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中国平煤神马报》(原《平顶山矿工报》)选送的通讯《矿工生命之舱》,以其“站位高、影响大、立意深”(专家评语)获得三等奖。该奖项实现了《中国平煤神马报》成立42年来零的突破,圆了几代办报人的梦想。作为作者之一,笔者体会到,一篇稿件的获奖固然有许多因素,但是人性主题的确立和放大——凸显人性的伟大和生命的宝贵,是这篇报道成功的关键。
体会一:对新闻背景的正确认识是主题确立的基础
对生命的讴歌是人类永恒的主题。2010年,国内外矿难频发,人的生命不断受到死神的威胁。基于当年国内外一系列矿难发生的背景,笔者果断地把关注人性、关爱生命作为文章的主题。
2010年10月13日,智利矿难中的33名矿工陆续升井,持续了69天的抢险完美收官,被媒体称为“一个国家的胜利”。而搭救被困矿工升井的恰是被称为“凤凰舱”的救生舱。通过现场直播画面,观众可以看到,一个小男孩戴着安全帽,站在救生通道旁边翘首以盼,等第一个被救的矿工阿瓦洛斯从舱里走出来时,他张着嘴巴,痛哭流涕。那一刻,笔者被人性的力量所深深打动:33名矿工对生命的渴望和坚守;一个国家对矿工生命的敬畏和守护——铜矿井下健全的避难硐室和先进的救生舱;地球上的每一个关注者对他们的关爱和牵挂。正因如此,人性的力量通过媒体迅速传向了全世界,温暖着这个星球上每一个人的心。同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赵铁锤表示,智利矿难救援成功对我们有重大借鉴意义,“救生舱的建设工作将是整个矿山企业的重中之重”。
智利矿难救援的成功,与发生在国内的矿难施救后果形成了强烈反差:2010年3月28日的山西王家岭透水矿难,抢险八昼夜后,被困职工虽有115人获救,但仍有38人遇难;而同年3月1日的内蒙古骆驼山透水矿难,则于3月14日宣布“井下31名被困人员已无生还可能,停止井上抢险救援工作”。2010年7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煤矿和非煤矿山要安装包括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在内的“六大系统”,并在3年之内完成。同年10月16日,智利矿难救援成功3天后,平煤神马集团平禹煤电公司四矿又发生瓦斯事故,37名矿工永远离开了人世。在抢险现场,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骆琳也强调,要加快建设井下避险系统。
自己的伤口自己疗。在国际国内矿难救援这个话题逐渐升温并渐成焦点这个大背景下,平煤神马集团把“生命至上,安全为天”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矿井紧急避险系统和救生技术装备的研制步伐。2010年11月10日,智利矿难成功救援第28天、平禹煤电公司四矿矿难第25天后,平煤神马集团自行研究设计制造的“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首个样舱千呼万唤始出来。这座“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是矿山井下的救生装置,主要用于发生矿难时遇险人员紧急避难。
综观以上这些矿难背景,在笔者心目中烙下了深深的人性的印记,彰显人性、守护生命健康这个宏大的主题,越发清晰地在笔者脑海里显现出来。
体会二:精心采写细节是放大人性主题的关键
应该说,“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是平煤神马集团上下都比较关心的。从集团层面来讲,也希望这一事物能推介出去,并迅速走向成熟應用阶段,为保护矿工生命造福;从集团宣传部门和报社来讲,试图通过对这一新生事物的报道,弘扬“生命至上,安全为天”的安全理念,树立集团良好的社会形象——“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最大的亮点是它能够保护矿工的生命。
我们把采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人性和生命上,并按照既定的新闻主题“按图索骥”。记得一个周六的上午,笔者与陶晋朝(作者之一)一同深入研制“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的机械制造公司采访。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找到该公司总工程师吴连城这个研发设备的带头人,听他讲述救生舱内先进的、已申报国家专利的制造技术。据他介绍,国家安全技术部门要求救生舱的有效救生时间是96个小时,低于这个时长就是不合格品。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舱内一氧化碳指标的控制就成了最难攻克的问题,如果这个指标控制不科学,那么“生命之舱”就会变成“死亡之舱”。无疑,研发人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当时国内此项技术并未攻克,毫无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为了表现研发人员科学求实的精神,笔者采写并再现了用真人试验的细节。用他们的话说,救生舱既然是用来救人的,就必须用真人试验,因为只有用真人试验,才能真切感受到里边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温度、湿度、异味是否合理,以及内部通讯设施是否完好。这些细节本身,充分体现了研制者、参与试验者的勇气和奉献精神,凸显了人性的伟大和矿工生命得到保护的幸福,从而使主题逐渐得到放大。
在采写《矿工生命之舱》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主题一旦确立,就必须紧紧围绕主题采写细节、表现细节,从而充分放大人性这一主题。“生命之舱”是矿工的救命舱、是先进的救生设备,它到底是怎么“出炉”的?笔者通过采写研制者、参与试验者从失败到成功的曲折艰辛的试验过程,使人性主题不断闪光。挖掘和再现生动鲜活的细节,使读者感受到了集团领导、科研工作者、参与试验者为了把救生舱打造成矿工的“生命之舱”所付出的生命意义上的艰辛,以及对矿工的血浓于水的人性关怀,使这篇通讯的人性主题得到充分开掘和放大。
总之,笔者以为,一篇成功的新闻报道,必须要有一个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时代主题。当矿难、生命、地球这些字眼串联在一起,频频在我们眼前闪过之时,关注人性主题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选择。
