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打工诗人的生活手记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mal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1999年8月,我与我所任教的那所乡村学校不辞而别,背着简单的行李,和三姐一道从宣城坐汽车到芜湖,再转乘火车到南昌,又等了一天多才坐上开往深圳的火车。
  经老乡介绍,我很快在石岩一大型台资企业做技术员(也就是机修),每天架模、换模、修机,白天8个钟不算,晚上从6点至少加班到11点,下班打卡已是第二天是寻常事。上班犹如上战场,半天时间都难得一次上厕所的机会,就是有机会去,也是一路小跑。人整天又累又困总是想睡觉,经常是下班回宿舍,见着床就一倒,马上就睡着了。一双似乎已被油污浸入皮肤、永远也洗不干净的手,差不多每天都会有一次新伤,特别是手背,常常是昨天的一处破皮还未结痂,今天又有一个地方流出鲜血……幸好姐姐和我同厂,每天满是油污的衣服都是她不声不响地拿去洗净叠好放在我的床头。一个难得的星期天晚上,我趴在床上,一口气写下一百多行的打油诗《加班、加班、再加班!》。
  从石岩离职后,我来到宝安“另谋高就”,和一老乡合租了一间只可放一张两层铁架床的单房,白天外出找工作,下午四五点钟吃个两块钱的快餐后回来。便哪儿也不去了,光着膀子趴在床上一门心思“舞文弄墨”。对门过道的一个床位上住着一对野鸳鸯,两人都二十来岁,男的两只手臂都纹了刺目的龙,女的凹凸玲珑。面目亦佳,白天在那里躺着和男人比长短,晚上十来点钟便不见了踪影,直到天快亮才敲门回来。白天两人睡累了,便面对面坐在床上抽烟,那女的抽一会儿便咳嗽起来,越咳越剧烈,但她天天照样抽、照样咳,也从未听那男的说什么。我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秃笔,写了一首《抽烟的少女》,和其他几首诗一起寄给了一家杂志,后来这首小诗竟获得“千禧诗赛”的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2000年3月,我又南下应聘进宝安西乡一港资电子厂做仓管员,当时心里一阵窃喜:一直听说做仓管较轻松,我不是贪图安逸之人,我只想少加点班,有点时间的缝隙属于自己。
  谁知进厂不久,恰遇搬仓,偌大一个仓库的货物连同货架全部从六楼搬到二楼,搬了一个月。刚刚搬完(仓管个个都搬掉了好几斤肉),又要迎接ISO检查,我们每天除了照常收发货物外,还要整理库存,一天到晚忙得是“左脚打右脚。尾巴缠脑壳”,每天晚上至少加班到11:30以后……几次大劫终于挨过,从七月初,一般晚上只加到9:30。每天晚上加班落班时间一到,力争前三名打了卡。便跨上自行车一阵猛踩回到宿舍,抓起底裤和桶就直奔冲凉房,若是稍有耽搁,下班的大部队一起杀回来,想冲凉不知要排队到猴年马月。差不多每天都是我,第一个冲凉。不是急着去拍拖,也不是急着玩扑克麻将、出街闲逛。而是想让自己多一点时间做一个“爬格子的动物”。
  人住宿舍时,许多人都抢着睡下床,我却找了个没人要的上床,因为上床较高,外侧用纸皮竖起挡住,在里面很安静且少骚扰。冲完凉,爬上摇摇晃晃、吱呀作响的铁架床,拉上布帘、打开风扇、按亮灯泡、拿出纸笔,便把肚皮压在凉席上开始了我的“夜生活”。上得床来已是10点。为了保证第二天上班走路不飘、眼皮不耷、舌头不大,我提醒自己到零点就要睡觉了。就是这一点有限时间,有时候遇到什么事还要额外支出。说出来不怕别人笑话,为了多挤一点时间,我的衣服大多一星期才洗一次,里面的底裤、外面的工衣,我都备有数件,平日一般只换不洗。到了星期天不加班来个大扫除,全部搞掂。
