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总复习的目的除了使学生做到普通的知识规律化、系统化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以适应中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传统的中考复习教学中,往往是“讲—练—讲”的复习模式。这种模式缺乏了学生对“方法”的思考和学生思维被揭示的过程,导致教与学脱节、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课堂容量小、学生疲劳应付题海战术等弊端的产生。
要解决上述弊端,教师应在研究教材整体结构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提升,能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类、对比、总结、联系的导学方案,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专题划分依据
按照化学知识的系统性,以课本为主,以教学大纲和考试纲要为指导,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和精心组织教材,将课本的知识结构重新调整、组编,以专题导学案形式帮助学生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叠加、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
二、专题复习导学案
(一)专题复习导学案包括以下内容
1. 研究中考,明确目的
根据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和分析往年中考试卷,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呈现,在专题复习导学案中,明确本专题的重难点知识,让学生了解本专题复习的目标和方向,熟知每个知识点的要求,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识记”“理解”“会用”“综合”等行为动词,把握复习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时效性。
2. 基础知识、构建网络
教师根据本专题复习教学内容和目标,以本专题的知识的出发点为中心,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整理、归纳、对比,构建出主干知识结构,留下空白,让学生课前完成基础知识,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基础知识。上课前5分钟,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黑板上补充和讲解知识网络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宏观知识框架。
3. 典型例题、难点突破
教师通过研究往年中考题型,筛选出能突出重点、难点、易错点和易混点的典型题,进行分析指导,讲知识,讲方法,矫正认识误区,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既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解析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技巧、知识点的切入,使同学们能触类旁通。
4. 考点知识、板块训练
根据知识点和例题的变式设计出对应性的检测题,要求题型紧扣基础知识,摒弃过难、过大、过深的问题,题型多样化,既包括选择、填空,还要包括实验和计算,使设计出的题型具有一定的梯度,多采取限时训练的方式,重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训练来巩固,促进学生进一步落实知识和方法,达到以一反三的作用。
5. 点拨释疑、归纳总结
教师针对知识梳理或习题训练中,对学生在知识规律及解题方法出现的困惑和疑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掌握建构知识的方法,掌握知识存在的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知识及方法体系。在学案设计中,可以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的栏目。作为教师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解题方法、解题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知识拓展等)。
6. 能力提升、衔接中考
教师根据中考热点,设计1-2道与中考有关的题型,要求题型中涉及多个考点,让学生应用本专题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交流讨论完成,使得中上等学生能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能力,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7. 专题小结、引领归纳
在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巧。
8. 课后反思、记录得失
上完一节课,静心沉思,教师从引导、训练、组织教学、总结归纳等方面有哪些得失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学生从知识技能的获取、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审题能力的提高等各方面找出进步和不足,取长补短,及时总结,为今后的学习和知识积累打下良好的基础,每天实践一点、反思一点、进步一点。
(二)专题复习学案的实施过程
1. 出示学案、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首先要把设计好的学案及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根据学法指导,思考重点问题,完成相应的基础知识构建和习题,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2. 课堂展示、疑难点拨
各小组按照训练题的设计顺序,依次讲解,讲解不到位时,可有本组或其他组成员补充归纳总结出该训练题的命题意图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老师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察言观色,及时捕捉对教学有用的信息,细心收集一些错误思路,特别是一些有代表性而学生自己又不知道错在哪里的错误思路,暴露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点评。
3. 课堂达标、迁移拓展
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在学案上设计反馈练习题,进行当堂训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答题信息,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讲评,并适当拓展展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个体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
4. 梳理反思、形成网络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将知识点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学生印象。指出易疏忽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教师要及时反馈,评价学生的当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要解决上述弊端,教师应在研究教材整体结构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提升,能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类、对比、总结、联系的导学方案,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专题划分依据
按照化学知识的系统性,以课本为主,以教学大纲和考试纲要为指导,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和精心组织教材,将课本的知识结构重新调整、组编,以专题导学案形式帮助学生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叠加、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
二、专题复习导学案
(一)专题复习导学案包括以下内容
1. 研究中考,明确目的
根据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和分析往年中考试卷,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呈现,在专题复习导学案中,明确本专题的重难点知识,让学生了解本专题复习的目标和方向,熟知每个知识点的要求,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识记”“理解”“会用”“综合”等行为动词,把握复习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时效性。
2. 基础知识、构建网络
教师根据本专题复习教学内容和目标,以本专题的知识的出发点为中心,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整理、归纳、对比,构建出主干知识结构,留下空白,让学生课前完成基础知识,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基础知识。上课前5分钟,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黑板上补充和讲解知识网络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宏观知识框架。
3. 典型例题、难点突破
教师通过研究往年中考题型,筛选出能突出重点、难点、易错点和易混点的典型题,进行分析指导,讲知识,讲方法,矫正认识误区,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既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解析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技巧、知识点的切入,使同学们能触类旁通。
4. 考点知识、板块训练
根据知识点和例题的变式设计出对应性的检测题,要求题型紧扣基础知识,摒弃过难、过大、过深的问题,题型多样化,既包括选择、填空,还要包括实验和计算,使设计出的题型具有一定的梯度,多采取限时训练的方式,重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训练来巩固,促进学生进一步落实知识和方法,达到以一反三的作用。
5. 点拨释疑、归纳总结
教师针对知识梳理或习题训练中,对学生在知识规律及解题方法出现的困惑和疑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掌握建构知识的方法,掌握知识存在的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知识及方法体系。在学案设计中,可以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的栏目。作为教师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解题方法、解题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知识拓展等)。
6. 能力提升、衔接中考
教师根据中考热点,设计1-2道与中考有关的题型,要求题型中涉及多个考点,让学生应用本专题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交流讨论完成,使得中上等学生能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能力,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7. 专题小结、引领归纳
在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巧。
8. 课后反思、记录得失
上完一节课,静心沉思,教师从引导、训练、组织教学、总结归纳等方面有哪些得失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学生从知识技能的获取、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审题能力的提高等各方面找出进步和不足,取长补短,及时总结,为今后的学习和知识积累打下良好的基础,每天实践一点、反思一点、进步一点。
(二)专题复习学案的实施过程
1. 出示学案、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首先要把设计好的学案及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根据学法指导,思考重点问题,完成相应的基础知识构建和习题,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2. 课堂展示、疑难点拨
各小组按照训练题的设计顺序,依次讲解,讲解不到位时,可有本组或其他组成员补充归纳总结出该训练题的命题意图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老师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察言观色,及时捕捉对教学有用的信息,细心收集一些错误思路,特别是一些有代表性而学生自己又不知道错在哪里的错误思路,暴露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点评。
3. 课堂达标、迁移拓展
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在学案上设计反馈练习题,进行当堂训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答题信息,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讲评,并适当拓展展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个体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
4. 梳理反思、形成网络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将知识点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学生印象。指出易疏忽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教师要及时反馈,评价学生的当堂表现,起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