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云南映像》是一台将原始乡土歌舞的精髓和民族舞蹈语汇进行全新整合重构,结合顶尖水平的音乐、灯光效果展示原生态的歌舞演出。她将观众带入一个古朴原始的民间文化,如梦如幻的少数民族文化境界,唤醒现代人被都市文化、大众文化屏蔽的民族记忆,唤起大众和社会关注、传承、保护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回归乡土,回归自然,这些才是《云南映像》更深一层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民族舞蹈 原生态 《云南映像》
一、引言
“原生态”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普遍使用于生物科学领域的一个术语。更具体一点说。它是“原生物”和“生态”两个名词的复合。“原生态”一词被借用到文化研究领域,指称来源于特定民族、地域社区传统习俗生活中指植根于文化原生地,根植于特定土壤的活态文化。特别应该强调的是,除了文化的形式与内容是“原生”之外,还强调了本原的环境,文化环境也须保持其原本的“状态”,强调文化与环境的相互交融一体的关系。而从人类学的角度讲,“原生态”是指某一民族或族群在历史上形成的文化的原初状态,或指那些在现代社会才突然被外界所知的某种文化形态,它包括思想、社会习俗、文化产品、有形成果等。
值得指出的是“原生态”的并不是指没有经过后世改变的、保持最初原始面貌的舞蹈。无论是将“原生态”解读为“原生的生存的状态”,还是“原生的生态环境”(前者强调事件本身,后者着重事件之后的背景),都无外乎以一个“原生”为出发点。任何现在已知的传统音乐舞蹈形式,都无法证明它从诞生后就没有产生变化的,它们都是发展和演变的结果。因此在这里,“原生态”是相对的,“原生态”指向的是一种尊重自然、尊重自身文化的精神。本文试图以《云南映像》为背景指出“原生态”文化展现,即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文化精神。
二、《云南映像》的背景介绍
《云南映像》是一台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的充满古朴与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锦。有“舞神”美誉的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出任总编导及艺术总监,并领衔主演。参与《云南映像》演出的演员70%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演出服装全部是少数民族生活着装的原型。主要风格为原汁原味的真实服装道具。不加雕琢的唱腔和原始自在的舞技。将传统歌舞和新锐舞蹈、现代舞美完美融合。在现实的基础上再创了神话般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情。《云南映像》成为继“五朵金花”、“阿诗玛”之后,诞生在云南的又一经典力作。
《云南映像》是一部传统性和现代性有机融合的歌舞新作。它深入发掘了云南的民族民间文化,将原始乡土歌舞的精髓和民族舞蹈语汇进行全新整合重构,用新锐的艺术思想表现出少数民族勤劳、朴素、善良、纯洁的生活和爱情。全剧由“序·混沌初开”、“太阳”、“土地”、“家园”、“火祭”、“朝圣”和“尾声·雀之灵”七场歌舞组成,来自云南山乡村寨的70余名舞蹈演员用极其质朴的歌声和肢体语言,展现了彝、苗、藏、傣、白等民族歌舞的绚丽画卷。其中的歌舞内容和形式基本上是根据民间舞蹈的原创及其原创精神改编的。通过舞台表演的结构,以起承转合的方式,将舞台表演艺术与本土文化糅合为一体。
有关民俗研究理论阐明人类的文化意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原生态的民俗:第二层次是由民俗提炼分化出来的各分类学科:第三层次即是由人文及自然学科高度概括和理论抽象后形成的哲学。由此可见,“原生态民俗”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态链”的根基,它“积淀了人类原始的自然特性也储存了人类进化的印迹”。而“原生态”歌舞积淀与储存的“媒质”不是“外物”,是具有生命与感情的“人”的形体运动。因此《云南映像》的成功及魅力不仅在于将原始乡土歌舞的精髓和民族舞蹈语汇进行全新整合重构,结合顶尖水平的音乐、灯光效果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而且更在于它所展示的原生态歌舞在人们的心中激起的心灵振荡和文化震撼的同时对“原生态”文化展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三、《云南映像》的“原生态”文化展现
