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中旬,一则“女教师穿着性感到教室上课”的视频引起了大家的圍观。
视频中,一个身着短裙的年轻女子穿着高跟鞋进入教室,和小学生们进行互动。视频一经播出,立刻遭到众人指责。经调查,原来,这是抖音短视频主播陈某某利用中午学生休息时间擅自到学校,要求学生配合拍摄《童年》抖音视频,并发布到抖音上。截至记者发稿时,有消息称,此事引起当地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已有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所有人趴下,小心地雷!”此前,有人在深圳地铁7号线上大喊“卧倒”,影响了地铁运行,地铁工作人员和警方立即处置,进行清客行动。后来经警方初查,竟然是3名男子为了拍摄小视频大喊“地雷”制造的恐慌。后来,这涉事的3名男子被刑拘了。
类似这样,视频制作者无底线博出位的举动经常见诸互联网,他们或是“无知无畏”,或是“有知无畏”,只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就是获得众人关注,收割流量。自从互联网彻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后,“流量经济”开始爆发。“流量即王道”被不少企业或个人奉为圭臬。自媒体、直播和短视频,这些承载内容的传播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更是将引流的功效发挥到了极致。
人们的直观感受就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和各家直播平台上总有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网络主播或是大V,他们简直是将脸皮踩在脚底下,录制形形色色的视频。他们游走在道德甚至法制的边缘,“奇葩”“雷语”不断,只要你能将眼球转过来,能看他一眼就足矣。
这些无节操、无底线之举的背后,是流量变现的强力驱动。我们不妨梳理一下,流量究竟是如何变现的?首先,最简单粗暴的变现方式就是广告。当某篇文章、某个视频的点击率达到一定数量之时,广告获利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其次,电商也是一种变现的方式。网络红人们吸引到足够多的粉丝量之后,就可以跟任何相关的品牌商合作,以产品销售的模式进行变现;再者,内容打赏、公众号互推以及各种各样的赞助。无论是哪种变现的方式,流量是根本,吸粉是关键。
巨大的流量,带来巨大的收益。就连王利芬这样的“公知”也曾在流量面前失了分寸。去年1月份,她的那条“早上起来,发现我在公众号的文章《茅侃侃的离世,掀开了创业残酷的一角》今天早上达到了10万+……先高兴一下”的言论,让人们看到比创业更残酷的是人性的冷漠。虽然王利芬后来道歉又删除了微博,但她的声誉已经受到了不良影响。
人性中的丑恶、荒诞不可消除,流量为王的价值取向如同放大镜一般又将人性不堪的一面成倍放大。然而,流量本身并无对错,在低俗、恶趣味内容污染人们耳目的同时,人们更应该看到那些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网络内容,这些内容才是绝大多数受众喜闻乐见,并真正愿意为之贡献流量的。因为,这些流量的背后体现的是人性的温暖和美好。
法国学者利奥塔曾说,技术进步使得普遍适用的宏大叙事失去效用后,具有有限性的“小叙事”将会繁荣,赋予人类新的意义价值。换而言之,技术的壁垒被打破之后,企业或个人如何才能把握住这种“小叙事”的边界,即避免被流量裹挟,扭曲企业或是个人的价值取向,做到不低俗、不媚俗,莫让流量流走底线。
这当然并非易事,一来需要内容制作者、平台和受众三方合力,共同自律,形成良性闭环;二来也需管理部门有效且有力的监管。可喜的是,当下,无论从哪个层面,对不良内容坚决抵制的态度已经获得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就我们普通受众来说,对此类丧失底线的内容,做到不跟风、不转发、不盲评,让其自身自灭便可。
视频中,一个身着短裙的年轻女子穿着高跟鞋进入教室,和小学生们进行互动。视频一经播出,立刻遭到众人指责。经调查,原来,这是抖音短视频主播陈某某利用中午学生休息时间擅自到学校,要求学生配合拍摄《童年》抖音视频,并发布到抖音上。截至记者发稿时,有消息称,此事引起当地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已有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所有人趴下,小心地雷!”此前,有人在深圳地铁7号线上大喊“卧倒”,影响了地铁运行,地铁工作人员和警方立即处置,进行清客行动。后来经警方初查,竟然是3名男子为了拍摄小视频大喊“地雷”制造的恐慌。后来,这涉事的3名男子被刑拘了。
类似这样,视频制作者无底线博出位的举动经常见诸互联网,他们或是“无知无畏”,或是“有知无畏”,只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就是获得众人关注,收割流量。自从互联网彻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后,“流量经济”开始爆发。“流量即王道”被不少企业或个人奉为圭臬。自媒体、直播和短视频,这些承载内容的传播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更是将引流的功效发挥到了极致。
人们的直观感受就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和各家直播平台上总有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网络主播或是大V,他们简直是将脸皮踩在脚底下,录制形形色色的视频。他们游走在道德甚至法制的边缘,“奇葩”“雷语”不断,只要你能将眼球转过来,能看他一眼就足矣。
这些无节操、无底线之举的背后,是流量变现的强力驱动。我们不妨梳理一下,流量究竟是如何变现的?首先,最简单粗暴的变现方式就是广告。当某篇文章、某个视频的点击率达到一定数量之时,广告获利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其次,电商也是一种变现的方式。网络红人们吸引到足够多的粉丝量之后,就可以跟任何相关的品牌商合作,以产品销售的模式进行变现;再者,内容打赏、公众号互推以及各种各样的赞助。无论是哪种变现的方式,流量是根本,吸粉是关键。
巨大的流量,带来巨大的收益。就连王利芬这样的“公知”也曾在流量面前失了分寸。去年1月份,她的那条“早上起来,发现我在公众号的文章《茅侃侃的离世,掀开了创业残酷的一角》今天早上达到了10万+……先高兴一下”的言论,让人们看到比创业更残酷的是人性的冷漠。虽然王利芬后来道歉又删除了微博,但她的声誉已经受到了不良影响。
人性中的丑恶、荒诞不可消除,流量为王的价值取向如同放大镜一般又将人性不堪的一面成倍放大。然而,流量本身并无对错,在低俗、恶趣味内容污染人们耳目的同时,人们更应该看到那些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网络内容,这些内容才是绝大多数受众喜闻乐见,并真正愿意为之贡献流量的。因为,这些流量的背后体现的是人性的温暖和美好。
法国学者利奥塔曾说,技术进步使得普遍适用的宏大叙事失去效用后,具有有限性的“小叙事”将会繁荣,赋予人类新的意义价值。换而言之,技术的壁垒被打破之后,企业或个人如何才能把握住这种“小叙事”的边界,即避免被流量裹挟,扭曲企业或是个人的价值取向,做到不低俗、不媚俗,莫让流量流走底线。
这当然并非易事,一来需要内容制作者、平台和受众三方合力,共同自律,形成良性闭环;二来也需管理部门有效且有力的监管。可喜的是,当下,无论从哪个层面,对不良内容坚决抵制的态度已经获得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就我们普通受众来说,对此类丧失底线的内容,做到不跟风、不转发、不盲评,让其自身自灭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