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歌长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u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志设计飞机


  我上初中三年级时,我们全家随父亲的单位搬到桂林。桂林有中国空军和美国“飞虎队”的联合空军基地。我们的课堂教学常被市区内独秀峰上发出的空袭警报打断。
  我目睹过空战。从地面看去,飞得很高的飞机在蓝天上只是一些小小的白色十字,看起来行动很迟缓;但是飞机俯冲时发动机的尖啸声是那样凄厉,特别是当尖啸声与机枪连发的爆裂声一同从云端传来,声音尖厉无比,使人惊栗。
  我家当时在与桂林城隔江相望的七星岩下。我放学回家经过漓江大桥时,常能看到我方的飞机在宽阔的漓江上空进行飞行练习,它们做出各种翻滚特技,多是机头画着“飛虎队”标志的美国P-40和P-38战斗机。每当这时,我都会长时间驻足观看。那时,在家中院子里抬头仰望,可以看见七星岩悬崖边的群鹰在翱翔。我常常畅想,有朝一日我设计的飞机也要像这些鹰一样展翼长空、御风破雾、追日耕云。


  我寻找各种介绍航空知识的书刊贪婪地阅读,不放过任何参观飞机模型展览的机会。我还常在练习簿的空白处画飞机图样,并向同学们宣布:我将来要设计飞机。
  1947年,我高中毕业。之前,我从介绍大学的资料上得知,远在北平的清华大学开设了航空工程系。我便报考了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并且被录取。
  我满腔兴奋地进入清华园,几天后便参加了欢迎新生的座谈会。当时北平尚未解放,航空系系主任介绍本系情况时说,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势头很微弱,学航空的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建议航空工程系的新生考虑转到其他科系去。这对我简直是当头一棒!
  应该说系主任说的是事实。第二学期果然有一些同学转到了其他科系。有一位同学转到了建筑系,他看我平时对艺术很有兴趣并有一定基础,就竭力鼓动我也转到建筑系去,他认为那是工程与艺术结合得很好的领域。但是,想到自己从小就向往征服天空,想到在国难当头期间亲历的那些血与火的苦难,我从悲痛忧愤的经历中树立起来的豪情壮志,难道就这样放弃了?不,我要设计飞机!凭着这一份执着,我坚定地继续学习航空工程。
  21岁时,我大学毕业。我们这一届毕业生,离校后便立即投入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建设热潮。我毕业后接手的第一项工程,是设计共和国的第一批航空工厂。
  共和国在1951年建立航空工业,首先需要建立生产能力。我们正是在这一年毕业,全班30多个同学约有2/3被分配到重工业部新成立的航空工业设计处,成为设计处的主力。
  共和国首批选定的3个飞机工厂的地址,每一个都有一段不凡的历史。在东北的两座,一座曾是日本侵华时建的细菌工厂,另一座是日本“满飞”所在地——抗日战争胜利后伪满“皇帝”被押送苏联的起飞机场。在南方的一座,则是民国初期和意大利合资建立的飞机工厂,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国空军的出袭基地,执行轰炸江阴炮台等重要任务的飞机曾在这里起飞。但是,这里也经受过日本飞机强行降落,用机枪水平扫射,然后再次起飞的耻辱。
  我们就是要在这样一个负载着耻辱和血泪的地址上,建设第一批现代化航空工厂。

