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美术课程探析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3201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美术课程的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探讨新课标实施以来的高中美术课程教育,从文化情境、人文内涵、学生情感和学生能力等角度展开论述,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美术课程教学。
  关键词:高中美术 欣赏 教育
  
  2003年,国家教育部制订颁发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照顾到了各种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较之过去单一的“美术欣赏”,无疑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本文结合对“新课标”的理解与实施新课程的体会,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美术课程教学。
  一、要努力创设学习的文化情境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任何美术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创设学习的文化情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使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环境。这是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基础。如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欣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时,可适当讲述罗马的历史传说——荷加斯家族和库里茨亚人的姻亲关系。另一方面是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对作品展开欣赏。如欣赏中国古代山水专题时,借助于《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民族名曲,渲染作品的意境,引发一种思古的心境。
  创设学习情境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多媒体教学形、声、色并茂,能完成线条、色彩、质感、视觉直观性的再现。易于营造立体的欣赏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要彰显作品的人文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不论是具体还是抽象,都是美术家精心的构思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按照自己的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同时,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藏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挖掘、彰显作品的人文内涵,使学生感悟到作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
  三、要重视学生情感因素
  美术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自身的美术活动,体验和感受美术作品人文内涵,达到情感的陶冶,态度的激励,价值观的升华。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表现了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并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并以此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创设情境,使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情感去感悟作品。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达到情感的陶冶,态度的激励,价值观的升华。
  四、要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重视过程与方法,加强能力培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美术欣赏课主要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技能和创造能力。
  1.培养审美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培养,首要的是在学生心中建立起审美的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而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和建设也就是我们整个美术教育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培养敏锐的感受力;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③培养透彻的(透明性的或直觉的)理解力;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上述四种能力的协调和合作,均自然渗透于各种能力的使用中,从而形成人们的整个审美过程。
  2.培养美术技能
  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技能、技法的学习不是主要任务。但是在了解作品的形成过程时,完全可以使学生从材料、工具、技法、构图等方面,认识各个作品的不同特点,从而在技能、技法上得到启示与提高。例如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和其他画种相比较,除了在材料、工具、技法等方面不同外,最主要的是在构图上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透视、色彩的制约,而自主地将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物、景物有机地组织在一个画面上。而油画则不同,油画用色造型,必须遵循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等原则进行科学造型。
  3.培养创新能力
  美术欣赏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的艺术作品往往留有艺术遐想的空间,应当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的翅膀,自己去感受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钟宏桃.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艺术教师素质与培养初探[J].教育探索.2003年10月
  2.周国韬,杨雪梅,王淑娟.现代教育理论研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善县嘉善中学
其他文献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认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化学上的许多创造也就是以此为前提。那么,在化学学习中应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化学猜想的有关策略,做出合乎科学规律的猜想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化学猜想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一、化学猜想的常见途径  1.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猜想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
期刊
摘 要: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是每个语文教师的愿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在多方面进行努力,笔者认为教师素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因此,笔者在本文中谈了语文教师素养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质量 教师素养    语文教师,尤其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语文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既要言教也要身教。要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师的学识、品德、观念等都要足以为人
期刊
新编高中数学教材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按照高中《课程计划》中提出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主义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的任务,处理好社会需要、学科发展,以及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认识规律等关系,既要有统一的基本要求,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期刊
人类进入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世纪,迫切需要教育的深化改革,这就需要更新观念,全面积极地推进素质教育,本文就此肤浅的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素质教育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着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挑战,因为21世纪,经济的增长并不全依赖于资金、资源的一般劳动力的增加,而主要依赖知识和科技增加。人是科教兴国之本,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取之不竭的智力资源,所以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这一战
期刊
摘 要:为切实加强中学德育建设,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成长能力,努力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本文试就在德育实践中如何拓宽德育渠道的德育管理经验与方法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德育实践 德育渠道 德育建设    教师作为中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引导者,在学校德育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自身所认同和体现的德育价值取向对受教育者具有重要影响。德育的存在不仅在于帮助个体协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认知训练”,又要重“情感熏陶”;重“竞争”,又要重视“合作”,“合作学习”往往只注意到形式又要看效果。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变“竞争”为合作,注重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封闭”走向开放,强化语文同各科教学的联系。  一、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解  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
期刊
现代信息技术在这场变革中将起到先锋而关键的作用,它将彻底改造现行学校教育,从而引发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真正意义的教育革命。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日益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成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在教育改革中,我校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创造一个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改的氛围,以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运用是硬件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如果没有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对话”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对话 钻研教材 有声对话 无声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于是那种“一言堂”“你问我答”的现象便悄悄地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生本之间不厌其烦的对话交流。下面就我所理解的“对话”,谈一点肤浅的认
期刊
实行二期课改以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出现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大纲中,可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已成为当今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成了我思考最多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读一读,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它们就会做对了。于是,我们在分析错题原因时,
期刊
孟子曾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的地理课堂,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作为目标,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上能产生“谐振效应”,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益和效率。构建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情感氛围,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