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石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的研究和保护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地质博物馆开展的如火如荼的科普教育活动,让公众在了解古生物化石的基础上,提高了保护化石和化石产地的意识,影响是深远的。
关键词:化石保护;博物馆;科普教育
一、安徽省化石保护概况
安徽省化石资源丰富,包括新元古代的“蓝田生物群”、“淮南生物群”、早三叠世的“巢湖龙动物群”、中生代的“黄山地区恐龙化石群”以及古近纪的“潜山脊椎动物群”以及第四纪“繁昌人字洞古人类活动遗址”等多个地质时代的古生物化石群,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化石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政府和公众的重视。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是该省唯一的古生物化石研究机构,馆藏标本近5万件,以古生物化石标本为主,基本涵盖各地质时期各大门类化石,既有国内著名的生物群化石的系列化收藏,也有安徽特色化石群标本如“淮南生物群”、“蓝田生物群”、“巢湖鱼龙动物群”、“皖南恐龙动物群”等。丰富的馆藏为化石科普提供了厚重的载体。同时该馆对安徽省特色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相关科研论文曾发表在英国《自然》和《古脊椎动物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扩大了古生物化石的影响力,为化石科普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依托。
二、化石科普的主要做法
(一)夯实载体,陈列展览精心设计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灵魂,也是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古生物化石除了立体的展品外(如恐龙),大多是冰冷的、呆板的、毫无色彩的,观众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同时大多数观众缺乏古生物学常识,如果展陈设计不精彩,没有故事感,很难吸引观众的兴趣,就更谈不到取得好的科普宣传效果,化石保护意识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该馆围绕“自然和谐、科学发展”主题,以“宇宙、地球、生物、人类、和谐”为展示主线,设有序厅、地球厅、生命演化厅、恐龙厅、矿物岩石厅、资源与环境厅等六大基本陈列。现有馆藏标本近5万件中,古生物化石标本达80%。特别是生命演化厅、恐龙厅,通过集中的化石标本展示和多媒体的运用,向观众普及了化石的概念,以及生命演化的历程。观众通过展览了解了化石形成的过程,懂得了化石资源的宝贵,产生了自觉保护化石和化石产地的意识。
(二)创意形式,教育活动丰富多彩
提高观众的兴趣,是博物馆科普教育的核心。该馆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为己任,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六一儿童节、以及寒暑假等有利时机,创新形式,丰富内容,面向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2014年11月以来,该馆先后组织开展了近70项各类科普活动,举办20余场科普讲座,受众超过70万人次。无论是科学家们的科普讲座,还是该馆进社区进校园科普活动,又或者是组织化石产地研学、进入修复室学习化石修复,等等,主角都是化石标本。如该馆颇受欢迎的地质研学游活动,主要针对青少年学生,科普教员先带领学生参观该馆的化石标本,认识化石,然后组织学生去巢湖等化石产地,实地寻找化石,最后组织学生回到馆里的化石修复室,亲自动手修复化石,等等,让孩子们跟化石近距离的接触,学习了化石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了化石形成的特殊条件,增强了保护化石的意识。
(三)拓宽途径,科普宣传有声有色
科学普及是一项深入浅出的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多渠道的宣传活动可以使高冷的古生物学知识走近普通观众。该馆重视与媒体合作,每年组织召开媒体宣传咨询会,加大化石保护的宣传力度。首先是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博物馆日等与各大新闻媒体合作,宣传馆藏的化石标本,让公众对某些特色化石标本耳熟能详;其次,与电视媒体合作,开展“小恐龙迷”电视大赛,国土资源科普讲解大赛,摄影大赛,等等,将化石与表演、互动游戏、摄影等跨界融合,扩大化石标本的影响力;再次,文创开发与化石相结合。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发4D电影,如《鱼龙勇士2》中介绍了巢湖鱼龙,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来诉说化石的故事,激发观众了解化石的渴望。开发与化石标本有关的文创产品,让观众将“化石标本”带回家。最后,建立馆微信公众号,拓宽化石保护的宣传途径。
