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Ubuntu是一个古老的非洲概念,大致的意思是“仁爱”:不同思想和资源的共享、合作、借力以及与世界万物的和谐相处。作为一个隐喻词,Ubuntu综合了非洲社会、世界观,价值观、伦理和道德等因素,贯穿着非洲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以及对音乐的感知。
关键词 非洲音乐 Ubuntu 节奏 社会生活
Ubuntu是一个古老的非洲概念。大致的意思是“仁爱”:不同思想和资源的共享、合作、借力以及与世界万物的和谐相处。这是一个可以用于社会生活很多方面的灵活概念,其主要原则是:以集体为中心,尊重个体的贡献和人的尊严,相互依赖,和谐,相互借力,对他人的肯定以及群体的团结。作为一个隐喻词,Ubuntu综合了非洲社会、世界观、价值观、伦理和道德等因素,贯穿着非洲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以及对音乐的感知。世界上任何个民族的人们都可以在自身文化中通过对音乐的阐释来揭示本民族的思想或者哲学术语中明确亦或内隐的理论、概念、模型和逻辑。反之,也可以从本土哲学的角度思考其音乐的本质、风格、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目的:从建构在非洲固有文化基础上的Ubuntu哲学角度观审非洲音乐,理解非洲音乐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内涵,引起我们有益的思考。
Ubuntu的音乐观:参与才有意义
为什么非洲人唱歌可以不害羞,而西方人却要对自己的歌唱技巧充满信心才敢开口?这是生活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原因就在于非洲人和西方人在认识论上的差异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观。
西方传统哲学主观与客观、身体与思维、存在与生成决然两分的思维方式意味着:主体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是理解现实的途径。因此,在西方人看来,“客体”的音乐作品是与音乐行为的主体相分离的符号或比喻,可以自主的存在。存在于主体内心生活中的审美体验通过对音乐“客体”的听赏就可获得。艺术与日常生活相脱离,音乐是被少数有特殊天赋的人所垄断的技术行业,普通人只能成为沉默的听众 所以,西方人唯恐因随便开口而贻笑大方。
而对生活在Ubuntu文化语境下的非洲人来说,现实是一个统一体,“生命力”或者“感知”是一个保持体验和思想统一的过程,也就是说,感知是一个描述现实的模型。在这里生活是变动不定的“做”与“被做”,所有的事情都处于变化之中,“存在”被“发生”所取代。在这种精神所规定的非洲文化中,不管音乐还是其他任何事物,基本的审美观是,参与才有意义。如果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从生活的外部去进行观察,是无法了解任何事情的。音乐是一种生活方式,是风俗习惯、经验与技能的综合体,音乐的体验与其他生活体验以及观念密不可分。由于人的行为总是和生命力联系在一起,因此音乐和舞蹈提供了与生活联系的最好方式。表现为对音乐形式的感知召唤着人们走人生活和生命,借助相关的知识参与到音乐和舞蹈中就可以明白相互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所以,对建立在感知基础上的认知模式来说不能从对事物直接理解的孤立范围中描绘审美体验,音乐不是可以静静欣赏的自主客体,而是身体对声音的参与,音乐的意义显现于参与的过程中。个体将自己从作品中脱离就不能真正的了解它,而理解则意味着与他者共存或者融入他者之中。对生活在Ubuntu精神中的非洲人来说,社会生活是人们通过音乐来创造的,并且通过全社会的歌唱和舞蹈使之发展,个体只有在切身的体验中才能明白现实、生活、音乐的真正意义。正如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所说的:Tshiyanda舞蹈是美好正义情感的源泉,跳Tshiyanda舞让人们学会如何正确地在特斯克维生活。(Tshiyanda是非洲特斯克维社会种最重要的舞蹈)
和谐共事:通过节奏组织活动共同建立社会存在音乐归属于生活是确认非洲音乐意义的关键所在,唯有如此,在参与的过程中,音乐和社会问才会产生真正的循环交流,意义才会在交流中显现自身。非洲人用自己独特的洞察力以节奏关系为桥梁实现了这一交流过程。