(作者单位:中国平煤神马报)
编校:董方晓
体会一:对新闻背景的正确认识是主题确立的基础
对生命的讴歌是人类永恒的主题。2010年,国内外矿难频发,人的生命不断受到死神的威胁。基于当年国内外一系列矿难发生的背景,笔者果断地把关注人性、关爱生命作为文章的主题。
2010年10月13日,智利矿难中的33名矿工陆续升井,持续了69天的抢险完美收官,被媒体称为“一个国家的胜利”。而搭救被困矿工升井的恰是被称为“凤凰舱”的救生舱。通过现场直播画面,观众可以看到,一个小男孩戴着安全帽,站在救生通道旁边翘首以盼,等第一个被救的矿工阿瓦洛斯从舱里走出来时,他张着嘴巴,痛哭流涕。那一刻,笔者被人性的力量所深深打动:33名矿工对生命的渴望和坚守;一个国家对矿工生命的敬畏和守护——铜矿井下健全的避难硐室和先进的救生舱;地球上的每一个关注者对他们的关爱和牵挂。正因如此,人性的力量通过媒体迅速传向了全世界,温暖着这个星球上每一个人的心。同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赵铁锤表示,智利矿难救援成功对我们有重大借鉴意义,“救生舱的建设工作将是整个矿山企业的重中之重”。
智利矿难救援的成功,与发生在国内的矿难施救后果形成了强烈反差:2010年3月28日的山西王家岭透水矿难,抢险八昼夜后,被困职工虽有115人获救,但仍有38人遇难;而同年3月1日的内蒙古骆驼山透水矿难,则于3月14日宣布“井下31名被困人员已无生还可能,停止井上抢险救援工作”。2010年7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煤矿和非煤矿山要安装包括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在内的“六大系统”,并在3年之内完成。同年10月16日,智利矿难救援成功3天后,平煤神马集团平禹煤电公司四矿又发生瓦斯事故,37名矿工永远离开了人世。在抢险现场,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骆琳也强调,要加快建设井下避险系统。
自己的伤口自己疗。在国际国内矿难救援这个话题逐渐升温并渐成焦点这个大背景下,平煤神马集团把“生命至上,安全为天”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矿井紧急避险系统和救生技术装备的研制步伐。2010年11月10日,智利矿难成功救援第28天、平禹煤电公司四矿矿难第25天后,平煤神马集团自行研究设计制造的“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首个样舱千呼万唤始出来。这座“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是矿山井下的救生装置,主要用于发生矿难时遇险人员紧急避难。
综观以上这些矿难背景,在笔者心目中烙下了深深的人性的印记,彰显人性、守护生命健康这个宏大的主题,越发清晰地在笔者脑海里显现出来。
体会二:精心采写细节是放大人性主题的关键
应该说,“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是平煤神马集团上下都比较关心的。从集团层面来讲,也希望这一事物能推介出去,并迅速走向成熟應用阶段,为保护矿工生命造福;从集团宣传部门和报社来讲,试图通过对这一新生事物的报道,弘扬“生命至上,安全为天”的安全理念,树立集团良好的社会形象——“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最大的亮点是它能够保护矿工的生命。
我们把采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人性和生命上,并按照既定的新闻主题“按图索骥”。记得一个周六的上午,笔者与陶晋朝(作者之一)一同深入研制“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的机械制造公司采访。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找到该公司总工程师吴连城这个研发设备的带头人,听他讲述救生舱内先进的、已申报国家专利的制造技术。据他介绍,国家安全技术部门要求救生舱的有效救生时间是96个小时,低于这个时长就是不合格品。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舱内一氧化碳指标的控制就成了最难攻克的问题,如果这个指标控制不科学,那么“生命之舱”就会变成“死亡之舱”。无疑,研发人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当时国内此项技术并未攻克,毫无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为了表现研发人员科学求实的精神,笔者采写并再现了用真人试验的细节。用他们的话说,救生舱既然是用来救人的,就必须用真人试验,因为只有用真人试验,才能真切感受到里边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温度、湿度、异味是否合理,以及内部通讯设施是否完好。这些细节本身,充分体现了研制者、参与试验者的勇气和奉献精神,凸显了人性的伟大和矿工生命得到保护的幸福,从而使主题逐渐得到放大。
在采写《矿工生命之舱》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主题一旦确立,就必须紧紧围绕主题采写细节、表现细节,从而充分放大人性这一主题。“生命之舱”是矿工的救命舱、是先进的救生设备,它到底是怎么“出炉”的?笔者通过采写研制者、参与试验者从失败到成功的曲折艰辛的试验过程,使人性主题不断闪光。挖掘和再现生动鲜活的细节,使读者感受到了集团领导、科研工作者、参与试验者为了把救生舱打造成矿工的“生命之舱”所付出的生命意义上的艰辛,以及对矿工的血浓于水的人性关怀,使这篇通讯的人性主题得到充分开掘和放大。
总之,笔者以为,一篇成功的新闻报道,必须要有一个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时代主题。当矿难、生命、地球这些字眼串联在一起,频频在我们眼前闪过之时,关注人性主题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选择。
(作者单位:中国平煤神马报)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