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应该在学生学习毛笔书法的第一堂课就给予学生正确的“书法观”,让学生知道书法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知道书法不仅是技法,更是艺术、是文化的传承。笔者以自己所带的书法兴趣小组为例,展开楷书教学的探索,帮助学生更认真、更科学地学习书法。
关键词:技法 文化 传承
“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2013年,《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颁布,正式有了“书法课”。它区别于以往的“写字课”,更注重技法与文化的并重。那么做为一名教师如何去传承呢?笔者结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下面从“历史的”、“艺术的”、“教学的”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小学毛笔楷书书法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历史方面
在书体的演变过程中,中国的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阶段,出现了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名家,他们在书法上的造诣也各有千秋。但这些书法家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所以课的一开始,我们先呈现一段简单的书法史,以及书体的演变,继而王羲之、文房四宝、古代书房、以及汉字史上重要的一本典籍《说文解字》一一出现的时候,学生一下子从遥远的过去穿越到了可以直观感知的具体物象,兴趣盎然,让学生知道原来书法是有“故事”的、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感知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精神仰望。
二、艺术方面
“印刷体”应该是小学生接触到的最早的“楷书”,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书法入门课的一开始就要让学生首先了解“印刷体”与楷书最本质的区别,进而逐步去感受书法的生命力。面对那么多书法名家,那么多代表作如何选择法帖作为学生的学习对象呢?《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小学生毛笔以楷书入门。相比较行书和草书,楷书书写速度较慢,技法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入门就比较容易。
(一)用笔千古不易:变与不变中寻楷书之美
教师呈现一段书法史以及书体的演变史,最后将视线停留在楷书上,出示多幅楷书的图片让学生感知楷书的美,感受汉字千变万化中的规律。
1、感受匀称:一个字无论笔画多少、形态大小位置都要均匀对称,这种对称往往给人端庄、稳重的感觉。
2、感受平稳:无论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曲直都要协调平稳,不失重心。
3、感受变化:比如结构的疏密、松紧、黑白的空间处理。
(二)“蚕头燕尾”隶书中探楷书之本
五大书体中隶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以后产生的草书、行书、楷书都源于隶书,许慎《说文解字序》说的好:“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人们以“隶变”来肯定其在书法学中的地位。东汉后期,隶书艺术发展至鼎盛高峰。学书当从汉碑入手最易得法。汉碑法度严谨、成熟、完美,足可见它有着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从楷书的“上游”汲取学书的营养,更容易让学生体会“中锋用笔”,体会到把“笔毫”铺开,体会到如何“藏锋”,体会到书法的古朴和雅致。
教学中以《乙瑛碑》为教材,此碑书体端庄凝重、气象雍容,每个字均整齐、方正,点画结构严谨,讲究穿插避让,学生大开眼界。
(三)“意在笔先”行书中觅楷书之来龙去脉
从文献记载以及书家评述来看,行书、楷书是基本上同时出现的。不论何种正规的书体,在书写中一定有一丝不苟的书写和急就草率并行,必然会有带笔、钩连以至牵丝的笔势。它们不光是单线递进,有时会呈复线状体。所以在楷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妨添加行书的参与。学习行书笔意萦带、牵丝往来的用笔特点,搞清楚毛笔运动与点画之间的生成关系,让运动与其轨迹——线条相对应,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有意识的行笔来得到应有的点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知其法,更知其所以法,避免把楷书写的程式化。让楷书的书写更加流畅、活泼,更有流动感、更有神采。
三、教学方面
小学毛笔书法的入门教学虽然只是最基础的教学 ,但也应该尽量系统化,符合逻辑意义,让普及教育也具备具有专业的气息。
(一)线条训练
这也是技法的基础,从最初的握笔、坐姿、运笔、运笔的提按、调锋、使转到点画之间的位置比例关系,以及各种字体的用笔规律都应该给予关注。
(二)结字训练
点画训练在于静观的意象,而结构则注重点画之间的交错、配合、协调。“平衡、对称、揖让”等术语,真实反映出了不少主次关系。学生在通晓书法形式美的一些基本法则、结构原理的基础上,才能去构筑字型,从而做到不仅字帖上的字会写,字帖上没有的字也能营造出风格一致的字型。
(三)线律训练
字的生命活力在于变化,变在于运动的节奏和韵律。强调书写的一次性,不许修改、涂抹等,因而难度更大。学生在这种笔墨交融中体验“龙跳天门”、“风墙阵马”,这里需要书法教师的正确诱导和示范,这也正是汉字永具魅力的地方。
教学中点点滴滴,要有序进行,更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以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为例:
目的:在学生的第一堂书法课开始就要给学生一个规范的约束,用书法的标准来要求。 目的:重点旨在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些最简单的书法理论知识。 目的:“中锋用笔”是书法上一个永恒的主题,虽然学生不能完全理解,但先可以知道有这么一个写字原则。 目的:教学中增加一种书体,让学生觉得学习书法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 目的:学习的过程需要有评价,通过创作、点评、展示,体会学习书法的成就感。
筆者简要阐述自己对书法教育粗浅的认识,尚需在今后的不断实践中完善,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尽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2013