“如果一个黑人从空中掉下来,那么,他的跌落也是按节奏的”,撇去神学家Ibn Butlan此话中的戏谑成分,非洲人独特的节奏气质一览无余。节奏是非洲音乐风格的组织力量,是音乐舞蹈的基础,它不仅决定了词语的本质和意义,视觉艺术的形式,而且决定了非洲人的身体动作和生活。所以,当制作音乐的过程中这些节奏转变为有意义的行动时,非洲人的社会生活就从音乐组织体系的交互作用中诞生。
多线条节奏是非洲音乐体系和结构的基础,跨节奏、重复、起应模式、即兴演奏是其最基本的组织原则。
最典型的跨节奏形式是两个相互区别的节奏模式呈现在同一时距中,但空间分布不同,按照“Hemiola”二比三的数量关系,二拍子和三拍子交替出现。在这一织体形式中,每条节奏都要遵循隐藏的基本律动,又要保持自我节拍感在自己格律化的框架中展示清晰的节奏模式,多条节奏就在相互的“碰撞和冲突”中平等共存。结成一个整体。演奏和聆听这样的节奏要有高度的节拍敏感性。
非洲人知道好的重复和循环的美学价值。把一条或者多条旋律和节奏模式的短小动机作为表演的基本依据,在这些动机逐步变奏和长时间的反复循环中表演进一步发展。毫无疑问,这种强调的手法使音乐的意义更清楚,人们参与更容易。
主唱与合唱或者乐器与人声的交替形成“起应模式”。这种互动的交流模式是跨节奏中固有的,也是整个非洲音乐习语的主要特征。合唱或者乐器的回应是规则重现的节奏性乐句,而领唱歌手的节奏摆脱回应的稳定重复有自己的即兴发挥,交流和对话就在一问一答中产生。
节奏关系一旦确立就规定了即兴演奏的可能和限度。虽然,极富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即兴演奏在这个尊重个体表现的社会里受到鼓励,但是自由在节奏组织中是有限度的。一条节奏不能凌驾于其他节奏之上,在起应模式中不论个体的即兴演奏偏离回应部分太远还是太近,都会破坏整个节奏关系的平衡和潜在的节拍效果。因为一个乐队一致性的维持有赖于从基本的结构中浮现的节奏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各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一条节奏的存在规定了理解其他节奏的方式,引导演奏者的感受力,协调多个个体的连贯致。如果在结构上改变个鼓的节奏那么整个节奏结构的效果就会改变。
在非洲,节奏组织结构是一种文化表达模式,表达了社会生活中的个人和集体观念以及社会的时间、空间的平衡观念,其中隐含的社会关系形式塑造成互动交流的模式,这一模式演示了如何将个体融入社会,给人们注入认识周围环境的动力。非洲音乐与其社会生活语境就在这基本的节奏运动中实现整合,并因其它音乐因素所形成的特定风格的建立而实现。音乐家的技能就是建立在如何利用这些相互联系的知识的基础上,而 后通过音乐表演将其带入生活。
可以说,节奏组织原则为非洲人提供了实践上的证据,印证了非洲人关于自我和他者关系的观念,智慧和精神的观念,并表明了个人和集体力量间必须保有的平衡。自我实现的过程包含着对社会的服务,反之亦然。音乐家的审美把握显示了这些约定的Ubuntu品质,并通过节奏组织过程中参与者的基本态度将这个体系所规定的生活风格和Ubuntu哲学联系在一起。当音乐表演将声音和动作的形式与社会现实、价值观和信仰形式连接起来时。文化综合体通过音乐表演进行传递便有了可能。
社会语境中的评价活动
事物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认识的,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却并非如此。什么是“音乐”,什么是划分“音乐”和“非音乐”的标准,什么音乐是“好”的,什么又是坏的……非洲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会让我们不得不重新看待这些在我们生活中已经约定俗成的问题。
“音乐就是当我经历它时我的状态和感受”。非洲人认为音乐和音乐组织是由参与者自己的声音发出来的而不是乐器,他们发出的声音比乐器更能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换句话说。他们自己就是乐器,能比自身之外产生音乐的事物更加敏锐地感受到音乐。所以,非洲人对声音的选择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标准,音乐声源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发声体,不仅有乐器还有日常生活和劳动过程中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甚至人的呼喊、顿足、口哨声。被我们称为“噪音”和“非音乐”的声音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大量的运用。在这种意义上,黑非洲的“声音文化”瓦解了西方社会对“音乐”的定义。
