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做好对菌种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主要目的在于保护菌株,并保留其自身具备的遗传性特点。本文以微生物学实验室菌种使用保存与管理为探讨主题,从建立菌种登记和管理程度、严格管控菌种传代、运用科学方法保存常用菌种等方面分析实施使用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具体方法,总结菌种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为微生物学实验室菌种保管工作的优化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微生物学;菌种;使用
1建立菌种登记和管理程序
在保存与应用菌种时,工作人员应全面了解并掌握材料的来源情况,明确其适应的存储方法,按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范要求做好菌种的管理工作,确保提升其在整个保存过程中的稳定性。首先,管理人员应准确详细地登记菌种的具体来源,着重研究材料的溯源问题,规范整个管理程序,对于每个菌种,为其设定独有的编号,在将其正式纳入到保存系统前,需初步记载菌种的各项基本信息。其次,加强管理菌种的接收工作,选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保存菌种。对于普通的原始菌种,大多数实验室使用的是玻璃瓶装的冻干粉,且附带有相应的资料信息。在购买完所需的菌种后,工作人员应严格记录瓶的数量,以及上方标识的名称等关键信息,在适宜的位置上粘贴标签,然后将其直接放置于温度适宜的容器内,进行保存处理。在需要使用时,再将其及时取出即可。通常情况下,普通瓶装冻干粉的使用期限在五年左右。最后,是复活菌种环节,在应用原始菌种材料时,实验人员应该预先复活处理冻干的菌种,其涉及到的作業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在初始阶段需要做好复活的准备工作,采用无菌习惯,吸取适量的也,然后将其置于安瓶环境中进行培养,通过轻轻旋转,有效地融入液体与冻干粉,确保完全溶解菌种,接下来,将其向试管中进行转移,参照菌种所属的类型,以及所需的生存条件,针对性的调整其所处环境,确保菌种复活后,得到良好的培养条件。在菌种复活的实际生长过程中,很可能会发生液体浑浊等现象,因而在实际培养的阶段内,若出现严重的感染问题,则应采用有效的灭菌技术处理被污染的培养物,明确导致出现污染现象的具体原因,分离菌类,重新筛选菌落[1]。
2严格管控菌种传代工作
在我国有关的管理制度中,对微生物菌种传代与保存的全流程作业规范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切实保障菌种传代工作的顺利完成,需重点把握以下操作要点:首先,是复溶与接种处理菌种,工作人员在对其进行培养时,应严格参照说明书上标明的具体要求,完成对菌种的复壮处理后,向平板上予以直接转移,营造适宜的室温环境,培养菌种。然后,是转移和分离单个菌落,以此形成第二代菌落。在鉴定菌种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运用适宜的技术方法,在第一时间内对菌种进行特性鉴定,然后从中选择出适宜的菌落,妥善转移并放置到甘油冷冻管内,作为工作菌种。在传代操作的整个过程中,第二代菌种是被从正常保存的菌种,第三代菌种则为工作菌种。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需要冷冻保存处理二代菌种,选择并应在适宜温度的环境下培养三代菌种,并将其直接应用到一系列的实验过程中。若是需要在低温、冷冻等环境条件下保存第三代菌种,则应及时灭菌处理二代菌种,并将其及时丢弃,在完成以上处理流程后,接下来培养第四代、第五代菌种时,均需重新开启安瓶。对于微生物实验工作来说,只有严格参照规范化系统化的菌种传代作业流程,才能提高菌种的使用效率,确保其得到妥善科学的保存管理[2]。
3运用科学方法保存常用菌种
保存处理微生物菌种,营造适宜的存储环境,需要把握以下基本准则:(1)保持环境不变的情况下,科学有效地保护菌种,避免其形态发生改变。(2)当菌种处于不死状态下时,应确保其仍然可以保持自身的生存活力,避免其出现死亡现象。(3)为菌种的纯洁性提供可靠保障,避免外部环境、人为操作等因素污染菌种,亦或是使其活性受到不利影响。(3)菌种所属的类型不同,其对环境提出的条件与要求也会存在较大差异,通常情况下,工作人员需结合实验室内的实际环境条件,了解并把握不同类型菌种的生长特点,以及对应的适宜有效的保存方式,做好对常用菌种的保存与管理工作,提高各项保管与存放方法的实效性[3]。
测定并识别菌落,根据所检测菌种的技术资料,每个稀释度取不同类型的代表菌落,通过涂片、染色、镜检等技术手段,确认有效菌。计算菌落,以出现20-300个菌落数的稀释度的平板为计数标准,分别统计有效活菌数目和杂菌数目。