魂牵梦萦的第一架飞机


  1956年6月,全国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在全国科学规划会议之后,经主管技术的航空工业局副局长徐昌裕提议,我国航空工业决定走出按照苏联图纸单纯仿制苏联飞机的局面,建立我国自己的飞机设计力量。
  航空工业局决定成立沈阳飞机设计室,并将当时的飞机技术科科长徐舜寿、老工程师黄志千,以及共和国成立后从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的顾诵芬和我调至设计室。徐舜寿担任设计室主任,黄志千担任副主任,我担任总体设计组组长,顾诵芬担任空气动力组组长。
  我们首先讨论设计一架什么飞机。徐舜寿当时的主导思想是:要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因此他提出,设计室成立后设计的第一架飞机,应是一架喷气式歼击教练机。这不仅是出于培养新飞行员的需要,而且共和国的设计队伍本身也需要一个“教练”过程,应当通过这架教练机的设计使我们自己的设计队伍成长起来。因此,这里的“教练”是有双重含义的。另一方面,我们已经具备制造喷气式歼击机的工业基础,设计一架亚音速的喷气式教练机是完全可行的。这个意见,经过几次讨论,得到航空工业局领导的肯定。
  这样,我们就开始对喷气式歼击教练机的设计目标进行准备。我分析了各国的驾驶员训练机制,收集了世界同类型飞机的资料和图片,分析其数据及设计特点,并开始酝酿方案,确定了设计要点。
  共和国自主设计的第一架飞机,就是一架喷气式飞机,这个起点不低,赶上了世界航空技术发展的脚步。另一方面,新设计的飞机并不是对国外现成飞机照猫画虎的模仿,也不是仅仅做一些修修补补,而是根据飞机的任务需要,从世界航空技术总库中挑选合适的技术方法,进行新的“工程综合”来形成自己的设计。这是共和国从设计第一架飞机开始就建立起来的设计路线,也是世界航空工业发展所遵循的主要设计路线。
  我深深地投入飞机总体设计的任务之中,不断调整、比较各种方案,简直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
  我们设计的第一架飞机,取名为“歼教-1”,即“歼击教练机1型”。在对设计方案做了一系列论证研究后,我们很快便绘出总体设计图,飞机即刻进入了实际设计阶段。
  1958年7月,“歼教-1”完成了试飞前的一切准备。7月26日,全体机务人员在检查完飞机之后,在飞机旁列队立正。


  执行“歼教-1”第一次试飞任务的是青年空军军官于振武,他飞行技术高超,是空军的打靶英雄。于振武来到登机梯前,看着这架崭新的飞机,不自觉地在地上磕了磕靴底的土,才攀梯登上飞机。   指挥台升起一颗绿色的信号弹。这是给“歼教-1”的放飞信号,是对我们这支航空设计队伍进行初次考核的信号,也是祖国航空设计事业起跑的信号。在这个历史性时刻,我眼里直冒泪花。