[2]潘伯鹰.《潘伯鹰讲中国书法》.中华书局出版社,2017
(台州市椒江区中山小学 浙江台州)
关键词:技法 文化 传承
“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2013年,《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颁布,正式有了“书法课”。它区别于以往的“写字课”,更注重技法与文化的并重。那么做为一名教师如何去传承呢?笔者结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下面从“历史的”、“艺术的”、“教学的”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小学毛笔楷书书法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历史方面
在书体的演变过程中,中国的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阶段,出现了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名家,他们在书法上的造诣也各有千秋。但这些书法家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所以课的一开始,我们先呈现一段简单的书法史,以及书体的演变,继而王羲之、文房四宝、古代书房、以及汉字史上重要的一本典籍《说文解字》一一出现的时候,学生一下子从遥远的过去穿越到了可以直观感知的具体物象,兴趣盎然,让学生知道原来书法是有“故事”的、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感知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精神仰望。
二、艺术方面
“印刷体”应该是小学生接触到的最早的“楷书”,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书法入门课的一开始就要让学生首先了解“印刷体”与楷书最本质的区别,进而逐步去感受书法的生命力。面对那么多书法名家,那么多代表作如何选择法帖作为学生的学习对象呢?《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小学生毛笔以楷书入门。相比较行书和草书,楷书书写速度较慢,技法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入门就比较容易。
(一)用笔千古不易:变与不变中寻楷书之美
教师呈现一段书法史以及书体的演变史,最后将视线停留在楷书上,出示多幅楷书的图片让学生感知楷书的美,感受汉字千变万化中的规律。
1、感受匀称:一个字无论笔画多少、形态大小位置都要均匀对称,这种对称往往给人端庄、稳重的感觉。
2、感受平稳:无论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曲直都要协调平稳,不失重心。
3、感受变化:比如结构的疏密、松紧、黑白的空间处理。
(二)“蚕头燕尾”隶书中探楷书之本
五大书体中隶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以后产生的草书、行书、楷书都源于隶书,许慎《说文解字序》说的好:“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人们以“隶变”来肯定其在书法学中的地位。东汉后期,隶书艺术发展至鼎盛高峰。学书当从汉碑入手最易得法。汉碑法度严谨、成熟、完美,足可见它有着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从楷书的“上游”汲取学书的营养,更容易让学生体会“中锋用笔”,体会到把“笔毫”铺开,体会到如何“藏锋”,体会到书法的古朴和雅致。
教学中以《乙瑛碑》为教材,此碑书体端庄凝重、气象雍容,每个字均整齐、方正,点画结构严谨,讲究穿插避让,学生大开眼界。
(三)“意在笔先”行书中觅楷书之来龙去脉
从文献记载以及书家评述来看,行书、楷书是基本上同时出现的。不论何种正规的书体,在书写中一定有一丝不苟的书写和急就草率并行,必然会有带笔、钩连以至牵丝的笔势。它们不光是单线递进,有时会呈复线状体。所以在楷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妨添加行书的参与。学习行书笔意萦带、牵丝往来的用笔特点,搞清楚毛笔运动与点画之间的生成关系,让运动与其轨迹——线条相对应,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有意识的行笔来得到应有的点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知其法,更知其所以法,避免把楷书写的程式化。让楷书的书写更加流畅、活泼,更有流动感、更有神采。
三、教学方面
小学毛笔书法的入门教学虽然只是最基础的教学 ,但也应该尽量系统化,符合逻辑意义,让普及教育也具备具有专业的气息。
(一)线条训练
这也是技法的基础,从最初的握笔、坐姿、运笔、运笔的提按、调锋、使转到点画之间的位置比例关系,以及各种字体的用笔规律都应该给予关注。
(二)结字训练
点画训练在于静观的意象,而结构则注重点画之间的交错、配合、协调。“平衡、对称、揖让”等术语,真实反映出了不少主次关系。学生在通晓书法形式美的一些基本法则、结构原理的基础上,才能去构筑字型,从而做到不仅字帖上的字会写,字帖上没有的字也能营造出风格一致的字型。
(三)线律训练
字的生命活力在于变化,变在于运动的节奏和韵律。强调书写的一次性,不许修改、涂抹等,因而难度更大。学生在这种笔墨交融中体验“龙跳天门”、“风墙阵马”,这里需要书法教师的正确诱导和示范,这也正是汉字永具魅力的地方。
教学中点点滴滴,要有序进行,更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以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为例:
目的:在学生的第一堂书法课开始就要给学生一个规范的约束,用书法的标准来要求。 目的:重点旨在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些最简单的书法理论知识。 目的:“中锋用笔”是书法上一个永恒的主题,虽然学生不能完全理解,但先可以知道有这么一个写字原则。 目的:教学中增加一种书体,让学生觉得学习书法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 目的:学习的过程需要有评价,通过创作、点评、展示,体会学习书法的成就感。
筆者简要阐述自己对书法教育粗浅的认识,尚需在今后的不断实践中完善,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尽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2013
[2]潘伯鹰.《潘伯鹰讲中国书法》.中华书局出版社,2017
(台州市椒江区中山小学 浙江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