登卓奥友峰。
卓奥友峰海拔8201米,位于日喀则地区定日县境内的中国与尼泊尔边界线上,是世界第六高峰,尽管海拔很高,但它却以“好脾气”(山势与气候)受到广大登山爱好者的喜爱。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登山队于1984年秋用时一个多月,进行了认真、全面的侦察,掌握了气候特征、进山方式,攀登路线,营地选址、历史传说等方面作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随后,组成40人的卓奥友峰登山队。成天亮担任队长,仁青平措任副队长。于4月1日从拉萨出征,4月4日到达海拔4959米的加布拉,建立大本营。随后,他们采取前后呼应步步为营的策略,顶着强劲的风雪,抗击超过零下20℃的严寒,修通道路,建立营地,运输物资。4月14日,队伍离开大本营,沿着巴隆冰川东侧行军到巴隆宗卡。15日,队伍抵达兰巴拉山口建起了前进营地。4月20日队伍在海拔6300米处建立了一号营地。25日在海拔6900米处建立了二号营地。29日队伍打通了大裂缝的“冰瀑区”道路,将攀登线路修道7100米的地方。30日队员们一边行军,一边修路,在海拔7500米处建立了突击营地。
5月1日,是突击队登顶的日子。12名突击队员天不亮就起床吃饭,在帐篷里等待出发。天亮后,队伍刚刚出发,山上就刮起强劲的高空风,而且越刮越大,他们无法前进,只好重新回到帐篷,直到上午10时,风力才渐渐减弱,队伍重新出发,此时冲顶队员为11名,一名队员留守。
突击队来到海拔7450米时,高空风又开始大起来了,卓奥友峰缓平的封顶淹没在云雾之中,能见度也非常差。队员们呼吸越来越困难,猛烈的心跳撞击着胸膛。当云开日出时,仁青平措决定,把原来从西北面登顶的线路,改为绕过岩石条带,从较缓的西坡登顶。15时,山上的风停了。大次仁突然雪坡上滑了下来,被后面的队友们及时保护住了。他们只好坐在雪坑里休息,呼吸稍感平稳,又继续向上攀登,终于攀登到了西北山脊线上。但是,山脊上的坡度极大,天又开始刮风了,他们通过这段山脊线整整用了一个小时。
16时,成天亮从望远镜里看到,突击队的攀登速度缓慢,走在最后的噶亚和旺多越来越慢,步伐沉重。为了他们的安全,为了不影响整个突击队伍,成队长果断命令他们放弃登顶,立即下山。
17时50分,突击队九名勇士终于成功登上了也许是地球上最宽阔顶峰的卓奥友峰之巅,他们是,副队长仁青平措老教练边巴次仁,队员大次仁,拉旺,丹真多吉,大多布杰,小多布杰格桑,旺加。
就在登顶那一刻,仁青平措立即打开了报话机,向大本营,向前进营地报告,“一号1一号!我是二号,我们已胜利到达峰顶!”当仁青平措从怀中掏出鲜艳的五星红旗,展示在峰顶时,大家的眼睛都情不自禁地湿润了。40分钟后队伍开始下山,一直到深夜,突击队伍才安全回到突击营地。
5月2日,突击队12人回到前进营地,3日,全体人员回到大本营,圆满完成了攀登卓奥友峰的任务。
14座 十四年
2007年7月12日12时20分,由专业户外运动品牌OZARK GEAR(奥索卡)赞助的西藏14座高峰探险队三名主力队员次仁多吉、边巴扎西和洛则历经14年的艰苦努力。最终登上14座8000米高峰中的最后一座——海拔8068米的世界第十一高峰——迦舒布鲁姆I峰。他们展开鲜艳的五星红旗。激动地互相拥抱。庆祝登顶世界上全部14座高峰的完满大结局。这是世界上惟一一支以团体形式攀登14座高峰的登山队。
为了实现几代中国登山人的梦想,他们从1993年开始爬冰卧雪,在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雪山深处的同时也走过了一条险象环生的攀登之路。在他们的记忆中。这14年可谓波澜壮阔,可谓悲壮凄美,可谓刻骨铭心。
1992·探险队的诞生
1992年秋,在风光秀美的藏东南雅鲁藏布大拐弯处,在雄伟的南迦巴瓦峰下,代表中国登山队的西藏登山队和日本登山队联合向这一座“吃人的魔山”发起第二次冲击,并最终登顶成功,年轻的新一代西藏登山队员们表现出超强的体能,成熟的技术和顽强的意志。登顶前后,洛桑达瓦和桑珠在聊天时说:“既然我们西藏登山队已经具备了攀登世界高峰的实力,那为什么不组建一支队伍呢?”
