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教学应“读占鳌头”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nb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古典诗歌鉴赏越来越受重视,如何有效地进行古典诗歌教学?作者认为诵读是提高古典诗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古典诗歌教学应“读占鳌头”,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四味”——情味、意味、韵味和美味。
  关键词: 古典诗歌教学 “读占鳌头” “四味”
  
  圣人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优美的诗歌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鉴赏古典诗歌,是了解承传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佛山市2011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说明》首次提出了要考查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可见,随着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古典诗歌鉴赏越来越受重视,但是现在古典诗词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多数教师用的是传统诗歌教学常用的以分析代替体验的方法,整节课教师带着学生对诗句进行字义分析,把诗歌的字面意思讲得准确精细,把诗句涉及的语法知识毫无遗漏地一一进行分析。这样的诗歌教学,除了让学生接受一些支离破碎的语言知识之外,难以得到美的享受。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典诗歌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有经典概括和诠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增强古典诗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古典诗歌教学应“读占鳌头”。如何才能读出层次,读出韵味,读出精神呢?我认为应抓住“四味”。
  一、读出“情味”
  “情味”即情致、情怀,重点指诗的情感美。诗歌,以情动人,是具有强烈情感的抒情艺术。情味是诗味的主要方面。中学的古诗,抒情意味极浓,或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朗读古诗一定要充分调动情感,要有某种激动的情绪涌动。
  怎样才能更好地读出古诗的情味呢?最重要的是把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1.知人论诗,明确基调。要通过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来明确诗作的感情基调,不能擅自强加诗歌一个基调。
  2.把握古诗基调的整体性。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的虽是送别,其感情基调却是豪迈、乐观、悠远的;杜甫的《春望》的感情基调是深沉、慨叹、绵长的;李煜的《相见欢》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含蓄、悲哀的。每首诗歌都有自己的整体感情倾向,不论作品描写了多少景物、多少事件,其景物、事件都要统一在整体的情感倾向中。
  3.把握基调的变化性。朗读古诗,基调应贯穿始终,但不能一调到底,不同的人、事、物情应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即使要异中有同,也应在富于变化的语音表现中体现内在的和谐色彩。如李白《行路难》前四句表达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抑郁之情,后两句却又满怀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之情。
  朗读古诗,如果能把文字情境化、人物化或人格化,就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情味”。
  二、读出“意味”
  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如读《出塞》,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明月下,望着辽阔的荒野,会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汉卫边关……为了戍守边境,这关城,从秦汉到现在,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又如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先以图像渲染离情别绪的特定气氛:烟雨蒙蒙中,旅舍前垂柳在微风中摇曳。在这凄冷的氛围中,配上一曲《阳关三叠》沉郁的音乐,让学生从中慢慢品读,想象诗人的心境,走进诗人的意境。
  三、读出“韵味”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听录音,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首先,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次,注意语调。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仿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更重,通过模仿,读出正确的语调,激起心中的忧愤,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再次,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如诵读《木兰诗》木兰归家一段,感情基调是热烈、欢快的。第1节节奏最快,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放慢,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我充分发挥学生的模仿能力,在声情并茂的朗读训练中,北方人民的豪迈气概,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重现眼前。
  最后,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疑惑等语气,读出结构齐整,运用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在诵读训练时,可要求学生揣摩虚词的用法,注意模仿语气、语调,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
  四、读出“美味”
  1.读出诗歌的画面美。读诗就像看画,而诗人的情意即融于形象中,而并非特别说出来的。如我在执教《明月几时有》一文时,引导学生感受几幅画面:诗人要表达离愁别苦的情绪,就勾画“月下独酌”的伤感画面,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要抒发欢悦赞叹情怀,就描绘“天上宫阙”一派想象中的景;而寂寞哀愁之情,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凄凉画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读出诗歌的色彩美。首先激发学生鲜明而丰富的色彩美感,然后深入感知色彩之后新描绘的事物,来美化多彩的诗意境界。如:李清照《如梦令》一词,整个画面没有写颜色,却色彩艳丽:藕花红,鸥鹭白,荷叶绿,湖水蓝,意趣盎然。这首景物词,不仅描绘了自然美,而且诗人用自己的感情思想,给大自然景象添给生机,赋予大自然以诗情画意和勃勃生机。这样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的自然景色,不仅给我们以清晰的美的享受,令人赏心悦目,而且体会到人情美、人性美。
  3.读出诗歌的动态美。中国古诗词中很多佳句动感十足,意态传神,能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如:辛弃疾《西江月》上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鹊惊、蝉鸣”以动衬静,更显乡村静谧。这样静中的动态演示新奇生动,产生动静相生的不俗境界。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诵读文章时,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把握语脉,进而把握思想的脉搏,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在教学中,加强诵读训练,不但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诵读,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识,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典诗歌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佛山市2011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说明.2011.3.
  [2]朱秀敏.诗词教学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6.
  [3]陆辉.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其他文献
6月18日至20日,’96全国省级电视台台长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以电视宣传为主题,统一思想,沟通情况,协调关系,加强合作,进一步发挥电视宣传的整体优势,促使全国电视宣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几年的实践使我感到,要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创新。所谓“再造想象”,就是根据语言的表达或条件的描绘(图样、符号等),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想象活动,它是语文教学中常见而又十
会议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语言的积累、表达与运用、发散思维、想象能力、阅读欣赏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同时,现代社会也要求公民具备阅读理解、表达交流等基本能力;具备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等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发挥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经常听到语文老师
审美教育贯穿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小学语文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蕴含着许多美感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充分挖掘、利用这些美感因素,积极引导学生剖析形象,开掘意境,品赏语言,朗读吟诵,以培养审美感受力、鉴赏力,陶冶情操,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下面我谈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方法。  一、攀文字之藤,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
以中元古代碎屑岩—碳酸盐岩为容矿岩石的浸染型金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金矿新类型。该文简要介绍了该类金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类型和成矿模式。提出华北地台北缘该类金矿的成
会议
新的教学大纲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达到这一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做如下三方面的工作: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读书自学的能力。  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透过语言符号,把握字、词、句、段的基本意义,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和识记叙述的内容及描述的对象,再现文中所反映的形象,使之动情,融入意境,获得美感,受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