三、几点思考
科学普及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大众的重视,自然类博物馆的科普任务尤为艰巨。各馆举办的科普活动种类不断翻新,内容日益丰富。与日益增长的科普需要相比较,仍然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1)科普活动的力度尚需加强。以往的做法大多停留在形式上,内容比较单薄,对于化石保护的宣传影响力度不足,对于民众的教育基本处在启蒙阶段。笔者认为,在以后的科普活动中,需要设计具有连贯性故事情节的科普内容,通过系列科普活动,拓宽化石保护宣传范围,加深科普活动的深度。
(2)科普的覆盖面有待拓宽。目前的科普活动基本上是面向青少年的,在面向低龄儿童、成年人等其他人群方面就显得相對薄弱。博物馆需要制定属于不同年龄层次的科普活动,例如:针对未成年的幼儿来说,增加亲子活动,由成年人协助参与活动;针对成年观众,则通过科普讲座、学术报告、专题展览、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进行科普宣传。参与的受众面越广,了解化石和保护化石的人就越多,影响力就越大。
(3)科普的内容亟需丰富。恐龙作为博物馆的明星展品,知名度较高,多数科普活动都以它为主题展开,而恐龙仅仅是生命演化史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整个生命演化历史,因此,可以推出类似昆虫、海生爬行动物、鸟类、哺乳类动物、植物等其他古生物主题的科普活动,让大众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以及伴生生物的重要性,生物链条中不能有缺失,否则就会影响到整个生命的演化进程。而化石就是活生生的教材,保护好地层中的化石,就是以不同的方式保护环境,珍爱生命。
(4)人才培养迫在眉睫。人才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化石科普工作的瓶颈。传统的理念,一流人才搞科研,其次做展览,最末位的人才做科普宣传。长期以来这种人才观直接影响了化石科普工作的开展,也是今后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综上,地质博物馆的化石科普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我们仍应看到其中的不足,不断的探索与改进,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化石、保护化石。
关键词:化石保护;博物馆;科普教育
一、安徽省化石保护概况
安徽省化石资源丰富,包括新元古代的“蓝田生物群”、“淮南生物群”、早三叠世的“巢湖龙动物群”、中生代的“黄山地区恐龙化石群”以及古近纪的“潜山脊椎动物群”以及第四纪“繁昌人字洞古人类活动遗址”等多个地质时代的古生物化石群,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化石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政府和公众的重视。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是该省唯一的古生物化石研究机构,馆藏标本近5万件,以古生物化石标本为主,基本涵盖各地质时期各大门类化石,既有国内著名的生物群化石的系列化收藏,也有安徽特色化石群标本如“淮南生物群”、“蓝田生物群”、“巢湖鱼龙动物群”、“皖南恐龙动物群”等。丰富的馆藏为化石科普提供了厚重的载体。同时该馆对安徽省特色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相关科研论文曾发表在英国《自然》和《古脊椎动物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扩大了古生物化石的影响力,为化石科普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依托。
二、化石科普的主要做法
(一)夯实载体,陈列展览精心设计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灵魂,也是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古生物化石除了立体的展品外(如恐龙),大多是冰冷的、呆板的、毫无色彩的,观众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同时大多数观众缺乏古生物学常识,如果展陈设计不精彩,没有故事感,很难吸引观众的兴趣,就更谈不到取得好的科普宣传效果,化石保护意识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该馆围绕“自然和谐、科学发展”主题,以“宇宙、地球、生物、人类、和谐”为展示主线,设有序厅、地球厅、生命演化厅、恐龙厅、矿物岩石厅、资源与环境厅等六大基本陈列。现有馆藏标本近5万件中,古生物化石标本达80%。特别是生命演化厅、恐龙厅,通过集中的化石标本展示和多媒体的运用,向观众普及了化石的概念,以及生命演化的历程。观众通过展览了解了化石形成的过程,懂得了化石资源的宝贵,产生了自觉保护化石和化石产地的意识。