1、演员文化身份的主体凸现
《云南映像》剧组中近70名演员有75%是来自于云南各村寨彝、苗、藏、傣、白、哈尼族的土生土长的村民。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五岁。这些民间舞者的朴拙表演是《云南映像》“原生态”的重要体现,它再现了云南民族舞蹈艺术的“生活之根”。我们所看到的舞蹈中所蕴含的宏阔大气,便来自杨丽萍及民间舞者们对其自身民族文化的“根”的“膜拜”。这些民间舞者从深山的田间、篝火旁走来。他们“汲水能歌,取火能舞”,体现的正是舞蹈与生俱来的本质。正如杨丽萍所言,“农民跳舞是出于对自然万物、对上苍的感情,出于生命的需要”,是在“和天地对话”。正因为民间舞者是非专业的,所以他们在台上不是“演戏”,而是“一种劳动或性情的表达”。他们全身心、乃至用生命和生存状态极度地投入其中。“这些舞蹈是出自于他们的手,是他们创造的”,因此“丢掉所有程式化的职业舞蹈动作,让身体随着音乐去表现来自内心”的原始的萌动,没有刻意夸张的动作和技巧,没有矫揉造作和虚假感觉。“充满了泥土的香味”。比如“烟盒舞”,以手指弹响烟丝盒作节拍助兴。表现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舞段,专业演员跳起来“做”的成分很重,找不到那种“还原”的感觉。而肤色黝黑、脸上有着“高原红”的民间舞者的表演,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来自高原的力量、质朴和单纯”。
原生形态舞蹈的拥有者是与生产生活最为接近的劳动民众。以他们为代表将文化生活中最活跃的成分借助身体一一传递。对舞蹈文化的繁衍、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云南映像》高潮中的“扭麻花”、“蜻蜓点水”、“鸽子渡食”、“蚂蚁走路”、“银瓶倒水”、“鹭鸶拿鱼”、“蛤蟆虫扭腰”等是爱的游戏,是生命繁殖的过程。浪漫而充满生趣。如果没有“原生形态舞蹈的拥有者”,没有民间舞者真实、自然的记录,久而久之这些“生活之根”就会失传。
2、民族民间歌舞生态呈现
《云南映像》的舞姿、舞步、音乐、服装、道具全部来自生活,这种地道的“原生态”其实是我们祖先在劳动中对自己的一种“精神的供养”。通过这种“供养”从而达到精神上满足的“人性化”要求。
《云南映像》的定位是大型原生态歌舞集,既有歌又有舞,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灯光、服饰、舞美等现代舞台元素,实际上呈现的是舞台艺术的综合表现形式。整个演出时间为100分钟,每个舞蹈以节目形式只用几分钟把精华展现出来。其中七幕歌舞,又称作《云》、《日》、《月》、《林》、《火》、《山》、《羽》,其中“囊括了天地自然、人文情怀及对生命起源的追溯、对生命过程的礼赞和对生命永恒的企盼”,与其说这是七个表演板块,不如说是七种大自然的具像。“太阳”、“家园”、 “土地”、“雪山”、“红袖”、“天国”,每一幕无不展现着人们的劳动、欢唱、爱情、理想、追求……《云南映像》的歌舞素材均取自于山村的田间地头,经历了一年多的走村串寨采风。甄选出这些具有云南典型特色的音乐舞蹈元素,充分地阐释了人性文化中生命本质的内容。无论是灵动的“月光舞”、奔放的“烟盒舞”、柔情的“女人国”、俏皮的“打歌”,还是质朴的葫芦笙舞、牛头舞和栽秧舞,它们都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存在的情感意像符号。这些意像符号,化为生命的“律动”,令观众感动,可以产生强烈的共鸣。如同有评论说,杨丽萍是在《云南映像》里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巨大的抒情仪式,彝、苗、藏、傣、白、哈尼等民族土风舞的出席无非让她的情愫有了一个可以回归的乡土背景。这些歌舞如杨丽萍等主创人员所追求的“原生态”,最大限度地保留民族民间歌舞的古朴原貌。