翱翔在祖国领空


  1971年9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在“歼教-6”的工段里,我穿着工作服正在工作台前进行日常生产劳动。一位同志对我说:“厂部办公室来电话,叫你去一下。”来到办公室,一位女干部对我说:“现在国家决定在上海研制一种民用飞机,组织决定把你调到那里去工作。以后,你就在民用飞机这条线上发展吧。工作等着要开展,你尽快去报到。”
  在飞机出现后的半个世纪,大型喷气式运输机成为世界航空技术发展的前沿。航空运输带动经济腾飞,有了“地球村”的提法,并促进了20世纪末“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型喷气式飞机的发展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工业等多个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型飞机的研制任务于1970年8月由国家下达。按照当时国家重大工程的编号惯例,这项工程被称为“708工程”,指国家文件下达的时间是1970年8月,以后该机型被命名为“运-10”。
  为了“运-10”的研制,航空工业部从全国调集了一大批航空技术人员。300名来自各飞机设计所、飞机工厂、航空部门的技术人员,以及航空学院的教师齐聚上海。
  “运-10”的设计于我是难忘的经历。仅它的平尾面积,就比我过去设计的喷气式战斗机的机翼面积大5倍。“运-10”是我国的飞机设计首次从十吨级向百吨级冲刺。在科学技术上,凡数量相差10倍就称为达到一个新量级,事物就会有质的变化。如果说我国过去设计的飞机是一些小艇,那么“运-10”就是一艘巨轮。
  “运-10”工程中,采用的新设计方法、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成品附件的数量,是以前的设计中所罕见的。“运-10”飞机上出现了许多国产飞机从未有过的系统和设备。这支生气勃勃、求实求新的技术队伍,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迈过一个又一个门槛,使需要与可能得到良好的结合,使我国飞机设计的能力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自任务下达的1970年8月以來,全国上下无数人付出了10年辛劳。1980年9月,“运-10”飞机终于完成了一切试验及地面准备。
  1980年9月26日清晨,我们从上海市南面龙华机场附近的居住地坐车来到北郊的大场机场。到达机场时,太阳尚未升起,朝霞满天。这时,巨大的机库大门被推开了。机库里似乎还盛着昨夜的清凉,望进去,光线暗淡。首先是一个小甲虫似的牵引车从库内缓缓开出,出现在门外的霞光里。慢慢地,在它身后5米,出现了“运-10”巨大的流线型机头。接着,驾驶舱的前风挡玻璃出现了,像大睁着充满惊奇的眼睛探望着外面的世界!
  “运-10”庞大的身躯逐渐显现。它是如此巨大!
  现场的人都为“运-10”能否试飞成功感到紧张。临跑道的一侧,摆着几排座椅,一群白发飘飘的老工人和一位老工程师坐在那里。那老工程师身上挂着从体内接出盛体液的瓶子——大手术之后,他拒绝了继续休养的安排,要求尽快返回研制第一线,把从手术刀下夺回来的有限生命献给这架飞机。终于,他熬到了这一天,并执意要来观看“运-10”的首次试飞。
  试飞机长王金大,是民航局的第一批机长。他把担任我国第一架自行研制的大型喷气式飞机“运-10”的试飞员当作一生最光荣的任务。
  他胜利完成了试飞,驾驶“运-10”在机场轻盈地着陆,打开机翼上的减升板和反推力装置,如此巨大的飞机竟在很短的距离内停止了前冲。在飞行汇报会议上,王金大的评语是:“飞机的操纵得心应手!”
  1984年10月1日,在共和国成立35周年的国庆游行中,“运-10”巨大的模型代表我国航空工业的成就通过天安门广场,雄伟的图像被传送到世界各地。
  此后,“运-10”除了进行常规的试飞项目,还对国内一些城市做了适应性航线试飞。我曾乘坐这架装有4台喷气式发动机的大型客机从长江尾的上海直飞长江上游的成都,又顺流而下飞回上海。坐上自己参加设计的“大鹏”俯瞰祖国壮丽的山河,真令人浮想联翩。即便是幼年的梦境,也没有梦到如此辉煌的景象!
  如果展开一张我国的地图,将“运-10”以华东的上海为基地所飞过的那些航线在地图上画出来,就可以看到,“运-10”飞过的航迹像一张大网,覆盖了我国版图内的众多大山和大江、高原和平地、荒漠和沃土、湖泊和海洋。
  (留 痕摘自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天高歌长:我的飞机设计师生涯》一书,本刊节选)
其他文献
