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的写作,应该是学生个体生命在客观外界的促发及教师的培养催育之下,与其内心精神世界产生碰撞,发生共鸣,从而激发写作冲动,这也就是所说的个性化写作。如何才能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这还要从作文教学上入手。
【关键词】个性化;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225-01
个性是一种客观实在,是极具本色的,本来是不需要刻意提倡的。但当它被扭曲甚而迷失的时候,呼唤个性的复位,彰显本我的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研究个性化作文,显然是要在桎梏学生写作个性的包围中杀出一条新生路,还学生一个本我。让他们“我以我笔写我心”,真诚的袒露自己,这是符合人本位教学理念的,也是个性化作文孜孜以求的目标。个性化写作还要从作文教学入手正本清源。
1社会生活勤观察,多体味
知识经济的今天,社会生活呈现空前的多元化,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将会获得直接的经验,引发情感积淀,产生创作冲动。善观察者,可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归。然而写作还需要将观察之所得进行本质的抽取,并给予合理的定位,这是在感性(写作冲动)驱使下的理性思考。深入思考生活,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间接、概括的认识。写作就是要把从现实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感受,通过深入思考,上升为理性认识,使文章闪耀出思辩的光辉。思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素质,因为思维只有在永葆弹性的情况下,才有创新能力。而保持思维弹性最基本的训练就是能够使学生掌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思考生活的方法。
1.1由此及彼我们用心感受到的东西,往往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所谓由此及彼,就是以这些已感知的事物为基础,通过对其外部事物作广泛的联想,在比较中思考、探求事物的本质意义,这讲的是思考的联想性。一般说来,“此”一类事物是比较实在的、具体的,而“彼”一类事物则往往是抽象的、理性的。因此,“由此及彼”一般是由实到虚,由具体到抽象,由平常事物联想出不平常的道理。允许各种合理的联想存在,作文的个性才能显现出来。
1.2由表及里事物本身是很复杂的,本质与非本质常常纠缠在一起,非本质的东西有时还会掩盖本质的东西。正如和氏璧没有雕琢以前,外面包着一层石头,这层石头掩盖了璧玉的光辉。所谓由表及里,就是要透过事物表面现象去把握它的本质特征。这里讲的是思考的深入性。然而事物常常包含着若干个层次,所以人们在每一个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认识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它最初的主题定为“反迷信”,后来改为“反迷信和反封建”相结合,最后才确定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三次改动说明思考在不断地深入,最后确定的主题应该说是深刻的。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追求个性思考,
确切地说,写作并不直接依赖生活,而是依赖于作者从生活中获得的特殊感受。但除此之外,还需要冷静的思考。凡有写作经验的人都不难体会到,写作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处于感情支配下而是处于理性支配下,不是驰骋想象而是冥思苦索。所以,写作指导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在“多思”的过程中学会“深思”,并且在“深思”中掌握。
2.1多思有些作文认识之所以一般化、不新颖,原因就是大家都那么看,都那么想,都那么写。然而事物往往是多侧面存在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引导学生“多思”,就是要多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思考,就可以避免认识雷同的通病。写作本来就是创新,如何去创这个“新”呢?无非就是对人们习惯的看法作适度的偏移。大家都从这个侧面看,你只要稍稍偏一点方向就可能有了新的看法。对宋代杨万里的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般人只看到“平凡的景物中充满了生机”。但有一位作者却从别的角度看出了无穷的韵味:“从荷叶角度看,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余韵;从蜻蜓角度看,又有求新求美、反应敏锐、如饥似渴的内涵。”令人感到十分新奇。
2.2深思如果想写出认识深刻的文章来,就要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重要的就是你比一般人思考得深,琢磨得透,才能从普通的事物中洞见其本质意义。古人说得好:“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这三番意思代表了认识逐步深化、文章渐次深刻的一个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张扬个性的现代人是指导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前提,这是一项人文工程,既要遵从规律,又要有耐心、恒心,使我们的学生能顺乎天性的成长,进而写出顺乎天性的文章来。