在地球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世界巨峰只有14座,且全部位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其中,中国西藏境内一座,尼泊尔境内三座,巴基斯坦境内一座,另有四座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四座位于中国和巴基斯坦边界,四座位于尼泊尔和印度边界,对于当代登山探险家而言,登上一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已不再是什么难事。然而,要在一生中登上全部14座高峰,则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巨大挑战。当时,世界上只有意大利的梅斯纳尔和波兰的库库奇卡两人创造了这一奇迹,尚没有亚洲人的身影,也没有以集体的形式攀登14座高峰的先例。
1992年2月,西藏自治区体委审时度势,提出了组队攀登世界14座高峰的宏伟计划,并上报自治,区政府。经自治区政府4月16日批复同意,西藏自治区体委以西藏登山队为基础组建“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
当时西藏计划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三到四人集体登顶14座高峰的目标,创造一个新的世界登山纪录。这支精干的探险队于1992年底正式成立,当时的成员有12人队长桑珠,副队长旺加,攀登队长次仁多吉,队员边巴扎西,大齐米达琼,加布,洛则,仁那,队员兼摄影师阿克布,队医兼后勤总管洛桑云登,翻译张明兴(后由穆萨,普布次仁接替)。
1993年3月18日,探险队一行12人风尘仆仆地跨过樟木口岸中国和尼泊尔之间的“友谊桥”,首次走出国门,到喜马拉雅南麓攀登安纳普尔娜峰和道拉吉里峰。4月26日,这支登山队四人首次将五星红旗插在第十高峰——安纳普尔娜峰顶上,5月30日和31日,九人连续作战,又登上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从此一直到2007年,这群来自西藏最偏远农牧区的朴实的藏族队员,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和坎坷,付出沉重的生命和身体上的代价,纵横驰骋在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脉的崇山峻岭间。
1995·迦舒布鲁姆:首次喀喇昆仑之旅
1995年5月,桑珠队长带领西藏登山探险队共11人挥师喀喇昆仑,目标是迦舒布鲁姆。7月的迎峰山区,寒风刺骨,气候变化无常。一会儿浓云密布,一会儿晴天丽日,队员们很难等到一个相对固定的气候周期。
7月8日,A组队员到达三号营地时,担任 二号到三号营地运输任务的协作队员运到半路就回去了,食品和帐篷没有运到目的地。关于突顶前夕的这关键一夜,边巴扎西后来回忆说,“那天我们既没有食物也没有帐篷,幸亏我们找到顶前一年留下来的帐篷,有一个小气罐和炉头,就用随身带的碗烧点水,吃别人剩下的饼干。”7月10日凌晨,一夜未眠的A组队员早早地从三号营地出发,经过九个小时的奋力拼搏,次仁多吉,边巴扎西,洛则和阿克布于13时45分成功登顶。7月11日下午16时25分,B组队员旺加,达穷,仁那和加布登上顶峰。至此,探险队仅利用九天时间,八名队员全部登上了迦舒布鲁姆Ⅱ峰。
疲惫不堪的探险队员们在大本营休整了四天后,向更高,更险的I峰发起冲击。19日,队员们登达海拔6900米的二号营地时,山区连续下了两天两夜的大雪。队伍在营地待机,但一直不见天气好转的迹象。雪越来越深,雪崩和流雪时时袭来,桑珠队长果断下令全体队员撤回大本营。后来的天气情况证明,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在罕见的大雪面前,所有的登山队都不得不放弃登顶计划。
1998·洛子峰:虎口脱险
攀登洛子峰有两大难关,首先要通过在孔布冰川架设的36节金属梯子,一旦失去平衡,就会直接坠入无底的冰穴里;其次,三四号营地雪崩频繁,常有较大的高空风,积雪深达60厘米,坡度大,在有些地段可达85度以上。据统计,半个多世纪以来,共有三百多名登山者不幸长眠于此峰上,因而当地人把洛子峰比喻为虎口。
1998年9月9日清晨,风消雪停,朝霞给壁立的洛子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但桑珠队长的心里并不轻松。由于经费紧张,探险队使用了一些四面透风的旧帐篷。白天太阳辐射强,帐篷内达到40℃高温,使得所有队员们的嘴唇干裂,连吃饭喝水都疼痛难忍。在这重重困难面前,全体队员仍然以每天七八小时的高强度攀登,先后打通了海拔6430米的二号营地、海拔7150米的三号营地及7900米的四号营地。正当胜利在望之际,9月27日,一场大雪突如其来,而在8000米以上山势陡峭的地段,灾难随时可能降临。桑珠队长只得重新调整计划,“我们休整了一周,把恐惧感慢慢消除,体力上也恢复一下。来到这里,人力物力花费了那么大的代价,不能放弃,然后我们重新组队冲顶,大家也没有什么说的。”10月12日,探险队重建被彻底摧毁的突击营地。10月13日,A、B两组的次仁多吉仁那边巴扎西,洛则,达琼同时携手踏上了顶峰,离开的时候,仁那对着大山说,“洛子峰,感谢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们再也不来打扰你了!”
2002·乔戈里峰:惊心动魄的14小时
攀登乔戈里峰对任何一个登山家都是一次最为严峻的考验。除了线路本身的难度,乔戈里峰令人生畏的还有恶劣的天气。那年好天气周期很少,最多两三天,探险队见缝插针,用了70天时间,也只上到三号营地。当年乔峰大本营有十几个队,正好有一个西班牙队带了海事卫星,可以传卫星云图。根据他们的资料,7月21至23日是一个好天气周期,桑珠队长决定抓住这最后的时机冲顶。到了冲顶那天,夜里天气还可以,云也不多,但下半夜天气突变。早上9时左右,整个山区一塌糊涂,边巴扎西等四名队员穿越“瓶子颈部”——乔戈里峰的第二难关,艰难地攀登到距顶峰只有210米时,天气剧变,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把四名队员困在了齐腰深的积雪中,上下的道路全被大雪掩埋,一时能见度几乎为零,队员们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在大本营的桑珠队长根据队员们的报告,果断命令立即下撤。
攀登队长次仁多吉决定从相对安全的山脊下撤,但也充满着危机。因为从“瓶子颈部”到四号营地之间是大片的雪崩群,在下撤的途中已经有十几处崩塌的冰雪顺陡峭的山壁呼啸而下。当时根据GPS上的显示,队员们已经到达了突击营地位置,但大量的降雪让周围的环境变样了,他们无论如何努力就是找不到帐篷。从早上出发,他们已经在暴风雪里奋战了整整14个小时,如果仍然找不到帐篷,接下来的困难不言而喻,队员们仿佛有着一种默契——在危险中他们一致选择了再次下撤,这种体力近于透支状态下的盲走,其实就是一种赌博,而筹码是比什么都珍贵的生命,然而不下撤更没有希望。下撤了一小段路程之后,边巴扎西只觉得眼睛一亮,队员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不远处在蓬松的雪堆顶部冒出个橙黄色的点。虽然帐篷杆已经被积雪压断了,但它是象征希望的分量。
2005·喀喇昆仑:雄鹰折翅
2005年的迦舒布鲁姆之行,本该是西藏登山探险队成立12年来的收尾之作。所有的人几乎毫不怀疑,探险队会比较顺利地登顶世界第十一高峰,成为世界上第一支以集体形式成功登顶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独立高峰的队伍,人们在热切地期待着这一新的世界登山纪录的诞生。
然而,厄运却突如其来。
