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而两者思维方式的差异又直接体现为其语言表达形式的独特风格。因两者在思维整体性与个体性的差异、思维具象性与抽象性的差异以及思维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增补、缩减及改头换面的信息加工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译文更为准确地道,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规范。这对更好的认识思维方式与语言本质之间的相互影响及进行翻译实践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思维差异;信息加工;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引言
众所周知,因不同语言有其自身不同的特性,翻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是字对字,句对句的完全对等过程,对语言信息的加工是其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目标语的表达习惯,译者采用增、减、改等信息加工手段来更为准确生动的传递源语言信息已早为众人所接受。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对信息进行增添,省略,甚至改头换面的加工大致因两种语言在语义,词法,句法及思维上的迥然差异而引起。因笔者研究兴趣所在,本文仅从中英思维差异的角度在尝试浅探翻译过程中信息加工的常用策略。
二、中英思维差异及信息加工策略
(一)浅析中英思维差异的源由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是该民族文化的精神沉淀,思维特征即反映和体现民族文化特色。身处不同文化的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对世间万物的认知模式,那么用以对外界信息进行处理的思维活动方式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就各自迥异。对影响制约人们思维方式因素的研究一直以来成果斐然众说纷纭,而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却被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包括思维方式的发展表现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此处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环境优越。人们安守田土,依时而耕息,自给自足,人与土地依赖密切且和谐共处,故汉文化总体表现为推崇意会而不言传、“天人合一”的人文文化;因此,在思维意识上主张人与自然唇齿相依,在对待处理问题上也习惯将其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全面把握。相较汉文化的平稳安足,英文化注重强调征服和扩张。土地狭窄贫瘠、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以及需要不断征服自然,顽强求生的生存过程构成英民族注重空间拓展,武力征服的文化特征。世间万物在他们眼里处于绝对的对立,彼此必然以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存在,故强调对事物的推理分析、将细节、个体放在首位,注重科学精神是其文化特征;而与之对应的思维方式则注重理性、逻辑,以主客体的对立为出发点,强调推理论证去认识事物本质规律,使用一系列相互对立的概念或范畴来认知解释规范世界,在语言上擅长抽象理性的表达和细致入微的分析推理。对中英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翻译大家傅雷深有体会,“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
(二)思维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及信息加工策略
思维对语言起着决定作用是无容置疑的,许多语言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可以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寻找。思维对语言的影响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思维整体性与个体性的差异、思维具象性与抽象性的差异以及思维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的差异是导致中英语言在词汇,语法,句子,篇章等多方面迥异的关键因素[2],本文即从这三方面分别给予阐述。
首先,中英思维整体性与个体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前者“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强调整体上的和谐统一和稳定平衡;而后者倾向将统一世界区分为不同层次,强调主客体的对立,主张将问题分解成各部分逐一研究解决。因此,在汉语语篇中作者可仅凭形象直觉思维连词成章,悟出上下文的联系;语句间的“粘连”由“章总一义”促成,即由语句表达的事件内在相关,内在联系,内在逻辑将语篇粘连起来,从而省略句中多个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联系词都可以不出现;而重“分析推理”的英语,其思维的系统组织化在语言上则体现为重形合,讲形式,求结构上的严密,句中各成分之间的衔接关系必须从形态或用连接词体现出来。因此,在汉英翻译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通过增添信息的方式来实现译文表达的规范和地道。
在著名散文《笑》中有大量省略的现象,如下句:
“……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三个句子虽省略颇多,但读者仍可用汉语“意会而不言传”的整体性思维把蕴涵的省略部分推导出来,不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然而,以力求句子结构严谨,句间关系清晰,以强调个体性思维和科学精神为特征的英文化却无法接受。因此对应的英译文“竭尽全力”将省略的信息补充出来:
“As I passed along,I somewhat sensed the presence of a child by the roadside carrying something snow white in his arms.After the donkey had gone by,I happened to look back and saw the child,who was barefoot,looking at me smiling with a bunch of flowers in his arms.”
其次,汉民族倾向以直觉领悟且不注重科学分析的方式去模糊直接的感知认识对象的本质和内在,而英文化却强调通过科学的判断,推理,论证去探究事物的规律和真相正是中英思维具象性与抽象性差异的体现。这一差异表现在语言上即为:英语在用词上多使用抽象名词,句法上多用连接词表明句子之间的关联;而汉语却多用具体形象的词表达抽象概念,在句法上仅借助词或句暗含意义的逻辑关系来连接句子。因此,在汉英互译时,信息增减策略必不可少。
…for what can be prettier than an image of Love on his knees before Beauty?