与此同时,我们不难发现《云南映像》又是一种“变化中的原生态”。它在创编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模式——将“意识流”表现手法和现代舞元素融入民间舞,将民族艺术文化的内在神韵与现代审美意识有机结合。以神话的意境、大跨度变幻的时空及独特的视听感受。向世人展示了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原创力和启示性。尽管他们跳的是原创、经典的中国民族舞,但动作结构概念、音乐概念、舞美概念完全是现代化的。在《云南映像》,那一个个以现代的、超凡的感悟力、想像力和形体再造力成功地塑造的光、树、雨、草、雀等生动逼真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映像”。变化了的原生态歌舞,带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原生、民族、自然、现代、唯美等元素——建构和创新了舞蹈的艺术理念。
3、民族内在精神的内在表达
《云南映像》在色彩的运用上就属于一种“颇有意味”的视觉艺术体现:红、黄、蓝三原色的足色展现,甚至以夸张的色调搭配组合,使之显得那样地意味无穷。解读这些带有强烈刺激性的色彩,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民族内在精神:红色,是生命勃发的情感指代,红的色块主要用于激越的舞蹈场景。如《日》、《火》等:黄色,是崇高精神的情感指代,黄的色彩主要用于静穆的舞台场面,如《山》蓝色,是人生梦想的情感指代,蓝的色调主要用于梦境的舞蹈场景,如《羽》。将色彩作为内在精神的表达,广泛应用于绘画领域。在歌舞中的使用却并不多见,这可算是《云南映像》又一处创新。
除了灯光色彩等外在形式上寄托着深刻的象征寓意,我们更关注歌舞所涉及到的各民族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追求的精神指向在本质诉求上的表达。从深层次上讲,这是对人的生命“原意识”的解读。舞蹈通过种种不同肢体语言形式表现出男欢女爱的“风情”,使原始的生命状态,以肢体的“动感语言”的“力”形式作为表述:但这似乎只是舞蹈语言的所指,同时可以看出的是语义指向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民俗印象的演示,而是在形式中蕴含着文化和情感的意味。在舞蹈的形式中,承载着对生命和内在情感的认可和满足,正是通过这样一种积极的生命意识的形像和简朴的阐释形式来表达中国传统的“重生”文化精神。它是人类对自身发生、发展的认识,蕴含着人类悠远的情感历史,体现了超越的生命价值观。舞蹈对生命诞生及其循环重生的文化反映,是对生命本质的观照,是对人的本能的尊重。《云南映像》歌蹈的全部语汇元素,与生命的存在密切相关:“石”、“日”、“月”、“林”、“火”、“山”、“羽”等既是各个场次的划分形式,又是生命意像及其生命体验的像征和指代形式。
四、结语
在现代社会中,在主流文化、强势文化的影响下,这些仪式的操演者人数越来越少,操演的次数越来越少,仪式所蕴涵的丰富民族文化变得鲜为人知,一套仪式的消失有可能就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某部分或某种文化的消失,民族文化面临断层的危险。
作为一场现代化舞台上的仪式表演,《云南映像》的文化意义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传统仪式的“把价值和意义赋予那些操演者的全部生活”上,还有使“那些操演者”感受自身文化受到别人的那分尊敬和欣赏,从而认识自身文化,萌生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在回归本土时能继续传承本民族文化。并且将这些文化的自豪、自信、自觉感染更多的人,使民族的记忆不仅得到唤醒,更得到加深、加强。此外,还将观众带入一个古朴原始的民间文化,如梦如幻的少数民族文化境界,唤醒现代人被都市文化、大众文化屏蔽的民族记忆,唤起大众和社会关注、传承、保护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回归乡土,回归自然,这些才是《云南映像》更深一层的文化意义。
