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增加阅读数量,重视阅读质量,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其中提高小学生阅读质量,离不开语文课堂中对文本的细读深品。即在老师的引领指导下,认真细致的阅读课文,关注文本细节,倾听作者心声,体验作者感受,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最终读出自我,与文本浑然一体。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是语文课堂的重点,也是难点,而这往往又会成为语文课堂中的薄弱环节。本文谈一下语文课堂中老师该如何引领学生细读慢品,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和欣赏。
【关键词】语文课堂 细读文本
一、研磨语言
吕淑湘云:“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从语言出发,以语言为归宿,中间是语言所承载的思想情感和内涵,语文教学在文本间走了个来回。细读文本,千万不能忘了,最终细读的是语言本身。细读应该到语言为止,用语言的眼光去看文本,就能看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如《威尼斯之小艇》中有这样一句话:“威尼斯小艇有七八米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船;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弯弯的新月;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品读这段文字,有老师会这样引导学生品读:这条船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议论纷纷,马上归纳出小船的特点:又窄又深、两头翘起、轻快灵活。这不是在品读语言,而是在传授关于威尼斯小艇的知识。这样的语文课其实是在为其他学科作嫁衣。语文课应该在研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其实这段文字是很有特点的。首先,这三个分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个共同特征:都使用了“像”字句,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较、譬喻,把人们陌生的小艇具体化、形象化,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小艇模样,这充分体现了比较和譬喻在表达修辞方面的独特优势。再者,同样是“像”字句,细读后会发现在表达上是有变化的,“有点像”“像”“仿佛”使句式灵活多变,富有节奏,而这种变化和节奏感正暗合了小艇的特点,这正是语言之妙所在。第三,短句形式很有情调和韵味。尤其是第三个分句,四个极短的小句子,灵动而轻快,品读时仿佛感觉到一只只小艇在河面上穿梭。由此可见,这段文字轻快灵活,跳跃的节奏感正是折射出小艇特点。
二、还原场景
夏丏尊说:品读文字,便是引发一种对语文的敏感。细读文本,需要学生对文本产生一种敏感和警觉。很多字眼,其背后包含着很多东西,我们需要打开它,把它所包含的故事、场景、情感等明白地呈现出来,这样才能读出味来。比如《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教学这段文字,我们会重点围绕“室内陈设极其简单”这句话展开,着力引导学生从什么地方看出陈设的简单,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简单的陈设说明了什么。这样的品读是有问题的,而这问题正是出在对这个看似重点的句子的品读上。实质上,作者在介绍周总理的办公场所时可谓用心良苦,作者第一句首先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大的背景——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接下来再介绍周总理办公室内极其简单的陈设,这样室内外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读这段文字,对室内极其简单的陈设,学生的感受其实是清晰而深刻的,而唯独对“宫殿”的感受是含糊的。那么,我们应该把品读重点放在这种反差上,重点是还原“宫殿”的本来场景。教者先让学生猜测这座宫殿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明确告知学生这是清朝摄政王载沣的官邸,摄政王是专门代替皇帝行使权力的人,地位比皇帝还要高。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在这样的官邸里面可能会有什么呢?学生极尽其想象,述说里面的富丽堂皇、豪华与奢侈,一一还原宫殿原先的场景。然后再与现在的场景进行比较,理解“极其”的含义。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感受房子主人周总理的“极其”不简单的品格。这种强烈的反差,便是这段语言的张力和魅力所在,作为教者应引导学生细读品味。
三、挖掘意蕴
意蕴就像一口井,不去挖掘它,你发现不了甘甜的水源,越是挖掘,得到的甘源就越多,里面别有洞天。用施特劳斯的话来说,便是“在字里行间阅读”,文字是有限的,而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却是万类霜天,另一番洞天,如《慈母情深》一文中有一段文字:“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很有特色:一是“我的母亲”一连出现了三次,二是“我的母亲”都放到句子后面;三是未尾使用了省略号。作者采用了慢镜头的细节描写,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让你看得更仔细、真切,这样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直起了背”,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背?作者没有说明,给人以空白,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去体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个弯曲、佝偻着的背,那瘦弱的背仿佛使你看到了一根根清晰的肋骨,是如此的嶙峋。“转过身来了”一句让人仿佛看清了一张苍老、憔悴、枯黄的脸,满脸都是皱纹,我是如此的诧异:这不是我记忆中母亲的脸,我所记得的母亲的脸不是这样的!那吃惊地望着我的“疲惫的眼睛”更让如此心疼我的母亲。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这些空白之处蕴含着无穷的韵味,只有教者引领学生细细品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象、体验去拓展、充实,才能文本更加的有滋有味了,学生所读出的不光是冰山一角,更是触摸到冰山的庞大基座。
