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DR、CT、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影像及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影像表现对比分析。结果:椎体骨质破坏30例,约占86%;椎体病变累及附件者15例占42.9%;椎间隙狭窄者35例,约占100%;椎旁脓肿者15例,约占42.9%;椎间盘受累者13例,约占37%;硬膜和脊髓侵受累者10例,约占28.6%;砂粒状死骨者7例,约占20%;原有肺结核继发脊柱结核者4例, 约占11.4%;脊柱后突畸形者3例,约占8.6%。结论:DR平片是脊柱结核的常规检查,CT检查是DR平片的重要补充,能显示病变的细微结构及隐蔽的病灶及椎体骨质破坏有无向椎管移位,明确椎管、附件及脊髓有无受累;MRI在显示韧带及周围软组织、椎间盘、椎管内脊髓及神经根侵犯等方面有较大优势。
【关键词】:脊柱结核;影像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R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0)07-093-02
在骨关节结核中脊柱结核是最多见的,占40%~50%[1],好发于儿童以及青年,国内统计最多见于20~30岁。近年来,肺结核及脊柱结核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影像学检查对于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及疗效随访观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收集我院从2011年2月~2016年2月經临床、影像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35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以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30.5岁,病程1.5个月~3年。有肺结核病史者4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胸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脊椎后突,下肢麻木,脊髓或神经压迫症状。部分患者有食欲减退、午后低热、盗汗、消瘦和体重减轻等全身中毒症状。
1.2 方法
本组35例患者均摄脊柱DR正侧位片;CT检查30例,其中增强13例;MR检查23例,增强7例;CT检查用西门子公司16层螺旋CT及双源64层螺旋CT机,4mm层厚和层距连续扫描。MR采用GE 1.5T超导扫描仪行脊柱常规横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T1WI、T2WI,部分病例行T1WI+脂肪抑制。
2 结果
35例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表现(详见表1),为椎体及其附件的骨质破坏、椎间盘受累、椎旁脓肿形成、死骨形成、硬膜囊和脊髓受累等。
3 讨论
3.1 骨关节结核中脊柱结核是最多见的,约占40%~50% [1],好发于儿童和青年,国内统计最多见于20~30岁。发病的部位以腰椎为最多,胸椎次之,颈椎少见,骶尾椎较少见,少数病例可在两个不同节段同时或相继发生结核。脊柱结核由血行感染而产生,结核病灶大多数在椎体,且多在其前方发生,根据病灶发生的部位,可将脊柱结核分为椎体结核和附件结核两类;而椎体结核又分为中心型、边缘型和韧带下型三种。中心型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以胸椎多见,儿童脊柱椎体的主要供血血管为后脊椎动脉的一个分支,从后壁进入椎体中央部分,因椎体周围有一层较厚的软骨,因此病灶一般在椎体中央近前方开始,以骨质破坏为主的病灶发展较快,使椎体骨质广泛破坏和塌陷,可穿破上下的椎间盘而侵及邻近的椎体,椎旁可有脓肿形成。如椎体塌陷严重,可产生后突畸形。边缘型多见于成人,以腰椎多见。成人椎体供血血管主要为肋间动脉和腰动脉,从前方进入沿骨膜下分支,所以病灶多在椎体前缘、骨膜下以及前纵韧带下的椎间盘开始。韧带下型少见,病灶主要累及椎旁韧带,椎体和椎间盘改变很少,常有椎旁脓肿形成。椎体骨质侵蚀破坏、椎间隙变窄及椎旁脓肿形成是脊柱结核的三大主要特点。本组35例患者椎体病变者30例,约占86%;椎体附件受累者15例,约占42.9%;椎间隙狭窄者35例,约占100%;椎旁脓肿者15例,约占42.9%;椎间盘受累者13例,约占37%;硬膜和脊髓侵受累者10例,约占28.6%;死骨形成者7例,约占20%;原有肺结核继发脊柱结核者4例, 约占11.4%;脊柱后突畸形者3例,约占8.6%;与文献报道相符。
3.2 DR、CT、MRI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
DR平片经济简便,应用广泛,仍为目前诊断脊柱结核常规检查方法[2],而且DR平片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了解脊柱整体情况,特别是椎间隙的变化要优于CT。但是由于DR平片图像为前后重叠的叠加影像,密度分辨率不高,对于隐蔽部位的病灶、病灶的细微结构、死骨形成、附件受累、冷脓肿形成及椎管受累等方面的观察不清,无法满足临床的要求,尤其是合理判断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法的选择。另外,对于一些早期病变,骨质破坏范围较小或未累及椎间隙,容易漏诊。
