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在语文课中属于一种最精致、最纯粹、最优美的文体,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趣味,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在新课改下实施古诗教学,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本文就将探讨如何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关键词:诗歌教学;兴趣培养;策略
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对于人类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为裨益。
诗歌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块教学内容。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着重要意义。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学生兴趣丧失和能力的降低,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学原则,著名的教育家于漪说过教育学生学习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降格为技能 、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的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育人功能。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对于诗的兴趣呢?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利用通俗歌曲,引发兴趣。
通俗歌曲因其易懂,易上口,易记忆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爱好,很受学生的喜爱。甚至有少数学生认为诗可以不读,但歌曲不能不听。但事实上,有很大一部分通俗歌曲的歌词是由古典诗词改编而成,所以老师就可以抓住这一个机会,从通俗歌曲入手,引导学生将现代的歌词和古诗词作比较,评判歌词的优劣,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例如,我在上《孔雀东南飞》一文的时候,就引入了《上邪》和通俗歌曲“当”的歌词比较,学生兴趣很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很多学生发现了《上邪》的精炼、美妙之处,认为它比歌词要凝炼、经典,值得品味,教学效果也就很好。
教无定法,我们的语文教学只能是“授之以渔”,而不能是“授之以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大可不必拘泥于“寻章摘句”,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我阅读,品味的兴趣,那么,我们何不边听《涛声依旧》,边品味张继的《枫桥夜泊》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悠远深沉的意境。何不将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与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进行感情、主题的对比。何不将《东风破》和《》进行多角度的比较。由于有歌词介入,学生有了一种溯本求源的愿望,对这些诗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
在对诗歌初步有了兴趣、感知后,引导学生诵读。不仅要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还要在读的过程中,将文字转化成一系列的画面,读出韵律,读出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和作者形成共鸣,深切体味诗歌的内涵。还可以用名家的诵读去熏陶,或举办诗歌朗诵会,营造一种氛围,设置一定的情境,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画面美、情感美、音乐美,能够感觉到美,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而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张若虚是《春江花月夜》,这时一首多美的诗啊,但如果我们仅仅是寻章摘句,那么学生是不会愿意学的,更不用说学好了。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配乐等诵读形式,让学生发现美,探寻美,体会中华诗歌的隽永。
三、时光穿梭,梦回唐朝——创设情境,和古人对话。
大多数学生不懂诗,不愿学诗的很重要一个原因是无法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脱离了社会背景,要学好诗谈何容易。我认为不理解背景,不了解作者,就空泛地学习诗歌,会导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就可以创设情境,或介绍背景,或把诗歌泛化为感人的故事,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让学生有一种回归古代的愿望,“直接”和古人进行交流。例如:我们可以采用这段话做导入语:
“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里,我们与中国文学史上众多的名流巨匠擦肩而过: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眼望‘国破山河在’老泪纵横的杜甫;这一边有听一曲琵琶泪洒青衫的白居易,那一边有登楼远望心忧天下的范仲淹;苏东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挑灯看剑,夜夜梦里沙场秋点兵;柳永为‘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吟咏歌唱,李清照则为‘梧桐更兼细雨’黯然神伤。”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上这些导入定会在学生心中种植下热爱与兴趣,会让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高二学生对唐诗宋词都有所积累,因此导入中提到的诗人、词牌、流派,引用的名句,他们非但无陌生感反而倍觉亲切。且导入过程中,配以微机、背投展示其中的人物或诗句所创设的意境,并衬以古筝乐曲,诱发学生的情境体验,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适当点拨,如导入中对唐宋诗词所做的激情而又客观的评价,可以引起学生对这种文学事物的热爱及由此产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样,从一开始乃至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深沉亢奋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这种以情感为基础的审美化教学,将化为翅膀,带领学生翱翔于诗歌天地。
四、为诗歌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
学生之所以不爱读诗,是因为有些诗离学生生活太远,有些诗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思想感情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们可以找一些贴近生活的诗,让教学回归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学生想像力,从而丰富诗歌的意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比如我们在教读曹植的《白马篇》的时候,不妨把作战勇敢,对国家忠心耿耿的白马将军形象具体化,学生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杨延昭、岳飞、赵云等英雄人物,白马将军的形象顿时鲜活起来。
不是每种生活都要经历,才能领略诗人的感情,诗歌是一种浓缩的艺术,在鉴赏诗歌时启发学生融入自己的想像,对诗歌进行再创造,同样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蜀相》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学生不难体会大唐盛世的繁荣和辉煌,也就不难体会,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轰然倒塌,人们从天堂掉到地狱的生活处境。那些像杜甫一样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痛苦就更强烈了。经过这样的想像加工,天上人间的反差就强烈了,诗歌的内蕴加强了,学生也觉得饶有趣味。