…痴情公子向美貌佳人跪下求婚,还不是一幅最赏心悦目的图画吗?
When anyone among the people breaks the law, he too should be punished or imprisoned.
人民中有人犯了法,也要受处罚,也要坐班房。
在第一例中,“Love”、“Beauty” 均是抽象名词,而汉译中将其转换为具体名词“痴情公子”和“美貌佳人”,从而使得译文更符合汉语表达规范。而第二例中的“When”在句中虽无实义,但因其语义句法的连接功能是不能省略。然而在汉译中我们可以借助词或句暗含意义的逻辑关系来连接句子,故可将此信息省略。
最后,中英思维差异还体现在对主客体的认识上。正如上述,汉文化崇尚“天人合一”,故强调主体(人)与客体(世间万物)的和谐统一,人物溶入一体去感受领悟世界。在语言表达上表现出凸显主体意识,因此行为动作的主语多为有生命的物体(人);而英文化理性科学的思维方式却将主客体分离对待,在语言中则体现为有生命或无生命的词均可作行为动词的主语。针对这样的差异,我们不得不采用对原信息改头换面的翻译策略。
The thought of returning filled him with fear.
想到还要回去,他害怕极了。
October 1998 found me studying at Harvard University.
1998年10月,我正在哈佛大学学习。
三、结语
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形式密切相关,前者是后者生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后者有促使前者形成和演变的重要功能。毫无疑问,语言是思维方式得以体现的主要工具,而思维又以一定的方式制约语言形式。翻译的本质即为两种语言形式的相互转换,这必定会受制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凝聚上下文且内容互为彼此、受直觉思维的驱使,使得文本内容及形式高度统一达到“形神合一“的汉语与主张表达准确严谨,崇尚科学推理,极富逻辑,词句有着种种规定制约的英语在互译的过程中要使得信息不被误译、漏译而采用信息加工策略是无法回避的举措。无论是对原信息进行省略、添词还是改头换面,都是旨在使原文信息的传递及译文信息的表达更为准确地道,这对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实践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冒国安.实用英汉对比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3]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汉英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思维差异;信息加工;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引言
众所周知,因不同语言有其自身不同的特性,翻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是字对字,句对句的完全对等过程,对语言信息的加工是其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目标语的表达习惯,译者采用增、减、改等信息加工手段来更为准确生动的传递源语言信息已早为众人所接受。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对信息进行增添,省略,甚至改头换面的加工大致因两种语言在语义,词法,句法及思维上的迥然差异而引起。因笔者研究兴趣所在,本文仅从中英思维差异的角度在尝试浅探翻译过程中信息加工的常用策略。
二、中英思维差异及信息加工策略
(一)浅析中英思维差异的源由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是该民族文化的精神沉淀,思维特征即反映和体现民族文化特色。身处不同文化的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对世间万物的认知模式,那么用以对外界信息进行处理的思维活动方式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就各自迥异。对影响制约人们思维方式因素的研究一直以来成果斐然众说纷纭,而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却被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包括思维方式的发展表现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此处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环境优越。人们安守田土,依时而耕息,自给自足,人与土地依赖密切且和谐共处,故汉文化总体表现为推崇意会而不言传、“天人合一”的人文文化;因此,在思维意识上主张人与自然唇齿相依,在对待处理问题上也习惯将其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全面把握。相较汉文化的平稳安足,英文化注重强调征服和扩张。土地狭窄贫瘠、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以及需要不断征服自然,顽强求生的生存过程构成英民族注重空间拓展,武力征服的文化特征。世间万物在他们眼里处于绝对的对立,彼此必然以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存在,故强调对事物的推理分析、将细节、个体放在首位,注重科学精神是其文化特征;而与之对应的思维方式则注重理性、逻辑,以主客体的对立为出发点,强调推理论证去认识事物本质规律,使用一系列相互对立的概念或范畴来认知解释规范世界,在语言上擅长抽象理性的表达和细致入微的分析推理。对中英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翻译大家傅雷深有体会,“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
(二)思维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及信息加工策略
