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篦寻常事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酒店,遇一梳,是普通的塑料梳,虽简单,却小巧:梳齿一头密,一头疏;疏为梳,密为篦。中间可折,篦齿这头正好插进梳齿。梳子温抚发丝,如拂清风;篦子轻扣头皮,如金针疾点,一梳之下,疲劳顿消。梳子经过的头发干净、畅顺。
  梳头发,除了使发整洁通顺,亦可保养头发。木梳梳发,还可疏通经络,改善头皮。隋代医学家巢元提到:“梳头有畅通身脉,使发不白之功用。”苏轼也说,“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
  据说最开始的梳子是用小木棍并列在一起,一端用绳索拴住使用,后来在木板上刻出根根齿形。早期形状为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隋唐时,有了象牙梳、玉石梳以及金梳银梳等,精雕细刻,多缀珠玉。宋以后,梳子为扁平,呈半月形。梳妆用具出土的实物,有河南淅川春秋墓的玉梳,山东大汶口的骨梳,山西长治分水岭春秋墓的竹梳等。
  梳子因齿较疏,多用于理发;篦齿较密,用以清除发里污垢。梳和篦统称为“栉”,有个成语叫“栉风沐雨”,是说风像梳子一样梳拢着头发,雨像沐浴一样浇着我们的身体。古人对梳发极为重视,“我嘉兹栉,恶乱好理。一发不顺,实以为耻”(晋傅咸《栉赋》)。《礼记》专门规定:每人每天必须梳理头发,三天必须洗头、沐浴一次。
  如此,梳子就显得极其重要。古时,梳子是人手必备之物。梳篦总是随身而带,男子放于巾帽之下,女子则插于发上。渐渐的,插梳子成为一种装饰,且这种装饰的审美丝毫不输于金银玉翠。
  梳子,兼具了实用与装饰功能,可以说是为发而生,与发偕老,不断与时俱进,在时尚中美美地风光了几千年。
  女为悦己者容。古时女子梳妆时间较长,梳妆梳妆,先梳后妆,待头发理顺之后,方能挽起高高的发髻,方可插花戴朵,并满头珠翠,然后正面,侧面,转头,“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回眸,巧笑嫣然,这最娇艳无匹的妆容,首先欣赏到的当然是心爱之人。
  如若良人远行,形单影只,便懒得梳妆打扮。触目处,一行秋雁,一江春水,想那人,在何方?楼头望,这一边,过尽千帆皆不是;那一头,陌头杨柳正青青。满地烟草般的愁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闺怨词的产生,多与爱人外出相关,然而男人若是不自立,不出去闯一番,又以何为生计?不能长相守,只得长相思,这样的矛盾总不能调和,也难以两全。
  梳子的装饰之俗始于新石器古代。早在4000年前,人们已有插梳的习惯。南朝时妇女爱在发髻上插饰梳栉。魏晋之后,风气渐浓,至唐,已成为一种时尚。唐代女子发上的梳子露出半月形的梳背,从原先的一把增至几把、几十把。有的在髻前横插一把,有插满各式小梳,张萱《捣练图》中的女子,头上同时插着几把小梳篦;周昉《紈扇仕女图》中,将两把大梳齿相对着插,其气势不亚于簪钗步摇。元稹在《恨妆成》中写有“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唐代诗人王建的《宮词》“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让我们看到美丽的舞女一曲舞罢,得到一头梳子的赏赐,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行过,多么地风光旖旎。
  唐时女子也喜插篦子,且质地华贵。花蕊夫人《宫词》:“罗衫玉带最风流,斜插银篦慢裹头。”薛昭蕴则是“求仙去也,翠钿金篦尽舍,入崖峦。”为求道,可抛一切俗世繁华。
  北宋京都妇女流行“冠梳”,以漆纱、金银、珠玉等制成,两侧垂有舌状饰物,用以掩遮鬓、耳,顶部缀有朱雀等形首饰,并在四周插簪钗,于额发与髻侧插置白角长梳,梳齿上下相合,数目四、六不一。由于梳子过长,且左右两侧皆插,加上女子发髻高,又有高冠和繁华累赘的首饰,令她们在乘车出门时,只能侧首而行。后宋仁宗下令禁止,规定不得以角为冠梳,冠广不得过一尺,梳长不得过四寸。然到南宋时,女子插梳热情丝毫不减,陆游《入蜀记》中记载西南一带女子风情: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这样的情景,这般的画面,实在是太美,如今只在遥想中了。时光不存,梳子的好年华亦随伊人远去。观之周围,姑娘们发式简便,长发直垂,短发利落,或扎个马尾,编根独辫,花儿朵儿且无落脚之处,这梳子又往哪儿搁呢?