(作者单位:盐城市亭湖区永丰小学)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语文课堂 细读文本
一、研磨语言
吕淑湘云:“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从语言出发,以语言为归宿,中间是语言所承载的思想情感和内涵,语文教学在文本间走了个来回。细读文本,千万不能忘了,最终细读的是语言本身。细读应该到语言为止,用语言的眼光去看文本,就能看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如《威尼斯之小艇》中有这样一句话:“威尼斯小艇有七八米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船;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弯弯的新月;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品读这段文字,有老师会这样引导学生品读:这条船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议论纷纷,马上归纳出小船的特点:又窄又深、两头翘起、轻快灵活。这不是在品读语言,而是在传授关于威尼斯小艇的知识。这样的语文课其实是在为其他学科作嫁衣。语文课应该在研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其实这段文字是很有特点的。首先,这三个分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个共同特征:都使用了“像”字句,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较、譬喻,把人们陌生的小艇具体化、形象化,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小艇模样,这充分体现了比较和譬喻在表达修辞方面的独特优势。再者,同样是“像”字句,细读后会发现在表达上是有变化的,“有点像”“像”“仿佛”使句式灵活多变,富有节奏,而这种变化和节奏感正暗合了小艇的特点,这正是语言之妙所在。第三,短句形式很有情调和韵味。尤其是第三个分句,四个极短的小句子,灵动而轻快,品读时仿佛感觉到一只只小艇在河面上穿梭。由此可见,这段文字轻快灵活,跳跃的节奏感正是折射出小艇特点。
二、还原场景
夏丏尊说:品读文字,便是引发一种对语文的敏感。细读文本,需要学生对文本产生一种敏感和警觉。很多字眼,其背后包含着很多东西,我们需要打开它,把它所包含的故事、场景、情感等明白地呈现出来,这样才能读出味来。比如《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教学这段文字,我们会重点围绕“室内陈设极其简单”这句话展开,着力引导学生从什么地方看出陈设的简单,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简单的陈设说明了什么。这样的品读是有问题的,而这问题正是出在对这个看似重点的句子的品读上。实质上,作者在介绍周总理的办公场所时可谓用心良苦,作者第一句首先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大的背景——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接下来再介绍周总理办公室内极其简单的陈设,这样室内外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读这段文字,对室内极其简单的陈设,学生的感受其实是清晰而深刻的,而唯独对“宫殿”的感受是含糊的。那么,我们应该把品读重点放在这种反差上,重点是还原“宫殿”的本来场景。教者先让学生猜测这座宫殿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明确告知学生这是清朝摄政王载沣的官邸,摄政王是专门代替皇帝行使权力的人,地位比皇帝还要高。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在这样的官邸里面可能会有什么呢?学生极尽其想象,述说里面的富丽堂皇、豪华与奢侈,一一还原宫殿原先的场景。然后再与现在的场景进行比较,理解“极其”的含义。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感受房子主人周总理的“极其”不简单的品格。这种强烈的反差,便是这段语言的张力和魅力所在,作为教者应引导学生细读品味。
三、挖掘意蕴
意蕴就像一口井,不去挖掘它,你发现不了甘甜的水源,越是挖掘,得到的甘源就越多,里面别有洞天。用施特劳斯的话来说,便是“在字里行间阅读”,文字是有限的,而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却是万类霜天,另一番洞天,如《慈母情深》一文中有一段文字:“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很有特色:一是“我的母亲”一连出现了三次,二是“我的母亲”都放到句子后面;三是未尾使用了省略号。作者采用了慢镜头的细节描写,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让你看得更仔细、真切,这样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直起了背”,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背?作者没有说明,给人以空白,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去体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个弯曲、佝偻着的背,那瘦弱的背仿佛使你看到了一根根清晰的肋骨,是如此的嶙峋。“转过身来了”一句让人仿佛看清了一张苍老、憔悴、枯黄的脸,满脸都是皱纹,我是如此的诧异:这不是我记忆中母亲的脸,我所记得的母亲的脸不是这样的!那吃惊地望着我的“疲惫的眼睛”更让如此心疼我的母亲。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这些空白之处蕴含着无穷的韵味,只有教者引领学生细细品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象、体验去拓展、充实,才能文本更加的有滋有味了,学生所读出的不光是冰山一角,更是触摸到冰山的庞大基座。
(作者单位:盐城市亭湖区永丰小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