联想和想象能最大限度的还原、丰富诗歌的内容。生活积淀厚了,知识积累多了,学生自然能够调动学过的诗句和现实生活进行比较,进而激发探究诗歌的兴趣,品味诗歌的高妙之处。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一旦形成,会让人受益终生。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让他们走进诗歌这座瑰丽的艺术殿堂,徜徉在美的世界。
关键词:诗歌教学;兴趣培养;策略
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对于人类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为裨益。
诗歌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块教学内容。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着重要意义。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学生兴趣丧失和能力的降低,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学原则,著名的教育家于漪说过教育学生学习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降格为技能 、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的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育人功能。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对于诗的兴趣呢?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利用通俗歌曲,引发兴趣。
通俗歌曲因其易懂,易上口,易记忆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爱好,很受学生的喜爱。甚至有少数学生认为诗可以不读,但歌曲不能不听。但事实上,有很大一部分通俗歌曲的歌词是由古典诗词改编而成,所以老师就可以抓住这一个机会,从通俗歌曲入手,引导学生将现代的歌词和古诗词作比较,评判歌词的优劣,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例如,我在上《孔雀东南飞》一文的时候,就引入了《上邪》和通俗歌曲“当”的歌词比较,学生兴趣很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很多学生发现了《上邪》的精炼、美妙之处,认为它比歌词要凝炼、经典,值得品味,教学效果也就很好。
教无定法,我们的语文教学只能是“授之以渔”,而不能是“授之以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大可不必拘泥于“寻章摘句”,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我阅读,品味的兴趣,那么,我们何不边听《涛声依旧》,边品味张继的《枫桥夜泊》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悠远深沉的意境。何不将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与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进行感情、主题的对比。何不将《东风破》和《》进行多角度的比较。由于有歌词介入,学生有了一种溯本求源的愿望,对这些诗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
在对诗歌初步有了兴趣、感知后,引导学生诵读。不仅要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还要在读的过程中,将文字转化成一系列的画面,读出韵律,读出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和作者形成共鸣,深切体味诗歌的内涵。还可以用名家的诵读去熏陶,或举办诗歌朗诵会,营造一种氛围,设置一定的情境,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画面美、情感美、音乐美,能够感觉到美,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而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张若虚是《春江花月夜》,这时一首多美的诗啊,但如果我们仅仅是寻章摘句,那么学生是不会愿意学的,更不用说学好了。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配乐等诵读形式,让学生发现美,探寻美,体会中华诗歌的隽永。
三、时光穿梭,梦回唐朝——创设情境,和古人对话。
大多数学生不懂诗,不愿学诗的很重要一个原因是无法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脱离了社会背景,要学好诗谈何容易。我认为不理解背景,不了解作者,就空泛地学习诗歌,会导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就可以创设情境,或介绍背景,或把诗歌泛化为感人的故事,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让学生有一种回归古代的愿望,“直接”和古人进行交流。例如:我们可以采用这段话做导入语:
“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里,我们与中国文学史上众多的名流巨匠擦肩而过: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眼望‘国破山河在’老泪纵横的杜甫;这一边有听一曲琵琶泪洒青衫的白居易,那一边有登楼远望心忧天下的范仲淹;苏东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挑灯看剑,夜夜梦里沙场秋点兵;柳永为‘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吟咏歌唱,李清照则为‘梧桐更兼细雨’黯然神伤。”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上这些导入定会在学生心中种植下热爱与兴趣,会让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高二学生对唐诗宋词都有所积累,因此导入中提到的诗人、词牌、流派,引用的名句,他们非但无陌生感反而倍觉亲切。且导入过程中,配以微机、背投展示其中的人物或诗句所创设的意境,并衬以古筝乐曲,诱发学生的情境体验,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适当点拨,如导入中对唐宋诗词所做的激情而又客观的评价,可以引起学生对这种文学事物的热爱及由此产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样,从一开始乃至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深沉亢奋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这种以情感为基础的审美化教学,将化为翅膀,带领学生翱翔于诗歌天地。
四、为诗歌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
学生之所以不爱读诗,是因为有些诗离学生生活太远,有些诗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思想感情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们可以找一些贴近生活的诗,让教学回归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学生想像力,从而丰富诗歌的意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比如我们在教读曹植的《白马篇》的时候,不妨把作战勇敢,对国家忠心耿耿的白马将军形象具体化,学生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杨延昭、岳飞、赵云等英雄人物,白马将军的形象顿时鲜活起来。
不是每种生活都要经历,才能领略诗人的感情,诗歌是一种浓缩的艺术,在鉴赏诗歌时启发学生融入自己的想像,对诗歌进行再创造,同样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蜀相》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学生不难体会大唐盛世的繁荣和辉煌,也就不难体会,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轰然倒塌,人们从天堂掉到地狱的生活处境。那些像杜甫一样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痛苦就更强烈了。经过这样的想像加工,天上人间的反差就强烈了,诗歌的内蕴加强了,学生也觉得饶有趣味。
联想和想象能最大限度的还原、丰富诗歌的内容。生活积淀厚了,知识积累多了,学生自然能够调动学过的诗句和现实生活进行比较,进而激发探究诗歌的兴趣,品味诗歌的高妙之处。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一旦形成,会让人受益终生。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让他们走进诗歌这座瑰丽的艺术殿堂,徜徉在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