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为基础: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进而提出协作学习模式的概念,展示协作学习模式优越之处。通过构建促进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协作学习模式,总结出协作学习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以期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教学功效,促进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分工合作
1.协作学习模式的概念和一般模式
(1)协作学习的概念。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参与,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对于一些问题和任务,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和协作互助,最终获得最大化的学习成果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其他人学习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要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分享资源,积极交流思想,共同承担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
(2)协作学习的优势。协作学习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所以协作学习对于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特长等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承担不同的责任,独立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各组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赖,共同进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探索的能力,还增强了学生自信自立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技能,并激发了学生的群体精神,用一位课改专家的话,就是“老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了自我”。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模式的构建
第一步:教师根据大纲和学习内容确定学习任务,设计活动方案,分配学习任务并提供学习资源。全班学生按一定规则组合成小组,接受任务,做一些准备活动。
第二步: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努力探索争取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教师在一旁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同学,小组成员之间探讨解决,如果问题仍然不能解决可以向老师请教。
第三步:各小组基本完成任务后, 各组选出一个代表展示本组的作品,并说明设计过程和创新点,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各组之间相互评价,教师再作出点评。
第四步:教师总结本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完成较好的几组给予奖励,并鼓励其他小组继续努力。各小组成员进行总结反思,写出感言。
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协作学习模式的修改与完善
(1)选择适合的课题。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选择适合的课题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协作学习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把列出的课程目标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在设计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时,要积极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充分挖掘网络和多媒体的潜力,设计出符合学生口味、与学生的心理特点一致的活动来。
(2)合理分组。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分组的标准。一般来说课前或课上,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如果是在一个全新的集体中,教师对学生还缺乏基本的了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述,或者用以前的成绩作参照进行初步分组。教师在经过一定时间的了解之后,再根据小组协作的不同阶段重新分组。
(3)对小组进行有效的监控。教师要在协作学习中做好引导者,及时对各个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巡视,关心鼓励各个成员,适度利用小组之间不服输的心态,形成一定的竞争氛围,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从中不断发现新东西。
(4)进行有效地评价。评价是决定协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客观准确的评价是协作学习的点睛之笔,对本次活动的完成情况的一个总结,积累有效的经验,对以后开展协作学习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所以对于评价,不仅要看最终小组的成果,还要具体到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看和其他成员是否协作愉快,是否愿意帮助别人,是否与他人合作交流完成任务,以及对于小组的任务能否提出有意义的建议和想法等,还要注重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阶段性评价和多次评价。
参考文献:
[1]徐晓东主编.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孙启美.现代教育技术与学习模式: 走向信息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作者单位:陕西省武功县普集高中)
关键词: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分工合作
1.协作学习模式的概念和一般模式
(1)协作学习的概念。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参与,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对于一些问题和任务,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和协作互助,最终获得最大化的学习成果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其他人学习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要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分享资源,积极交流思想,共同承担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
(2)协作学习的优势。协作学习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所以协作学习对于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特长等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承担不同的责任,独立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各组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赖,共同进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探索的能力,还增强了学生自信自立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技能,并激发了学生的群体精神,用一位课改专家的话,就是“老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了自我”。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模式的构建
第一步:教师根据大纲和学习内容确定学习任务,设计活动方案,分配学习任务并提供学习资源。全班学生按一定规则组合成小组,接受任务,做一些准备活动。
第二步: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努力探索争取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教师在一旁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同学,小组成员之间探讨解决,如果问题仍然不能解决可以向老师请教。
第三步:各小组基本完成任务后, 各组选出一个代表展示本组的作品,并说明设计过程和创新点,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各组之间相互评价,教师再作出点评。
第四步:教师总结本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完成较好的几组给予奖励,并鼓励其他小组继续努力。各小组成员进行总结反思,写出感言。
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协作学习模式的修改与完善
(1)选择适合的课题。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选择适合的课题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协作学习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把列出的课程目标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在设计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时,要积极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充分挖掘网络和多媒体的潜力,设计出符合学生口味、与学生的心理特点一致的活动来。
(2)合理分组。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分组的标准。一般来说课前或课上,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如果是在一个全新的集体中,教师对学生还缺乏基本的了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述,或者用以前的成绩作参照进行初步分组。教师在经过一定时间的了解之后,再根据小组协作的不同阶段重新分组。
(3)对小组进行有效的监控。教师要在协作学习中做好引导者,及时对各个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巡视,关心鼓励各个成员,适度利用小组之间不服输的心态,形成一定的竞争氛围,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从中不断发现新东西。
(4)进行有效地评价。评价是决定协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客观准确的评价是协作学习的点睛之笔,对本次活动的完成情况的一个总结,积累有效的经验,对以后开展协作学习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所以对于评价,不仅要看最终小组的成果,还要具体到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看和其他成员是否协作愉快,是否愿意帮助别人,是否与他人合作交流完成任务,以及对于小组的任务能否提出有意义的建议和想法等,还要注重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阶段性评价和多次评价。
参考文献:
[1]徐晓东主编.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孙启美.现代教育技术与学习模式: 走向信息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作者单位:陕西省武功县普集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