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大学生在就业难的情况下,要想得到一个比较好的职业,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良好的就业心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态
职业选择是每位毕业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抉择, 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大学毕业生计划统包统配的就业模式已被逐渐打破,初步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使大学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毕业后能顺利地“嫁”出去,各毕业生除了苦练“内功”,抓好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外,还要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处于良好的“竞技状态”, 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一、要转变就业观念
随着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人们的就业观念和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要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大学生不断转变就业观念,调整择业的心理,合理确定自己求职的标准。每个大学生在毕业后都希望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但是,无论就业形势如何,择业的初衷与就业现实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差距, 特别是大部分大学生的求职心态仍停留在原来“一次择业,终身就业”的观念上,总是把眼光放在待遇好的国有单位,不愿到民办单位、私营企业和边远地区工作,这更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出现了一部分大学生“无业可就”和有些单位“有岗无人”的两难局面。因此,毕业生在遇到择业期望无法满足、就业理想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应先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以及“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等新的就业观念,摒弃“一次就业定终身”、“一切由别人安排”等传统的就业观念,及时调整择业标准,争取先就业,在新的职业领域培养兴趣,理智地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兴趣和特长等实力去谋求一份能服务人民、发展自己的满意职业。
二、客观地认识自己,对自己合理定位
客观地认识自己,包括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正确认识自己是大学生直面人生、战胜困难的第一步。常言道:知人不易,知已更难。一个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又怎么能把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实际的目标呢?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有助于将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并在择业时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合理定位就是大学生要根据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向和特点,结合自己的综合情况而确立的求职应聘的指导思想与基本条件。只有客观地认识自己,对自己合理定位,才能客观确定自己求职的方向和目标,才能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才能找到适合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岗位,才能实现自己和社会的对接、专业和岗位的接轨、成功和发展的统一。
三、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勇敢地面对挫折
大学生择业本身是在择业的竞技场上优胜劣汰的过程。“双向选择”的结果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成功了固然可喜,然而失败了也不要悲伤,不要丧失信心。毕业生在择业中如果一遇到挫折就苦闷、焦虑、失望,甚至感到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到头来永远不会成功。对于初次就业的毕业生而言,双向选择的本质意义是一种激励手段,对优胜者是这样,对失败者也是如此。它对失败者并不是淘汰和鄙视,相反促使失败者振作起来,彻底摆脱“等、靠、要”等不良的就业心态,加快自强自立的转化过程,成为新的开拓者。在择业的过程中,挫折是一种鞭策,是造就强者的必经之路。大学生应该要学会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问题,把挫折看作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作为毕业生要根据主观和客观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要经得起磨练,要有与挫折搏击的心理准备和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事实证明,只要不断努力就能在择业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很多毕业生就是靠着耐心与顽强的精神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的。
四、正视社会现实,勇于参与竞争
社会现实,无论正视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积极的心态是正视社会,适应社会;消极的心态是脱离社会,逃避社会。我国目前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使人人满意。同时,供需形势也不平衡:沿海地区及经济发达城市人满为患,而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的城市则急需人才。另外,我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还不是很规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用人单位自主权扩大以后,对大学生要求更加严格;高校专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其调整总带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些都是客观现实,大学生应该面对这些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那种脱离社会、脱离现实,好高骛远、凭空臆想的作法都是不正确的;逃避社会,回避现实的想法更是不可取的。
敢于竞争,首先要有竞争意识。大学生要适应就业制度的改革,就要有竞争意识。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应该有青年人的朝气和锐气,要敢想、敢说、敢干,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能唯唯诺诺、胆小怕事。敢于竞争,就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专业、性格、气质、爱好等,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只有这样,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敢于竞争,要靠真才实学,而不能靠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更不能互相拆台或互相嫉妒。竞争应是在互相学习、互相勉励、共同进步中进行。敢于竞争,还要准备经受挫折。求职择业的竞争,失败在所难免,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尤其是做好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才会成为竞争中的强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竞争。对竞争渴盼已久的大学生,应摒弃侥幸和幻想,面对机遇,正视现实,扬起理想的风帆,在竞争的激流中奋力拼搏,驶向成功的彼岸。
五、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脚踏实地做起
艰苦奋斗既是一种不怕困难和劳苦、不畏艰难和挫折、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更是一条成才的途径。古往今来,很多成功者的后面都留有一串艰辛的足迹。目前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发达,发展也不平衡,有很多较为落后的地方需要大学生去开发、去创业、去改变,同时也就为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因此,一个有理想、有志气、有抱负的毕业生步入社会前要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要勇于克服困难,不怕吃苦,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要立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祖国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作为一名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决心到社会上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但是,“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毕业以后,大多数大学生都将从事实际工作,将遇到大量的极平凡和琐碎的事情,如果整天想着做大事,而不屑于做小事,不仅社会不欢迎,而且“大事”也做不好。在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这就是一种能力,一种生活的能力,一种能干大事的能力。
大学毕业生是我国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了许多重大战略决策,同时采取措施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把自己远大的理想落实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之中,立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岗位;要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去从事每一项极普通、极平常的工作,在寻常的工作中看清终极目标,创造光辉的业绩。
参考文献:
[1] 付进军.大学生就业力促进与职业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5.