  上班时,我就尽快做好工作;别人在那里打情骂俏、海阔天空的时候,我便见缝插针在空白的存仓表上“奋笔疾书”。当然,同时还要做好保密工作,写一行用收货报表遮一行,再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有风吹草动立即“收兵”,或用报表将写的覆盖好,正襟危坐,作认真工作状。有时主管大人穿着球鞋从身边走过,我却正投入角色之中,猛然惊醒,只见投来疑惑的目光,我便在心里为自己开脱道:我该做的工作都做了,别人在那里互相放电、摆龙门阵都可以,我在这里写几个字,无声无息又不招惹谁,不行吗?并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正班时间一般比较忙,晚上加班相对闲些,且两个主管只有一个在(有时都不在),逢周末更是鲜有机会高抬贵脚光顾货仓,我便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季节性优势。“偷写”的机会毕竟有限且零碎,我就写诗歌和短文,做事时想到的“绝妙好词”,闪过的精彩片断,酝酿多时只待一吐为快的打工心声,一遇点滴空闲时间便赶忙记下,等有机会再写几句,晚上下班便把那张纸揣在屁股兜里带回宿舍继续写或修改眷定。
  
  (2)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这就是那个拿斧头劈了老婆的诗人的句子?外面该是漆黑一片吧,这里却比白天还白,一排排的日光灯赛过正午的日头!我的眼睛大概已是血红了吧,真的该把那首诗改改:“白夜给了我红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寻找……”寻找什么?……机器正在重复着它已做了不知上百万还是上千万次的动作。旁边靠在机器上看着机器显示数的阿秀,困倦让她慢慢合上了眼睛,头猛地往前一探,差一点磕在了机器上。赶紧又睁开眼睛盯着那读数看。一个好像长了好多只脚的毛绒绒的小虫不知从何而来,大摇大摆地走过这中间过道的水泥地板,径直进入到眼前这台机器底座下面……墙上的时钟已悄然划过凌晨的二点,车间房顶角落的那个监视器,正在摇头晃脑地认真记录车间里每一个人每一个细小的动作——我突发奇想,趁这盘片还没磨好,干嘛不拿笔写几句呀,就写这监视器,题目就叫《监视器·午夜》,把盘面打表记录翻过来,随手抓到一支铅笔,就在上面奋笔疾书起来:一只眼睛一个幽灵/守在车间的角落摇头晃脑/将我们的疲惫细细打量……困乏敞开大门/一个个哈欠排、队铿锵而来……每天,监视器下/机械麻木的动作/是扭曲的表演/午夜两点,我们还在加班……
  11点钟夜宵时吃的那点成菜面条,早已不知消化到哪去了。这一盘片刚上的机器,趁着这当儿,赶紧再去饭堂喝点稀饭吧,吃夜宵的时候好像还有剩的呢。小跑着来到饭堂,那只放在地上的大电饭煲里,果然还有半盆清亮亮的稀粥,用勺子舀的时候,脑子里不由冒出两天前在哪本地方编的风俗小册子里看到的一首打油诗来,好像是这样的:撮米煮成一大锅,鼻风吹来浪油油;远望好似青铜镜,照见先生碧水中。眼前粥盆里的那面镜子已被手中的勺子打破,憔悴的脸变得支离破碎、动荡不安。两小碗又清又凉的稀粥一下就灌到肚里,又赶紧跑到车间的机器旁,一瞧机器上显示的研磨数,再晚来一分钟就要磨超过了,好险!
  已是早上的7:50,总算一切搞掂,去上了趟厕所,太阳光穿过墙玻璃从厕坑顶上扑下来,好刺眼啊。
  可以去饭堂吃早餐了,一个馒头加一碗稀饭一块钱,多要一个馒头还得再加一块钱,饭堂的人说,上面就是这么规定的。我们只是遵旨去做。一个小馒头要一块钱?去他娘的,一块就一块吧,老子再穷这一块钱的馒头还是吃得起!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走出厂门,太阳光一根根的 直往肉里扎,眼都不敢睁。每天上班12小时,要么早上8点上班,要么早上8点下班,一天中能见到阳光也就这时候——从宿舍到厂区的10来分钟,“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是吗?一路是匆忙的汽车和行人,难得悠闲走一回,脚下轻飘飘的,说不清是脑中的困顿凝结得太重,使得脚杆的比例太轻,以致身体失去平衡,还是突然的放松和无所事事让一双一直奔忙不停的脚失去了惯性?
