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垃圾分类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的宏伟变革正在市南区徐徐展开。
我国人口众多,是垃圾生产大国。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垃圾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城市垃圾产生量已经大于两亿吨,惊人的数字告诉我们,推进“垃圾分类”已变得刻不容缓。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当每个人都能做好垃圾分类时,城市将会变得更加文明,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
虽然垃圾分类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然而切实推行又似乎有很多现实的困难。当前,青岛市市南区正在用决心和智慧来破解这些难题,营造“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绿色生活新时尚。
社会共治,扎实推进
早在2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开始主张推行垃圾分类,但由于受制于国家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素质等原因,垃圾分类这项工程推行得较为缓慢,直到最近几年,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以及国家的重视,垃圾分类工作在北京、上海、杭州、厦门等城市迅速展开。
作为一座典型的旅游城市,青岛曾获得过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东方瑞士”欧韵之都等称号,而市南区又是青岛的旅游核心区,代表着这座“青春之岛”的形象和气质,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下,市南区人口众多,外来务工以及旅游人员较多,尤其是西部老城区,老旧小区较多,因此要真正把垃圾分类的各项措施和要求都落到实处,市南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有序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同时,市南区学习国内先进城市,以及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垃圾分类的先进经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南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等文件。立足全区“一盘棋”,成立由区委主要领导和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双组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区街居”三级工作推进体系,形成全区上下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垃圾分类工作的扎实推进,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市南区始终坚持以群众为主体,让每个居民参与其中、当好主角,帮助群众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为了引导居民进行分类投放,市南区对小区物业和开放式楼院按照标准设置分类指导员,负责垃圾分类的现场指导、督查。
赵宗秀是海林花园垃圾分类指导员之一,她的主要工作是引导社区居民正确、规范使用改造升级后的垃圾桶。“起初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较为薄弱,经常出现错误投放的情况,但经过几次引导之后,目前小区居民基本养成了正确投放的好习惯。”赵宗秀深有感触。
自2013年市南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始终将其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从免费为辖区居民分发分类垃圾桶和可降解环保分类垃圾袋,到投入、引进垃圾分类垃圾箱、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柜、升级全区11个垃圾转运站、优化9条餐厨运输线路、建立青岛市首个有机生活垃圾处理站等措施,市南区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
科技助推,全新手段
注重科学和技术,是青岛市市南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
以垃圾桶为例,市南区对辖区垃圾桶进行了改造升级,升级为统一规格的分类容器,以颜色区分其功能。绿色是厨余垃圾桶,红色是有害垃圾桶,蓝色是可回收垃圾桶,灰色是其他垃圾桶。根据不同小区居民结构、物业公司管理状况、居民投放垃圾习惯等实施分类垃圾桶投放,以海林花园为例,该小区前期共设6个垃圾分类投放点,目前运转良好,小区环境水平实现提升。
启动智慧垃圾分类,引入智慧垃圾分类回收箱。在海林花园小区内,有这样一个垃圾投放点——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据海林花园物业经理介绍,市南区引入的该款“智慧垃圾分类回收箱”箱体设有自动称重系统、积分即时到账、满箱预警、扫码投递装置等功能,更加方便了物业公司的管理及运营。特别是通过积分兑换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广大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近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当前智能监控、智能称重、GPS定位等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生活垃圾分类全程,只要手机点一点,废弃家电就被上门取走,还能换钱换物,十分方便。据市南区城市管理局李昂介绍,“目前市南区也正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的经验,引入全新的科技手段和智能服务,助推垃圾分類工程的实施,相信不远的将来,市南区的居民同样可以实现足不出户就可实现垃圾的分类以及可回收垃圾的清运。”
活用媒介,促进习惯养成
“垃圾分类工作的核心一是靠宣传教育,二是靠强制执行。目前市南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正在逐步向这两方面靠拢,尤其是在宣传教育方面,已取得了积极成效。”市南区城管局李昂介绍。
在行动上让垃圾分类成为人们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是这项民生工程成败的关键所在。习惯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其既需要规范上的刚性约束,也需要理念上的循循善诱。市南区把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始终作为长效机制来抓,以宣传促习惯养成,组织开展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其中垃圾分类“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已成为常态,并成为该区宣传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力抓手。
截至目前,市南区连续五年在39所中小学校举行“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我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累计参与5万余人次,让学生在创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社区中发挥积极作用,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引领整个社会的良好社会氛围。
以香港中路小学为例,据香港中路街道办事处城区发展办副主任隋金胜介绍,为响应香港中路街道的垃圾分类工作,该校组织全校师生参与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绘画创作,共收集作品1253幅,其中60余幅作品入选精品作品,在街道、社区、小区宣传栏和垃圾分类设施上宣传使用。
2017年,该区建成山东省首个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包括展示区、户外活动区、影音展示区和巧手制作区四个板块,通过展示垃圾分类发展历程、垃圾分类方式方法等途径,全方位宣传垃圾分类工作。累计为每户家庭发放《致居民的一封信》《市南区垃圾分类指导手册》等宣传材料40余万份。
家住香港中路街道的牛大爷说:“之前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并不多,在参加了几次有关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阅读相关手册以及在孙子每天的监督下,自己已经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相信随着宣传教育的继续深入,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会逐步建立起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一场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垃圾分类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的宏伟变革正在市南区徐徐展开。