思维对语言起着决定作用是无容置疑的,许多语言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可以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寻找。思维对语言的影响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思维整体性与个体性的差异、思维具象性与抽象性的差异以及思维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的差异是导致中英语言在词汇,语法,句子,篇章等多方面迥异的关键因素[2],本文即从这三方面分别给予阐述。
首先,中英思维整体性与个体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前者“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强调整体上的和谐统一和稳定平衡;而后者倾向将统一世界区分为不同层次,强调主客体的对立,主张将问题分解成各部分逐一研究解决。因此,在汉语语篇中作者可仅凭形象直觉思维连词成章,悟出上下文的联系;语句间的“粘连”由“章总一义”促成,即由语句表达的事件内在相关,内在联系,内在逻辑将语篇粘连起来,从而省略句中多个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联系词都可以不出现;而重“分析推理”的英语,其思维的系统组织化在语言上则体现为重形合,讲形式,求结构上的严密,句中各成分之间的衔接关系必须从形态或用连接词体现出来。因此,在汉英翻译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通过增添信息的方式来实现译文表达的规范和地道。
在著名散文《笑》中有大量省略的现象,如下句:
“……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三个句子虽省略颇多,但读者仍可用汉语“意会而不言传”的整体性思维把蕴涵的省略部分推导出来,不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然而,以力求句子结构严谨,句间关系清晰,以强调个体性思维和科学精神为特征的英文化却无法接受。因此对应的英译文“竭尽全力”将省略的信息补充出来:
“As I passed along,I somewhat sensed the presence of a child by the roadside carrying something snow white in his arms.After the donkey had gone by,I happened to look back and saw the child,who was barefoot,looking at me smiling with a bunch of flowers in his arms.”
其次,汉民族倾向以直觉领悟且不注重科学分析的方式去模糊直接的感知认识对象的本质和内在,而英文化却强调通过科学的判断,推理,论证去探究事物的规律和真相正是中英思维具象性与抽象性差异的体现。这一差异表现在语言上即为:英语在用词上多使用抽象名词,句法上多用连接词表明句子之间的关联;而汉语却多用具体形象的词表达抽象概念,在句法上仅借助词或句暗含意义的逻辑关系来连接句子。因此,在汉英互译时,信息增减策略必不可少。
…for what can be prettier than an image of Love on his knees before Beauty?
…痴情公子向美貌佳人跪下求婚,还不是一幅最赏心悦目的图画吗?
When anyone among the people breaks the law, he too should be punished or imprisoned.
人民中有人犯了法,也要受处罚,也要坐班房。
在第一例中,“Love”、“Beauty” 均是抽象名词,而汉译中将其转换为具体名词“痴情公子”和“美貌佳人”,从而使得译文更符合汉语表达规范。而第二例中的“When”在句中虽无实义,但因其语义句法的连接功能是不能省略。然而在汉译中我们可以借助词或句暗含意义的逻辑关系来连接句子,故可将此信息省略。
最后,中英思维差异还体现在对主客体的认识上。正如上述,汉文化崇尚“天人合一”,故强调主体(人)与客体(世间万物)的和谐统一,人物溶入一体去感受领悟世界。在语言表达上表现出凸显主体意识,因此行为动作的主语多为有生命的物体(人);而英文化理性科学的思维方式却将主客体分离对待,在语言中则体现为有生命或无生命的词均可作行为动词的主语。针对这样的差异,我们不得不采用对原信息改头换面的翻译策略。
The thought of returning filled him with fear.
想到还要回去,他害怕极了。
October 1998 found me studying at Harvard University.
1998年10月,我正在哈佛大学学习。
三、结语
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形式密切相关,前者是后者生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后者有促使前者形成和演变的重要功能。毫无疑问,语言是思维方式得以体现的主要工具,而思维又以一定的方式制约语言形式。翻译的本质即为两种语言形式的相互转换,这必定会受制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凝聚上下文且内容互为彼此、受直觉思维的驱使,使得文本内容及形式高度统一达到“形神合一“的汉语与主张表达准确严谨,崇尚科学推理,极富逻辑,词句有着种种规定制约的英语在互译的过程中要使得信息不被误译、漏译而采用信息加工策略是无法回避的举措。无论是对原信息进行省略、添词还是改头换面,都是旨在使原文信息的传递及译文信息的表达更为准确地道,这对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实践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冒国安.实用英汉对比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3]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汉英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