【关键词】个性化;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225-01
个性是一种客观实在,是极具本色的,本来是不需要刻意提倡的。但当它被扭曲甚而迷失的时候,呼唤个性的复位,彰显本我的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研究个性化作文,显然是要在桎梏学生写作个性的包围中杀出一条新生路,还学生一个本我。让他们“我以我笔写我心”,真诚的袒露自己,这是符合人本位教学理念的,也是个性化作文孜孜以求的目标。个性化写作还要从作文教学入手正本清源。
1社会生活勤观察,多体味
知识经济的今天,社会生活呈现空前的多元化,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将会获得直接的经验,引发情感积淀,产生创作冲动。善观察者,可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归。然而写作还需要将观察之所得进行本质的抽取,并给予合理的定位,这是在感性(写作冲动)驱使下的理性思考。深入思考生活,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间接、概括的认识。写作就是要把从现实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感受,通过深入思考,上升为理性认识,使文章闪耀出思辩的光辉。思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素质,因为思维只有在永葆弹性的情况下,才有创新能力。而保持思维弹性最基本的训练就是能够使学生掌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思考生活的方法。
1.1由此及彼我们用心感受到的东西,往往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所谓由此及彼,就是以这些已感知的事物为基础,通过对其外部事物作广泛的联想,在比较中思考、探求事物的本质意义,这讲的是思考的联想性。一般说来,“此”一类事物是比较实在的、具体的,而“彼”一类事物则往往是抽象的、理性的。因此,“由此及彼”一般是由实到虚,由具体到抽象,由平常事物联想出不平常的道理。允许各种合理的联想存在,作文的个性才能显现出来。
1.2由表及里事物本身是很复杂的,本质与非本质常常纠缠在一起,非本质的东西有时还会掩盖本质的东西。正如和氏璧没有雕琢以前,外面包着一层石头,这层石头掩盖了璧玉的光辉。所谓由表及里,就是要透过事物表面现象去把握它的本质特征。这里讲的是思考的深入性。然而事物常常包含着若干个层次,所以人们在每一个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认识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它最初的主题定为“反迷信”,后来改为“反迷信和反封建”相结合,最后才确定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三次改动说明思考在不断地深入,最后确定的主题应该说是深刻的。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追求个性思考,
确切地说,写作并不直接依赖生活,而是依赖于作者从生活中获得的特殊感受。但除此之外,还需要冷静的思考。凡有写作经验的人都不难体会到,写作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处于感情支配下而是处于理性支配下,不是驰骋想象而是冥思苦索。所以,写作指导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在“多思”的过程中学会“深思”,并且在“深思”中掌握。
2.1多思有些作文认识之所以一般化、不新颖,原因就是大家都那么看,都那么想,都那么写。然而事物往往是多侧面存在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引导学生“多思”,就是要多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思考,就可以避免认识雷同的通病。写作本来就是创新,如何去创这个“新”呢?无非就是对人们习惯的看法作适度的偏移。大家都从这个侧面看,你只要稍稍偏一点方向就可能有了新的看法。对宋代杨万里的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般人只看到“平凡的景物中充满了生机”。但有一位作者却从别的角度看出了无穷的韵味:“从荷叶角度看,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余韵;从蜻蜓角度看,又有求新求美、反应敏锐、如饥似渴的内涵。”令人感到十分新奇。
2.2深思如果想写出认识深刻的文章来,就要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重要的就是你比一般人思考得深,琢磨得透,才能从普通的事物中洞见其本质意义。古人说得好:“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这三番意思代表了认识逐步深化、文章渐次深刻的一个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张扬个性的现代人是指导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前提,这是一项人文工程,既要遵从规律,又要有耐心、恒心,使我们的学生能顺乎天性的成长,进而写出顺乎天性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