  儿时的隔壁奶奶,在我眼中俨然一位大家闺秀,她裹过小脚,穿着中式布衫,耳中金环,腕上玉镯,头发只有一小把,只能梳小小的髻,髻上经常插把旧木梳。我看过她梳头,当那一头因整天盘着而显得弯曲的头发披下时,惊艳,一瞬间,仿佛一个年轻温婉的妹子,梳着大把青丝,头发漫过梳背,被梳子理得通顺如绸,光滑绵软。奶奶手中的梳子很老了,梳把磨得溜光,上面纹饰大半抚平,梳齿缺了几根,但却神彩飞扬。
  奶奶坐在板凳上,我高高为她举着镜子,她的神态在梳头的动作中越来越温柔,眼神也更清亮,奶奶说,这把梳子是黄杨木的,是年轻时爷爷送的礼物。
  也许,梳子送给喜爱的人,才更有意义吧。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的小舞女阿薰。这可爱的孩子,善良单纯,跳着舞,打着鼓,与一位高中生路遇,同行几日,相熟,流连,离别。她的假发髻中一直插着的红色木梳,分别时被高中生索要了去,在船上对着它泪流满面,此时我们才看清梳背上的精致花纹,如同这花纹一般朦胧纯真的情感也结束,一根根梳齿,是一同行走过的印迹,音容笑貌鲜活灵动地,却又从梳齿中缓缓远去了。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这几句,道出所有曾经的美好与现时的惆怅。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宝玉屋里丫头都出去玩耍,独麝月一人忠心看守屋子,宝玉觉得无意思,说,早上你说头痒,我替你篦头吧。麝月听了便道:就是这样。说着,将文具镜匣搬来,卸去钗钏,打开头发,宝玉拿了篦子替她一一地梳篦。此一种场景,浓浓的生活情趣,主仆之间,融洽无间。大观园数载,这样的梳篦之事,实为寻常。日后念起时,却是泪潸然,心恻然。
  千载一弹指。梳篦们,曾經与钗簪珠翠一起,风光地“高居首位”,占尽富丽繁华,又从繁华中悄悄退隐,归于平淡。如瀑的青丝,也从样式繁复的各类发髻中散落开来,复为最自然的状态。梳子闲闲地行过长发,一梳到底,也有千般韵味,万种风情。其实风光也好,寂寞也罢,留下来的总是最好,即使再简约内敛,也依然温厚地与人相亲,就如我手中这把梳篦两用的塑料梳。
其他文献
书声琅琅,想起这个词,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鲜活的画面,一群汉服稚子摇头晃脑朗声而读,先生则双目轻阖,不知是沉醉在这平平仄仄的韵语里,还是沉醉在这清清琅琅的声律中,或许两者兼而有之。  远古先民唱出的歌谣成就了古代诗歌的开端之篇《诗经》,楚地的民歌经由屈原的生花妙笔成就了楚辞,也就是说最初的诗和楚辞都是可以啭喉高唱的诗歌,那么什么时候人们开始将歌声转为朗读了呢?  “诵读,吟咏,不歌而诵谓之赋”,这
期刊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夏至秦,从汉到清,哪一个朝代没有搭过历史的舞台?且看滚滚的河面上,汉的霸气、唐的阔气、宋的文气、明的硬气,秦人铁血,魏晋风流。生旦净末丑,各自角色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方高歌,如果说这一幕幕剧集的开篇,在于三皇五帝的神话,缥缈而久远,那么第一章节的高潮,也是奠定全文的部分,则是那芳草如茵,悠悠先秦。  先秦文明是中华文明史上举足轻重的部分,而
期刊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行》  兰陵美酒有着悠久而深远的历史,商代古卜中的“鬯其酒”的记载,是兰陵美酒的最早见证。《礼记·曲天下》有“天下,鬯”之句,孔颖达《五经正义》中解释:“天下鬯者,酿黑黍为酒,其气芬芳调畅,故因谓之‘鬯’。”20世纪40年代末,兰陵镇修筑公路时挖出的商代酒器上“鬯”字,证明了鬯酒的存在。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曾
期刊