虽然非洲有很多辨别音乐好坏的标准,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抽象系统地分析理论。生活在Ubuntu理念中的非洲人以相互尊重为基本原则,任何影响和贬低个人空间的非人性事件或者不认同Ubuntu的人都将受到驱逐。所以,基于Ubuntu的道德准则:如果音乐是“好”的,就可以听、可以唱、可以舞蹈,如果音乐是“坏”的,他们会以任何想得到的方式加以改正,可以给表演者鼓励和建议,或者取笑自恃过高、藐视集体、以不好的态度参加集体表演的个人。当然,如果音乐实在无望改观的话,他们会选择离开。而不会贬低表演者个人的Ubuntu空间。对非洲人来说,音乐是社会性的活动,是每个人都享有的权利。在Ubuntu民主、宽容、开放的社会氛围里,人们容忍并具有同情心,“每一个错误都是个新的风格”,关键的是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参与其中。
音乐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它的特定意义与特定的乐曲和音乐情境有关。反对具体限定的意义语境。所以,认识非洲音乐的评价标准必须放到具体的音乐事事件中。贯彻音乐事件始终的每一件事都可以称作“评价活动”。在这些音乐事件中,个体在集体语境中潜在的有限的参与,直接约定、展现、评判性的检验基本的文化价值,参与者将自己认作社会本质的和合理的东西作为判断行为是否恰当的尺度,对“好”的风格的判断和理解将在参与中用自己的行动直接表达出来而无需言明,参与“评价活动”本身也成了一种艺术创造力的参与,一场好的或者坏的音乐表演不但可以表明参与者的音乐能力,而且还可以依此判断参与者在社会中的位置,音乐的综合深入到所有非洲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互动交流的模式提供了个适当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人们相互关联。在这样的语境下,非洲传统知识的价值结合成一个音乐和社会交流的风格。它们根本不必明确,它们将在行动中被理解,它们的有效性将在他们的社会效果中受到检验。
鉴于评判标准是通过参与表现出来的,所以音乐和艺术构成了改善社会状况的种手段。音乐是社会意识的产物,但是作为 种社会力量,音乐又促进了这种意识的形成。因此,音乐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制造音乐的实际过程,这个过程是根据其社会效用来衡量的。这种审美意识是一种反射,它要求整个团体的一种独特贡献,并要求对整个人类的尊重。
结语
当其他民族将世界观或人生理解为“命运”或“痛苦”时,非洲人却把自己对社会生活、生命力的感悟奉献给了Ubuntu——时间与空间的和谐存在。并在音乐实践中赋予具体的形式。在相互的交流合作中实现这一理想。在Ubuntu的文化实践中,音乐是一种回归生活的人的活动,制造音乐意味着在最美的社会相互影响和作用下生活。可以说,Ubuntu将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从形而上学的独断中解放出来,形成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音乐观和音乐践行的方式,有力证实了人类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多元化。“有时需要白人来向你证实你是一位黑人。你只通过观察其他人所拥有的一切。就可以真正的欣赏你所拥有的一切”,Mokale Koapeng所要言明的正是笔者最后想要表达的:如果非洲的Ubuntu世界观和音乐能够给予我们感受和思考音乐的另外一种方式,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或者不应该抛弃自己有的传统?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竞争的现实面前,是该我们思考的时候了!