  “再拐一个弯/亲爱的租房/一屋子寂寞”,到“家”了。真是很幸运,今天的水龙头竟能拧出水来。接了一桶,插了“热得快”放在里面,坐在那旧木桌前(别看这张旧桌子,可是向房东要了好几回才给的),昨天的那首诗只写了一半,还摊在桌面的那本厚笔记本上,看了看便接着挥洒道:“脚步被纵横交错的高速路堵死/心贴满了马赛克/一个漂泊的灵魂徘徊在故园上空/寻找一捧干净清香的黄土/让它把肮脏的肉体掩埋/幸福地死去”一边写一边想:是我们的脚步太无力、太缓慢,成不了高速路上的一个行者,还是太拘谨、太守旧,站在高速路边裹足不前,不敢踏入一步呢?现实社会的种种无奈是贴在我们心房的马赛克,让一颗稚嫩、脆弱、敏感的心变得老成、愚钝和麻木,有时候也会流血,而也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创可贴!贫瘠、苦难但干净的故乡总是在几千里之外,在别人城市的屋檐下,原本如故乡一坨泥巴的我,让异乡的烟尘和污垢熏染得面目黧黑真容难辨,假如哪一天我客死他乡,亲人啊,请送我回到故乡那静悄悄的山岗,假如你们拿不出送我回乡的旅费,就请带来一捧故园的土,把它撒在我的身上,让我再闻一闻故土的芳香……“大山吹过山粱,是谁/跪倒在回家的路~/K啊,倘若你能一路吹到我的故乡/别忘了先替我喊一声娘”
  眼前怎么雾蒙蒙、湿漉漉的?猛地睁开眼,窄小的租房满屋子都是腾腾的水雾!不知什么时候趴在桌上睡着了,红塑料桶里的水只剩下小半桶!窗户是昨天上班时关紧的(不扣紧说不定会有贼娃子钻进来),水汽无处可逃,若脱了衣服,马上就可以来个蒸气浴!赶紧拔了插头、推开窗户,滚滚浓雾忙不迭地往外挤,房东的老爹——那个七八十岁、每天坐在楼下门口看门的老头,正瞪着一双眼睛痴痴地朝这窗户望着,一副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的迷茫样子(也不知道他天天看守什么东西怕别人拿走)。
  匆忙提了桶、拿了脸盆到卫生间,从水龙头下接了点凉水兑进热水里,一股腥味扑鼻而来。这是从楼下屋后的井里抽上来的水,和周围地面一样平的井口边遍地都是垃圾,旁边一个洗衣池,洗衣的污水直接倾倒在井口边的小坑里,无处可流。很快又渗到了井里。这里屋前屋后哪里都是垃圾,在这街后居民区的小巷走着,稍一不留神,便会踏上一堆狗屎甚至人肚子里钻出来的秽物。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流穿镇而过,漆黑发臭的所谓河水里,永远有着丰富多彩的垃圾,学着水草的模样在轻轻招摇着,依河而居的每家每户都打了井,虽然井水极少有人拿来烧菜煮饭,但我每天的刷牙洗脸、洗澡都是用的这水。楼下有自来水,只是一两天才去接一脸盆水倒在热水瓶里用“热得快”烧点开水喝,就是这样苛刻地用一点自来水,若是下楼去接水时,被那嗲声嗲气的房东或老板娘看见,肯定不会忘记问这样一句:“你那楼上没水吗?”我用那有着腥臭味的水清洗着疲惫和满是馊汗的躯体,一任温热的水流“将异乡的愁苦冲得哗哗作响”……
  倒在床上,把小鸿运扇放在旁边的小桌上,让风从穿着短裤的身体上一波一波地流淌。楼下房东的电脑绣花机还在咚咚咚地工作,好像从来没有停歇过,早已习惯了,只是隔壁的那家私人五金作坊,总要在人正欲跨入睡眠的一瞬之际,有一又钝又重的锻压撞击声沉闷地砸过来,不偏不倚重重敲在脑袋上,“将睡眠撬开一道缝/困顿依然摸黑行走”。迷迷糊糊的,觉得好热呀,摸摸身上都是水,努力睁开眼睛转过头,原来风扇已停了转动,把开关再开一次,依然如故!哦,想起来了,又到星期五“停电日”了,明天还得停一天的电呢!