6月27日早上9时,探险队全体人员分乘四辆吉普车离开巴基斯坦北部重镇斯卡杜,向第一个野营地奥斯克力进发。全体队员对近在咫尺的灭顶之灾懵然不觉,途中经过一次短暂休息,大约在下午15时前后,仁那乘坐的第一辆车在经过一段滚石多发地段时,山上突然滚下一阵碎石,并击穿帆布车顶,其中一块石头击中仁那头部,他当场流血不止,昏迷过去。同样昏死过去的还有边巴扎西,他的右侧头部被山石砸中,伤势严重。由于遇险地点在一个狭窄的山谷里,直升机无法降落,所有车辆紧急返回到一处相对平缓的河谷。在巴基斯坦当地驻军的帮助下,探险队紧急向斯卡杜呼救,军用直升机大约在18时20分左右飞抵这里抢运伤员。但由于伤势过重,就在直升机到达的同时,仁那永远停止了呼吸。飞来横祸打乱了队伍正常的部署,巨星陨落给这支英雄的队伍造成巨大的损失,出征变成了营救,壮行变成了灾难,
2007·迦舒布鲁姆I峰:见证奇迹的时刻
2007年,英雄的探险队经过一年多的调整,顽强地走出队友仁那遇难的阴影再次来到巴基斯坦喀瞬4昆仑山区,向最后一座高峰——海拔8068米的迦舒布鲁姆I峰发起挑战。
2007年7月12日12时20分,一项新的世界登山纪录在喀喇昆仑山脉深处诞生了,西藏14座高峰探险队的三名主力队员次仁多吉,边巴扎西和洛则成功登上世界第十一高峰——海拔8068米的迦舒布鲁姆I峰,从而为14年前开始实施的一项以集体形式攀登世界上全部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壮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三位藏族登山家的成功,使他们毫无争议地跻身世界登山家的行列。这次成功也使中国这个新兴的登山大国首次成为国际登山界公认的“14座俱乐部”的新成员。与三位登山家一同登顶的还有探险队里惟一的女队员吉吉。在丈夫仁那不幸遇难后,吉吉抱定决心参加这最后一次攀登,实现丈夫的遗愿。如今,仁那在天有灵,当可笑慰九泉。当天登顶的还有中方协作队员边巴扎西,边巴顿珠,索朗扎西和三名巴方协作队员。
后记
桑珠说“在14座高峰探险队成功的背后,凝结着无数登山前辈的心血和汗水,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功,既是探险队全体队员的骄傲,更是西藏各族人民和中国人民的骄傲。没有强大的祖国,没有日益发展的新西藏,就不会有我们探险队的今天。”
让我们记住留下探险队英雄足迹的这些山峰的名字,以及探险队登顶的时间:
安纳普尔娜峰(1993)
道拉吉里峰(1993)
希夏邦马峰(1994)
卓奥友峰(1994)
迦舒布鲁姆11峰(1995)
马纳斯鲁峰(1996)
南迦帕尔巴特峰(1997)
干城章嘉峰(1998)
洛子峰(1998)
珠穆朗玛峰(1999)
布洛阿特峰(2001)
马卡鲁峰(2003)
乔戈里峰(2004)
迦舒布鲁姆I峰(2007)
山,给了我一个广阔的舞台——专访OZARK GEAR(奥索卡)总经理刘平格
提及“奥索卡(OZARK GEAR)”这个词,相信对于户外爱好者来说,头脑中立即想到的绝不是那座位于美国密苏里州和阿肯色州之间的OZARK山脉,尽管它至今仍拥有大自然的原始和全未被污染的环境;而且一定是由瑞士户外爱好者Hans Shallenberger于1996年创立的专业户外运动品牌OZARK GEAR(奥索卡),甚至你会脱口而出“OZARK YOUR LIFE”。
这些年,OZARK GEAR(奥索卡)以它出色的产品质量和可靠的专业保证。伴随着各个专业及民间登山队登上了包括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内的几十座高山,成功挑战了南北两极恶劣环境的考验,赢得了登山及探险专家的充分信赖。西藏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信赖OZARK GEAR(奥索卡)的产品,正是因为它在各种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经受住了考验。同时,OZARK GEAR(奥索卡)自1997年起一直鼎力赞助这支英雄的队伍,成为探险队迈向成功的坚实后盾。也见证了中国登山探险界的一个又一个辉煌。
在西藏登山队成立50年之际,本刊对OZARK GEAR(奥索卡)总经理刘平格女士进行了专访。
OUTDOOR:我们知道OZARK GEAR(奥索卡)建立于1996年,次年(1997年)就开始赞助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从此开始了和西藏登山队延续至今的缘分。攀登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项目是一个长期且投入巨大的项目。创立之初的OZARK GEAR(奥索卡)是在怎样的一种契机之下做出的决策?
刘平格:OZARK GEAR(奥索卡)1 996年就与中国登山协会合作,赞助中韩联合登山活动登顶西藏境内的穷母岗日。1997年,西藏登山队的洛桑达瓦书记通过中国登山协会介绍找到我们,我们坐在一起。对于Hans来说,他知道世界上有14座8000米以上山峰,尤其像K2对于任何一个登山家都是一次最为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西藏有着非常丰富的山峰资源,赞助西藏登山队完成攀登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项目,对于OZARKGEAR(奥索卡)来说也是树立品牌专业形象的契机。我们经费有限,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的是什么7就是我们的产品,OZARKGEAR(奥索卡)出色的产品质量、专业的装备保证。对于西藏登山队的回报,我们没有过多的附加条件,要求非常简单,只要几张登顶照片就可以。这些年,他们都做到了。
OUTDOOR:在1997年以前,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服装没有保障也不统一,OZARK GEAR(奥索卡)的赞助为队员们提供了高质量、专业的服装。除此之外,还包括哪些方面的支持?
刘平格: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的经费是由西藏体育局和西藏登山协会提供的。对于我们来说,一方面提供了他们最需要最缺乏的高质量,专业的装备,另一方面更是引进商业推广理念,帮助他们进行市场的宣传与推广。他们为人非常朴实,不善于宣传与推广自己,我们以组织座谈会,庆功会,见面会,推广会等方式为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进行推广,得到更大范围更多山友的认知和支持。
我记忆中最清楚的是,当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成功登顶K2后,我们为他们在北京极度体验举办了大型的见面庆功会,并邀请了搜狐的赵牧老师做主持人。因为我觉得,任何一个主持人都没有赵牧老师更了解登山人,更了解西藏登山队的这些队员们。那天,西藏登山队队员边巴扎西说:“登山,山,给了我一个广阔的舞台。”当时,这句话令我和在场的很多人都特别感动。这么多年来,我们对于他们的支持没有白费,他们获得了成功。“山,给了我一个广阔的舞台。”只有登山人才能意识到才能想到。
2005年的迦舒布鲁姆之行,本该是他们的收尾之作。所有人都相信他们会比较顺利地登顶,我们邀请周行康随队记录这次攀登。我曾想放弃随队拍摄,但Hans认为对于西藏登山队来说需要影像记录,这是很珍贵的资料。然而,厄运却突如其来,仁那的陨落,边巴扎西的受伤……队伍回来后,外界一时沸沸扬扬,尽管我们有第一手的资料却保持了沉默,我们不愿意因为宣传刺痛队员的心。2007年,他们经过一年多的调整走出队友仁那遇难的阴影,再次来到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山区,并成功登顶海拔8068米的迦舒布鲁姆I峰,完成攀登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项目。他们回来后,我们希望帮助他们在全国做一次各地巡演的大型见面会,但终因各方面原因未能成行,这不是因为我的原因,也不是因为OZARK GEAR(奥索卡)的原因。尽管如此,我还是争取到了把他们请到深圳,与深圳的山友见面交流,并邀请与西藏登山队队员与深圳山友都有着非常深厚感情的周行康做主持人。这些藏族登山家不善于表达,需要你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描述线路是怎样的,当时攀登情景是怎样的……那次见面会非常成功,场面非常热烈!
