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初,Small Is Beautiful——一场以小尺幅作品为主的展览在毗邻上海衡山坊的一间会所中悄然开场。展览汇集了包括韩家泉、张恩利、潘小荣等23位艺术家,多元的作品形式涵盖了油画、摄影,以及其他纸上作品。主办方为展览主题特意挑选了尺幅在1米以内的作品,以最“小”的创作形式,企图发掘每位艺术家最直接、最真实的创作风格。
限制尺幅是艺术展览中常见的要求,然而,根据康定斯基的观点,艺术源于内在的需要,一切外界的限制于规定,都是对艺术规律的违背。这两者似乎矛盾。
画幅尺寸的大小是否直接影响着审美关系,仔细想来,这好像是科学家应该研究的课题。然而从创作动机的角度出发,在充斥繁杂信息的今天,艺术作为感官交流的媒介,画幅大小却多少影响了作品抓眼球的程度。于是,对大尺幅的追求渐渐成为一种怪现象。走进各大美术展,大、密、满的作品不知不觉被推到最前,主办方限定作品尺寸的做法便是这一现象的最好佐证。若没有这些限制,对于大尺幅的盲目追崇便可能无法收拾。
对尺幅求大的原因,不外乎两点——对市场的讨好,和对审美的偏颇。无论是哪一个出发点,结果都让当今的艺术作品越来越重外而轻内,重形式而轻内涵,外表震撼,而内在苍白。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小尺幅作品中保留的真情显得格外突出。虽然说,“小清新”“小文艺”等词流行开后,“小”字被赋予了一丝矫情的意味,但当“大”的动机不再纯粹时,阴差阳错地,“小”便成了真情的敲门砖。
古今中外的美术史上,皆不乏擅长画小幅作品的画家和画派。17世纪欧洲“荷兰小画派”便是其中典范。以哈尔斯、维米尔为代表的一系列画家专为城市中的小资阶级绘画人物、日常用品、庭院街市等。由于他们的作品通常都会被普通市民买去悬挂于家居室内,用以美化自己的住宅或者办公场所,所以尺幅一般都不大。维米尔的代表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实际尺寸仅有44.5×39厘米,也就是两本杂志拼在一起的大小。
就是这样一幅小肖像,画中的少女气质超凡脱俗,在小小的画框中更显精致韵味,让人为之惊艳,难怪有“北方的《蒙娜丽莎》”的美誉。
中国宋代院体画多为小品、册页、扇面和手卷。宋徽宗赵佶的《枇杷山鸟图》、赵昌的《写生蛱蝶图》、李嵩的《骷髅幻戏图》等作品都在咫尺空间中展现出强烈的表现力,尽显诗意与当时的生活情趣。
从创作方式上看,小尺幅的艺术作品也因随性而更贴近自然与亲切的情感。Small Is Beautiful的主办方介绍,此次展览的灵感来源之一是艺术家韩家泉工作室的一堵墙。“那堵墙上只贴了一块软皮,软皮上是若干幅小尺幅的作品,就搁在那里。第一眼看到,我们就觉得,这是和一般画廊中所展出的作品不同的,这些作品中的急性色彩是一目了然的,非常能引起共鸣。”
艺术家们每每创作大尺幅的艺术作品,都会通过反复考量、系统构思,力求呈现出庄重完整的思想表达。而小尺幅作品则多是随心而就,多为自身心境及各个阶段创作体会的写照,以及瞬间记录的艺术思考。而这样的画面往往能带给人一种没有距离感的亲近和明确。而艺术家白日梦般的调侃、富于哲学思考的自我独白、想象无边的超现实场景在细小的画面方寸之间更显示细腻、奔放和真实。
韩家泉为此次展览提供了近20张作品,最后精选8张展出。对于这些作品的创作来源,他说:“小尺幅的作品在大多时候都会成为我的素材和资料,这些作品帮助我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并供我提炼。然而单看某一件小作品的时候,如同一个被孤立的样本,也很有意思。”