  睁开眼时,眼前一片漆黑,竟一时不知身置何处,摸索着开了灯(电竟然来了),赶紧看看小闹钟,已是晚上7:30,洗了把脸,匆忙套了工衣往厂里赶,走在路上。肚子好饿。好在夜里11点厂里有夜宵可吃,就再坚持、忍耐几个小时吧,一上了班忙起来,也忘了饿、不知道饿了……
  揣着诗人的梦想/至今仍不肯丢下/只是他们窝囊啊/谁在乎他们/甚至被生活逼疯了/还捧着一颗心/在阳光下歌颂……
  
  (3)
  
  2002年11月,原在深圳石岩一台资企业任计划员的我,一时心血来潮,学着不少人的“时髦”样儿,一拍屁股来到顺德文友老泉那儿,干起了所谓的“自由撰稿人”,每天趴在一小黑屋子里写呀写,圆珠笔芯一天至少得换一根半。
  一天跑到老泉那儿透透气,老泉说,《飞霞》的罗德远编辑邀黄吉文参加一个什么聚会,地点在广州,有许多“打工诗人”参加。我一听马上来了兴致,一把抓住老,泉说:“成!你去不去?反正这会我也得参加!”
  第二天天刚亮,我便起身和老泉从顺德的碧江转坐了几次车,晌午才到达黄吉文所在的广州白云区小塘村。老泉和在小塘的李笙歌因故没去,我和黄吉文又马不停蹄坐公交车赶到广州。
  因已联系不上离开办公室的罗编,黄吉文便和许强联系,询问聚会的具体地点,一路上不停地打电话、发短信。从流花车站出来,我们又换乘公交车到五羊新村,再转车到一个叫上冲的地方下车,可死活就是找不到许强所说的那儿。黄吉文的电话余额都打光了,我的手机又接着上,管他什么长途加漫游。当时天下着不小的雨,又刮着风,站台已躲不了雨,我们便越过一片烂泥地,躲在一处房檐下打电话。根据站台标牌所示,我们已到了许强所说的地方。可就是找不到他们。时间一分一秒悄悄走过。已是下午一点多钟了,天冷、肚子有些饿都无所谓,我们特意来参加这个聚会,到现在地方都没找着,有那么多的人正在等我们呢。就在我的手机电池也即将用完的时候,只听许强在手机里说:“你看你对面有没有一个牌坊,上面有‘上涌’两个字。”我们睁大眼睛朝马路对面的一排房子扫描搜寻,果然见一牌坊样建筑上有“上涌”二字。下面人车嘈杂,像是个城中村的人口。我们一扫阴暗面色,大步流星地朝那儿跑去,路上的积水被我们踏得噼啪乱飞,再往牌坊里走百来米,便见到和我们正打着手机的罗德远、许强。
  跟罗、许没走几步便到了一川菜馆,更多的“打工诗人”朋友早在那儿等我们了,由几张方桌拼成的一溜长桌边坐得满满的。通过介绍和应接不暇的名片,认识了当时《打工诗人》的全体编委,还有峥嵘、黄世钊、李海涛等人,绝大部分我都曾闻其名见其文,但见面却都是第一次。
  酒菜早已凉了,见我们到来,他们又吩咐添酒加菜,把盏之间,氛围宽松而热烈,酒酣耳热,谈笑风生。长桌对面《南方工报》的黄世钊记者,在“孔府家”激励下,白皙的面容变得红光闪烁,慷慨陈词:“我们的打工诗歌是 最真实、最生动、最优秀的……”
  酒足兴尽,我们一起来到黄记者的住处,大家拿出各自编辑的报刊进行交流。让我和黄吉文颇感遗憾的是,我们到时已是下午,他们已在上午集合到了一起,就打工诗歌作了热烈的探讨交流;可惜未能当场聆听到这些打工诗人的精彩发言。
  已是下午四点多了肥,罗编辑站起来对大家说,我们每人朗诵一首诗怎么样?一句话还没说完,已是掌声一片。罗编首先声情并茂地朗诵了第5期《打工诗人》上马道子的《去年九月,回了趟老家》,当念到最后“老家的谷子是发了芽的/老家的老人/总是唉声叹气/在自己养活自己!”我们都不由地脱口而出:“好!好!”张守刚用四川方言朗诵了他的成名作《从中山到坦洲》,果然别有一番风味,隐约让人看到那三个提着蛇皮袋的农民工正在一辆旧中巴上骂骂咧咧……小巧的许岚读了他刚写在纸上的《我爱我的老婆》,滑稽的模样,缠绵的情爱,赢得了满堂喝彩。受此浓烈气氛的渲染,我也拿出刚刚在顺德写的一首《从深圳到顺德》大声念道:“……我到顺德/没有人知道/我背着包望着顺德/顺德不认识我……”
  
  (4)
  
  前两年听过一种叫做“工作空白期”的说法,是说人工作一段时间后,应该让自己“空白”一下,也就是停止工作。我很以为然。这就像一些风景名胜区,开放若干时间段后,就要关闭一阵子,让其休养生息,以利植被等等的生长修复。
  在这家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我已经工作三年多了。虽经公司领导的多次挽留,但我去意已决。
  不用上班了!