14座,对于我来讲,就像一个人生历程一样,跟随着他们从一座山峰到另一座山峰,有的山峰阳光明媚,有的山峰连日阴霾,每一座山峰都不相同。特别是我自己也亲身体验登山后,更知道登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这些登山家因14座获得了很多奖章,但他们攀登14座的传奇经历却没有在更广范围内推广,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我非常遗憾。借着西藏登山队成立50周年的这个契机,我希望他们所创造的奇迹被更多山友知道,赞助西藏登山队攀登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完成14座8000米计划,是OZARK GEAR(奥索卡)作为一个具有民族情结的登山品牌的夙愿。
OUTDOOR:OZARK GEAR(奥索卡)十余年不遗余力地支持西藏登山队,伴随探险队队员一次次在雪山之巅展开五星红旗,OZARK GEAR(奥索卡)作为一个专业户外品牌的形象,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次比一次深刻。您认为OZARK GEAR(奥索卡)从中的收获是什么?
刘平格;OZARK GEAR(奥索卡)与专业形象是紧密相连的,登山是0ZARK GEA R(奥索卡)品牌的精髓。今天我们的产品有Alpine专业登山,Trek户外徒步,Voyage户外生活,Rocks攀岩,但我们的根本还是登山。正是因为有了登山产品的品质,才为不同系列打下专业的底子,功能的专业,用材的专业,选料的专业,工艺的专业等多方面。和这些登山家沟通,最重要是从他们那里获得对于产品改进,提升的意见,比如拉链,我们基本采用YKK拉链,但YKK拉链有粗也有细,有尼龙的也有树脂的,哪一种拉链在哪一种环境下最适合?他们对于产品的体验,测试,特别是极限环境下的体验、测试,这些第一手的反馈资料对于我们改进,提升产品有很大帮助,这对于企业非常关键。
OUTDOOR:我曾听朋友这样评价,没有OZARK GEAR(奥索卡)就没有中国西藏登山今天的局面。您认为OZARK GEAR(奥索卡)作为一支商业力量在西藏乃至中国登山事业发展中起到了哪些影响?
刘平格:从1996年,0ZARK GEAR(奥索卡)开始和中国登山协会合作,双方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同时Hans也是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Hans作为一支民间力量,有着很新的理念与想法,这样当他与相关的官员,领导进行头脑的碰撞,所产生的火花对于普及和推动中国登山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商业力量尽管薄弱,但不可缺少。在西藏乃至中国登山事业发展中,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他们自身。OZARK GEAR(奥索卡)作为一个专业登山品牌,依托于登山产业的发展,只有登山运动的蓬勃兴旺才会带动装备的需求,也才会有装备品牌发展的空间。正是基于这一理念,OZARK GEAR(奥索卡)从未停止过对于中国登山活动,培训,教育等方面赞助与支持。
一次次创造世界登山历史新纪录
“五”代西藏登山运动员勇攀高峰
50年登山历程
从金黄的季节走来
我们没有理由
不为那沉甸甸的丰收歌唱
更没有理由忘记
不用生命与热血谱写的
新中国登山事业的辉煌篇章
西藏登山队一个英雄辈出的集体
著名专业户外运动品牌OZARK GEAR(奥索卡)自1997年赞助的西藏登山队成立于1960年10月1日,是目前我国惟一一支齐装满员,长期开展专业登山活动的登山运动队。目前西藏登山队下设西藏登山综合培训中心(登山学校),男子登山分队,女子登山分队,西藏攀岩队等,编制共计57人。
1960年5月25日,藏族运动员贡布和汉族运动员王富洲,屈银华首次从北侧登顶珠穆朗玛峰至今,据统计,先后已有藏,汉族登山运动员163人(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428人(次)登上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
2007年7月12日20分,西藏登山队于1993年出征的三名主力队员,成功登顶世界十四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项目的最后一座海拔8068米的迦舒布鲁姆1峰。从此,创造了一个团队集体攀登世界十四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世界登山新纪录,实现了世界体育史上的一项壮举,被誉为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的奇迹,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
西藏登山队从诞生时起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集体,在其50年登山历程中,是“五”代西藏登山运动员艰苦奋斗,勇攀高峰,挑战极限,一次次将五星红旗插在雪山之巅,一次次创造了世界登山历史新纪录,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新中国登山事业的辉煌篇章。
西藏登山队重大登山活动中的光辉事迹
1960年,中国人首次从北坡攀登珠峰,也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攀登珠峰。
1975年,中国人首次测量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再次把五星红旗插上了世界之巅。
1988年,中、日,尼三国联合双跨珠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举。
1999年,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火种采集队,赴珠穆朗玛峰顶采集“中华民族圣火”。
2003年,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庆典活动,也是中国商业登山队首次攀登珠峰,涌现出了一批民间登山者。
2005年,中国女子登山队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活动,成功复测珠峰高度,
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活动,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登山人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兑现了申办奥运时向世人许下的诺言。
通往珠峰顶的中国梯
1975年,中国登山队架设在陡峭的第二台阶上的金属梯子,保证了这次探险的成功,也为此后的高山探险家提供了安全便捷的通道,被世界登山者亲切地称为“中国梯子”。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阶梯,它为后人成功登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登山爱好者的友谊桥梁,使后来者无不为成功架起这座金属桥的勇士表示由衷的赞叹和敬佩。