小尺幅的作品往往诞生于生活琐碎之间,韩家泉的《圣诞树与餐巾》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于新工作室刚装修好,气味刺鼻,他便将一棵柠檬树带回家,用来驱味,正好当作圣诞树。就是由此,他开始以油画的方式记录下了柠檬树各个阶段的独特姿态。
在他看来,创作小尺幅作品,因为容易实现,所以通常不带策略性,有即兴的成分。不留落款,也不定性。而正是这一份随机性,又迸发出难以复刻的力量。这些有力量的碎片逐渐累积,就能建立起自己的艺术语汇。
对观者而言,能够表现片刻灵感的特质让小尺幅作品显得灵气十足。如果说,市场化和时尚化在当代艺术领域大行其道已是定局,那么,对艺术的反思和自省就如同一股暗流,它既流淌在追寻艺术根本的艺术家心中,也在探寻真实的观者心中涌动。“用个不太确切的词来说,小尺幅的作品里,能看到很多‘出轨’的东西,脱离预先的设定,脱离创作的时间。这些瞬间的‘出轨’的内容虽然仍属于艺术家的语言,但显得丰富、丰满。”韩家泉说。
艺术展往往都是主题性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尺幅作品的生存空间,难有机会来到观者面前,而Small Is Beautiful恰恰为那些闪光的“飞来一笔”提供了机会。
“藏家们对这些作品也很欢迎。他们一方面觉得这些作品很难得,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另一方面,小尺幅的作品也能成为藏品的一种补充。”策展团队介绍说,“既然藏家有需要,艺术家也有这样的作品,我们就决定做出这样一个展。当然,既然是‘小而美’,我们对‘美’的作品也挑选过,尽量留下愉快的、动人的观赏体验。”
对艺术作品来说,简单地以画幅尺寸大小来解释所涵盖的审美精神和艺术效果,决定其艺术水平高下之分、粗细之分和文野之分,这显然有失公正。但在艺术展一个接一个频繁推出,艺术家们企图通过大尺幅或各种视觉效果来博取好感的当下,幸得Small Is Beautiful这样的“小展览”还能喊出直抵人心的“大声音”。
限制尺幅是艺术展览中常见的要求,然而,根据康定斯基的观点,艺术源于内在的需要,一切外界的限制于规定,都是对艺术规律的违背。这两者似乎矛盾。
画幅尺寸的大小是否直接影响着审美关系,仔细想来,这好像是科学家应该研究的课题。然而从创作动机的角度出发,在充斥繁杂信息的今天,艺术作为感官交流的媒介,画幅大小却多少影响了作品抓眼球的程度。于是,对大尺幅的追求渐渐成为一种怪现象。走进各大美术展,大、密、满的作品不知不觉被推到最前,主办方限定作品尺寸的做法便是这一现象的最好佐证。若没有这些限制,对于大尺幅的盲目追崇便可能无法收拾。
对尺幅求大的原因,不外乎两点——对市场的讨好,和对审美的偏颇。无论是哪一个出发点,结果都让当今的艺术作品越来越重外而轻内,重形式而轻内涵,外表震撼,而内在苍白。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小尺幅作品中保留的真情显得格外突出。虽然说,“小清新”“小文艺”等词流行开后,“小”字被赋予了一丝矫情的意味,但当“大”的动机不再纯粹时,阴差阳错地,“小”便成了真情的敲门砖。
古今中外的美术史上,皆不乏擅长画小幅作品的画家和画派。17世纪欧洲“荷兰小画派”便是其中典范。以哈尔斯、维米尔为代表的一系列画家专为城市中的小资阶级绘画人物、日常用品、庭院街市等。由于他们的作品通常都会被普通市民买去悬挂于家居室内,用以美化自己的住宅或者办公场所,所以尺幅一般都不大。维米尔的代表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实际尺寸仅有44.5×39厘米,也就是两本杂志拼在一起的大小。