(二)创意形式,教育活动丰富多彩
提高观众的兴趣,是博物馆科普教育的核心。该馆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为己任,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六一儿童节、以及寒暑假等有利时机,创新形式,丰富内容,面向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2014年11月以来,该馆先后组织开展了近70项各类科普活动,举办20余场科普讲座,受众超过70万人次。无论是科学家们的科普讲座,还是该馆进社区进校园科普活动,又或者是组织化石产地研学、进入修复室学习化石修复,等等,主角都是化石标本。如该馆颇受欢迎的地质研学游活动,主要针对青少年学生,科普教员先带领学生参观该馆的化石标本,认识化石,然后组织学生去巢湖等化石产地,实地寻找化石,最后组织学生回到馆里的化石修复室,亲自动手修复化石,等等,让孩子们跟化石近距离的接触,学习了化石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了化石形成的特殊条件,增强了保护化石的意识。
(三)拓宽途径,科普宣传有声有色
科学普及是一项深入浅出的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多渠道的宣传活动可以使高冷的古生物学知识走近普通观众。该馆重视与媒体合作,每年组织召开媒体宣传咨询会,加大化石保护的宣传力度。首先是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博物馆日等与各大新闻媒体合作,宣传馆藏的化石标本,让公众对某些特色化石标本耳熟能详;其次,与电视媒体合作,开展“小恐龙迷”电视大赛,国土资源科普讲解大赛,摄影大赛,等等,将化石与表演、互动游戏、摄影等跨界融合,扩大化石标本的影响力;再次,文创开发与化石相结合。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发4D电影,如《鱼龙勇士2》中介绍了巢湖鱼龙,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来诉说化石的故事,激发观众了解化石的渴望。开发与化石标本有关的文创产品,让观众将“化石标本”带回家。最后,建立馆微信公众号,拓宽化石保护的宣传途径。
三、几点思考
科学普及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大众的重视,自然类博物馆的科普任务尤为艰巨。各馆举办的科普活动种类不断翻新,内容日益丰富。与日益增长的科普需要相比较,仍然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1)科普活动的力度尚需加强。以往的做法大多停留在形式上,内容比较单薄,对于化石保护的宣传影响力度不足,对于民众的教育基本处在启蒙阶段。笔者认为,在以后的科普活动中,需要设计具有连贯性故事情节的科普内容,通过系列科普活动,拓宽化石保护宣传范围,加深科普活动的深度。
(2)科普的覆盖面有待拓宽。目前的科普活动基本上是面向青少年的,在面向低龄儿童、成年人等其他人群方面就显得相對薄弱。博物馆需要制定属于不同年龄层次的科普活动,例如:针对未成年的幼儿来说,增加亲子活动,由成年人协助参与活动;针对成年观众,则通过科普讲座、学术报告、专题展览、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进行科普宣传。参与的受众面越广,了解化石和保护化石的人就越多,影响力就越大。
(3)科普的内容亟需丰富。恐龙作为博物馆的明星展品,知名度较高,多数科普活动都以它为主题展开,而恐龙仅仅是生命演化史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整个生命演化历史,因此,可以推出类似昆虫、海生爬行动物、鸟类、哺乳类动物、植物等其他古生物主题的科普活动,让大众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以及伴生生物的重要性,生物链条中不能有缺失,否则就会影响到整个生命的演化进程。而化石就是活生生的教材,保护好地层中的化石,就是以不同的方式保护环境,珍爱生命。
(4)人才培养迫在眉睫。人才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化石科普工作的瓶颈。传统的理念,一流人才搞科研,其次做展览,最末位的人才做科普宣传。长期以来这种人才观直接影响了化石科普工作的开展,也是今后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综上,地质博物馆的化石科普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我们仍应看到其中的不足,不断的探索与改进,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化石、保护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