那是1975年,中国队九名男女突击队员,经过艰苦的行军和勇敢的攀登,终于在5月27日14时30分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顶峰,成功登顶80%的功劳,应当归功于架在第二台阶四米长的银梯和第一突击队的四位战友。攀登珠峰东北路线,要经过三大难关,一是7028米的北坳,二是7450米的大风口,三是8700米的第二台阶。其中登山队员能否完成登顶任务,最关键的是必须要跨过第二台阶这一最大的关口。第二台阶是一个高五米多,垂直,陡峭光滑的岩石墙,无从寻找攀着点,攀越它有一定难度。在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攀登珠峰时,贡布等四名队员在到达第二台阶时,因为没有梯子,就通过搭人梯的形式,跨过了第二台阶。为此,他们付出了很大的艰辛,并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从而失去了登顶的最佳时机。当他们胜利登上顶峰时已是凌晨4时,故失去了在顶峰进行拍摄和收集资料的机会,成了一大遗憾。
1975年,中国男女混合登山队再次攀登珠峰时,吸取了1960年的这一深刻教训,制定了通过第二台阶的周密计划,并特制了用于第二台阶的金属连接梯子。当时,他们通过四次适应性行军和物资的运输,把这一金属连接梯子送到8600米的高度,最后突击登顶时,由突击队党支部书记索南罗布同志带领突击队员们,从大本营向上进发。于5月25日,突击队第一小组的四人到达了8600米的突击营地。这时已是19时(离天黑只有两个小时),但索南罗布这位年轻的登山指挥员,首先想到的不是休息,而是如何找到第二台阶的路线,因为他们第四次行军突击登顶时,曾在这里迷过路。受过挫折。为此,他下了决心,决定安排两名同志在此地搭帐篷,他自己和贡嘎巴桑两人带着几条尼龙绳和岩石锥,去修通突击营地至第二台阶之间的道路。这是一条需要横切行走60米左右的黄岩石,又陡又险。他们两个相互保护,艰难地边打岩石锥边拉绳子,接近到了第二台阶下面的乱石堆,这段路的下面是看不见底的万丈深渊,一旦滑坠下去就会粉身碎骨。可是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想到的只是,这是通往顶峰的最后一道难关,眼看着近在咫尺的峰顶,怎能退却?危险再大,困难再多也要找到第二台阶。他们靠着勇敢顽强的精神,经过极其艰险的攀登之后,终于在天黑前修通了攀越第二台阶的道路,并找到了第二台阶。当他俩离高兴兴返回到突击营地时,已是21时了。
第二天即5月26日,索南罗布,贡嘎巴桑,大平措,次仁多吉四位战友,带着四节金属梯,岩石锥和尼龙绳等修路工具出发了,目标就是架设通往顶峰第二台阶的金属连接梯,他们在到达第二台阶的底部后 克服极度缺氧,疲劳和寒冷的困难,连接起四节金属梯,把它竖立在岩石墙上。梯子的高度达到了四米,但第二台阶岩石墙的高度有五米多,距顶部还差一米多。当他们上到梯子顶部时,发现一块岩石上还挂着一段尼龙绳。他们非常高兴,这些岩石锥和尼龙绳是1960年四位登山前辈攀越第二台阶时留下的。经过15年的风吹日晒,原本红色的尼龙绳已变色老化,很不结实。为此,他们在梯子的上端打岩石锥,用铁锁连接固定梯子,用新的尼龙绳拴牢,使梯子固定得结结实实,终于打通了外国人称之为连鸟也难以飞越的最大难关——第二台阶,为5月27日胜利登顶打下了决定性的基础,也为顺利完成登顶任务作出了重大贡献,28年来,全世界各国登山队员中,登上珠峰顶峰的人数已达1700人左右,其原因是除了具有现代化的登山技术装备和足够利用的氧气外,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有了这个通往第二台阶的银梯。
西藏登山队四名队员,在海拔8700米的高度,克服了重重困难,怀着一颗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架起了这一通往胜利的银梯,不仅为1975年胜利登上顶峰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为后来世界各国登山队员顺利登顶创造了有利条件。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金属梯,也 是中国与世界登山者之间的友谊桥梁,外国朋友们亲切地叫它“中国梯”。
从卓奥友峰揭开新的里程碑
198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为了喜迎这一重要日子的到来,西藏登山队决定于这年春季单独组队攀登卓奥友峰。
卓奥友峰海拔8201米,位于日喀则地区定日县境内的中国与尼泊尔边界线上,是世界第六高峰,尽管海拔很高,但它却以“好脾气”(山势与气候)受到广大登山爱好者的喜爱。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登山队于1984年秋用时一个多月,进行了认真、全面的侦察,掌握了气候特征、进山方式,攀登路线,营地选址、历史传说等方面作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随后,组成40人的卓奥友峰登山队。成天亮担任队长,仁青平措任副队长。于4月1日从拉萨出征,4月4日到达海拔4959米的加布拉,建立大本营。随后,他们采取前后呼应步步为营的策略,顶着强劲的风雪,抗击超过零下20℃的严寒,修通道路,建立营地,运输物资。4月14日,队伍离开大本营,沿着巴隆冰川东侧行军到巴隆宗卡。15日,队伍抵达兰巴拉山口建起了前进营地。4月20日队伍在海拔6300米处建立了一号营地。25日在海拔6900米处建立了二号营地。29日队伍打通了大裂缝的“冰瀑区”道路,将攀登线路修道7100米的地方。30日队员们一边行军,一边修路,在海拔7500米处建立了突击营地。
5月1日,是突击队登顶的日子。12名突击队员天不亮就起床吃饭,在帐篷里等待出发。天亮后,队伍刚刚出发,山上就刮起强劲的高空风,而且越刮越大,他们无法前进,只好重新回到帐篷,直到上午10时,风力才渐渐减弱,队伍重新出发,此时冲顶队员为11名,一名队员留守。
突击队来到海拔7450米时,高空风又开始大起来了,卓奥友峰缓平的封顶淹没在云雾之中,能见度也非常差。队员们呼吸越来越困难,猛烈的心跳撞击着胸膛。当云开日出时,仁青平措决定,把原来从西北面登顶的线路,改为绕过岩石条带,从较缓的西坡登顶。15时,山上的风停了。大次仁突然雪坡上滑了下来,被后面的队友们及时保护住了。他们只好坐在雪坑里休息,呼吸稍感平稳,又继续向上攀登,终于攀登到了西北山脊线上。但是,山脊上的坡度极大,天又开始刮风了,他们通过这段山脊线整整用了一个小时。
16时,成天亮从望远镜里看到,突击队的攀登速度缓慢,走在最后的噶亚和旺多越来越慢,步伐沉重。为了他们的安全,为了不影响整个突击队伍,成队长果断命令他们放弃登顶,立即下山。
17时50分,突击队九名勇士终于成功登上了也许是地球上最宽阔顶峰的卓奥友峰之巅,他们是,副队长仁青平措老教练边巴次仁,队员大次仁,拉旺,丹真多吉,大多布杰,小多布杰格桑,旺加。
就在登顶那一刻,仁青平措立即打开了报话机,向大本营,向前进营地报告,“一号1一号!我是二号,我们已胜利到达峰顶!”当仁青平措从怀中掏出鲜艳的五星红旗,展示在峰顶时,大家的眼睛都情不自禁地湿润了。40分钟后队伍开始下山,一直到深夜,突击队伍才安全回到突击营地。
5月2日,突击队12人回到前进营地,3日,全体人员回到大本营,圆满完成了攀登卓奥友峰的任务。
14座 十四年
2007年7月12日12时20分,由专业户外运动品牌OZARK GEAR(奥索卡)赞助的西藏14座高峰探险队三名主力队员次仁多吉、边巴扎西和洛则历经14年的艰苦努力。最终登上14座8000米高峰中的最后一座——海拔8068米的世界第十一高峰——迦舒布鲁姆I峰。他们展开鲜艳的五星红旗。激动地互相拥抱。庆祝登顶世界上全部14座高峰的完满大结局。这是世界上惟一一支以团体形式攀登14座高峰的登山队。
为了实现几代中国登山人的梦想,他们从1993年开始爬冰卧雪,在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雪山深处的同时也走过了一条险象环生的攀登之路。在他们的记忆中。这14年可谓波澜壮阔,可谓悲壮凄美,可谓刻骨铭心。
1992·探险队的诞生
1992年秋,在风光秀美的藏东南雅鲁藏布大拐弯处,在雄伟的南迦巴瓦峰下,代表中国登山队的西藏登山队和日本登山队联合向这一座“吃人的魔山”发起第二次冲击,并最终登顶成功,年轻的新一代西藏登山队员们表现出超强的体能,成熟的技术和顽强的意志。登顶前后,洛桑达瓦和桑珠在聊天时说:“既然我们西藏登山队已经具备了攀登世界高峰的实力,那为什么不组建一支队伍呢?”