因此,对于《云南映像》来说,“原生态”不仅是众望所归的民族文化振兴的需要,而且也符合当下国家的文化建设发展的趋势。尽管存在着种种问题,却并不妨碍《云南映像》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域。对于我们如何认识当代舞蹈艺术发展取向,如何处理艺术创作和原生土壤的关系,同时也为从理论上探讨民族文化现代发展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关键词]民族舞蹈 原生态 《云南映像》
一、引言
“原生态”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普遍使用于生物科学领域的一个术语。更具体一点说。它是“原生物”和“生态”两个名词的复合。“原生态”一词被借用到文化研究领域,指称来源于特定民族、地域社区传统习俗生活中指植根于文化原生地,根植于特定土壤的活态文化。特别应该强调的是,除了文化的形式与内容是“原生”之外,还强调了本原的环境,文化环境也须保持其原本的“状态”,强调文化与环境的相互交融一体的关系。而从人类学的角度讲,“原生态”是指某一民族或族群在历史上形成的文化的原初状态,或指那些在现代社会才突然被外界所知的某种文化形态,它包括思想、社会习俗、文化产品、有形成果等。
值得指出的是“原生态”的并不是指没有经过后世改变的、保持最初原始面貌的舞蹈。无论是将“原生态”解读为“原生的生存的状态”,还是“原生的生态环境”(前者强调事件本身,后者着重事件之后的背景),都无外乎以一个“原生”为出发点。任何现在已知的传统音乐舞蹈形式,都无法证明它从诞生后就没有产生变化的,它们都是发展和演变的结果。因此在这里,“原生态”是相对的,“原生态”指向的是一种尊重自然、尊重自身文化的精神。本文试图以《云南映像》为背景指出“原生态”文化展现,即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文化精神。
二、《云南映像》的背景介绍
《云南映像》是一台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的充满古朴与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锦。有“舞神”美誉的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出任总编导及艺术总监,并领衔主演。参与《云南映像》演出的演员70%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演出服装全部是少数民族生活着装的原型。主要风格为原汁原味的真实服装道具。不加雕琢的唱腔和原始自在的舞技。将传统歌舞和新锐舞蹈、现代舞美完美融合。在现实的基础上再创了神话般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情。《云南映像》成为继“五朵金花”、“阿诗玛”之后,诞生在云南的又一经典力作。
《云南映像》是一部传统性和现代性有机融合的歌舞新作。它深入发掘了云南的民族民间文化,将原始乡土歌舞的精髓和民族舞蹈语汇进行全新整合重构,用新锐的艺术思想表现出少数民族勤劳、朴素、善良、纯洁的生活和爱情。全剧由“序·混沌初开”、“太阳”、“土地”、“家园”、“火祭”、“朝圣”和“尾声·雀之灵”七场歌舞组成,来自云南山乡村寨的70余名舞蹈演员用极其质朴的歌声和肢体语言,展现了彝、苗、藏、傣、白等民族歌舞的绚丽画卷。其中的歌舞内容和形式基本上是根据民间舞蹈的原创及其原创精神改编的。通过舞台表演的结构,以起承转合的方式,将舞台表演艺术与本土文化糅合为一体。
有关民俗研究理论阐明人类的文化意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原生态的民俗:第二层次是由民俗提炼分化出来的各分类学科:第三层次即是由人文及自然学科高度概括和理论抽象后形成的哲学。由此可见,“原生态民俗”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态链”的根基,它“积淀了人类原始的自然特性也储存了人类进化的印迹”。而“原生态”歌舞积淀与储存的“媒质”不是“外物”,是具有生命与感情的“人”的形体运动。因此《云南映像》的成功及魅力不仅在于将原始乡土歌舞的精髓和民族舞蹈语汇进行全新整合重构,结合顶尖水平的音乐、灯光效果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而且更在于它所展示的原生态歌舞在人们的心中激起的心灵振荡和文化震撼的同时对“原生态”文化展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三、《云南映像》的“原生态”文化展现