4总结菌种管理工作经验
无论是在实验活动过程中使用菌种,还是对其实施系统化的管理与保护,均需要对质量检验工作的贯彻落实提高重视,对于管理人员而言,不仅需要明确具体的项目目标与实践方案,还需深入掌握完善化的作业规程,在完成一系列的使用、保存与管理工作后,及时地总结在自身实践操作过程中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这是全面提升微生物学实验室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措施,也是切实推动菌种使用保存与管理工作高效发展的必要路径。在正式实施各环节的管理工作时,工作人员应着重加强对有效期的把握,针对性地提高各环节的作业效率。通过实践调研以及研究各项数据资料可以分析,甘油冷冻管的最佳冷冻时间在两年左右,因此需结合实验室的实际情况,以每两年为基准,对其进行一次转接计算。要完成第四代的转接工作,工作人员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长期保存一支冻干管。当前,此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酵母菌、细菌等菌种的传代处理中,要实现对真菌等其他类型细菌的科学传代管理,还需积极引入并应用其他有效方法。
与其他微生物相比,菌种是一种特殊标准品,且在大部分标准说明下,许多品种的菌种被归纳为病原菌,因此,在实验室处理此类特殊菌种时,需注重区分这些菌种和其他品种。例如,根据菌株对其他动物的传染力度、致病力等为参照点,划分并分类处理菌种,然后依托于专业的机构给予的技术帮助,提高对菌种的保存与管理成效。在正常环境下,实验人员需在生物安全柜中运用专业的技术手段操作处理裸露在外的菌种,并做好有关实验操作的记录工作。
结束语:深入研究菌种的使用保存与管理方法,是全面提高微生物学实验管理工作水平的必要路径。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微生物处理技术获得有利的发展契机,推动菌种保管工作的规范化、流程化发展,意在贴合当前技术进步的发展趋势,稳定优化微生物研究工作质量,助力我国科学研究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晓宁,段梦媛.浅析城市级公共空间设计对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作用——以大校场机场跑道公园方案征集活动为例[J].城市环境设计,2020(06):224-227.
[2]王瑶.人工智能背景下交互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J].居舍,2020(36):69-72.
关键词:微生物学;菌种;使用
1建立菌种登记和管理程序
在保存与应用菌种时,工作人员应全面了解并掌握材料的来源情况,明确其适应的存储方法,按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范要求做好菌种的管理工作,确保提升其在整个保存过程中的稳定性。首先,管理人员应准确详细地登记菌种的具体来源,着重研究材料的溯源问题,规范整个管理程序,对于每个菌种,为其设定独有的编号,在将其正式纳入到保存系统前,需初步记载菌种的各项基本信息。其次,加强管理菌种的接收工作,选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保存菌种。对于普通的原始菌种,大多数实验室使用的是玻璃瓶装的冻干粉,且附带有相应的资料信息。在购买完所需的菌种后,工作人员应严格记录瓶的数量,以及上方标识的名称等关键信息,在适宜的位置上粘贴标签,然后将其直接放置于温度适宜的容器内,进行保存处理。在需要使用时,再将其及时取出即可。通常情况下,普通瓶装冻干粉的使用期限在五年左右。最后,是复活菌种环节,在应用原始菌种材料时,实验人员应该预先复活处理冻干的菌种,其涉及到的作業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在初始阶段需要做好复活的准备工作,采用无菌习惯,吸取适量的也,然后将其置于安瓶环境中进行培养,通过轻轻旋转,有效地融入液体与冻干粉,确保完全溶解菌种,接下来,将其向试管中进行转移,参照菌种所属的类型,以及所需的生存条件,针对性的调整其所处环境,确保菌种复活后,得到良好的培养条件。在菌种复活的实际生长过程中,很可能会发生液体浑浊等现象,因而在实际培养的阶段内,若出现严重的感染问题,则应采用有效的灭菌技术处理被污染的培养物,明确导致出现污染现象的具体原因,分离菌类,重新筛选菌落[1]。
2严格管控菌种传代工作