  流行歌曲唱:“我的黑夜比白天多”,古人又云“夜为日之余”,晚上好像是上苍专门赏赐给人享用的,是啊,宁静的夜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多好。为了清静和有更多可利用的时间,以及不受太多东西的诱惑和干扰,别人都有的电视我没有,也没打算买。我知道,一有电视,不看是不可能的,而这样一来我所有的时间,可能都要被吸收到荧屏里去。我需要有多一些的时间来看看书,写点文章,偶尔看盘碟片什么的。晚上再洗个澡,不经意,挂在木板墙上“咔嚓咔嚓”的小闹钟已划过11点。倒在床上,再随手找本书翻翻,一边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频道的“财经夜读”——“饿了的时候,吃饭最美……有空的时候,听经济之声最美”……
  这样到了睡着时,差不多已过午夜了。早上八九点钟“自然醒”后,再把床头昨晚翻的那本书拿起来接着看,或是看着头上屋顶钉的薄薄的三合板发发呆。不知道什么时候,又睡了一觉,等再醒来,已是十点多钟了。再睁着眼睛做白日梦若干分钟。好歹是爬起来了。刷牙。洗脸。上厕所。等把这些处理完,看看大街上走的人,匆匆忙忙的,好像都在赶着吃中饭了。
  现在,我每天晚上8点上夜班/夜里11点吃一块钱的夜宵/早晨8点下班时吃一块钱的早餐118点半回宿舍洗了澡/然后把身子尽量摆平/摆成压倒一切的一字/将梦想统统赶出窗外/任乡愁在酣声中发炎//隔壁轰鸣的机器/将睡眠撬开一道裂缝/困顿依然摸黑行走/抽一支烟吧,就一支/让烟尘淹没黑发/体味时间化为灰烬的快感//睡,继续睡吧/晚8点还要带上齿轮和链条去上班/厂规已写得很清楚,在7点半/就要赶到红红火火的车间
  以上是我三年前写的一首名为《每天两顿饭一支烟》的小诗,是我当时在车间做研磨班长时真实生活的记录。时过境迁。现在我又到了一个小小的租房,回到从前的“每天两顿饭一支烟”了,不过饭有所不同,烟也不是那个烟了。
  楼下不远有家河南人开的以水饺出名的“兰州拉面馆”,我往那儿一坐,不用开口,老板只是象征性地自言自语地说一句“三块钱的饺子?”,不出三分钟,堆堆一海碗30个饺子端上来,馅虽只是短绿韭菜佐以碎白肥肉。味道也只是一般,但想想“大咬得菜根断,则百事可做”,旁边一个个都吃得呼哧呼哧的,再看看自己也没什么特别,也就“释然”地大口大口吃起来。
  不过近段时间,我的早餐(中餐)换了个地方。我先从洪家老街穿街而过,一路看看沿街两边各色小摊小点,的叫卖,然后到车站附近新开的一家“福建沙县小吃”吃一碗香油拌面,再加上醋是原装的,辣椒酱也不错。吃起来口味挺好。有时我会再来一碗特色煲汤,看吃有喝,感觉有些“小康”。这家小食店是“沙县小吃同行业协会”的一个点,店面卫生,风味、花色品种都不错,生意自然也较兴隆,有时边吃我就边想:不要打什么工了,什么时候也开个小吃店,又安稳,利润又不错,说不定还会像冷面馍蒸馒头那样,越发越大,开个五星级酒店呢。
  我不是爱吃的人,却对家乡的一些吃食非常有感情,到了异乡,更是挂念。春节时回老家再到台州时。我特地带了好几个做甜酒的酒曲,想有空时在异乡好好尝尝家乡甜酒的味道。现在天天在“空”,我当然要尝试几回。先煮满满一大电饭锅米饭,饭吃过后,剩下的饭差不多也凉了,洗净手后,就用湿手把饭挖起来放在大瓷盆里,用手指碾碎一个酒曲的约四分之一,均匀撒在饭粒上,把饭拌匀,然后再用手沾些清水轻轻把饭拍严实,让饭堆中间略略拱起。再用一根竹筷从饭堆正中直插到底,把竹筷摇一下,让中间的孔略大些,以利于从米饭到甜酒的发酵时,从上到下气脉贯通。最后盖上盖。把它放在一个装苹果的纸箱里。过一两天后,不等去揭那钵上的盖,也不必去掀那纸箱,香气早已钻在那小小租房的角角落落了。想着那清甜的酒饭和盆底浅浅的清酒。还没等拿碗勺早已是垂涎欲滴。