1、演员文化身份的主体凸现
《云南映像》剧组中近70名演员有75%是来自于云南各村寨彝、苗、藏、傣、白、哈尼族的土生土长的村民。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五岁。这些民间舞者的朴拙表演是《云南映像》“原生态”的重要体现,它再现了云南民族舞蹈艺术的“生活之根”。我们所看到的舞蹈中所蕴含的宏阔大气,便来自杨丽萍及民间舞者们对其自身民族文化的“根”的“膜拜”。这些民间舞者从深山的田间、篝火旁走来。他们“汲水能歌,取火能舞”,体现的正是舞蹈与生俱来的本质。正如杨丽萍所言,“农民跳舞是出于对自然万物、对上苍的感情,出于生命的需要”,是在“和天地对话”。正因为民间舞者是非专业的,所以他们在台上不是“演戏”,而是“一种劳动或性情的表达”。他们全身心、乃至用生命和生存状态极度地投入其中。“这些舞蹈是出自于他们的手,是他们创造的”,因此“丢掉所有程式化的职业舞蹈动作,让身体随着音乐去表现来自内心”的原始的萌动,没有刻意夸张的动作和技巧,没有矫揉造作和虚假感觉。“充满了泥土的香味”。比如“烟盒舞”,以手指弹响烟丝盒作节拍助兴。表现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舞段,专业演员跳起来“做”的成分很重,找不到那种“还原”的感觉。而肤色黝黑、脸上有着“高原红”的民间舞者的表演,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来自高原的力量、质朴和单纯”。
原生形态舞蹈的拥有者是与生产生活最为接近的劳动民众。以他们为代表将文化生活中最活跃的成分借助身体一一传递。对舞蹈文化的繁衍、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云南映像》高潮中的“扭麻花”、“蜻蜓点水”、“鸽子渡食”、“蚂蚁走路”、“银瓶倒水”、“鹭鸶拿鱼”、“蛤蟆虫扭腰”等是爱的游戏,是生命繁殖的过程。浪漫而充满生趣。如果没有“原生形态舞蹈的拥有者”,没有民间舞者真实、自然的记录,久而久之这些“生活之根”就会失传。
2、民族民间歌舞生态呈现
《云南映像》的舞姿、舞步、音乐、服装、道具全部来自生活,这种地道的“原生态”其实是我们祖先在劳动中对自己的一种“精神的供养”。通过这种“供养”从而达到精神上满足的“人性化”要求。
《云南映像》的定位是大型原生态歌舞集,既有歌又有舞,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灯光、服饰、舞美等现代舞台元素,实际上呈现的是舞台艺术的综合表现形式。整个演出时间为100分钟,每个舞蹈以节目形式只用几分钟把精华展现出来。其中七幕歌舞,又称作《云》、《日》、《月》、《林》、《火》、《山》、《羽》,其中“囊括了天地自然、人文情怀及对生命起源的追溯、对生命过程的礼赞和对生命永恒的企盼”,与其说这是七个表演板块,不如说是七种大自然的具像。“太阳”、“家园”、 “土地”、“雪山”、“红袖”、“天国”,每一幕无不展现着人们的劳动、欢唱、爱情、理想、追求……《云南映像》的歌舞素材均取自于山村的田间地头,经历了一年多的走村串寨采风。甄选出这些具有云南典型特色的音乐舞蹈元素,充分地阐释了人性文化中生命本质的内容。无论是灵动的“月光舞”、奔放的“烟盒舞”、柔情的“女人国”、俏皮的“打歌”,还是质朴的葫芦笙舞、牛头舞和栽秧舞,它们都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存在的情感意像符号。这些意像符号,化为生命的“律动”,令观众感动,可以产生强烈的共鸣。如同有评论说,杨丽萍是在《云南映像》里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巨大的抒情仪式,彝、苗、藏、傣、白、哈尼等民族土风舞的出席无非让她的情愫有了一个可以回归的乡土背景。这些歌舞如杨丽萍等主创人员所追求的“原生态”,最大限度地保留民族民间歌舞的古朴原貌。