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影像为横断面断层图像,减少了影像出现重叠以及伪影产生的干扰,能够清晰显示脊椎结核早期椎体的细微骨质破坏及椎旁脓肿,明确椎体骨质破坏有无向椎管移位、有无死骨形成、椎体附件及脊髓有无受累等, CT对于死骨及钙化的显示明显优于MRI,与DR平片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是DR检查的必要的和重要的补充,是脊柱结核的重要检查方法。
MRI是一种对早期的脊柱结核检查进行评价的最有效方法[3]。MRI能多平面和多序列参数成像,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软组织分辨率。脊柱结核椎体骨炎及骨内小脓肿是早期病理变化[4],MRI由于对水含量和蛋白含量多少的变化非常敏感,可将椎体骨质早期破坏及椎旁的软组织出现的轻微肿胀显示出来;Sinan等研究发现,MRI在显示结核韧带下播散、硬膜侵犯方面优于CT,同时还可以发现远处无症状的椎体结核[5]。另外MRI较CT明显优势是可清晰地显示出椎间盘的改变[6],结核累及椎间盘的可靠征象就是出现椎间盘长T1、长T2信号。CT与MRI结合检查可全面反映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征,是诊断脊柱结核的重要方法,二者综合分析有利于脊柱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对脊柱结核进行早期诊断,避免漏诊、延迟诊断或误诊带来的不良后果,具有较大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静,成瑞明,刘钢.超声对脊柱结核伴寒性脓肿的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0,16(36):77-78.
[2] 张树清,巴奇,龚沈初等.脊柱结核的比较影像学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4):301-304.
[3] 李鑫欣,文海.脊柱结核的CT与MRI影像诊断价值[J]. 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9(32):210.
[4] 孙西河,王滨,常光辉. 脊柱结核的MRI表现及早期诊断[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5):302 - 304.
[5] Sinan T.A1-Khawari H,Ismail M,et a1.Spinal tuberculosis:CT andMRI feature,Ann Saudi Med,2004,24.437—441.
[6] Harada Y,Tokuda O, Matsunaga N.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tuberculous spondylitis vs.pyogenic spondylitis[J].Clinical Imaging ,2008,32(4):303-309.
【关键词】:脊柱结核;影像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R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0)07-093-02
在骨关节结核中脊柱结核是最多见的,占40%~50%[1],好发于儿童以及青年,国内统计最多见于20~30岁。近年来,肺结核及脊柱结核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影像学检查对于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及疗效随访观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收集我院从2011年2月~2016年2月經临床、影像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35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以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30.5岁,病程1.5个月~3年。有肺结核病史者4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胸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脊椎后突,下肢麻木,脊髓或神经压迫症状。部分患者有食欲减退、午后低热、盗汗、消瘦和体重减轻等全身中毒症状。
1.2 方法
本组35例患者均摄脊柱DR正侧位片;CT检查30例,其中增强13例;MR检查23例,增强7例;CT检查用西门子公司16层螺旋CT及双源64层螺旋CT机,4mm层厚和层距连续扫描。MR采用GE 1.5T超导扫描仪行脊柱常规横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T1WI、T2WI,部分病例行T1WI+脂肪抑制。
2 结果
35例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表现(详见表1),为椎体及其附件的骨质破坏、椎间盘受累、椎旁脓肿形成、死骨形成、硬膜囊和脊髓受累等。
3 讨论