  三层狭窄的木楼梯下到底,骑上那辆60块钱买的自行车,拐过这一排民房便是一条公路,路两旁是这个小镇的街道。
  向左走,是到椒江。椒江是台州市政府所在地,骑自行车约20分钟。到椒江,我一般(也无非)到这三个地方:报刊门市部、新华书店、椒江图书馆。到报刊门市部是去看看新出来的杂志,有钟意的就买上一二本;到新华书店是翻翻最近热销的图书;到图书馆则是去看一般地方看不到的各种报纸和纯文学期刊。凉风幽幽的大吊扇下,拿几份自己喜爱的报纸和杂志,浏览也好,细读也罢,感觉都是那样的惬意。通常,我都会将随身携带的小纸片和一截短铅笔掏出来,记一些报刊栏目的邮箱地址什么的,偶尔看到合适的征文启事,则是意外的收获。就,是在这里,看到了2006年《工人日报》全国职工文学创作征集的启事,后来还得了个年度铜奖。
  往右是到路桥,骑车15分钟左右,只有一个目的地,也是新华书店。两层的新华书店,面积也较大,一进去,就像是掉进了书的海洋,人头攒动却一片寂然,轻缓的音乐在翻过的一页页的书面上滑落,不知不觉已过去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次,我从书店出来,我那辆停在书店门口破旧的自行车,不知什么时候已不见了踪影……
其他文献
伴侣——致《江门文艺》  陈洪才(吴川四中)    二十年前的春天  在一个百花盛开的佳日  我们邂逅了  感觉告诉我  我将属于你  冬天  寒风使我感到畏惧  是你,赠予我这般勇气  我已经爱上了你  眼里的世界正变身得美丽  这应归功于你——《江门文艺》  我终生的伴侣    说四点意见  冯国新(新会中医院)    一、本人最喜欢看《人世间》《情感天空》《三成》栏目的文章,因为这些栏目的文
期刊
柔柔的晚风徐徐拂过耳际,把静子的思绪吹乱了。风,吹散了记忆的灰尘,任凭这夜越来越深。可有一个人却在静子的眼中越来越真。  静子,一个人如其名的美丽女子。婀娜的身段,甜甜的笑脸,是个很有文采的女子,能歌善舞,写得一手好字,还常有文章发表在杂志报刊上。因此她是厂里的小名人,是厂报的主编。要不是她把她的初恋情人介绍到厂里来,她不会沦落成今天这个样子。把好好的一份工作丢了不说,还成了别人的笑柄。  工作没
期刊
眼睛残疾学什么好?    我今年19岁,患有先天性弱视,很小的时候,视物便很模糊,所以没读到什么书。随着年龄增长,我的眼睛几乎看不见了,我封闭了自己,是我妹妹经常给我读书读报,我才有了好好生存的信念,才了解有《江门文艺》这么好的杂志,并托她给你写这封信。我家的生活条件虽已有所好转,但我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所以,请你告诉我,像我这种眼睛有残疾的人,学什么较好?应该从何学起?将来该从事什么职业较合适
期刊
1,说话过分致人精神分裂,  是否可以追究法律责任?    广东省中山市民众镇读者赵闯陈述:  我来自四川。我家乡有一家人在摆宴席时,很多人在一起一边做事一边讲笑话。当时我爸爸也在其中,其间有一个人针对我爸爸说了很过分的气话,事后,我爸爸就时常回想起那天那人说的气话,不经意中变得自言自语害怕起来。大家都说我爸爸得了精神病。后来,我爸爸被送到市里的心理医院检查,结果是精神分裂症初期。我们决定让我爸爸