关键词 非洲音乐 Ubuntu 节奏 社会生活
Ubuntu是一个古老的非洲概念。大致的意思是“仁爱”:不同思想和资源的共享、合作、借力以及与世界万物的和谐相处。这是一个可以用于社会生活很多方面的灵活概念,其主要原则是:以集体为中心,尊重个体的贡献和人的尊严,相互依赖,和谐,相互借力,对他人的肯定以及群体的团结。作为一个隐喻词,Ubuntu综合了非洲社会、世界观、价值观、伦理和道德等因素,贯穿着非洲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以及对音乐的感知。世界上任何个民族的人们都可以在自身文化中通过对音乐的阐释来揭示本民族的思想或者哲学术语中明确亦或内隐的理论、概念、模型和逻辑。反之,也可以从本土哲学的角度思考其音乐的本质、风格、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目的:从建构在非洲固有文化基础上的Ubuntu哲学角度观审非洲音乐,理解非洲音乐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内涵,引起我们有益的思考。
Ubuntu的音乐观:参与才有意义
为什么非洲人唱歌可以不害羞,而西方人却要对自己的歌唱技巧充满信心才敢开口?这是生活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原因就在于非洲人和西方人在认识论上的差异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观。
西方传统哲学主观与客观、身体与思维、存在与生成决然两分的思维方式意味着:主体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是理解现实的途径。因此,在西方人看来,“客体”的音乐作品是与音乐行为的主体相分离的符号或比喻,可以自主的存在。存在于主体内心生活中的审美体验通过对音乐“客体”的听赏就可获得。艺术与日常生活相脱离,音乐是被少数有特殊天赋的人所垄断的技术行业,普通人只能成为沉默的听众 所以,西方人唯恐因随便开口而贻笑大方。
而对生活在Ubuntu文化语境下的非洲人来说,现实是一个统一体,“生命力”或者“感知”是一个保持体验和思想统一的过程,也就是说,感知是一个描述现实的模型。在这里生活是变动不定的“做”与“被做”,所有的事情都处于变化之中,“存在”被“发生”所取代。在这种精神所规定的非洲文化中,不管音乐还是其他任何事物,基本的审美观是,参与才有意义。如果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从生活的外部去进行观察,是无法了解任何事情的。音乐是一种生活方式,是风俗习惯、经验与技能的综合体,音乐的体验与其他生活体验以及观念密不可分。由于人的行为总是和生命力联系在一起,因此音乐和舞蹈提供了与生活联系的最好方式。表现为对音乐形式的感知召唤着人们走人生活和生命,借助相关的知识参与到音乐和舞蹈中就可以明白相互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所以,对建立在感知基础上的认知模式来说不能从对事物直接理解的孤立范围中描绘审美体验,音乐不是可以静静欣赏的自主客体,而是身体对声音的参与,音乐的意义显现于参与的过程中。个体将自己从作品中脱离就不能真正的了解它,而理解则意味着与他者共存或者融入他者之中。对生活在Ubuntu精神中的非洲人来说,社会生活是人们通过音乐来创造的,并且通过全社会的歌唱和舞蹈使之发展,个体只有在切身的体验中才能明白现实、生活、音乐的真正意义。正如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所说的:Tshiyanda舞蹈是美好正义情感的源泉,跳Tshiyanda舞让人们学会如何正确地在特斯克维生活。(Tshiyanda是非洲特斯克维社会种最重要的舞蹈)
和谐共事:通过节奏组织活动共同建立社会存在音乐归属于生活是确认非洲音乐意义的关键所在,唯有如此,在参与的过程中,音乐和社会问才会产生真正的循环交流,意义才会在交流中显现自身。非洲人用自己独特的洞察力以节奏关系为桥梁实现了这一交流过程。
“如果一个黑人从空中掉下来,那么,他的跌落也是按节奏的”,撇去神学家Ibn Butlan此话中的戏谑成分,非洲人独特的节奏气质一览无余。节奏是非洲音乐风格的组织力量,是音乐舞蹈的基础,它不仅决定了词语的本质和意义,视觉艺术的形式,而且决定了非洲人的身体动作和生活。所以,当制作音乐的过程中这些节奏转变为有意义的行动时,非洲人的社会生活就从音乐组织体系的交互作用中诞生。
