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就十分重视图书典籍的收藏与管理。在两汉以后的各代都设有专门管理图书的机构和官员。本文希望通过系统阐述我国历代关于图书典籍的收藏和管理的成就,向后人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古代中国图书;管理;收藏
古代中国能够孕育出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与其一直珍视收藏书籍有很大关系,这一优良的传统,使得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保存图书资料最多的国家。历史的长河,总是在曲折中前进,以下是笔者根据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图书管理和收藏情况而总结。
一、先秦时代
在远古时代,古籍上就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说。“三坟”、“五典”是指三皇、五帝时的文献;“八索”是说伏羲造八卦的解说;“九丘”则是指大禹分天下为九州时的一些记录。虽然这些文献的可信度不高,甚至可能是后人伪造,但足以反映出上古时代的中国就已有文献收藏习惯。
西周时期,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周王朝曾设置有史官这一职位。“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可能是国家管理档案文献官员的最早雏形。由孔子所倡导的儒家学说《六经》,就是由当时史官所保存的文献整理而成。
秦统一六国后,将六国的图书文献集中收藏于咸阳。秦始皇听从宰相李斯的建议,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当时的社会风气不允许私人藏书,这种状况直到西汉建立初年才有所好转。
二、两汉时期
西汉武帝时,设立太史公,命天下各郡每年向中央报告情况的“计书”需先报告太史,副本才上报丞相。同时汉武帝为了提高民众文化素质,广开献书之路,设立写书官,于是国家图籍质量和数量得到了双重提升。
当时的藏书机构是这样设置的,“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外是指朝廷,內是指皇宫之内。这些都是当时国家藏书的所在。
汉成帝时,命刘向、刘韶父子整理征集天下遗落的史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行使国家政权大规模发动的图书整理工作。然而,由于西汉末年战乱频发,对国家所藏图书造成了巨大损失。
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推行“尤重经术”,广泛搜集天下图书,命班固等在内校书,并依《七略》体例,编成《汉书·艺文志》目录。
桓帝时,还专门设置了秘书监、秘书郎等官职,隶属于太常,专门校理图书。东汉末年董卓劫献帝西去长安,图书缣帛,被军人取为帷囊,典籍收藏又遭一次极大损坏。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先后于洛阳建立政权后,多次采集、聚积图籍。晋惠帝时,将秘书监设为一个独立机构,统领著作局,掌管宫内外图书。这一机构由西晋一直沿袭到明代,才被翰林院替代。东晋所存图书,仅有3014卷。东晋、南朝时期,因北方为少数贵族统治,汉人世家大族大批南渡至江南,因此,大量图书典籍由北方流入南方。南朝刘宋时的谢灵运、王俭,南齐的王亮、谢且出,肖梁的任肪、阮孝绪等,都编过图书目录。据《隋书·经籍志》所记,梁平侯景之乱,将所得典籍移储江陵,大概有7万卷。但到北周攻陷江陵,这些珍贵的典籍又遭一次较大的损失。
四、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发展的顶峰,这一时期,不仅是经济得到了发展,文化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隋统一南北后,当局统治者随即下令重新搜求民间图书,并将所得图书抄成正副两本,藏于宫中。隋炀帝时期,更命抄写秘阁之书,并且在观文殿后面,又建妙楷台、宝迹台,储藏古迹、名画。然而,隋王朝覆灭之后,这些图书就不可避免的遭到一次劫难。
唐朝建立,大臣魏征按经、史、子、集四部分将图书分类,收书1.4万多部,合8.9万多卷,最终著成《隋书·经籍志》,自此之后,四部分类法成为各代所遵循的基本目录分类法。这部书还记录了道教、佛教的经典共计6500多部,5.6万多卷的珍贵资料。
唐代是我国封建文明发展的顶峰,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开放的姿态,使得唐代的图书收集也达到了巅峰。人们十分珍视和重视图书的整理和收集,这其中涌现出很多代表人物,上官婉儿就是其中一个。上官婉儿珍爱藏书,每每得到好的书籍,都用特殊的香草将其熏制,以防虫蛀,遇到自己喜欢的诗句,更要下笔题注。有人在宋朝时期的书摊上买到一本上官婉儿所题注的书籍,虽经过了时间的侵蚀,但是书籍依然字迹清晰,没有虫蛀。可见,上官婉儿对每一本书的珍视程度。