期刊
许永在那座城市当建筑工,每天跟钢筋、水泥、砖块打交道,生活条件很艰苦,没有洗澡的地方,也没有可口的饭菜。工头为了减少支出,饭菜淡得几乎是清汤寡水,每天三顿饭都会给个大馒头,时常是馒头还没有吃下一半,清汤早就下肚了。剩下的馒头就难以下咽。  工地旁,不知是谁种了一畦韭菜,鲜嫩的长势:很诱人。许永在难以下咽的时候就想去掐点韭菜来就着馒头吃,他想,肯定是城里人想吃新鲜韭菜自己种的。刚开始的时候,他东张西
期刊
加强身体活动五大要点    1,现在开始健康就要多活动。循序渐进久为功。凡事皆从今日起,坚持春夏与秋冬。  2,随意而动 活动只要思想通,无需球场健身宫。外出何妨多走路,爬爬楼梯也练功。  3,时间保证运动要求一定量,保证时间有定期。一周五天不可少,三十分钟即相宜。  4,力度增强锻炼无须同样方。体健力度可增强。有氧运动好处大。令人意气更飞扬。  5,青年少年国家未来青少年,锻炼身体非等闲。每天
期刊
我要盖一座像美国白宫一样的房子。  春节还没有过完,村民王大有就有了这样的想法,而且他这个大胆的想法通过他的那张嘴,很快在村子里传开了。  王大有说这话不是没有根据,他是王家庄目前最有钱的人,家里开着大型养猪场,一次出栏一百多头猪,每年都有十几万的收入,已经几年了,他手里应该积攒下不少钱,不然他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其实王大有家的房子并不坏,一个扯满院子的平房五年前就矗立在村子的正中心,成为王家
期刊
德兰姆姆,我一直在看着你的脸。这张脸上,似乎与一般老人并无异处。然而这张脸肯定绝对超脱了出来,可以肯定这张脸在漆黑的深夜。闪发着不可思议的光芒。这张脸,透过一张薄薄的印刷纸,向我显示了丰满的血肉。以及有如雕塑般的力度和坚硬。这是一张有如雕塑般的脸。还有一身有如雕塑般的坐姿。  当我捧起这本书的时候。亲爱的德兰姆姆。时间已经跨过去了十多年。很惭愧,我第一次听说你的事迹:1997年9月5日,那一天全世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曾经同甘苦共患难的老板看我的眼神明显带了几分不满,连昔日里曾经称兄道弟的微笑也变成了公共场合不留情面的责骂。  信任出现了危机,这可不是小事。虽然自己有老资格可以罩着吹嘘,但我还是很在乎老板看我的眼光。在意老板对自己的态度,更准确地说是在意每个月旱涝保收的那份收入。  思来想去,都确信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在工作方面勤勤恳恳,按着公司的传统和自己的,经验,站在公司的角度上不偏不倚
期刊
民国女子。美女如云,但如蒋碧微这般,处丈夫婚外情之变不惊。索重金休夫,另寻怀抱者廖若晨星。蒋碧微没有传统女性软弱的劣根性,不迁就男权。丈夫不待见自己时绝不作怨妇吟,而是将前尘往事拾掇得干净利落,携细软决然走爱情路线,且得以情终。  蒋碧微虽系宅院深深的大家闺秀,且身处贞节牌坊林立的宜兴城,但封建礼教在她身上似没有多大影响力。得遇青年才俊徐悲鸿,芳心暗许,遂弃未来少奶奶的生活方式,毅然与徐私奔日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