多线条节奏是非洲音乐体系和结构的基础,跨节奏、重复、起应模式、即兴演奏是其最基本的组织原则。
最典型的跨节奏形式是两个相互区别的节奏模式呈现在同一时距中,但空间分布不同,按照“Hemiola”二比三的数量关系,二拍子和三拍子交替出现。在这一织体形式中,每条节奏都要遵循隐藏的基本律动,又要保持自我节拍感在自己格律化的框架中展示清晰的节奏模式,多条节奏就在相互的“碰撞和冲突”中平等共存。结成一个整体。演奏和聆听这样的节奏要有高度的节拍敏感性。
非洲人知道好的重复和循环的美学价值。把一条或者多条旋律和节奏模式的短小动机作为表演的基本依据,在这些动机逐步变奏和长时间的反复循环中表演进一步发展。毫无疑问,这种强调的手法使音乐的意义更清楚,人们参与更容易。
主唱与合唱或者乐器与人声的交替形成“起应模式”。这种互动的交流模式是跨节奏中固有的,也是整个非洲音乐习语的主要特征。合唱或者乐器的回应是规则重现的节奏性乐句,而领唱歌手的节奏摆脱回应的稳定重复有自己的即兴发挥,交流和对话就在一问一答中产生。
节奏关系一旦确立就规定了即兴演奏的可能和限度。虽然,极富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即兴演奏在这个尊重个体表现的社会里受到鼓励,但是自由在节奏组织中是有限度的。一条节奏不能凌驾于其他节奏之上,在起应模式中不论个体的即兴演奏偏离回应部分太远还是太近,都会破坏整个节奏关系的平衡和潜在的节拍效果。因为一个乐队一致性的维持有赖于从基本的结构中浮现的节奏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各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一条节奏的存在规定了理解其他节奏的方式,引导演奏者的感受力,协调多个个体的连贯致。如果在结构上改变个鼓的节奏那么整个节奏结构的效果就会改变。
在非洲,节奏组织结构是一种文化表达模式,表达了社会生活中的个人和集体观念以及社会的时间、空间的平衡观念,其中隐含的社会关系形式塑造成互动交流的模式,这一模式演示了如何将个体融入社会,给人们注入认识周围环境的动力。非洲音乐与其社会生活语境就在这基本的节奏运动中实现整合,并因其它音乐因素所形成的特定风格的建立而实现。音乐家的技能就是建立在如何利用这些相互联系的知识的基础上,而 后通过音乐表演将其带入生活。
可以说,节奏组织原则为非洲人提供了实践上的证据,印证了非洲人关于自我和他者关系的观念,智慧和精神的观念,并表明了个人和集体力量间必须保有的平衡。自我实现的过程包含着对社会的服务,反之亦然。音乐家的审美把握显示了这些约定的Ubuntu品质,并通过节奏组织过程中参与者的基本态度将这个体系所规定的生活风格和Ubuntu哲学联系在一起。当音乐表演将声音和动作的形式与社会现实、价值观和信仰形式连接起来时。文化综合体通过音乐表演进行传递便有了可能。
社会语境中的评价活动
事物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认识的,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却并非如此。什么是“音乐”,什么是划分“音乐”和“非音乐”的标准,什么音乐是“好”的,什么又是坏的……非洲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会让我们不得不重新看待这些在我们生活中已经约定俗成的问题。
“音乐就是当我经历它时我的状态和感受”。非洲人认为音乐和音乐组织是由参与者自己的声音发出来的而不是乐器,他们发出的声音比乐器更能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换句话说。他们自己就是乐器,能比自身之外产生音乐的事物更加敏锐地感受到音乐。所以,非洲人对声音的选择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标准,音乐声源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发声体,不仅有乐器还有日常生活和劳动过程中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甚至人的呼喊、顿足、口哨声。被我们称为“噪音”和“非音乐”的声音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大量的运用。在这种意义上,黑非洲的“声音文化”瓦解了西方社会对“音乐”的定义。