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代经济、文化都达到鼎盛时期,“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唐代末年发生的“安史之乱”,使得大量图书毁于战火。后经统治者努力搜集,但是开元时期的盛世之景,已难再现。
五、两宋时期
北宋建立初期,图书典籍仅存万余。但到宋仁宗时,翰林学士张观效仿《开元四部录》作《崇文总目》,收书30669卷。由于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对于图书的收集和管理得到很大帮助。但“靖康之乱”使得开封图书损失殆尽,直到南宋宁宗时期,国家藏书才达到11.9万多卷,成为历代图书收藏之最。
六、明清时期
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大明王朝至此建立。他曾经在南京建立文渊阁,将元大都所藏图书收藏。明成祖迁都北京,又将图书北运,由内阁管理,亦称文渊阁。据统计,藏书总数达到4.32万册。然而,写就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笔,就是他命人编辑的《永乐大典》,这部书采集了上自先秦,下到明初所有的古籍、秘册,整部、整篇、整段的抄录下来,为保存古代文献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以3亿多万的字数,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部类书。
到了大清王朝,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皇家藏书远超之前任何一代。乾隆命纪晓岚编著的《四库全书》共收书0.3万多部,7.9万多卷。使得国家藏书达到1万多部,17.2万多卷。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非常重视图书的收藏和管理,他们不断用智慧写就书籍,希望子孙后代可以连绵不绝的传承下去。虽历经战火,但仍然绝处逢生。为推动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孟雪梅.论先秦史官与古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学研究[J].1999(02)
[2]袁咏秋,曾季光.中国历代国家藏书机构及名家藏读叙传选[M].1997
【关键词】古代中国图书;管理;收藏
古代中国能够孕育出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与其一直珍视收藏书籍有很大关系,这一优良的传统,使得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保存图书资料最多的国家。历史的长河,总是在曲折中前进,以下是笔者根据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图书管理和收藏情况而总结。
一、先秦时代
在远古时代,古籍上就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说。“三坟”、“五典”是指三皇、五帝时的文献;“八索”是说伏羲造八卦的解说;“九丘”则是指大禹分天下为九州时的一些记录。虽然这些文献的可信度不高,甚至可能是后人伪造,但足以反映出上古时代的中国就已有文献收藏习惯。
西周时期,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周王朝曾设置有史官这一职位。“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可能是国家管理档案文献官员的最早雏形。由孔子所倡导的儒家学说《六经》,就是由当时史官所保存的文献整理而成。
秦统一六国后,将六国的图书文献集中收藏于咸阳。秦始皇听从宰相李斯的建议,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当时的社会风气不允许私人藏书,这种状况直到西汉建立初年才有所好转。
二、两汉时期
西汉武帝时,设立太史公,命天下各郡每年向中央报告情况的“计书”需先报告太史,副本才上报丞相。同时汉武帝为了提高民众文化素质,广开献书之路,设立写书官,于是国家图籍质量和数量得到了双重提升。
当时的藏书机构是这样设置的,“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外是指朝廷,內是指皇宫之内。这些都是当时国家藏书的所在。
汉成帝时,命刘向、刘韶父子整理征集天下遗落的史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行使国家政权大规模发动的图书整理工作。然而,由于西汉末年战乱频发,对国家所藏图书造成了巨大损失。