在地球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世界巨峰只有14座,且全部位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其中,中国西藏境内一座,尼泊尔境内三座,巴基斯坦境内一座,另有四座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四座位于中国和巴基斯坦边界,四座位于尼泊尔和印度边界,对于当代登山探险家而言,登上一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已不再是什么难事。然而,要在一生中登上全部14座高峰,则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巨大挑战。当时,世界上只有意大利的梅斯纳尔和波兰的库库奇卡两人创造了这一奇迹,尚没有亚洲人的身影,也没有以集体的形式攀登14座高峰的先例。
1992年2月,西藏自治区体委审时度势,提出了组队攀登世界14座高峰的宏伟计划,并上报自治,区政府。经自治区政府4月16日批复同意,西藏自治区体委以西藏登山队为基础组建“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
当时西藏计划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三到四人集体登顶14座高峰的目标,创造一个新的世界登山纪录。这支精干的探险队于1992年底正式成立,当时的成员有12人队长桑珠,副队长旺加,攀登队长次仁多吉,队员边巴扎西,大齐米达琼,加布,洛则,仁那,队员兼摄影师阿克布,队医兼后勤总管洛桑云登,翻译张明兴(后由穆萨,普布次仁接替)。
1993年3月18日,探险队一行12人风尘仆仆地跨过樟木口岸中国和尼泊尔之间的“友谊桥”,首次走出国门,到喜马拉雅南麓攀登安纳普尔娜峰和道拉吉里峰。4月26日,这支登山队四人首次将五星红旗插在第十高峰——安纳普尔娜峰顶上,5月30日和31日,九人连续作战,又登上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从此一直到2007年,这群来自西藏最偏远农牧区的朴实的藏族队员,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和坎坷,付出沉重的生命和身体上的代价,纵横驰骋在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脉的崇山峻岭间。
1995·迦舒布鲁姆:首次喀喇昆仑之旅
1995年5月,桑珠队长带领西藏登山探险队共11人挥师喀喇昆仑,目标是迦舒布鲁姆。7月的迎峰山区,寒风刺骨,气候变化无常。一会儿浓云密布,一会儿晴天丽日,队员们很难等到一个相对固定的气候周期。
7月8日,A组队员到达三号营地时,担任 二号到三号营地运输任务的协作队员运到半路就回去了,食品和帐篷没有运到目的地。关于突顶前夕的这关键一夜,边巴扎西后来回忆说,“那天我们既没有食物也没有帐篷,幸亏我们找到顶前一年留下来的帐篷,有一个小气罐和炉头,就用随身带的碗烧点水,吃别人剩下的饼干。”7月10日凌晨,一夜未眠的A组队员早早地从三号营地出发,经过九个小时的奋力拼搏,次仁多吉,边巴扎西,洛则和阿克布于13时45分成功登顶。7月11日下午16时25分,B组队员旺加,达穷,仁那和加布登上顶峰。至此,探险队仅利用九天时间,八名队员全部登上了迦舒布鲁姆Ⅱ峰。
疲惫不堪的探险队员们在大本营休整了四天后,向更高,更险的I峰发起冲击。19日,队员们登达海拔6900米的二号营地时,山区连续下了两天两夜的大雪。队伍在营地待机,但一直不见天气好转的迹象。雪越来越深,雪崩和流雪时时袭来,桑珠队长果断下令全体队员撤回大本营。后来的天气情况证明,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在罕见的大雪面前,所有的登山队都不得不放弃登顶计划。
1998·洛子峰:虎口脱险
攀登洛子峰有两大难关,首先要通过在孔布冰川架设的36节金属梯子,一旦失去平衡,就会直接坠入无底的冰穴里;其次,三四号营地雪崩频繁,常有较大的高空风,积雪深达60厘米,坡度大,在有些地段可达85度以上。据统计,半个多世纪以来,共有三百多名登山者不幸长眠于此峰上,因而当地人把洛子峰比喻为虎口。
1998年9月9日清晨,风消雪停,朝霞给壁立的洛子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但桑珠队长的心里并不轻松。由于经费紧张,探险队使用了一些四面透风的旧帐篷。白天太阳辐射强,帐篷内达到40℃高温,使得所有队员们的嘴唇干裂,连吃饭喝水都疼痛难忍。在这重重困难面前,全体队员仍然以每天七八小时的高强度攀登,先后打通了海拔6430米的二号营地、海拔7150米的三号营地及7900米的四号营地。正当胜利在望之际,9月27日,一场大雪突如其来,而在8000米以上山势陡峭的地段,灾难随时可能降临。桑珠队长只得重新调整计划,“我们休整了一周,把恐惧感慢慢消除,体力上也恢复一下。来到这里,人力物力花费了那么大的代价,不能放弃,然后我们重新组队冲顶,大家也没有什么说的。”10月12日,探险队重建被彻底摧毁的突击营地。10月13日,A、B两组的次仁多吉仁那边巴扎西,洛则,达琼同时携手踏上了顶峰,离开的时候,仁那对着大山说,“洛子峰,感谢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们再也不来打扰你了!”
