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探析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de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文化软实力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问题愈来愈凸显。作为观念形态的科学技术是文化软实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念形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文化软实力的资源。作为生产形态的科学技术是文化软实力产生和发展的生产基础和技术基础。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同时也具有了意识形态的功能。科学技术不仅成为第一生产力,而且成为衡量和评判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标准和尺度。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科学技术;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3-0084-05
  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使其在综合国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愈来愈凸显。作为综合国力重要构成部分的文化软实力是文化以非强制方式或柔性方式作用于客体而产生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其观念形态、生产形态和意识形态等表现形式和功能分化愈来愈清晰。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与文化软实力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唯物史观是从多重相互联系的视角上来考察科学技术的:一是从观念形态的视角,二是从生产力的视角,三是从意识形态的视角。这为全面、正确地考察科学技术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提供了方法论。
  一、文化软实力与作为观念形态的科学技术的关系
  文化是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源泉。文化软实力的资源是文化。文化是“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1]。文化在形式上多种多样,不仅包括语言、文学、艺术,而且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和技术等。科学技术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产物,是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知识体系。作为观念形态的科学技术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之前,以知识体系、观念形态存在于书本或人的头脑中。观念形态的科学技术是指以理论、知识形态存在的科学技术。观念形态的科学技术主要包括科技理论、科技价值、科技制度与规范、科技伦理和科技精神等。观念形态的科学技术是人类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规律的探索和正确反映,能够指导人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按照观念形态的科学技术的显现方式,观念形态的科学技术可分为三个层面: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器物层面的科学技术与人类实践紧密相关,以有形的物质为其载体,如各种科研工具、科研仪器与设备、科技产品;制度层面的科学技术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技规范体系,由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政策规范、制度规范以及组织规范等构成;精神层面的科学技术是人类在长期科技实践中蕴育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是观念形态科学技术的内核,主要包括科技伦理、科技精神和思维方式等。以观念形态存在的科学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作为文化特殊形态的观念形态的科学技术是文化整体的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念形态的科学技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软实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念形态的科学技术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也丰富和发展了文化软实力的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牛顿定律,19世纪以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与进化论三大发现为代表的科学技术,20世纪初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20世纪50年代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等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广泛传播,导致了大量传统观念、传统理论的危机和许多新的问题的出现,因而在客观上导致了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加速发展。新科学技术的诞生和蓬勃发展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认识,导致新的科学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进而丰富了文化软实力的资源。
  观念形态的科学技术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之一,但它只是潜在的文化软实力。科学技术通过各种媒体中介进行广泛的传播,被客体认知、理解和接受,甚至内化为客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客体产生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这样,科学技术就产生了文化软实力。观念形态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起人类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的革命性变化,丰富和发展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了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能力和信心。人类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冲破了宗教的羁绊,打破了神学的枷锁,战胜了谬误,戳穿了封建迷信。科学技术曾经把人们从宗教思想、封建迷信思想的羁绊中解放出来,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视野,为人类从自然中、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解放创造了条件。科学技术使人从种种束缚和奴役中逐渐解放出来,使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为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创造了条件。“人们为着要在社会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所以,科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2]科学技术作为正确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手段、方式和准则被人类广泛接受、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所体现和倡导的理性、公平、批判、创新等精神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和更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甚至改变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增强科学技术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二、文化软实力与作为生产形态的科学技术的关系
  作为生产形态的科学技术是指渗透、内化到生产力构成要素之中、作用于生产力过程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既渗透到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又贯穿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生产力的要素以及生产力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3]科学技术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进劳动工具,影响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科学技术对劳动生产率和国民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呈加速增长的趋势。据美国学者丹尼森研究,20世纪初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20世纪中叶为50%,20世纪70年代后为60%~80%,在当今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科学技术的贡献率为90%以上。科学技术提高现实的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科学技术为文化软实力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作为生产形态的科学技术渗透、内化到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之中、作用于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文化软实力主要由资源、主体、载体和客体构成。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使文化信息化。文化信息化是以信息科学技术为基础,把文化软实力的资源——文化数字化、网络化和虚拟化,以便于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储存、传播、交流,实现信息技术与文化的和谐发展。计算机、互联网开启了科技信息化之门,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里程碑。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可以使文化超越现实的时空而存在,使人在虚拟的时空中真实地感知、理解和欣赏文化。如今信息技术向大数据、云计算、云储存、物联网方向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成为加工、储存、传输和传播文化软实力资源的便捷高效的工具。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对文化的加工、储存、传输和传播已不再完全依靠传统的书写工具、储存工具和运输工具。信息技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书写工具和运输工具,可以超大规模、接近零成本、接近光的速度,以声音、颜色、图形和图像等形式传播文化。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文化、赛博空间、博客文学、手机电视和小说、多媒体文学和超文本网络文学等纷纷涌现。在信息时代,文化软实力客体对文化的消费、欣赏、接受和认同由以前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介入。作为文化软实力资源的文化利用信息技术却可以无限地、低成本地复制,可以被更多的文化软实力客体分享、使用,而不影响和损害其存在,不影响和损害其所有者的所有权和受益权。尤其是科学技术促进了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传播、交流和融合,使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科学技术使文化软实力的资源信息化,为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产生文化软实力奠定了技术基础。