我国人口众多,是垃圾生产大国。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垃圾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城市垃圾产生量已经大于两亿吨,惊人的数字告诉我们,推进“垃圾分类”已变得刻不容缓。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当每个人都能做好垃圾分类时,城市将会变得更加文明,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
虽然垃圾分类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然而切实推行又似乎有很多现实的困难。当前,青岛市市南区正在用决心和智慧来破解这些难题,营造“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绿色生活新时尚。
社会共治,扎实推进
早在2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开始主张推行垃圾分类,但由于受制于国家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素质等原因,垃圾分类这项工程推行得较为缓慢,直到最近几年,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以及国家的重视,垃圾分类工作在北京、上海、杭州、厦门等城市迅速展开。
作为一座典型的旅游城市,青岛曾获得过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东方瑞士”欧韵之都等称号,而市南区又是青岛的旅游核心区,代表着这座“青春之岛”的形象和气质,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下,市南区人口众多,外来务工以及旅游人员较多,尤其是西部老城区,老旧小区较多,因此要真正把垃圾分类的各项措施和要求都落到实处,市南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有序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同时,市南区学习国内先进城市,以及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垃圾分类的先进经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南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等文件。立足全区“一盘棋”,成立由区委主要领导和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双组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区街居”三级工作推进体系,形成全区上下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垃圾分类工作的扎实推进,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市南区始终坚持以群众为主体,让每个居民参与其中、当好主角,帮助群众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为了引导居民进行分类投放,市南区对小区物业和开放式楼院按照标准设置分类指导员,负责垃圾分类的现场指导、督查。
赵宗秀是海林花园垃圾分类指导员之一,她的主要工作是引导社区居民正确、规范使用改造升级后的垃圾桶。“起初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较为薄弱,经常出现错误投放的情况,但经过几次引导之后,目前小区居民基本养成了正确投放的好习惯。”赵宗秀深有感触。
自2013年市南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始终将其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从免费为辖区居民分发分类垃圾桶和可降解环保分类垃圾袋,到投入、引进垃圾分类垃圾箱、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柜、升级全区11个垃圾转运站、优化9条餐厨运输线路、建立青岛市首个有机生活垃圾处理站等措施,市南区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
科技助推,全新手段
注重科学和技术,是青岛市市南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
以垃圾桶为例,市南区对辖区垃圾桶进行了改造升级,升级为统一规格的分类容器,以颜色区分其功能。绿色是厨余垃圾桶,红色是有害垃圾桶,蓝色是可回收垃圾桶,灰色是其他垃圾桶。根据不同小区居民结构、物业公司管理状况、居民投放垃圾习惯等实施分类垃圾桶投放,以海林花园为例,该小区前期共设6个垃圾分类投放点,目前运转良好,小区环境水平实现提升。
启动智慧垃圾分类,引入智慧垃圾分类回收箱。在海林花园小区内,有这样一个垃圾投放点——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据海林花园物业经理介绍,市南区引入的该款“智慧垃圾分类回收箱”箱体设有自动称重系统、积分即时到账、满箱预警、扫码投递装置等功能,更加方便了物业公司的管理及运营。特别是通过积分兑换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广大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近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当前智能监控、智能称重、GPS定位等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生活垃圾分类全程,只要手机点一点,废弃家电就被上门取走,还能换钱换物,十分方便。据市南区城市管理局李昂介绍,“目前市南区也正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的经验,引入全新的科技手段和智能服务,助推垃圾分類工程的实施,相信不远的将来,市南区的居民同样可以实现足不出户就可实现垃圾的分类以及可回收垃圾的清运。”
活用媒介,促进习惯养成
“垃圾分类工作的核心一是靠宣传教育,二是靠强制执行。目前市南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正在逐步向这两方面靠拢,尤其是在宣传教育方面,已取得了积极成效。”市南区城管局李昂介绍。
在行动上让垃圾分类成为人们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是这项民生工程成败的关键所在。习惯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其既需要规范上的刚性约束,也需要理念上的循循善诱。市南区把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始终作为长效机制来抓,以宣传促习惯养成,组织开展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其中垃圾分类“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已成为常态,并成为该区宣传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力抓手。
截至目前,市南区连续五年在39所中小学校举行“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我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累计参与5万余人次,让学生在创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社区中发挥积极作用,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引领整个社会的良好社会氛围。
以香港中路小学为例,据香港中路街道办事处城区发展办副主任隋金胜介绍,为响应香港中路街道的垃圾分类工作,该校组织全校师生参与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绘画创作,共收集作品1253幅,其中60余幅作品入选精品作品,在街道、社区、小区宣传栏和垃圾分类设施上宣传使用。
2017年,该区建成山东省首个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包括展示区、户外活动区、影音展示区和巧手制作区四个板块,通过展示垃圾分类发展历程、垃圾分类方式方法等途径,全方位宣传垃圾分类工作。累计为每户家庭发放《致居民的一封信》《市南区垃圾分类指导手册》等宣传材料40余万份。
家住香港中路街道的牛大爷说:“之前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并不多,在参加了几次有关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阅读相关手册以及在孙子每天的监督下,自己已经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相信随着宣传教育的继续深入,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会逐步建立起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一场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垃圾分类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的宏伟变革正在市南区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