翻开《幽梦影》,单看书名便觉清雅。再看作者,张潮。幽梦如潮自涌来,独留残影浸吾身。仿佛人生如梦也难说尽个中情味。章衣萍在读罢此书后赞叹此为一部“才子之书,亦大思想家之书也”。因才子方有性情,因思想家才情方不至于显得轻浮寡淡。很多人更觉得它是绝妙的奇书,是清新可爱的随笔。其实,它只不过是真实地、多角度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文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我们不妨试着撷取书中的那些风物,让审美的思绪随着作者的视
期刊
颓 然  昆曲很颓,带着苍茫的绿和柔软的粉。  有朋友车内,常年只放昆曲,而且车载MP3只放《牡丹亭》,一上车总是:“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到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或者是“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曳春如线……”  真要命的温软。  如果这一辈子曾和昆曲相遇,如果你正好和它吻合,那真真是没有早一没有晚一步,从此坠落,连回生的机会都没有。  有一些段落,甚至可以听出淫雨霏霏,是苏州老园林的一抹春色。“水磨
期刊
舍得和放下  培育自由心,就是要挣脱名缰利锁,跳出十丈红尘,实现超然的精神境界。实现这个精神境界,用佛家的说法,首先要能够舍得,能够放下。  舍得什么?佛家说:内舍六识,中舍六根,外舍六尘,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就是六根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六识就是六根感触六尘的心理活动,人的一切欲念都从这里来。“内舍六识,中舍六根,外舍六尘”,就是不受任何内在外在的不良欲念所左右。  放下什么,看一个佛家故事
期刊
一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作家汪曾祺书画作品边角上常压有两方印章,最常用的是“岭上多白云”,另一方印章是“只可自怡悦”,这两句诗均出自陶弘景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汪曾祺说“一个人一辈子留下这四句诗,也就可以不朽矣,”此诗的份量可想而知。  诗是这样写的: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首诗是南北朝时陶弘景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而写的,萧道成不愿陶弘景隐居山林,要
期刊
我知道的幸福  幸福是最个体的,幸福无公式。  把彼人之幸福移给此人,此人也许觉得是折磨。  一般人理解的幸福多为物质精神两方面的享受,但这种享受往往容易把心搞乱。心乱即无幸福,或只找到浅层的幸福。  有人以闲暇无事为幸福,然这种幸福,心是空虚和流浪的,如阿修罗。  我今体会到的老年幸福,是为心有安顿的生活找到惯性的规律,如此而已,毫不复杂。在衣食无虞的情况下心能安适平静,劳可心手不停于工作,逸可
期刊
20世纪下半叶某天,一位姓李的日本华侨来到台湾大学国文系拜访台静农先生,希望一仰他的风采。没有见着,这位华侨觉得很遗憾,他对台静农的学生、当时同在系里执教的柯庆明说:“台静农先生了不起,五四时代的大作家,小说很精彩”。柯庆明大吃一惊,自己只知道老师学识渊博,画画得不错,其所作梅花得到过张大千的夸奖,书法上广泛涉猎金文、刻石、碑版和各名家墨迹,篆、隶、草、行、楷无体不精,求字者络绎不绝,晚年甚至不得
期刊
“惊”是简化字,繁体字写做“驚”,形声兼会意,意思是马受到恐骇刺激以后突然跃起、嘶叫、狂奔。《说文解字》:“惊,马骇也。”马这种动物眼睛大,胆子小,容易受惊。我记得小时候学习的英雄欧阳海就是为了拦惊马不幸牺牲的。文革后期有个电影叫做《青松岭》,说的就是村里的马每次走过村口,看见一棵奇形怪状的老榆树的时候就会受惊,开始狂奔。唯一知道内情的就是富农出身的钱广,村里只好把赶大车的肥差交给他。他驾驭惊马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