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凝血标志物对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月我科收治的妇科手术患者155例为研究对象,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患者75例为观察组,未发生下肢DVT的患者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PAP、TM、t-PA、D-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AT比较并无显著差异。结论:凝血标志物(PAP、TM、t-PA、D-D)对于早期诊断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具有可靠价值,值得推荐。
【关键词】凝血标志物;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价值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下肢由于血流缓慢、血管壁遭受损伤后血液黏稠度增高,DVT脱落后会随着血流进入肺动脉从而形成肺栓塞,而肺栓塞是一种致命性疾病。大部分肺栓塞患者的起初症状并不明显,这就增加了肺栓塞的诊断难度。既往对于肺栓塞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单现阶段的诊断不再仅局限于影像学,也会结合血清学检查对肺栓塞进行诊断[1]。血清学检查中分子统称为血清分子标志物,包括PAP、TM、t-PA、D-D等。本文对既往行妇科手术治疗术后发生下肢DVT患者的血清分子标志物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月我科收治的妇科手术患者155例为研究对象,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患者75例为观察组,未发生下肢DVT的患者8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4~65岁,平均(50.8±3.5)岁;体重45~75kg,平均(58.6±4.8)kg。对照组年龄23~67岁,平均(50.5±3.8)岁;体重44~70kg,平均(58.3±5.0)kg。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比。
1.2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三天晨起抽空腹静脉血5ml,置于枸橼酸钠抗凝真空管内,于4℃下离心15min,转速3000r/min,取上层血浆置于-80℃冰箱中保存。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2]对PAP、TM、t-PA、TAT进行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3]对D-D进行检测,所有操作过程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浆凝血标志物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PAP、TM、t-PA、D-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AT比较并无显著差异,详见表1。
3讨论
下肢DVT 是血管受到阻塞后发生的回流障碍疾病,是妇产科术后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造成下肢
DVT的原因包括:①患者术中盆底静脉丛血管受到手术器械的损伤,术后需要长期卧床来减缓下肢的血流速度;②妊娠期间患者的各种凝血因子含量增加,活性增大,导致血液更容易发生凝结;③恶性肿瘤会刺激体内的凝血活酶样物质增加,激活凝血因子的活性,让血液处于高凝水平。但是大部分下肢DVT患者早期并不会表现出显著的症状,容易发生漏诊与误诊,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严重者甚至发生死亡。所以对于妇产科手术的患者,术后尽早进行下肢DVT排查,对于患者的恢复及生命质量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t-PA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和合成的单链糖蛋白,当下肢出现静脉血栓时,血管内的纤维蛋白会活化t-PA,而被激活的t-PA会进一步活化纤溶酶原,进一步产生纤溶酶,此时血液中的α2抗纤溶酶会抑制纤溶酶,形成无活性的PAP复合物[4]。TM是一种存在于血液中的抗凝辅助因子,可以辅助凝血酶激活蛋白C系统由此产生抗凝的作用,在机体的抗凝机制中作用重要。由于妇产科术中容易对患者的下肢静脉血管壁造成损伤,所以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TM会家具裂解,导致血液中的TM出现高表达[5]。D-D是纤溶系统活化时的一种最小片段,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凝血分子标志物。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PAP、TM、t-PA、D-D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说明,术后早期使用凝血标志物对患者进行筛查,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提高患者的疾病预后。
综上所述,凝血标志物(PAP、TM、t-PA、D-D)对于早期诊断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具有可靠价值,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程其军.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診断和治疗[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24(29):5730,5732.
[2]陈学勤,梁双超,奚旭霞.妇科盆腔术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治[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6,31(4):361-363.
[3]刘令娟.妇产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7,17(4):139-140.
[4]王桂芝,李梅荣.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8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26(12):100-101.
[5]甄秀会.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与处理方法总结[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18(48):9353.
【关键词】凝血标志物;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价值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下肢由于血流缓慢、血管壁遭受损伤后血液黏稠度增高,DVT脱落后会随着血流进入肺动脉从而形成肺栓塞,而肺栓塞是一种致命性疾病。大部分肺栓塞患者的起初症状并不明显,这就增加了肺栓塞的诊断难度。既往对于肺栓塞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单现阶段的诊断不再仅局限于影像学,也会结合血清学检查对肺栓塞进行诊断[1]。血清学检查中分子统称为血清分子标志物,包括PAP、TM、t-PA、D-D等。本文对既往行妇科手术治疗术后发生下肢DVT患者的血清分子标志物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月我科收治的妇科手术患者155例为研究对象,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患者75例为观察组,未发生下肢DVT的患者8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4~65岁,平均(50.8±3.5)岁;体重45~75kg,平均(58.6±4.8)kg。对照组年龄23~67岁,平均(50.5±3.8)岁;体重44~70kg,平均(58.3±5.0)kg。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比。
1.2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三天晨起抽空腹静脉血5ml,置于枸橼酸钠抗凝真空管内,于4℃下离心15min,转速3000r/min,取上层血浆置于-80℃冰箱中保存。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2]对PAP、TM、t-PA、TAT进行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3]对D-D进行检测,所有操作过程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浆凝血标志物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PAP、TM、t-PA、D-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AT比较并无显著差异,详见表1。
3讨论
下肢DVT 是血管受到阻塞后发生的回流障碍疾病,是妇产科术后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造成下肢
DVT的原因包括:①患者术中盆底静脉丛血管受到手术器械的损伤,术后需要长期卧床来减缓下肢的血流速度;②妊娠期间患者的各种凝血因子含量增加,活性增大,导致血液更容易发生凝结;③恶性肿瘤会刺激体内的凝血活酶样物质增加,激活凝血因子的活性,让血液处于高凝水平。但是大部分下肢DVT患者早期并不会表现出显著的症状,容易发生漏诊与误诊,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严重者甚至发生死亡。所以对于妇产科手术的患者,术后尽早进行下肢DVT排查,对于患者的恢复及生命质量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t-PA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和合成的单链糖蛋白,当下肢出现静脉血栓时,血管内的纤维蛋白会活化t-PA,而被激活的t-PA会进一步活化纤溶酶原,进一步产生纤溶酶,此时血液中的α2抗纤溶酶会抑制纤溶酶,形成无活性的PAP复合物[4]。TM是一种存在于血液中的抗凝辅助因子,可以辅助凝血酶激活蛋白C系统由此产生抗凝的作用,在机体的抗凝机制中作用重要。由于妇产科术中容易对患者的下肢静脉血管壁造成损伤,所以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TM会家具裂解,导致血液中的TM出现高表达[5]。D-D是纤溶系统活化时的一种最小片段,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凝血分子标志物。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PAP、TM、t-PA、D-D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说明,术后早期使用凝血标志物对患者进行筛查,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提高患者的疾病预后。
综上所述,凝血标志物(PAP、TM、t-PA、D-D)对于早期诊断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具有可靠价值,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程其军.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診断和治疗[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24(29):5730,5732.
[2]陈学勤,梁双超,奚旭霞.妇科盆腔术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治[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6,31(4):361-363.
[3]刘令娟.妇产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7,17(4):139-140.
[4]王桂芝,李梅荣.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8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26(12):100-101.
[5]甄秀会.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与处理方法总结[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18(48):9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