爸爸去看孩子的演出,结果发现孩子演的是块一动不动的石头。  爸爸非常恼火,认为孩子不争气。  等孩子下台后,爸爸生气地问他:“为什么要演块石头?”  孩子眨眨眼睛說:“我演的不是石头,是孙悟空啊。”  (潘光贤摘自《辽沈晚报》2018年1月17日)
期刊
每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中都有一套关于战争的正统理论。日本和西方战争传统的差异全部体现在他们如何看待生命和使命上。  日本为其战争合理性辩护的前提和美国截然相反,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也与美国人不同。美国把战争归因于轴心国的侵略性——日本、意大利和德国以一系列罪恶的侵略行径打破了国际和平。但日本人对战争的起因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只要国家拥有绝对的主权,世界就会动乱不断。因而日本需要通过战争来建立一个等级体
期刊
爸爸是个军人。幼年时,每回看他穿着笔挺的军装,腰佩银光闪闪的指挥刀,踩着马靴,威风凛凛地去司令部开会,我心里都很害怕,生怕爸爸又要去打仗。我对大我三岁的哥哥说:“爸爸为什么不穿长袍马褂呢?”  爸爸一穿上长袍马褂,就会坐轿子回家。轿子在家门口停下来,他笑容满面地从轿子里出来,牵起哥哥和我的手,到书房里唱诗、讲故事给我们听。  一讲起打仗的故事,我就半捂起耳朵,把头埋在爸爸怀里,眼睛瞄着哥哥。哥哥边
期刊
最近,成都一位急救医生因在救护车内充当病人的“人肉支架”,获得不少赞誉。  新闻照片中,肖医生半蹲着,双手用力抓着急救床和座椅以保持平衡,呼吸不畅的病人趴在他身上——这个姿势从救护地点到医院保持了整整20分钟。  救护车这个盛满了希望、失望、冲突、焦虑等情绪的空间,在城市里日夜穿梭,却很少被镜头关注。荧幕上呈现的救护车空间,往往片面而重复:镇定的医生、奄奄一息的病人、刺耳的鸣笛声,还有摇着大夫胳膊
期刊
奥立弗·培根住在一座可以俯瞰格林公园的楼房顶楼。他拥有一套公寓。在公寓里,椅子靠前摆放,角度得当,上面盖着皮毛;沙发填补了窗前的空当,上面铺着花毯;三面落地窗户上垂着精致的纱窗和华丽的花缎窗帘;红木餐具柜里摆得满满当当,全是高级白兰地、威士忌和朗姆酒。“瞧瞧,奥立弗,”他时常喊着自己的名字说,“你出生在肮脏的小巷,你……”这时,他会低头看看自己的双腿,裤子裁剪合体、做工考究,然后再看看皮鞋和鞋罩。
期刊
约翰·多尔是风险投资界的传奇人物。他曾经成功地投资了网景、谷歌和亚马逊。2007年的一天,他和他的邻居兼朋友乔布斯在一所学校里观看乔布斯女儿的足球赛。赛事有些无聊,乔布斯对多尔说要给他看样东西。多尔永远忘不了他第一眼看到那部手机的情景。  “史蒂夫把手伸进牛仔裤口袋,拿出第一代iPhone。”多尔回忆道,“然后他说:‘约翰,这个东西几乎要把我的公司弄破产了。这是我们做过的最困难的事。’于是我问他这
期刊
那时我才19岁,精神上极度空虚,靠着杂耍表演勉强度日。那时,生活是孤独寂寞的,社交圈也非常小。那些日子对我来说,没有浪漫,没有快乐,没有任何美好可言。直到8月的一個晚上发生了一件事。  那天,我在一家戏院演出。当时,我正站在幕布后等待上台。一家剧团的女孩们在台上跳舞,其中一个女孩滑倒了,其他人都在笑她。她的头发呈咖啡色,眼睛大大的,是褐色的,眼里尽是笑意。  忽然,滑倒的女孩转身朝幕布方向看来,恰
期刊
又一次收到父亲发来的短信,毫无疑问,打开短信,一片空白。  我能想象那个场景:父亲坐在后門口,穿着拖鞋,一边抽烟,一边把玩手机。  我给他的手机上存了我的、哥哥的、嫂子的手机号码。他只需要懂得解锁、打开、拨打、挂断这几个功能的操作就足够了。至于发短信这种既需要输入字母,又需要选择相应字词的复杂操作,对父亲来说还是太难了。  手机是父亲的玩具,他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拿出来把玩,而我收到的空白短信常常就是
期刊
在奥斯卡金像奖公布期间,家人朋友围坐在电视机前拭目以待,看哪部电影能获得最佳影片奖。那么,评选委员会是如何决定让哪部电影获奖的呢?这个过程涉及数学,也就是偏好投票制。  在大部分人熟悉的投票方式中,你拿到一张选票和一个候选人名单,在自己希望获胜的人的名字旁边做上记号,投出选票。然后,一名选务官开始唱票,记录每个候选人得到的票数。得票最多的候选人,就是最后的赢家。  而在偏好投票制中,投票人要在每个
期刊
2016年7月,我被分到本院最为繁忙的ICU时,入职培训学的第一项操作,就是如何绑人——被送进ICU的病人,基本上都要被绑住手脚,医学上称之为“保护性约束”。  绑人的步骤是:先将病人两侧手腕、脚腕仔细地裹上一层棉垫,用绿色约束带缠上去绕几圈,将约束带另一头穿过近侧床沿的防护扶手,调整好距离后,拉紧,打结,一气呵成。  这看似简单的动作,操作起来却大有讲究。光是约束带的松紧度就很难把握。被送进I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