2002·乔戈里峰:惊心动魄的14小时
攀登乔戈里峰对任何一个登山家都是一次最为严峻的考验。除了线路本身的难度,乔戈里峰令人生畏的还有恶劣的天气。那年好天气周期很少,最多两三天,探险队见缝插针,用了70天时间,也只上到三号营地。当年乔峰大本营有十几个队,正好有一个西班牙队带了海事卫星,可以传卫星云图。根据他们的资料,7月21至23日是一个好天气周期,桑珠队长决定抓住这最后的时机冲顶。到了冲顶那天,夜里天气还可以,云也不多,但下半夜天气突变。早上9时左右,整个山区一塌糊涂,边巴扎西等四名队员穿越“瓶子颈部”——乔戈里峰的第二难关,艰难地攀登到距顶峰只有210米时,天气剧变,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把四名队员困在了齐腰深的积雪中,上下的道路全被大雪掩埋,一时能见度几乎为零,队员们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在大本营的桑珠队长根据队员们的报告,果断命令立即下撤。
攀登队长次仁多吉决定从相对安全的山脊下撤,但也充满着危机。因为从“瓶子颈部”到四号营地之间是大片的雪崩群,在下撤的途中已经有十几处崩塌的冰雪顺陡峭的山壁呼啸而下。当时根据GPS上的显示,队员们已经到达了突击营地位置,但大量的降雪让周围的环境变样了,他们无论如何努力就是找不到帐篷。从早上出发,他们已经在暴风雪里奋战了整整14个小时,如果仍然找不到帐篷,接下来的困难不言而喻,队员们仿佛有着一种默契——在危险中他们一致选择了再次下撤,这种体力近于透支状态下的盲走,其实就是一种赌博,而筹码是比什么都珍贵的生命,然而不下撤更没有希望。下撤了一小段路程之后,边巴扎西只觉得眼睛一亮,队员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不远处在蓬松的雪堆顶部冒出个橙黄色的点。虽然帐篷杆已经被积雪压断了,但它是象征希望的分量。
2005·喀喇昆仑:雄鹰折翅
2005年的迦舒布鲁姆之行,本该是西藏登山探险队成立12年来的收尾之作。所有的人几乎毫不怀疑,探险队会比较顺利地登顶世界第十一高峰,成为世界上第一支以集体形式成功登顶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独立高峰的队伍,人们在热切地期待着这一新的世界登山纪录的诞生。
然而,厄运却突如其来。
6月27日早上9时,探险队全体人员分乘四辆吉普车离开巴基斯坦北部重镇斯卡杜,向第一个野营地奥斯克力进发。全体队员对近在咫尺的灭顶之灾懵然不觉,途中经过一次短暂休息,大约在下午15时前后,仁那乘坐的第一辆车在经过一段滚石多发地段时,山上突然滚下一阵碎石,并击穿帆布车顶,其中一块石头击中仁那头部,他当场流血不止,昏迷过去。同样昏死过去的还有边巴扎西,他的右侧头部被山石砸中,伤势严重。由于遇险地点在一个狭窄的山谷里,直升机无法降落,所有车辆紧急返回到一处相对平缓的河谷。在巴基斯坦当地驻军的帮助下,探险队紧急向斯卡杜呼救,军用直升机大约在18时20分左右飞抵这里抢运伤员。但由于伤势过重,就在直升机到达的同时,仁那永远停止了呼吸。飞来横祸打乱了队伍正常的部署,巨星陨落给这支英雄的队伍造成巨大的损失,出征变成了营救,壮行变成了灾难,
2007·迦舒布鲁姆I峰:见证奇迹的时刻
2007年,英雄的探险队经过一年多的调整,顽强地走出队友仁那遇难的阴影再次来到巴基斯坦喀瞬4昆仑山区,向最后一座高峰——海拔8068米的迦舒布鲁姆I峰发起挑战。
2007年7月12日12时20分,一项新的世界登山纪录在喀喇昆仑山脉深处诞生了,西藏14座高峰探险队的三名主力队员次仁多吉,边巴扎西和洛则成功登上世界第十一高峰——海拔8068米的迦舒布鲁姆I峰,从而为14年前开始实施的一项以集体形式攀登世界上全部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壮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三位藏族登山家的成功,使他们毫无争议地跻身世界登山家的行列。这次成功也使中国这个新兴的登山大国首次成为国际登山界公认的“14座俱乐部”的新成员。与三位登山家一同登顶的还有探险队里惟一的女队员吉吉。在丈夫仁那不幸遇难后,吉吉抱定决心参加这最后一次攀登,实现丈夫的遗愿。如今,仁那在天有灵,当可笑慰九泉。当天登顶的还有中方协作队员边巴扎西,边巴顿珠,索朗扎西和三名巴方协作队员。
后记
桑珠说“在14座高峰探险队成功的背后,凝结着无数登山前辈的心血和汗水,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功,既是探险队全体队员的骄傲,更是西藏各族人民和中国人民的骄傲。没有强大的祖国,没有日益发展的新西藏,就不会有我们探险队的今天。”
让我们记住留下探险队英雄足迹的这些山峰的名字,以及探险队登顶的时间:
安纳普尔娜峰(1993)
道拉吉里峰(1993)
希夏邦马峰(1994)
卓奥友峰(1994)
迦舒布鲁姆11峰(1995)
马纳斯鲁峰(1996)
南迦帕尔巴特峰(1997)
干城章嘉峰(1998)
洛子峰(1998)
珠穆朗玛峰(1999)
布洛阿特峰(2001)
马卡鲁峰(2003)
乔戈里峰(2004)
迦舒布鲁姆I峰(2007)
山,给了我一个广阔的舞台——专访OZARK GEAR(奥索卡)总经理刘平格
提及“奥索卡(OZARK GEAR)”这个词,相信对于户外爱好者来说,头脑中立即想到的绝不是那座位于美国密苏里州和阿肯色州之间的OZARK山脉,尽管它至今仍拥有大自然的原始和全未被污染的环境;而且一定是由瑞士户外爱好者Hans Shallenberger于1996年创立的专业户外运动品牌OZARK GEAR(奥索卡),甚至你会脱口而出“OZARK YOUR LIFE”。
这些年,OZARK GEAR(奥索卡)以它出色的产品质量和可靠的专业保证。伴随着各个专业及民间登山队登上了包括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内的几十座高山,成功挑战了南北两极恶劣环境的考验,赢得了登山及探险专家的充分信赖。西藏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信赖OZARK GEAR(奥索卡)的产品,正是因为它在各种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经受住了考验。同时,OZARK GEAR(奥索卡)自1997年起一直鼎力赞助这支英雄的队伍,成为探险队迈向成功的坚实后盾。也见证了中国登山探险界的一个又一个辉煌。
在西藏登山队成立50年之际,本刊对OZARK GEAR(奥索卡)总经理刘平格女士进行了专访。
OUTDOOR:我们知道OZARK GEAR(奥索卡)建立于1996年,次年(1997年)就开始赞助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从此开始了和西藏登山队延续至今的缘分。攀登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项目是一个长期且投入巨大的项目。创立之初的OZARK GEAR(奥索卡)是在怎样的一种契机之下做出的决策?