与此同时,我们不难发现《云南映像》又是一种“变化中的原生态”。它在创编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模式——将“意识流”表现手法和现代舞元素融入民间舞,将民族艺术文化的内在神韵与现代审美意识有机结合。以神话的意境、大跨度变幻的时空及独特的视听感受。向世人展示了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原创力和启示性。尽管他们跳的是原创、经典的中国民族舞,但动作结构概念、音乐概念、舞美概念完全是现代化的。在《云南映像》,那一个个以现代的、超凡的感悟力、想像力和形体再造力成功地塑造的光、树、雨、草、雀等生动逼真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映像”。变化了的原生态歌舞,带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原生、民族、自然、现代、唯美等元素——建构和创新了舞蹈的艺术理念。
3、民族内在精神的内在表达
《云南映像》在色彩的运用上就属于一种“颇有意味”的视觉艺术体现:红、黄、蓝三原色的足色展现,甚至以夸张的色调搭配组合,使之显得那样地意味无穷。解读这些带有强烈刺激性的色彩,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民族内在精神:红色,是生命勃发的情感指代,红的色块主要用于激越的舞蹈场景。如《日》、《火》等:黄色,是崇高精神的情感指代,黄的色彩主要用于静穆的舞台场面,如《山》蓝色,是人生梦想的情感指代,蓝的色调主要用于梦境的舞蹈场景,如《羽》。将色彩作为内在精神的表达,广泛应用于绘画领域。在歌舞中的使用却并不多见,这可算是《云南映像》又一处创新。
除了灯光色彩等外在形式上寄托着深刻的象征寓意,我们更关注歌舞所涉及到的各民族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追求的精神指向在本质诉求上的表达。从深层次上讲,这是对人的生命“原意识”的解读。舞蹈通过种种不同肢体语言形式表现出男欢女爱的“风情”,使原始的生命状态,以肢体的“动感语言”的“力”形式作为表述:但这似乎只是舞蹈语言的所指,同时可以看出的是语义指向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民俗印象的演示,而是在形式中蕴含着文化和情感的意味。在舞蹈的形式中,承载着对生命和内在情感的认可和满足,正是通过这样一种积极的生命意识的形像和简朴的阐释形式来表达中国传统的“重生”文化精神。它是人类对自身发生、发展的认识,蕴含着人类悠远的情感历史,体现了超越的生命价值观。舞蹈对生命诞生及其循环重生的文化反映,是对生命本质的观照,是对人的本能的尊重。《云南映像》歌蹈的全部语汇元素,与生命的存在密切相关:“石”、“日”、“月”、“林”、“火”、“山”、“羽”等既是各个场次的划分形式,又是生命意像及其生命体验的像征和指代形式。
四、结语
在现代社会中,在主流文化、强势文化的影响下,这些仪式的操演者人数越来越少,操演的次数越来越少,仪式所蕴涵的丰富民族文化变得鲜为人知,一套仪式的消失有可能就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某部分或某种文化的消失,民族文化面临断层的危险。
作为一场现代化舞台上的仪式表演,《云南映像》的文化意义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传统仪式的“把价值和意义赋予那些操演者的全部生活”上,还有使“那些操演者”感受自身文化受到别人的那分尊敬和欣赏,从而认识自身文化,萌生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在回归本土时能继续传承本民族文化。并且将这些文化的自豪、自信、自觉感染更多的人,使民族的记忆不仅得到唤醒,更得到加深、加强。此外,还将观众带入一个古朴原始的民间文化,如梦如幻的少数民族文化境界,唤醒现代人被都市文化、大众文化屏蔽的民族记忆,唤起大众和社会关注、传承、保护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回归乡土,回归自然,这些才是《云南映像》更深一层的文化意义。
因此,对于《云南映像》来说,“原生态”不仅是众望所归的民族文化振兴的需要,而且也符合当下国家的文化建设发展的趋势。尽管存在着种种问题,却并不妨碍《云南映像》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域。对于我们如何认识当代舞蹈艺术发展取向,如何处理艺术创作和原生土壤的关系,同时也为从理论上探讨民族文化现代发展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