[2] 张玉.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态
职业选择是每位毕业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抉择, 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大学毕业生计划统包统配的就业模式已被逐渐打破,初步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使大学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毕业后能顺利地“嫁”出去,各毕业生除了苦练“内功”,抓好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外,还要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处于良好的“竞技状态”, 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一、要转变就业观念
随着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人们的就业观念和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要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大学生不断转变就业观念,调整择业的心理,合理确定自己求职的标准。每个大学生在毕业后都希望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但是,无论就业形势如何,择业的初衷与就业现实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差距, 特别是大部分大学生的求职心态仍停留在原来“一次择业,终身就业”的观念上,总是把眼光放在待遇好的国有单位,不愿到民办单位、私营企业和边远地区工作,这更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出现了一部分大学生“无业可就”和有些单位“有岗无人”的两难局面。因此,毕业生在遇到择业期望无法满足、就业理想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应先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以及“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等新的就业观念,摒弃“一次就业定终身”、“一切由别人安排”等传统的就业观念,及时调整择业标准,争取先就业,在新的职业领域培养兴趣,理智地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兴趣和特长等实力去谋求一份能服务人民、发展自己的满意职业。
二、客观地认识自己,对自己合理定位
客观地认识自己,包括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正确认识自己是大学生直面人生、战胜困难的第一步。常言道:知人不易,知已更难。一个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又怎么能把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实际的目标呢?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有助于将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并在择业时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合理定位就是大学生要根据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向和特点,结合自己的综合情况而确立的求职应聘的指导思想与基本条件。只有客观地认识自己,对自己合理定位,才能客观确定自己求职的方向和目标,才能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才能找到适合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岗位,才能实现自己和社会的对接、专业和岗位的接轨、成功和发展的统一。
三、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勇敢地面对挫折
大学生择业本身是在择业的竞技场上优胜劣汰的过程。“双向选择”的结果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成功了固然可喜,然而失败了也不要悲伤,不要丧失信心。毕业生在择业中如果一遇到挫折就苦闷、焦虑、失望,甚至感到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到头来永远不会成功。对于初次就业的毕业生而言,双向选择的本质意义是一种激励手段,对优胜者是这样,对失败者也是如此。它对失败者并不是淘汰和鄙视,相反促使失败者振作起来,彻底摆脱“等、靠、要”等不良的就业心态,加快自强自立的转化过程,成为新的开拓者。在择业的过程中,挫折是一种鞭策,是造就强者的必经之路。大学生应该要学会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问题,把挫折看作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作为毕业生要根据主观和客观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要经得起磨练,要有与挫折搏击的心理准备和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事实证明,只要不断努力就能在择业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很多毕业生就是靠着耐心与顽强的精神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的。
四、正视社会现实,勇于参与竞争
社会现实,无论正视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积极的心态是正视社会,适应社会;消极的心态是脱离社会,逃避社会。我国目前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使人人满意。同时,供需形势也不平衡:沿海地区及经济发达城市人满为患,而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的城市则急需人才。另外,我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还不是很规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用人单位自主权扩大以后,对大学生要求更加严格;高校专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其调整总带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些都是客观现实,大学生应该面对这些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那种脱离社会、脱离现实,好高骛远、凭空臆想的作法都是不正确的;逃避社会,回避现实的想法更是不可取的。
敢于竞争,首先要有竞争意识。大学生要适应就业制度的改革,就要有竞争意识。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应该有青年人的朝气和锐气,要敢想、敢说、敢干,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能唯唯诺诺、胆小怕事。敢于竞争,就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专业、性格、气质、爱好等,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只有这样,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敢于竞争,要靠真才实学,而不能靠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更不能互相拆台或互相嫉妒。竞争应是在互相学习、互相勉励、共同进步中进行。敢于竞争,还要准备经受挫折。求职择业的竞争,失败在所难免,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尤其是做好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才会成为竞争中的强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竞争。对竞争渴盼已久的大学生,应摒弃侥幸和幻想,面对机遇,正视现实,扬起理想的风帆,在竞争的激流中奋力拼搏,驶向成功的彼岸。
五、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脚踏实地做起
艰苦奋斗既是一种不怕困难和劳苦、不畏艰难和挫折、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更是一条成才的途径。古往今来,很多成功者的后面都留有一串艰辛的足迹。目前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发达,发展也不平衡,有很多较为落后的地方需要大学生去开发、去创业、去改变,同时也就为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因此,一个有理想、有志气、有抱负的毕业生步入社会前要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要勇于克服困难,不怕吃苦,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要立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祖国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作为一名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决心到社会上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但是,“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毕业以后,大多数大学生都将从事实际工作,将遇到大量的极平凡和琐碎的事情,如果整天想着做大事,而不屑于做小事,不仅社会不欢迎,而且“大事”也做不好。在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这就是一种能力,一种生活的能力,一种能干大事的能力。
大学毕业生是我国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了许多重大战略决策,同时采取措施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把自己远大的理想落实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之中,立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岗位;要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去从事每一项极普通、极平常的工作,在寻常的工作中看清终极目标,创造光辉的业绩。
参考文献:
[1] 付进军.大学生就业力促进与职业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5.
[2] 张玉.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