刘平格:OZARK GEAR(奥索卡)1 996年就与中国登山协会合作,赞助中韩联合登山活动登顶西藏境内的穷母岗日。1997年,西藏登山队的洛桑达瓦书记通过中国登山协会介绍找到我们,我们坐在一起。对于Hans来说,他知道世界上有14座8000米以上山峰,尤其像K2对于任何一个登山家都是一次最为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西藏有着非常丰富的山峰资源,赞助西藏登山队完成攀登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项目,对于OZARKGEAR(奥索卡)来说也是树立品牌专业形象的契机。我们经费有限,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的是什么7就是我们的产品,OZARKGEAR(奥索卡)出色的产品质量、专业的装备保证。对于西藏登山队的回报,我们没有过多的附加条件,要求非常简单,只要几张登顶照片就可以。这些年,他们都做到了。
OUTDOOR:在1997年以前,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服装没有保障也不统一,OZARK GEAR(奥索卡)的赞助为队员们提供了高质量、专业的服装。除此之外,还包括哪些方面的支持?
刘平格: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的经费是由西藏体育局和西藏登山协会提供的。对于我们来说,一方面提供了他们最需要最缺乏的高质量,专业的装备,另一方面更是引进商业推广理念,帮助他们进行市场的宣传与推广。他们为人非常朴实,不善于宣传与推广自己,我们以组织座谈会,庆功会,见面会,推广会等方式为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进行推广,得到更大范围更多山友的认知和支持。
我记忆中最清楚的是,当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成功登顶K2后,我们为他们在北京极度体验举办了大型的见面庆功会,并邀请了搜狐的赵牧老师做主持人。因为我觉得,任何一个主持人都没有赵牧老师更了解登山人,更了解西藏登山队的这些队员们。那天,西藏登山队队员边巴扎西说:“登山,山,给了我一个广阔的舞台。”当时,这句话令我和在场的很多人都特别感动。这么多年来,我们对于他们的支持没有白费,他们获得了成功。“山,给了我一个广阔的舞台。”只有登山人才能意识到才能想到。
2005年的迦舒布鲁姆之行,本该是他们的收尾之作。所有人都相信他们会比较顺利地登顶,我们邀请周行康随队记录这次攀登。我曾想放弃随队拍摄,但Hans认为对于西藏登山队来说需要影像记录,这是很珍贵的资料。然而,厄运却突如其来,仁那的陨落,边巴扎西的受伤……队伍回来后,外界一时沸沸扬扬,尽管我们有第一手的资料却保持了沉默,我们不愿意因为宣传刺痛队员的心。2007年,他们经过一年多的调整走出队友仁那遇难的阴影,再次来到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山区,并成功登顶海拔8068米的迦舒布鲁姆I峰,完成攀登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项目。他们回来后,我们希望帮助他们在全国做一次各地巡演的大型见面会,但终因各方面原因未能成行,这不是因为我的原因,也不是因为OZARK GEAR(奥索卡)的原因。尽管如此,我还是争取到了把他们请到深圳,与深圳的山友见面交流,并邀请与西藏登山队队员与深圳山友都有着非常深厚感情的周行康做主持人。这些藏族登山家不善于表达,需要你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描述线路是怎样的,当时攀登情景是怎样的……那次见面会非常成功,场面非常热烈!
14座,对于我来讲,就像一个人生历程一样,跟随着他们从一座山峰到另一座山峰,有的山峰阳光明媚,有的山峰连日阴霾,每一座山峰都不相同。特别是我自己也亲身体验登山后,更知道登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这些登山家因14座获得了很多奖章,但他们攀登14座的传奇经历却没有在更广范围内推广,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我非常遗憾。借着西藏登山队成立50周年的这个契机,我希望他们所创造的奇迹被更多山友知道,赞助西藏登山队攀登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完成14座8000米计划,是OZARK GEAR(奥索卡)作为一个具有民族情结的登山品牌的夙愿。
OUTDOOR:OZARK GEAR(奥索卡)十余年不遗余力地支持西藏登山队,伴随探险队队员一次次在雪山之巅展开五星红旗,OZARK GEAR(奥索卡)作为一个专业户外品牌的形象,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次比一次深刻。您认为OZARK GEAR(奥索卡)从中的收获是什么?
刘平格;OZARK GEAR(奥索卡)与专业形象是紧密相连的,登山是0ZARK GEA R(奥索卡)品牌的精髓。今天我们的产品有Alpine专业登山,Trek户外徒步,Voyage户外生活,Rocks攀岩,但我们的根本还是登山。正是因为有了登山产品的品质,才为不同系列打下专业的底子,功能的专业,用材的专业,选料的专业,工艺的专业等多方面。和这些登山家沟通,最重要是从他们那里获得对于产品改进,提升的意见,比如拉链,我们基本采用YKK拉链,但YKK拉链有粗也有细,有尼龙的也有树脂的,哪一种拉链在哪一种环境下最适合?他们对于产品的体验,测试,特别是极限环境下的体验、测试,这些第一手的反馈资料对于我们改进,提升产品有很大帮助,这对于企业非常关键。
OUTDOOR:我曾听朋友这样评价,没有OZARK GEAR(奥索卡)就没有中国西藏登山今天的局面。您认为OZARK GEAR(奥索卡)作为一支商业力量在西藏乃至中国登山事业发展中起到了哪些影响?
刘平格:从1996年,0ZARK GEAR(奥索卡)开始和中国登山协会合作,双方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同时Hans也是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Hans作为一支民间力量,有着很新的理念与想法,这样当他与相关的官员,领导进行头脑的碰撞,所产生的火花对于普及和推动中国登山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商业力量尽管薄弱,但不可缺少。在西藏乃至中国登山事业发展中,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他们自身。OZARK GEAR(奥索卡)作为一个专业登山品牌,依托于登山产业的发展,只有登山运动的蓬勃兴旺才会带动装备的需求,也才会有装备品牌发展的空间。正是基于这一理念,OZARK GEAR(奥索卡)从未停止过对于中国登山活动,培训,教育等方面赞助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