就是这样一幅小肖像,画中的少女气质超凡脱俗,在小小的画框中更显精致韵味,让人为之惊艳,难怪有“北方的《蒙娜丽莎》”的美誉。
中国宋代院体画多为小品、册页、扇面和手卷。宋徽宗赵佶的《枇杷山鸟图》、赵昌的《写生蛱蝶图》、李嵩的《骷髅幻戏图》等作品都在咫尺空间中展现出强烈的表现力,尽显诗意与当时的生活情趣。
从创作方式上看,小尺幅的艺术作品也因随性而更贴近自然与亲切的情感。Small Is Beautiful的主办方介绍,此次展览的灵感来源之一是艺术家韩家泉工作室的一堵墙。“那堵墙上只贴了一块软皮,软皮上是若干幅小尺幅的作品,就搁在那里。第一眼看到,我们就觉得,这是和一般画廊中所展出的作品不同的,这些作品中的急性色彩是一目了然的,非常能引起共鸣。”
艺术家们每每创作大尺幅的艺术作品,都会通过反复考量、系统构思,力求呈现出庄重完整的思想表达。而小尺幅作品则多是随心而就,多为自身心境及各个阶段创作体会的写照,以及瞬间记录的艺术思考。而这样的画面往往能带给人一种没有距离感的亲近和明确。而艺术家白日梦般的调侃、富于哲学思考的自我独白、想象无边的超现实场景在细小的画面方寸之间更显示细腻、奔放和真实。
韩家泉为此次展览提供了近20张作品,最后精选8张展出。对于这些作品的创作来源,他说:“小尺幅的作品在大多时候都会成为我的素材和资料,这些作品帮助我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并供我提炼。然而单看某一件小作品的时候,如同一个被孤立的样本,也很有意思。”
小尺幅的作品往往诞生于生活琐碎之间,韩家泉的《圣诞树与餐巾》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于新工作室刚装修好,气味刺鼻,他便将一棵柠檬树带回家,用来驱味,正好当作圣诞树。就是由此,他开始以油画的方式记录下了柠檬树各个阶段的独特姿态。
在他看来,创作小尺幅作品,因为容易实现,所以通常不带策略性,有即兴的成分。不留落款,也不定性。而正是这一份随机性,又迸发出难以复刻的力量。这些有力量的碎片逐渐累积,就能建立起自己的艺术语汇。
对观者而言,能够表现片刻灵感的特质让小尺幅作品显得灵气十足。如果说,市场化和时尚化在当代艺术领域大行其道已是定局,那么,对艺术的反思和自省就如同一股暗流,它既流淌在追寻艺术根本的艺术家心中,也在探寻真实的观者心中涌动。“用个不太确切的词来说,小尺幅的作品里,能看到很多‘出轨’的东西,脱离预先的设定,脱离创作的时间。这些瞬间的‘出轨’的内容虽然仍属于艺术家的语言,但显得丰富、丰满。”韩家泉说。
艺术展往往都是主题性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尺幅作品的生存空间,难有机会来到观者面前,而Small Is Beautiful恰恰为那些闪光的“飞来一笔”提供了机会。
“藏家们对这些作品也很欢迎。他们一方面觉得这些作品很难得,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另一方面,小尺幅的作品也能成为藏品的一种补充。”策展团队介绍说,“既然藏家有需要,艺术家也有这样的作品,我们就决定做出这样一个展。当然,既然是‘小而美’,我们对‘美’的作品也挑选过,尽量留下愉快的、动人的观赏体验。”
对艺术作品来说,简单地以画幅尺寸大小来解释所涵盖的审美精神和艺术效果,决定其艺术水平高下之分、粗细之分和文野之分,这显然有失公正。但在艺术展一个接一个频繁推出,艺术家们企图通过大尺幅或各种视觉效果来博取好感的当下,幸得Small Is Beautiful这样的“小展览”还能喊出直抵人心的“大声音”。