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推行“尤重经术”,广泛搜集天下图书,命班固等在内校书,并依《七略》体例,编成《汉书·艺文志》目录。
桓帝时,还专门设置了秘书监、秘书郎等官职,隶属于太常,专门校理图书。东汉末年董卓劫献帝西去长安,图书缣帛,被军人取为帷囊,典籍收藏又遭一次极大损坏。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先后于洛阳建立政权后,多次采集、聚积图籍。晋惠帝时,将秘书监设为一个独立机构,统领著作局,掌管宫内外图书。这一机构由西晋一直沿袭到明代,才被翰林院替代。东晋所存图书,仅有3014卷。东晋、南朝时期,因北方为少数贵族统治,汉人世家大族大批南渡至江南,因此,大量图书典籍由北方流入南方。南朝刘宋时的谢灵运、王俭,南齐的王亮、谢且出,肖梁的任肪、阮孝绪等,都编过图书目录。据《隋书·经籍志》所记,梁平侯景之乱,将所得典籍移储江陵,大概有7万卷。但到北周攻陷江陵,这些珍贵的典籍又遭一次较大的损失。
四、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发展的顶峰,这一时期,不仅是经济得到了发展,文化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隋统一南北后,当局统治者随即下令重新搜求民间图书,并将所得图书抄成正副两本,藏于宫中。隋炀帝时期,更命抄写秘阁之书,并且在观文殿后面,又建妙楷台、宝迹台,储藏古迹、名画。然而,隋王朝覆灭之后,这些图书就不可避免的遭到一次劫难。
唐朝建立,大臣魏征按经、史、子、集四部分将图书分类,收书1.4万多部,合8.9万多卷,最终著成《隋书·经籍志》,自此之后,四部分类法成为各代所遵循的基本目录分类法。这部书还记录了道教、佛教的经典共计6500多部,5.6万多卷的珍贵资料。
唐代是我国封建文明发展的顶峰,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开放的姿态,使得唐代的图书收集也达到了巅峰。人们十分珍视和重视图书的整理和收集,这其中涌现出很多代表人物,上官婉儿就是其中一个。上官婉儿珍爱藏书,每每得到好的书籍,都用特殊的香草将其熏制,以防虫蛀,遇到自己喜欢的诗句,更要下笔题注。有人在宋朝时期的书摊上买到一本上官婉儿所题注的书籍,虽经过了时间的侵蚀,但是书籍依然字迹清晰,没有虫蛀。可见,上官婉儿对每一本书的珍视程度。
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代经济、文化都达到鼎盛时期,“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唐代末年发生的“安史之乱”,使得大量图书毁于战火。后经统治者努力搜集,但是开元时期的盛世之景,已难再现。
五、两宋时期
北宋建立初期,图书典籍仅存万余。但到宋仁宗时,翰林学士张观效仿《开元四部录》作《崇文总目》,收书30669卷。由于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对于图书的收集和管理得到很大帮助。但“靖康之乱”使得开封图书损失殆尽,直到南宋宁宗时期,国家藏书才达到11.9万多卷,成为历代图书收藏之最。
六、明清时期
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大明王朝至此建立。他曾经在南京建立文渊阁,将元大都所藏图书收藏。明成祖迁都北京,又将图书北运,由内阁管理,亦称文渊阁。据统计,藏书总数达到4.32万册。然而,写就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笔,就是他命人编辑的《永乐大典》,这部书采集了上自先秦,下到明初所有的古籍、秘册,整部、整篇、整段的抄录下来,为保存古代文献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以3亿多万的字数,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部类书。
到了大清王朝,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皇家藏书远超之前任何一代。乾隆命纪晓岚编著的《四库全书》共收书0.3万多部,7.9万多卷。使得国家藏书达到1万多部,17.2万多卷。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非常重视图书的收藏和管理,他们不断用智慧写就书籍,希望子孙后代可以连绵不绝的传承下去。虽历经战火,但仍然绝处逢生。为推动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孟雪梅.论先秦史官与古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学研究[J].1999(02)
[2]袁咏秋,曾季光.中国历代国家藏书机构及名家藏读叙传选[M].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