  人既是文化软实力的主体,又是文化软实力的客体。科学技术改变了文化软实力的主客体——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使人由“石器时代”相继进入“金属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原子能时代”、“信息化时代”。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时间、空间不再是人类不可跨越的障碍。时间、空间迅速压缩,人类好像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文化软实力主客体之间的通讯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通讯成本,使人的实践活动能够跨越高山、沙漠等障碍,由陆地扩展到海洋,由地球扩展到太空,由太阳系扩展到茫茫的宇宙。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带动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科学技术不仅改造了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使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了以电子工业、生物技术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业、新材料与新能源工业等为代表的朝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这些新兴产业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也促使人们的就业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56年,在美国从事技术和管理事务工作的‘白领工人’的总人数超过‘蓝领工人’的人数。到1998年,在美国工人就业结构中,‘白领工人’已占70%。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从1950年的17%增长到20世纪80年代的60%。”[4]
  作为生产形态的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短了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人的自由时间和休闲时间。“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5]作为生产形态的科学技术能够对文化软实力主客体的劳动时间、自由时间和休闲时间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为文化软实力主客体的发展提供了时间保证,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主客体的综合素质,促进文化软实力主客体的全面发展。文化软实力主客体可以利用闲暇时间从事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学习、欣赏、吸收和借鉴不同民族的文化。生产形态的科学技术为文化软实力主客体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繁琐的日常事务,发展文化软实力奠定了技术基础。
  科学技术促进了联系文化软实力主体和客体的媒介——文化软实力载体的更新和发展。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文化软实力载体由原始的口语媒介提升到图书、报纸等印刷媒介,由以电影、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发展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介。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使印刷媒介由传统的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跃进光与电的时代,使电影和电视等电子媒介跃进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信息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性能,推动了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极大地降低了信息处理、储存和传输的成本。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反馈性等使文化软实力资源的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发生了改变。互联网创造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沟通方式,实现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等,使世界各国结合为一个紧密的信息共同体,使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更易于实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文化软实力的载体打破了文化资源传播的时空限制,打破了民族、国家等有形或无形的“边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文化软实力主客体活动的限制,可以实现文化资源“全球覆盖、同时共享”,使文化软实力资源得到迅速和广泛的传播。
  科学技术使文化软实力主客体能够更加充分便捷地利用文化的资源,为文化由潜在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变成现实的文化软实力奠定了技术基础。
  三、文化软实力与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不仅从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且具有社会意识的属性,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idéologie)这一概念是由法国哲学家安东尼·特拉西于1796年在《意识形态原理》中作为“观念的科学”率先提出来的。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作为否定性概念,是一种与科学相对立的虚假的意识,是观念的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对其统治进行辩护、进行阶级统治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409.
  [2] 李声禄.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简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142.
  [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24.
  [4] 高鸿,景中强.论精神生产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J].河南社会科学,2006(11):10.
  [5]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5.
  [6]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7]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2.
  [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
  [9] 马克思.总委员会提交布鲁塞尔代表大会的关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使用机器的后果的决议草案[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57.
  [10]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70.
  [11] 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M]. 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12] 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 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98.
  [13] 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96.
  [14]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M].沈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264.
  [15] 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赵玲]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rise of the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ide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sources of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rich resources of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As a form of prod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production of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and technical basis. In the developed capitalist soci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not only productive forces, but also has the function of ide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t only has become the first productivity, but also becomes the measure and evaluation of social standard and scale.
  Key words: cultural soft pow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deology
其他文献
砌体结构的设计计算性不是很强,主要的是概念设计和构造设计。笔者结合砌体结构的特点,论述了从实际结构设计过程中得到的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经济效率要求将意外风险导致的损失分配给优势风险承担人。通常,买卖双方之间在风险承担能力方面并不存在明显的差距。中国《商品房买卖合同解释》第11条确立了交付主义规则,
西部欠发达地区根据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采用旨在把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卖到区域以外去并使之长期化、固定化的商品出区战略,可以搞活区内经济,增加经济收入,创造就业机
原始社会个人的生存发展处于无阶级的贫困的纯朴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古典资本主义社会处于有阶级的畸形的异化发展阶段,现代社会它正趋于无阶级的和谐的成熟阶段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回暖和国际油价不断走高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油气上游储量交易活动日趋频繁。除了北美地区依然是全球交易活动重点地区以外,非洲、中东、亚太地区的交易活
一、背景作为业内最具活力、最敏锐的专业期刊,《国外电子测量技术》杂志顺应市场的需求,旨在推动行业的发展和资源的共享,联手行业权威机构、主管机关部门、多家专业媒体共同创
东亚文明是由东亚诸国共同参与创建的、独特的文明形态。儒家学说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乃至东亚特色的优势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浴火重生,与时俱进,培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