3.1 骨关节结核中脊柱结核是最多见的,约占40%~50% [1],好发于儿童和青年,国内统计最多见于20~30岁。发病的部位以腰椎为最多,胸椎次之,颈椎少见,骶尾椎较少见,少数病例可在两个不同节段同时或相继发生结核。脊柱结核由血行感染而产生,结核病灶大多数在椎体,且多在其前方发生,根据病灶发生的部位,可将脊柱结核分为椎体结核和附件结核两类;而椎体结核又分为中心型、边缘型和韧带下型三种。中心型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以胸椎多见,儿童脊柱椎体的主要供血血管为后脊椎动脉的一个分支,从后壁进入椎体中央部分,因椎体周围有一层较厚的软骨,因此病灶一般在椎体中央近前方开始,以骨质破坏为主的病灶发展较快,使椎体骨质广泛破坏和塌陷,可穿破上下的椎间盘而侵及邻近的椎体,椎旁可有脓肿形成。如椎体塌陷严重,可产生后突畸形。边缘型多见于成人,以腰椎多见。成人椎体供血血管主要为肋间动脉和腰动脉,从前方进入沿骨膜下分支,所以病灶多在椎体前缘、骨膜下以及前纵韧带下的椎间盘开始。韧带下型少见,病灶主要累及椎旁韧带,椎体和椎间盘改变很少,常有椎旁脓肿形成。椎体骨质侵蚀破坏、椎间隙变窄及椎旁脓肿形成是脊柱结核的三大主要特点。本组35例患者椎体病变者30例,约占86%;椎体附件受累者15例,约占42.9%;椎间隙狭窄者35例,约占100%;椎旁脓肿者15例,约占42.9%;椎间盘受累者13例,约占37%;硬膜和脊髓侵受累者10例,约占28.6%;死骨形成者7例,约占20%;原有肺结核继发脊柱结核者4例, 约占11.4%;脊柱后突畸形者3例,约占8.6%;与文献报道相符。
3.2 DR、CT、MRI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
DR平片经济简便,应用广泛,仍为目前诊断脊柱结核常规检查方法[2],而且DR平片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了解脊柱整体情况,特别是椎间隙的变化要优于CT。但是由于DR平片图像为前后重叠的叠加影像,密度分辨率不高,对于隐蔽部位的病灶、病灶的细微结构、死骨形成、附件受累、冷脓肿形成及椎管受累等方面的观察不清,无法满足临床的要求,尤其是合理判断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法的选择。另外,对于一些早期病变,骨质破坏范围较小或未累及椎间隙,容易漏诊。
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影像为横断面断层图像,减少了影像出现重叠以及伪影产生的干扰,能够清晰显示脊椎结核早期椎体的细微骨质破坏及椎旁脓肿,明确椎体骨质破坏有无向椎管移位、有无死骨形成、椎体附件及脊髓有无受累等, CT对于死骨及钙化的显示明显优于MRI,与DR平片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是DR检查的必要的和重要的补充,是脊柱结核的重要检查方法。
MRI是一种对早期的脊柱结核检查进行评价的最有效方法[3]。MRI能多平面和多序列参数成像,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软组织分辨率。脊柱结核椎体骨炎及骨内小脓肿是早期病理变化[4],MRI由于对水含量和蛋白含量多少的变化非常敏感,可将椎体骨质早期破坏及椎旁的软组织出现的轻微肿胀显示出来;Sinan等研究发现,MRI在显示结核韧带下播散、硬膜侵犯方面优于CT,同时还可以发现远处无症状的椎体结核[5]。另外MRI较CT明显优势是可清晰地显示出椎间盘的改变[6],结核累及椎间盘的可靠征象就是出现椎间盘长T1、长T2信号。CT与MRI结合检查可全面反映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征,是诊断脊柱结核的重要方法,二者综合分析有利于脊柱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对脊柱结核进行早期诊断,避免漏诊、延迟诊断或误诊带来的不良后果,具有较大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静,成瑞明,刘钢.超声对脊柱结核伴寒性脓肿的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0,16(36):77-78.
[2] 张树清,巴奇,龚沈初等.脊柱结核的比较影像学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4):301-304.
[3] 李鑫欣,文海.脊柱结核的CT与MRI影像诊断价值[J]. 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9(32):210.
[4] 孙西河,王滨,常光辉. 脊柱结核的MRI表现及早期诊断[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5):302 - 304.
[5] Sinan T.A1-Khawari H,Ismail M,et a1.Spinal tuberculosis:CT andMRI feature,Ann Saudi Med,2004,24.437—441.
[6] Harada Y,Tokuda O, Matsunaga N.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tuberculous spondylitis vs.pyogenic spondylitis[J].Clinical Imaging ,2008,32(4):30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