在我国有关的管理制度中,对微生物菌种传代与保存的全流程作业规范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切实保障菌种传代工作的顺利完成,需重点把握以下操作要点:首先,是复溶与接种处理菌种,工作人员在对其进行培养时,应严格参照说明书上标明的具体要求,完成对菌种的复壮处理后,向平板上予以直接转移,营造适宜的室温环境,培养菌种。然后,是转移和分离单个菌落,以此形成第二代菌落。在鉴定菌种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运用适宜的技术方法,在第一时间内对菌种进行特性鉴定,然后从中选择出适宜的菌落,妥善转移并放置到甘油冷冻管内,作为工作菌种。在传代操作的整个过程中,第二代菌种是被从正常保存的菌种,第三代菌种则为工作菌种。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需要冷冻保存处理二代菌种,选择并应在适宜温度的环境下培养三代菌种,并将其直接应用到一系列的实验过程中。若是需要在低温、冷冻等环境条件下保存第三代菌种,则应及时灭菌处理二代菌种,并将其及时丢弃,在完成以上处理流程后,接下来培养第四代、第五代菌种时,均需重新开启安瓶。对于微生物实验工作来说,只有严格参照规范化系统化的菌种传代作业流程,才能提高菌种的使用效率,确保其得到妥善科学的保存管理[2]。
3运用科学方法保存常用菌种
保存处理微生物菌种,营造适宜的存储环境,需要把握以下基本准则:(1)保持环境不变的情况下,科学有效地保护菌种,避免其形态发生改变。(2)当菌种处于不死状态下时,应确保其仍然可以保持自身的生存活力,避免其出现死亡现象。(3)为菌种的纯洁性提供可靠保障,避免外部环境、人为操作等因素污染菌种,亦或是使其活性受到不利影响。(3)菌种所属的类型不同,其对环境提出的条件与要求也会存在较大差异,通常情况下,工作人员需结合实验室内的实际环境条件,了解并把握不同类型菌种的生长特点,以及对应的适宜有效的保存方式,做好对常用菌种的保存与管理工作,提高各项保管与存放方法的实效性[3]。
测定并识别菌落,根据所检测菌种的技术资料,每个稀释度取不同类型的代表菌落,通过涂片、染色、镜检等技术手段,确认有效菌。计算菌落,以出现20-300个菌落数的稀释度的平板为计数标准,分别统计有效活菌数目和杂菌数目。
4总结菌种管理工作经验
无论是在实验活动过程中使用菌种,还是对其实施系统化的管理与保护,均需要对质量检验工作的贯彻落实提高重视,对于管理人员而言,不仅需要明确具体的项目目标与实践方案,还需深入掌握完善化的作业规程,在完成一系列的使用、保存与管理工作后,及时地总结在自身实践操作过程中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这是全面提升微生物学实验室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措施,也是切实推动菌种使用保存与管理工作高效发展的必要路径。在正式实施各环节的管理工作时,工作人员应着重加强对有效期的把握,针对性地提高各环节的作业效率。通过实践调研以及研究各项数据资料可以分析,甘油冷冻管的最佳冷冻时间在两年左右,因此需结合实验室的实际情况,以每两年为基准,对其进行一次转接计算。要完成第四代的转接工作,工作人员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长期保存一支冻干管。当前,此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酵母菌、细菌等菌种的传代处理中,要实现对真菌等其他类型细菌的科学传代管理,还需积极引入并应用其他有效方法。
与其他微生物相比,菌种是一种特殊标准品,且在大部分标准说明下,许多品种的菌种被归纳为病原菌,因此,在实验室处理此类特殊菌种时,需注重区分这些菌种和其他品种。例如,根据菌株对其他动物的传染力度、致病力等为参照点,划分并分类处理菌种,然后依托于专业的机构给予的技术帮助,提高对菌种的保存与管理成效。在正常环境下,实验人员需在生物安全柜中运用专业的技术手段操作处理裸露在外的菌种,并做好有关实验操作的记录工作。
结束语:深入研究菌种的使用保存与管理方法,是全面提高微生物学实验管理工作水平的必要路径。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微生物处理技术获得有利的发展契机,推动菌种保管工作的规范化、流程化发展,意在贴合当前技术进步的发展趋势,稳定优化微生物研究工作质量,助力我国科学研究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晓宁,段梦媛.浅析城市级公共空间设计对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作用——以大校场机场跑道公园方案征集活动为例[J].城市环境设计,2020(06):224-227.
[2]王瑶.人工智能背景下交互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J].居舍,2020(36):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