虽然非洲有很多辨别音乐好坏的标准,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抽象系统地分析理论。生活在Ubuntu理念中的非洲人以相互尊重为基本原则,任何影响和贬低个人空间的非人性事件或者不认同Ubuntu的人都将受到驱逐。所以,基于Ubuntu的道德准则:如果音乐是“好”的,就可以听、可以唱、可以舞蹈,如果音乐是“坏”的,他们会以任何想得到的方式加以改正,可以给表演者鼓励和建议,或者取笑自恃过高、藐视集体、以不好的态度参加集体表演的个人。当然,如果音乐实在无望改观的话,他们会选择离开。而不会贬低表演者个人的Ubuntu空间。对非洲人来说,音乐是社会性的活动,是每个人都享有的权利。在Ubuntu民主、宽容、开放的社会氛围里,人们容忍并具有同情心,“每一个错误都是个新的风格”,关键的是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参与其中。
音乐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它的特定意义与特定的乐曲和音乐情境有关。反对具体限定的意义语境。所以,认识非洲音乐的评价标准必须放到具体的音乐事事件中。贯彻音乐事件始终的每一件事都可以称作“评价活动”。在这些音乐事件中,个体在集体语境中潜在的有限的参与,直接约定、展现、评判性的检验基本的文化价值,参与者将自己认作社会本质的和合理的东西作为判断行为是否恰当的尺度,对“好”的风格的判断和理解将在参与中用自己的行动直接表达出来而无需言明,参与“评价活动”本身也成了一种艺术创造力的参与,一场好的或者坏的音乐表演不但可以表明参与者的音乐能力,而且还可以依此判断参与者在社会中的位置,音乐的综合深入到所有非洲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互动交流的模式提供了个适当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人们相互关联。在这样的语境下,非洲传统知识的价值结合成一个音乐和社会交流的风格。它们根本不必明确,它们将在行动中被理解,它们的有效性将在他们的社会效果中受到检验。
鉴于评判标准是通过参与表现出来的,所以音乐和艺术构成了改善社会状况的种手段。音乐是社会意识的产物,但是作为 种社会力量,音乐又促进了这种意识的形成。因此,音乐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制造音乐的实际过程,这个过程是根据其社会效用来衡量的。这种审美意识是一种反射,它要求整个团体的一种独特贡献,并要求对整个人类的尊重。
结语
当其他民族将世界观或人生理解为“命运”或“痛苦”时,非洲人却把自己对社会生活、生命力的感悟奉献给了Ubuntu——时间与空间的和谐存在。并在音乐实践中赋予具体的形式。在相互的交流合作中实现这一理想。在Ubuntu的文化实践中,音乐是一种回归生活的人的活动,制造音乐意味着在最美的社会相互影响和作用下生活。可以说,Ubuntu将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从形而上学的独断中解放出来,形成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音乐观和音乐践行的方式,有力证实了人类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多元化。“有时需要白人来向你证实你是一位黑人。你只通过观察其他人所拥有的一切。就可以真正的欣赏你所拥有的一切”,Mokale Koapeng所要言明的正是笔者最后想要表达的:如果非洲的Ubuntu世界观和音乐能够给予我们感受和思考音乐的另外一种方式,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或者不应该抛弃自己有的传统?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竞争的现实面前,是该我们思考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